紧急会议的紧张气氛尚未完全散去,尽管应对策略已初步明确,但一种沉重的压力依然笼罩在“本味”核心团队的心头。
傍晚,王龙飞和李静回到家中,脸上难掩疲惫与凝重。李静的母亲周主任敏锐地察觉到异常,在饭桌上关切地询问。王龙飞没有隐瞒,简要讲述了政策突变及会议情况。
一直安静用餐的李教授放下筷子,用餐巾擦了擦嘴角,目光平静地扫过女儿和女婿,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带着学者特有的从容:“龙飞,静静,你们刚才说的那个文件,我白天也大致看了一下。会上讨论的情况,我也能想象一二。急是急不来的,政策既然已经出台,抱怨和恐慌都解决不了问题。”
他顿了顿,示意大家继续吃饭,自己则像往常探讨学术问题一样,开始了他的分析,语气中没有焦虑,反而有一种洞悉规律的淡然:
“这件事,如果只站在我们‘本味’自身利益的角度看,确实是场危机。但如果我们把视野拉高一点,放到国家农业发展的大历史脉络里去看,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一、 历史的循环:土地政策的“松紧”律动
“我们搞农业研究的,有一个基本认识,”李教授端起茶杯,娓娓道来,“几千年的中华农业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人地关系’的调节史,一部关于土地如何休养生息、如何被高效利用的探索史。”
他看向窗外朦胧的夜色,仿佛在回顾漫长的时光:“你们想想,从古代的‘井田制’‘均田制’,到后来的‘屯田’‘垦荒’,再到建国后的‘农业学大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乃至后来的退耕还林、鼓励设施农业……哪一次不是国家根据当时的粮食安全形势、生态环境压力和经济发展阶段,做出的战略性调整?”
“政策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周期性,像呼吸一样,有松有紧。”李教授打了个生动的比喻,“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为了应对水土流失,国家大力推行‘退耕还林’,给了补贴,鼓励坡耕地种树。那时,很多良田都种上了经济林。这在当时,是绝对正确且必要的,为我国的生态改善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话锋一转:“但二十多年过去了,情况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粮食贸易不确定性增加,极端气候频发,国内人口结构、消费需求也在变。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其紧迫性和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个时候,政策回调,重新强调最优质耕地必须用于保障最基本的粮食生产,这是国家层面的战略理性选择,是‘国之大者’。”
王龙飞若有所悟:“爸,您的意思是,这不是针对我们,甚至不是针对农业本身,而是国家发展到特定阶段,必须进行的战略再平衡?”
二、 “基本农田”的深层内涵:质量红线与战略储备
“没错!”李教授赞许地点点头,“关键在于理解‘永久基本农田’这六个字的真正分量。它划定的不仅仅是土地用途,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和‘压舱石’。这些地,通常都是光照、水源、土壤条件最好的精华地块,是经过千百年耕作沉淀下来的高产稳产田。它们就像国家的战略石油储备一样,平时可能看不出绝对优势,但在关键时刻,其保产稳供的能力是任何高新科技农业短期内无法替代的。”
他看向赵大虎可能存在的方向(虽然不在场):“大虎他们觉得委屈,觉得我们种沙棘、搞温室也是农业,没糟蹋地。但从国家宏观层面看,确保稻谷、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产品的产能,其战略优先级远高于任何经济作物或设施农业。 因为一旦发生全球性粮荒,沙棘酒不能当饭吃,但粮食可以保命。这个排序,我们必须理解,也必须服从。”
三、 危机中的契机:倒逼产业升级与空间优化
“那么,是不是说我们‘本味’就没路走了呢?”李教授摇摇头,眼中闪过一丝智慧的光芒,“恰恰相反。这次调整,虽然阵痛剧烈,但很可能是一次倒逼我们摆脱路径依赖、走向更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契机。”
他条分缕析地说:
“第一,逼我们进行真正的‘空间规划’创新。 过去我们有点‘地主’思维,觉得在庞庄村有了地,就可以无限延伸。现在红线划定了,逼着我们必须跳出来,思考如何在全国乃至更广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龙飞你们会上提的‘上山下滩、空间置换’,方向就很好。比如,能不能利用西北、华北那些非耕地的盐碱地、沙荒地,用我们的技术去改造,发展耐逆性强的特色作物?这不仅是规避政策风险,更是开辟新的原料基地,甚至可能成为一项更有社会价值的事业。”
“第二,逼我们追求极致的‘技术密度’而非‘土地规模’。 我们的智能温室为什么一定要建在最好的耕地上?如果我们能把温室技术升级为垂直农业、植物工厂,在非耕地上,甚至在城市建筑里,用更少的地、更少的水,生产出更高品质、更安全的农产品,那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岂不是更强?政策其实是在喊话:别再低水平扩张了,要向科技要效益,向产业链高端要利润。”
“第三,逼我们重新审视‘生态价值’和‘品牌溢价’。 庞庄村的核心区,即使部分生产功能要调整,但其生态价值、景观价值、文化体验价值依然存在,甚至因为更严格的保护而提升。我们的沙棘园,如果转型为生态景观、科研科普、休闲体验综合体,其带来的品牌增值和旅游收入,未必就低于单纯的果实销售。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把故事讲好,把体验做精。”
四、 行动建议:顺势而为的智慧
李教授最后给出了具体的建议,语气充满长辈的关怀与智者的远见:
“所以,龙飞,静静,你们现在的应对策略,思路是对的,但心态可以更积极、更超前一些。”
“1. 主动沟通,展现担当: 向政府汇报时,不要只强调困难,更要表达对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并主动提出我们的转型升级方案。比如,申请将庞庄核心区列为‘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探索在保护耕地前提下,如何发展观光农业、科普教育,我们愿意做试点。这样,就从‘被整治对象’变成了‘积极配合的探索者’。”
“2. 加速布局,抢占先机: ‘上山下滩’要快。立即启动对非耕地资源的系统调研和技术储备。这可能是未来农业的蓝海,谁先掌握盐碱地改良、山地灌溉、植物工厂等关键技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3. 苦练内功,提升价值: 即使生产基地部分外迁,庞庄村作为‘本味’的研发中心、品牌中心、体验中心的地位不能动摇,反而要加强。把最好的技术、最美的景观、最深的体验留在这里,让这里成为‘本味’品牌的灵魂所在。”
李教授的一席话,如拨云见日,让王龙飞和李静豁然开朗。他们不再仅仅感受到政策的压力,更看到了政策背后的国家逻辑和时代趋势,以及其中蕴含的巨大机遇。
王龙飞深深吸了一口气,眼神重新变得坚定而明亮:“爸,听您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明白了,我们不是在应对一次危机,而是在迎接一次转型升级的考试!我们会按照这个思路,重新调整和深化我们的应对方案。”
周主任也微笑道:“是啊,老李这么一说,我心里也踏实多了。凡事都有两面,就看怎么应对。”
窗外,夜色已深,但王龙飞和李静的心中却亮起了一盏明灯。老丈人这番基于历史纵深和产业规律的深刻解读,不仅缓解了他们的焦虑,更为他们指明了在新时代、新政策下,“本味”这艘航船前行的新航向。
挑战依然严峻,但前路已然清晰。庞庄村的这个夜晚,因这份智者的点拨,而充满了在困境中寻找光明的智慧和力量。
傍晚,王龙飞和李静回到家中,脸上难掩疲惫与凝重。李静的母亲周主任敏锐地察觉到异常,在饭桌上关切地询问。王龙飞没有隐瞒,简要讲述了政策突变及会议情况。
一直安静用餐的李教授放下筷子,用餐巾擦了擦嘴角,目光平静地扫过女儿和女婿,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带着学者特有的从容:“龙飞,静静,你们刚才说的那个文件,我白天也大致看了一下。会上讨论的情况,我也能想象一二。急是急不来的,政策既然已经出台,抱怨和恐慌都解决不了问题。”
他顿了顿,示意大家继续吃饭,自己则像往常探讨学术问题一样,开始了他的分析,语气中没有焦虑,反而有一种洞悉规律的淡然:
“这件事,如果只站在我们‘本味’自身利益的角度看,确实是场危机。但如果我们把视野拉高一点,放到国家农业发展的大历史脉络里去看,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一、 历史的循环:土地政策的“松紧”律动
“我们搞农业研究的,有一个基本认识,”李教授端起茶杯,娓娓道来,“几千年的中华农业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人地关系’的调节史,一部关于土地如何休养生息、如何被高效利用的探索史。”
他看向窗外朦胧的夜色,仿佛在回顾漫长的时光:“你们想想,从古代的‘井田制’‘均田制’,到后来的‘屯田’‘垦荒’,再到建国后的‘农业学大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乃至后来的退耕还林、鼓励设施农业……哪一次不是国家根据当时的粮食安全形势、生态环境压力和经济发展阶段,做出的战略性调整?”
“政策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周期性,像呼吸一样,有松有紧。”李教授打了个生动的比喻,“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为了应对水土流失,国家大力推行‘退耕还林’,给了补贴,鼓励坡耕地种树。那时,很多良田都种上了经济林。这在当时,是绝对正确且必要的,为我国的生态改善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话锋一转:“但二十多年过去了,情况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粮食贸易不确定性增加,极端气候频发,国内人口结构、消费需求也在变。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其紧迫性和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个时候,政策回调,重新强调最优质耕地必须用于保障最基本的粮食生产,这是国家层面的战略理性选择,是‘国之大者’。”
王龙飞若有所悟:“爸,您的意思是,这不是针对我们,甚至不是针对农业本身,而是国家发展到特定阶段,必须进行的战略再平衡?”
二、 “基本农田”的深层内涵:质量红线与战略储备
“没错!”李教授赞许地点点头,“关键在于理解‘永久基本农田’这六个字的真正分量。它划定的不仅仅是土地用途,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和‘压舱石’。这些地,通常都是光照、水源、土壤条件最好的精华地块,是经过千百年耕作沉淀下来的高产稳产田。它们就像国家的战略石油储备一样,平时可能看不出绝对优势,但在关键时刻,其保产稳供的能力是任何高新科技农业短期内无法替代的。”
他看向赵大虎可能存在的方向(虽然不在场):“大虎他们觉得委屈,觉得我们种沙棘、搞温室也是农业,没糟蹋地。但从国家宏观层面看,确保稻谷、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产品的产能,其战略优先级远高于任何经济作物或设施农业。 因为一旦发生全球性粮荒,沙棘酒不能当饭吃,但粮食可以保命。这个排序,我们必须理解,也必须服从。”
三、 危机中的契机:倒逼产业升级与空间优化
“那么,是不是说我们‘本味’就没路走了呢?”李教授摇摇头,眼中闪过一丝智慧的光芒,“恰恰相反。这次调整,虽然阵痛剧烈,但很可能是一次倒逼我们摆脱路径依赖、走向更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契机。”
他条分缕析地说:
“第一,逼我们进行真正的‘空间规划’创新。 过去我们有点‘地主’思维,觉得在庞庄村有了地,就可以无限延伸。现在红线划定了,逼着我们必须跳出来,思考如何在全国乃至更广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龙飞你们会上提的‘上山下滩、空间置换’,方向就很好。比如,能不能利用西北、华北那些非耕地的盐碱地、沙荒地,用我们的技术去改造,发展耐逆性强的特色作物?这不仅是规避政策风险,更是开辟新的原料基地,甚至可能成为一项更有社会价值的事业。”
“第二,逼我们追求极致的‘技术密度’而非‘土地规模’。 我们的智能温室为什么一定要建在最好的耕地上?如果我们能把温室技术升级为垂直农业、植物工厂,在非耕地上,甚至在城市建筑里,用更少的地、更少的水,生产出更高品质、更安全的农产品,那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岂不是更强?政策其实是在喊话:别再低水平扩张了,要向科技要效益,向产业链高端要利润。”
“第三,逼我们重新审视‘生态价值’和‘品牌溢价’。 庞庄村的核心区,即使部分生产功能要调整,但其生态价值、景观价值、文化体验价值依然存在,甚至因为更严格的保护而提升。我们的沙棘园,如果转型为生态景观、科研科普、休闲体验综合体,其带来的品牌增值和旅游收入,未必就低于单纯的果实销售。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把故事讲好,把体验做精。”
四、 行动建议:顺势而为的智慧
李教授最后给出了具体的建议,语气充满长辈的关怀与智者的远见:
“所以,龙飞,静静,你们现在的应对策略,思路是对的,但心态可以更积极、更超前一些。”
“1. 主动沟通,展现担当: 向政府汇报时,不要只强调困难,更要表达对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并主动提出我们的转型升级方案。比如,申请将庞庄核心区列为‘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探索在保护耕地前提下,如何发展观光农业、科普教育,我们愿意做试点。这样,就从‘被整治对象’变成了‘积极配合的探索者’。”
“2. 加速布局,抢占先机: ‘上山下滩’要快。立即启动对非耕地资源的系统调研和技术储备。这可能是未来农业的蓝海,谁先掌握盐碱地改良、山地灌溉、植物工厂等关键技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3. 苦练内功,提升价值: 即使生产基地部分外迁,庞庄村作为‘本味’的研发中心、品牌中心、体验中心的地位不能动摇,反而要加强。把最好的技术、最美的景观、最深的体验留在这里,让这里成为‘本味’品牌的灵魂所在。”
李教授的一席话,如拨云见日,让王龙飞和李静豁然开朗。他们不再仅仅感受到政策的压力,更看到了政策背后的国家逻辑和时代趋势,以及其中蕴含的巨大机遇。
王龙飞深深吸了一口气,眼神重新变得坚定而明亮:“爸,听您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明白了,我们不是在应对一次危机,而是在迎接一次转型升级的考试!我们会按照这个思路,重新调整和深化我们的应对方案。”
周主任也微笑道:“是啊,老李这么一说,我心里也踏实多了。凡事都有两面,就看怎么应对。”
窗外,夜色已深,但王龙飞和李静的心中却亮起了一盏明灯。老丈人这番基于历史纵深和产业规律的深刻解读,不仅缓解了他们的焦虑,更为他们指明了在新时代、新政策下,“本味”这艘航船前行的新航向。
挑战依然严峻,但前路已然清晰。庞庄村的这个夜晚,因这份智者的点拨,而充满了在困境中寻找光明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