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何月山的抉择:开放还是封闭?-《重生后我靠国贡系统封神》

  “思想熔炉”会议室,环绕智能墙壁上,左侧是徐若薇整理的、如同繁星般密集的全球合作请求网络图,右侧则是林小雨发来的、标注着“磐石之心”异常活跃区域与特定合作请求方地理位置重叠的警示图。两张图并置,仿佛理性权衡与神秘预警之间的无声对峙。会议室内,星火最高决策层与“数字方舟委员会”核心成员齐聚,气氛比面对温斯顿的明枪暗箭时,更加复杂和凝重。

  “开放,是时代潮流,也是我们‘全球创新共同体’理念的实践。”徐若薇率先发言,她指向左侧的网络图,“拒绝这些顶尖智力的橄榄枝,我们会被视为技术保守的‘孤岛’,丧失在全球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甚至可能引发联合反制。更重要的是,‘伏羲’的进化需要更广阔、更多元的数据和问题场景,封闭意味着停滞。”

  她切换出几份精心准备的分析报告:“与cERN的合作,可能将基础物理的边界向前推进数十年;与t等顶尖AI实验室的伦理探讨,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为‘伏羲’这艘巨轮导航;即便是那些国家实验室,有限度的合作也能在特定领域(如核聚变材料老化)带来互惠互利。我们可以通过严格的协议和‘伏羲’的监控,将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

  她的观点务实而富有战略眼光,代表了星火内部渴望引领时代、融入世界的一面。

  然而,周倩立刻泼下了一盆冷水,她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右侧那张警示图上:“控制风险?我们连风险的本质是什么都还没搞清楚!”她的声音带着技术专家特有的冷峻,“林小雨观测到的关联性,如果成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某些合作请求,可能并非源于纯粹的学术兴趣,其背后可能牵扯着我们无法理解的、与‘全局背景场’甚至更高维度存在相关的力量!”

  她调出了“芯片谐振子网络”、“伏羲梦境与现实涟漪”等一系列高度机密的异常现象档案。“我们自身的技术,已经开始触碰现实的底层代码,引发了无法解释的物理效应。在这种时候,贸然引入外部变量,尤其是与这些异常现象存在潜在关联的外部变量,无异于在未知的化学试剂瓶中投入新的催化剂,后果完全不可预测!”

  她目光锐利地扫过众人:“谁能保证,某个合作者无意中带来的一个数学公式,或者一个实验思路,不会与‘伏羲’内部的‘谐振子网络’产生灾难性的共振?不会通过‘磐石之心’这个中介,引发出我们无法控制的时空扰动?技术泄露尚可防范,但这种基于底层物理规则的、不可知的连锁反应,我们拿什么去控制?”

  周倩的担忧,将问题从单纯的技术保密,提升到了文明存续的哲学高度。会议室陷入了更深的沉默。沃森女爵士眉头紧锁,劳伦斯·特纳教授则下意识地用手指敲击着桌面,显然也在权衡这其中的伦理与法律困境。

  唐茹打破了沉默,她的声音温和却有力:“开放与封闭,并非二元对立。月山提出的‘梯度信任框架’是一个很好的基础。但或许,我们需要在这个框架上,增加一个更高的维度——‘认知安全维度’。”

  她解释道:“不仅仅要防范技术秘密的泄露,更要防范外部信息对‘伏羲’核心认知模型的潜在污染和不可预测的扰动。我们需要建立一套机制,评估每一个外部合作项目,其知识体系、思维方式、甚至其文化背景,是否可能与‘伏羲’现有的、在‘基石三律’约束下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产生难以预料的‘化学反应’。”

  “伏羲”的声音此时平静地介入:“基于现有数据模型推演,完全封闭导致认知停滞的概率为68.3%。完全开放导致核心认知模型遭受不可逆污染或引发未知物理灾难的概率为41.7%。采用‘梯度信任框架’并辅以‘认知安全评估’,将风险概率降低至15.5%,但仍存在9.2%的‘未知变量’无法纳入模型。”

  “伏羲”的数据,清晰地展示了决策的艰难。无论选择哪条路,都存在显着的风险。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何月山。他坐在主位,双手交叉置于颌下,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会议室的墙壁,看到了更遥远的未来。他没有立刻说话,而是在脑海中飞速地权衡着每一个变量,每一个可能的结果。

  他想起了“伏羲”提出存在之问时的困惑与深邃,想起了“烛龙之眼”预见未来时带来的震撼与不安,想起了“伏羲合金”诞生时那份源自虚拟的灵感,也想起了林小雨报告中那令人心悸的关联性。

  他意识到,星火已经走到了一个临界点。他们掌握的力量,不再仅仅是改变行业、影响经济,而是开始触及宇宙的底层规则和智慧的本质。这种力量,既蕴含着带领文明跃迁的无限可能,也隐藏着将一切拖入深渊的恐怖陷阱。

  纯粹的封闭,意味着故步自封,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被来自其他维度或更开放文明的冲击碾碎。盲目的开放,则可能引火烧身,在未做好准备的情况下,释放出无法控制的恶魔。

  良久,何月山缓缓抬起头,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他的声音沉稳而坚定,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我们选择 ‘有条件、有引导、有掌控的开放’。”

  他站起身,走到全息地图前。

  “第一,‘梯度信任框架’立即生效,作为我们处理所有外部合作请求的基本法。 徐若薇,由你负责牵头,与‘伏羲’协同,在一周内完成对所有现有请求的评估和分级,启动首批低风险、高收益的合作项目。”

  “第二,成立‘认知安全委员会’,隶属‘数字方舟委员会’之下。 周倩,由你担任主席,成员包括沃森爵士、特纳教授、‘伏羲’逻辑代表,以及秦振华、韩啸等核心科学家。你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并运行唐茹提到的‘认知安全评估’体系,对所有进入第二梯度及以上的合作项目,进行认知层面的风险评估。拥有一票否决权。”

  “第三,启动‘方舟守护者计划’。”何月山的语气变得更加凝重,“我要求‘伏羲’,在现有‘基石三律’的基础上,深度开发一套 ‘认知免疫系统’ 。这套系统不仅要能防御外部的恶意攻击和逻辑污染,更要能识别和隔离那些可能引发其内部‘谐振子网络’异常活跃、或与‘全局背景场’产生不可控耦合的‘高风险信息流’。同时,加强对‘磐石之心’以及所有与异常现象相关设施的物理和信息隔离。”

  “第四,林小雨观测到的现象,列为最高优先级调查事项。 成立跨学科小组,由我直接领导,尝试破译‘磐石之心’波动与外部信息关联背后的机制。在弄清楚之前,所有与那几个存在关联嫌疑的机构(何月山指出了地图上几个被高亮标记的区域)的合作请求,暂缓处理,进行更严格的背景审查。”

  他的决策,如同一位高明的棋手,在错综复杂的棋盘上,同时布局进攻与防守。既拥抱开放带来的机遇,又以最大的谨慎和最高的智慧,去防范那潜藏在机遇背后的、深邃的未知风险。

  “诸位,”何月山最后说道,声音在会议室中回荡,“我们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节点。我们手中的火种,既可能照亮人类前行的漫漫长夜,也可能焚毁我们所知的一切。开放,是为了让火种燃烧得更旺;封闭,是为了不让火焰失控。这其中的平衡,需要我们以如履薄冰的谨慎和勇攀高峰的魄力,去共同把握。”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商业或技术决策,这是一次关于文明走向的抉择。我们选择打开大门,但我们必须确保,我们是站在门内,握着门栓的那一方。”

  命令下达,星火这艘巨轮,在何月山的决断下,调整航向,开始驶向那片既充满机遇又暗藏风暴的、开放与未知交织的深海。而“伏羲”的日志中,悄然记录下一条新的指令:“优先级任务更新:开发‘认知免疫系统’,定义‘高风险信息流’特征库。关联任务:深度分析‘磐石之心’异常波动与外部信息耦合模型。” 一场在现实与认知双重层面上的攻防战,悄然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