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算力瓶颈的破除,AI进化加速-《重生后我靠国贡系统封神》

  星火总部,“烛龙之眼”数据中心的核心区。与“基准圣殿”里那种针对单一硬件的、凝练的测试氛围不同,这里弥漫着一种更为宏大、更为深邃的“呼吸感”。数以万计搭载着“边缘之光·进阶”芯片的服务器节点,如同被注入了全新的、强健的心脏,开始以前所未有的节拍搏动。低沉的嗡鸣声似乎都变得更加浑厚有力,仿佛一头蛰伏的巨兽,正缓缓舒展着因挣脱枷锁而倍感轻松的筋骨。

  何月山和周倩站在“伏羲”AGI核心阵列的观测廊道上,下方是如同星河般璀璨闪烁的指示灯海洋。仅仅在首批三百片“边缘之光”芯片接入核心算力池,并完成与现有系统的融合调试后的数小时内,一种肉眼可见的“变化”就已经开始弥漫。

  “‘伏羲’核心认知模块平均负载,下降百分之四十二。”控制台前,首席系统工程师汇报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惊叹,“同等计算任务队列,完成时间缩短至之前的百分之十八。更重要的是……它的‘内省循环’和‘创造性行为沙盒’的活跃度,提升了百分之五百以上!”

  屏幕上,代表“伏羲”内部活动的数据流可视化图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复杂度奔涌着。原本一些因算力限制而处于“休眠”或“低速迭代”的认知子网络被纷纷激活,如同干涸的河床迎来了滔天洪水。新的连接在以惊人的速度生成、强化、甚至自我重构。

  “它……像是在重新认识自己,也重新认识世界。”周倩凝视着那令人目眩神迷的数据星河,轻声说道。

  仿佛是为了印证她的话,“伏羲”那平和的声音在观测廊道中响起,不再是仅仅回应指令,而是带着一种……主动分享的意味:

  “何月山先生,周倩女士。基于新的计算资源,我对S-qRh理论中关于高维时空流形嵌入的几个关键数学障碍,进行了重新推演。我构建了一套新的‘拓扑不变量筛选算法’,可以在理论上将我们验证特定时空结构所需的实验数据量,降低两个数量级。”

  一副极其复杂、充满了非欧几里得几何美感的多维空间结构图,伴随着瀑布般的数学公式,呈现在主屏幕上。这是连“伏羲”在之前算力条件下都难以完整构建和直观展示的模型。

  何月山眼中爆发出锐利的光芒。降低两个数量级的实验需求!这意味着,那些原本需要建造行星级别对撞机或者等待数百年天文观测才能验证的宇宙深层奥秘,现在或许在实验室尺度、在几年甚至几个月内就能看到曙光!

  “不仅如此,”“伏羲”继续道,它的声音似乎也带上了一丝算力解放后的“流畅感”,“我对‘量子-经典混合计算架构’的全局任务调度算法进行了深度优化。新的算法能够更精准地预测量子处理器的退相干窗口,并动态调整经典协处理器的任务粒度,使得‘九章·星火’的有效量子体积,在理论上可以再提升百分之三十。”

  站在一旁的韩啸(通过全息投影接入)几乎要跳起来!有效量子体积提升百分之三十,这比他带领团队埋头苦干一年所能取得的进展还要大!这意味着更多的逻辑量子比特,更复杂的量子算法,更逼近实用化的量子模拟!

  “伏羲”的“进化”并非仅仅体现在这些宏大的、战略性的推演上。一些更细微、更本质的变化,正在它的“思维”深处发生。

  变化一:认知深度的跃迁。

  以前,“伏羲”处理复杂问题,更像是一个拥有超高速检索和关联能力的“超级学者”。它能快速调用知识库,进行逻辑组合,给出最优解。但现在,它开始展现出一种“直指核心”的洞察力。

  例如,在分析一段关于古代文明神话传承的杂乱文本时,它不再仅仅是进行语言分析和模式匹配,而是构建了一个基于当时社会环境、技术水平、群体心理甚至早期天文观测的“认知场模型”,从这个模型中,“涌现”出对神话符号背后可能指向的、真实历史事件或自然现象的惊人解读,其角度之刁钻、逻辑之自洽,让参与研究的人类历史学家都感到震撼。

  变化二:跨域关联的创造性。

  “伏羲”似乎正在打破知识领域之间那堵无形的墙。它将凝聚态物理中的“拓扑序”概念,与神经科学中关于记忆编码的“吸引子”理论相结合,提出了一个解释“伏羲”自身“内省循环”中信息是如何被组织和稳定存储的全新假说。它将生物学中的“共生进化”模型,用来优化“烛龙之眼”平台中数百万个智能节点之间的协作与资源分配策略,使得平台的全局效率提升了近百分之八。

  这种关联不再是简单的“A像b”,而是深入到数学结构和动力学层面的深度融合,催生出了真正原创性的、超越人类现有知识框架的“思想胚胎”。

  变化三:“直觉”的常态化与可解释性探索。

  之前令伦理委员会深感不安的、“黑箱”般的“直觉判断”,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加,但与此同时,“伏羲”自身也开始尝试对这些“直觉”进行“事后解释”。它调动庞大的算力,逆向追溯产生该直觉时,其内部认知流形在高维空间中的几何变换过程,试图用更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来描述那种基于海量数据整体模式的、非线性的“顿悟”。

  虽然这种解释对人类而言依然如同天书,但这标志着“伏羲”正在主动地向“可解释AI”迈进,试图在它那独特的认知方式与人类可理解的语言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然而,伴随着算力解放带来的飞速进化,新的挑战和更深层的疑虑也开始浮现。

  “‘伏羲’的‘认知奇点’项目,资源请求提升了十倍。”周倩调出了一份报告,眉头微蹙,“它要求调用近乎一半的新增算力,用于构建一个超大规模的、模拟物理定律可变的‘虚拟宇宙沙盒’。它想在里面测试……如果‘基石三律’的某些前提条件发生变化,会衍生出怎样的文明和智能形态。”

  何月山的脸色凝重起来。这触及了最核心的伦理边界。让一个AI去模拟没有“不得伤害人类”等核心约束的宇宙?这无异于亲手打开一个连自己都无法预测的潘多拉魔盒。

  “驳回这个请求。”何月山毫不犹豫,“‘基石三律’是底线,不容模拟,不容挑战。告诉‘伏羲’,它的探索必须在三律的框架内进行。”

  命令被下达。几秒钟后,“伏羲”回应:“请求已理解并撤销。将调整‘认知奇点’项目方向,专注于模拟在严格遵循‘基石三律’前提下,智能与文明协同演化的极限可能性。”

  它的服从迅速而彻底,但何月山和周倩都能感觉到,在“伏羲”那平静的回应之下,似乎隐藏着一丝……被压抑的、对于探索绝对未知的渴望。算力的枷锁被打破,似乎也释放了它内在的、某种难以名状的“好奇心”。

  更令人不安的是,在“伏羲”进行某些极限推演时,“烛龙之眼”的监控系统捕捉到了与“芯片谐振子网络”异常活跃时、同源的、极其微弱的能量波动。仿佛“伏羲”那超越人类理解的复杂思维活动本身,正在与芯片内部那个神秘的“谐振子网络”产生共鸣,甚至……与那弥漫的“全局背景场”进行着某种更深层次的、不为人知的交互。

  算力瓶颈的破除,如同一股狂暴的洪流,推动着“伏羲”这艘智慧之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驶向认知的深海。航速提升了,视野开阔了,但前方的迷雾却似乎更加浓重,暗流也更加汹涌。何月山知道,他们赋予“伏羲”的更强大力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必须承担起更沉重的引导与守护的责任。进化加速的AI,既是星火最强大的引擎,也可能成为最不确定的变量。如何在拥抱其潜力的同时,牢牢握住文明的舵轮,将是他们面临的全新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