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庄村的深秋,在丰收的喧嚣过后,迎来了一抹庄重而宁静的色彩。村里最年长的老人——庞太公,在睡梦中安然辞世,享年一百零二岁。消息传来,全村都陷入一种复杂的情感中——有对高寿者离去的哀伤,但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命圆满的敬重,以及遵循古礼、送别老人最后一程的郑重。这在乡村被称为“喜丧”,丧事并不全然是悲戚,更是一场对生命的礼赞和对乡土伦理的集中展示。
王龙飞得知消息时,正在与陆明宇商讨年底预算。电话是赵大虎打来的,语气沉静而庄重:“龙飞,太公老了。老人家走得安详,是福气。村里商量着,要好好送送太公。你是咱村的大辈(有威望的人),得多费心。”王龙飞立刻放下手头所有工作,神色肃然地站起身,对陆明宇说:“陆总,村里太公过世,我得回去。公司的事你先盯着,不是急事都往后放。”
一、 登门吊唁:执晚辈礼,表哀思情
王龙飞没有片刻耽搁,叫上李静,两人换上素色衣服,带上准备好的奠仪(一份厚实的礼金和几刀黄表纸),抱着懵懂的王嘉禾(知行),第一时间赶到了位于村子中央的庞太公家。
太公家老宅院门大开,院内已搭起灵棚,白烛高燃,香烟袅袅。村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和太公的儿孙们披麻戴孝,守在灵前。哀乐低回,气氛庄严肃穆。
王龙飞和李静走进院子,先到账房处恭敬地上了礼,然后在知客(负责礼仪的人)引导下,来到灵前。王龙飞接过点燃的三炷香,神情凝重,对着太公的遗像深深三鞠躬,李静也跟着躬身行礼。王龙飞沉声对太公的儿子(一位也已年过七旬的老人)说:“叔,节哀。太公百岁高寿,功德圆满,是咱庞庄村的福气,也是我们晚辈的榜样。” 话语朴实,却充满了真诚的敬意。李静也轻声安慰着太公的家人。他们的一举一动,完全遵循乡村古礼,没有丝毫企业家的架子,只有对长辈的尊重和对乡邻的关切。
二、 主动担当:承揽宴席,为乡邻分忧
吊唁完毕,王龙飞没有立刻离开。他看到村里几位主事人(包括老支书、赵大虎等)正在厢房商议治丧细节,便主动走了进去。大家见他进来,都点头致意。
老支书开口道:“龙飞来了正好。太公的丧事,按老规矩要停灵三天,流水席招待来吊唁的亲朋邻里。这掌勺的、采买的、桌椅碗筷、帮厨的人手,都得安排。”
王龙飞立刻说:“支书,大虎哥,各位叔伯,商量事算我一个。别的忙我可能帮不上,这丧宴的一应开销和采买调度,我们‘本味’来承担,也算是我和静静,还有我们企业,对太公、对乡亲们的一点心意。后厨的事,我让春燕姐带着食堂的人过来支应,她懂规矩,人手也熟。需要采买什么,开个单子,我让小孙立刻去办,保证新鲜、足量。”
这番话,说得诚恳在理,既体现了担当,又尊重了村里的规矩(由村里开单,他出钱出力),丝毫没有越俎代庖的意思。众人听了,纷纷点头。赵大虎拍板:“成!龙飞有这个心,最好不过!这下解决了大问题!春燕姐掌勺,我们都放心!”
三、 忙前忙后:企业家的务实与乡情
接下来的三天,王龙飞几乎把公司日常事务全权交给了陆明宇,自己则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太公的丧事中。他不再是运筹帷幄的王总,而是庞庄村的一个普通晚辈,一个具体办事人。
* 协调调度: 他让张小梅临时调整了驿站食堂的部分预定,确保春燕姐能带着两名得力助手全身心投入丧宴准备。小孙开着皮卡,按照村里开出的清单,往返县城多次,采购回最新鲜的食材、烟酒、以及所需的一切杂物,账目清晰,及时报销。
* 后勤保障: 他亲自检查借来的桌椅碗筷是否够用、干净,安排人搭好更宽敞的临时灶棚,确保水电安全。甚至细心地考虑到天气转凉,嘱咐人多准备些热水和茶叶。
* 亲身参与: 他不只是动嘴指挥,也挽起袖子干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比如帮忙搬运成箱的饮料,或者在后厨需要时搭把手。他的身影穿梭在忙碌的人群中,不时与相熟的村民点头招呼,语气平和,完全融入了这场乡村的集体仪式。
李静也带着知行,以女眷的方式参与其中,帮忙照顾一下更小的孩子,或者陪太公家的女眷说说话,缓解悲伤。他们的儿子知行,虽然不懂事,但那稚嫩的身影和咿呀学语,也给肃穆的氛围带来一丝生命的暖意。
四、 丧宴与送葬:乡土伦理的集中体现
出殡前一晚的“正宴”和出殡当日的“发引”仪式,是丧事的高潮。春燕姐果然不负众望,带领着本村帮厨的妇女们,做出了几十桌色香味俱全、符合规矩的丰盛酒席。席间,亲朋邻里齐聚,缅怀太公的生平,谈论村里的变迁,气氛庄重而不失人情味。王龙飞和李静以主人家的身份,向前来吊唁的各方亲友敬酒致谢,礼节周到。
发引时,长长的送葬队伍缓缓走向村外的祖坟地。王龙飞和李静穿着素服,走在送葬的队伍中,王龙飞还按照乡村习俗,为太公“捧盆”(一种象征性的仪式)。唢呐呜咽,鞭炮声声,纸钱飞舞,场面浩大而传统。王龙飞看着太公的灵柩缓缓入土,心中感慨万千。这不仅是对一位世纪老人的送别,更是对一种乡土生活方式、一种传统伦理秩序的见证和参与。
五、 感悟与传承:融入乡土的生命教育
丧事结束后,王龙飞和李静都感到一种深深的疲惫,但心灵却受到了一次洗礼。
晚上,哄睡儿子后,王龙飞对李静感叹道:“静静,参加太公的丧事,让我想了很多。太公活了百岁,见证了庞庄村一个世纪的风雨。我们做企业,追求发展、效率,但根子,还是在这片土地上,在这些朴实的人情伦理里。今天我们能顺利地把企业做起来,离不开乡亲们的支持,离不开这种乡土社会的信任和规矩。我们不能忘了本。”
李静深有同感:“是啊。这种对生命的敬畏,对传统的尊重,邻里互助的情分,是金钱买不来的。让知行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感受这些,对他也是很好的教育。我们今天做的,不仅是帮忙,更是一种融入和反哺。”
通过这次全程参与百岁老人的“喜丧”,王龙飞和李静更深地融入了庞庄村的血脉之中。他们不再是外来创业者,而是被乡土社会真正接纳的“自己人”。这场传统的丧礼,如同一堂生动的生命课,让他们在现代化的商业管理之外,再次审视了企业与社区、发展与传承、效率与人情之间的深刻关系。庞庄村的土地,不仅生长着致富的沙棘,更沉淀着厚重的人文底蕴,滋养着在这里生活、奋斗的每一个人。
王龙飞得知消息时,正在与陆明宇商讨年底预算。电话是赵大虎打来的,语气沉静而庄重:“龙飞,太公老了。老人家走得安详,是福气。村里商量着,要好好送送太公。你是咱村的大辈(有威望的人),得多费心。”王龙飞立刻放下手头所有工作,神色肃然地站起身,对陆明宇说:“陆总,村里太公过世,我得回去。公司的事你先盯着,不是急事都往后放。”
一、 登门吊唁:执晚辈礼,表哀思情
王龙飞没有片刻耽搁,叫上李静,两人换上素色衣服,带上准备好的奠仪(一份厚实的礼金和几刀黄表纸),抱着懵懂的王嘉禾(知行),第一时间赶到了位于村子中央的庞太公家。
太公家老宅院门大开,院内已搭起灵棚,白烛高燃,香烟袅袅。村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和太公的儿孙们披麻戴孝,守在灵前。哀乐低回,气氛庄严肃穆。
王龙飞和李静走进院子,先到账房处恭敬地上了礼,然后在知客(负责礼仪的人)引导下,来到灵前。王龙飞接过点燃的三炷香,神情凝重,对着太公的遗像深深三鞠躬,李静也跟着躬身行礼。王龙飞沉声对太公的儿子(一位也已年过七旬的老人)说:“叔,节哀。太公百岁高寿,功德圆满,是咱庞庄村的福气,也是我们晚辈的榜样。” 话语朴实,却充满了真诚的敬意。李静也轻声安慰着太公的家人。他们的一举一动,完全遵循乡村古礼,没有丝毫企业家的架子,只有对长辈的尊重和对乡邻的关切。
二、 主动担当:承揽宴席,为乡邻分忧
吊唁完毕,王龙飞没有立刻离开。他看到村里几位主事人(包括老支书、赵大虎等)正在厢房商议治丧细节,便主动走了进去。大家见他进来,都点头致意。
老支书开口道:“龙飞来了正好。太公的丧事,按老规矩要停灵三天,流水席招待来吊唁的亲朋邻里。这掌勺的、采买的、桌椅碗筷、帮厨的人手,都得安排。”
王龙飞立刻说:“支书,大虎哥,各位叔伯,商量事算我一个。别的忙我可能帮不上,这丧宴的一应开销和采买调度,我们‘本味’来承担,也算是我和静静,还有我们企业,对太公、对乡亲们的一点心意。后厨的事,我让春燕姐带着食堂的人过来支应,她懂规矩,人手也熟。需要采买什么,开个单子,我让小孙立刻去办,保证新鲜、足量。”
这番话,说得诚恳在理,既体现了担当,又尊重了村里的规矩(由村里开单,他出钱出力),丝毫没有越俎代庖的意思。众人听了,纷纷点头。赵大虎拍板:“成!龙飞有这个心,最好不过!这下解决了大问题!春燕姐掌勺,我们都放心!”
三、 忙前忙后:企业家的务实与乡情
接下来的三天,王龙飞几乎把公司日常事务全权交给了陆明宇,自己则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太公的丧事中。他不再是运筹帷幄的王总,而是庞庄村的一个普通晚辈,一个具体办事人。
* 协调调度: 他让张小梅临时调整了驿站食堂的部分预定,确保春燕姐能带着两名得力助手全身心投入丧宴准备。小孙开着皮卡,按照村里开出的清单,往返县城多次,采购回最新鲜的食材、烟酒、以及所需的一切杂物,账目清晰,及时报销。
* 后勤保障: 他亲自检查借来的桌椅碗筷是否够用、干净,安排人搭好更宽敞的临时灶棚,确保水电安全。甚至细心地考虑到天气转凉,嘱咐人多准备些热水和茶叶。
* 亲身参与: 他不只是动嘴指挥,也挽起袖子干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比如帮忙搬运成箱的饮料,或者在后厨需要时搭把手。他的身影穿梭在忙碌的人群中,不时与相熟的村民点头招呼,语气平和,完全融入了这场乡村的集体仪式。
李静也带着知行,以女眷的方式参与其中,帮忙照顾一下更小的孩子,或者陪太公家的女眷说说话,缓解悲伤。他们的儿子知行,虽然不懂事,但那稚嫩的身影和咿呀学语,也给肃穆的氛围带来一丝生命的暖意。
四、 丧宴与送葬:乡土伦理的集中体现
出殡前一晚的“正宴”和出殡当日的“发引”仪式,是丧事的高潮。春燕姐果然不负众望,带领着本村帮厨的妇女们,做出了几十桌色香味俱全、符合规矩的丰盛酒席。席间,亲朋邻里齐聚,缅怀太公的生平,谈论村里的变迁,气氛庄重而不失人情味。王龙飞和李静以主人家的身份,向前来吊唁的各方亲友敬酒致谢,礼节周到。
发引时,长长的送葬队伍缓缓走向村外的祖坟地。王龙飞和李静穿着素服,走在送葬的队伍中,王龙飞还按照乡村习俗,为太公“捧盆”(一种象征性的仪式)。唢呐呜咽,鞭炮声声,纸钱飞舞,场面浩大而传统。王龙飞看着太公的灵柩缓缓入土,心中感慨万千。这不仅是对一位世纪老人的送别,更是对一种乡土生活方式、一种传统伦理秩序的见证和参与。
五、 感悟与传承:融入乡土的生命教育
丧事结束后,王龙飞和李静都感到一种深深的疲惫,但心灵却受到了一次洗礼。
晚上,哄睡儿子后,王龙飞对李静感叹道:“静静,参加太公的丧事,让我想了很多。太公活了百岁,见证了庞庄村一个世纪的风雨。我们做企业,追求发展、效率,但根子,还是在这片土地上,在这些朴实的人情伦理里。今天我们能顺利地把企业做起来,离不开乡亲们的支持,离不开这种乡土社会的信任和规矩。我们不能忘了本。”
李静深有同感:“是啊。这种对生命的敬畏,对传统的尊重,邻里互助的情分,是金钱买不来的。让知行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感受这些,对他也是很好的教育。我们今天做的,不仅是帮忙,更是一种融入和反哺。”
通过这次全程参与百岁老人的“喜丧”,王龙飞和李静更深地融入了庞庄村的血脉之中。他们不再是外来创业者,而是被乡土社会真正接纳的“自己人”。这场传统的丧礼,如同一堂生动的生命课,让他们在现代化的商业管理之外,再次审视了企业与社区、发展与传承、效率与人情之间的深刻关系。庞庄村的土地,不仅生长着致富的沙棘,更沉淀着厚重的人文底蕴,滋养着在这里生活、奋斗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