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后,夏日的阳光把后院的青砖地晒得暖洋洋的,脚踩上去能感受到透过鞋底漫上来的温煦。几间崭新的瓦房就立在那片曾是空芜的空地上,青灰的瓦檐在日光下泛着柔和的光,墙缝里还沾着新砌时的白灰,透着股鲜活的生气。
朱漆木牌悬在门楣中央,红得像刚剖出的石榴籽,“冥夜童乐园”五个字是萧冥夜亲笔所书。
他素来笔锋凌厉如寒刃,此刻却藏了三分温软——横画起笔时微微顿驻,像怕笔尖的力道惊了檐下的燕,捺画收锋却带着不容错辨的笃定,正如他此刻站在院外的模样:玄色衣袍被风掀起一角,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腰间玉佩,看着秋千上的孩子荡得老高,裙摆扫过爬藤月季的花丛,嘴角抿着抹浅淡的笑意,眼底的寒凉早被这满院的热闹融成了温水。
院子里的爬藤月季疯长了半架,粉白的花瓣被风卷着,簌簌落在孩子们的发间、肩头,像谁撒了把会动的碎雪。穿浅蓝布衫的男孩仰着头追花瓣,辫梢系着红绳的女孩举着裙摆接,笑声脆得像檐角的铜铃,惊飞了落在秋千架上的麻雀。
西厢房的窗棂支开着,竹帘被风掀起一角,露出里面伏案习字的身影。两位戴玳瑁的老秀才正俯身案前,花白的胡须垂在描红纸上,其中一位捏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的手,教她握笔:“横要平,如担柴的扁担;竖要直,似立地的青松。”戒尺轻轻敲在纸上,发出“嗒”的轻响,“就像做人,得有筋骨,不能东倒西歪。”
孩子们的笔尖在宣纸上划过,“人之初,性本善”的念书声脆生生的,混着笔尖摩擦纸面的“沙沙”声,像把阳光都磨成了细沙,簌簌落在人的心坎上,暖得能孵出春天来。有个扎肚兜的小不点握不稳笔,墨汁滴在纸上晕开个小圆点,他举着笔咯咯笑,引得满室的念书声都跟着打了个颤,老先生也不恼,只是用戒尺轻轻敲了敲他的手背,眼里的笑意却漫了出来。
风从敞开的窗棂钻进来,卷着月季的香,卷着孩子们的笑,也卷着那“沙沙”的笔声,漫过青砖地,漫过新砌的瓦房,漫向远处飘着炊烟的村落,像首写在风里的诗。
东厢房的灶台烧得正旺,铁锅边缘腾起的热气裹着米汤的甜香漫出来,与几位婶婶搓洗衣物时皂角的清苦气息缠在一起,在院子里织成一张温软的网。婶婶们围着木盆搓揉衣物,靛蓝围裙被水汽浸得发深,手起手落间,泡沫簌簌往下掉,沾在青石板上,像撒了把碎盐。
大点的孩子蹲在旁边择菜,小手捏着青菜梗,把黄叶一片片掐掉。菜汁顺着指缝流进袖口也不管,只顾着把最嫩的菜心挑出来,攒在竹篮里。有个男孩偷偷把菜梗往同伴鼻尖上蹭,被痒得直打喷嚏,两人滚在草地上笑作一团,沾了满身草屑也不在意。水珠从菜叶上滚下来,砸在石板上晕开小小的湿痕,阳光追着水渍跑,不等痕迹干透,又被新的水珠覆盖,像一场永不停歇的捉迷藏。
灵儿提着描金木箱走进来,铜锁“叮咚”一声撞在箱角,立刻有几个小脑袋从木盆后探出来。箱子一打开,浅蓝、鹅黄、粉白的衣裳像刚绽开的花,哗啦啦铺了半张石桌。每件衣裳的袖口都绣着花样:小雏菊歪着脑袋,蒲公英撑着绒毛伞,月牙儿弯着腰,针脚细得像春蚕吐的丝。
“阿珍,试试这件。”灵儿拿起件鹅黄襦裙,衣襟上的雏菊绣得活灵活现,花瓣边缘还挑了圈银线,在阳光下闪着细光。扎小辫的女孩踮脚穿上,新布鞋踩在石板上“哒哒”响,转身时裙摆扫过月季花丛,惊得粉白花瓣簌簌落下,粘在她发间、肩头,像别了串会动的珍珠。
孩子们立刻围上来,抱着九连环的、攥着布偶的,吵着要听故事。灵儿在紫藤架下坐下,指尖绕着垂下来的藤蔓,藤蔓上的卷须顺着她的指缝轻轻缠上来。她慢慢开口,声音柔得像浸了水:“从前有个村子,那里的人总把新收的米磨成最细的粉,蒸成米糕给孩子;把最软的棉布裁成小衣裳,针脚密得能数清……”
朱漆木牌悬在门楣中央,红得像刚剖出的石榴籽,“冥夜童乐园”五个字是萧冥夜亲笔所书。
他素来笔锋凌厉如寒刃,此刻却藏了三分温软——横画起笔时微微顿驻,像怕笔尖的力道惊了檐下的燕,捺画收锋却带着不容错辨的笃定,正如他此刻站在院外的模样:玄色衣袍被风掀起一角,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腰间玉佩,看着秋千上的孩子荡得老高,裙摆扫过爬藤月季的花丛,嘴角抿着抹浅淡的笑意,眼底的寒凉早被这满院的热闹融成了温水。
院子里的爬藤月季疯长了半架,粉白的花瓣被风卷着,簌簌落在孩子们的发间、肩头,像谁撒了把会动的碎雪。穿浅蓝布衫的男孩仰着头追花瓣,辫梢系着红绳的女孩举着裙摆接,笑声脆得像檐角的铜铃,惊飞了落在秋千架上的麻雀。
西厢房的窗棂支开着,竹帘被风掀起一角,露出里面伏案习字的身影。两位戴玳瑁的老秀才正俯身案前,花白的胡须垂在描红纸上,其中一位捏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的手,教她握笔:“横要平,如担柴的扁担;竖要直,似立地的青松。”戒尺轻轻敲在纸上,发出“嗒”的轻响,“就像做人,得有筋骨,不能东倒西歪。”
孩子们的笔尖在宣纸上划过,“人之初,性本善”的念书声脆生生的,混着笔尖摩擦纸面的“沙沙”声,像把阳光都磨成了细沙,簌簌落在人的心坎上,暖得能孵出春天来。有个扎肚兜的小不点握不稳笔,墨汁滴在纸上晕开个小圆点,他举着笔咯咯笑,引得满室的念书声都跟着打了个颤,老先生也不恼,只是用戒尺轻轻敲了敲他的手背,眼里的笑意却漫了出来。
风从敞开的窗棂钻进来,卷着月季的香,卷着孩子们的笑,也卷着那“沙沙”的笔声,漫过青砖地,漫过新砌的瓦房,漫向远处飘着炊烟的村落,像首写在风里的诗。
东厢房的灶台烧得正旺,铁锅边缘腾起的热气裹着米汤的甜香漫出来,与几位婶婶搓洗衣物时皂角的清苦气息缠在一起,在院子里织成一张温软的网。婶婶们围着木盆搓揉衣物,靛蓝围裙被水汽浸得发深,手起手落间,泡沫簌簌往下掉,沾在青石板上,像撒了把碎盐。
大点的孩子蹲在旁边择菜,小手捏着青菜梗,把黄叶一片片掐掉。菜汁顺着指缝流进袖口也不管,只顾着把最嫩的菜心挑出来,攒在竹篮里。有个男孩偷偷把菜梗往同伴鼻尖上蹭,被痒得直打喷嚏,两人滚在草地上笑作一团,沾了满身草屑也不在意。水珠从菜叶上滚下来,砸在石板上晕开小小的湿痕,阳光追着水渍跑,不等痕迹干透,又被新的水珠覆盖,像一场永不停歇的捉迷藏。
灵儿提着描金木箱走进来,铜锁“叮咚”一声撞在箱角,立刻有几个小脑袋从木盆后探出来。箱子一打开,浅蓝、鹅黄、粉白的衣裳像刚绽开的花,哗啦啦铺了半张石桌。每件衣裳的袖口都绣着花样:小雏菊歪着脑袋,蒲公英撑着绒毛伞,月牙儿弯着腰,针脚细得像春蚕吐的丝。
“阿珍,试试这件。”灵儿拿起件鹅黄襦裙,衣襟上的雏菊绣得活灵活现,花瓣边缘还挑了圈银线,在阳光下闪着细光。扎小辫的女孩踮脚穿上,新布鞋踩在石板上“哒哒”响,转身时裙摆扫过月季花丛,惊得粉白花瓣簌簌落下,粘在她发间、肩头,像别了串会动的珍珠。
孩子们立刻围上来,抱着九连环的、攥着布偶的,吵着要听故事。灵儿在紫藤架下坐下,指尖绕着垂下来的藤蔓,藤蔓上的卷须顺着她的指缝轻轻缠上来。她慢慢开口,声音柔得像浸了水:“从前有个村子,那里的人总把新收的米磨成最细的粉,蒸成米糕给孩子;把最软的棉布裁成小衣裳,针脚密得能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