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太仆寺-《解差传》

  “既然赵大人已经打了草,惊了蛇。”

  赵钰的声音很轻,仿佛只是在陈述一件无关紧要的家常。

  “那我们接下来,倒要看看,这蛇究竟会往哪个洞里钻。”

  他嘴角的弧度,带着一丝冰冷的兴味,像个守在雪地里等待狐狸出洞的老猎人。

  “先看看他们有什么动作,再行动不迟。”

  棋盘已经摆开,他落了子,现在,该等对手如何应招了。

  “反正现在铁证在手,想要办他们,也就是手起刀落的事。”

  那柄刀,就悬在所有人的头顶上,只是他暂且不想让它落下罢了。

  一刀砍下去,死的只是一条狗,他要的,是顺着链子,找到那个养狗的主人。

  赵钰心中明镜似的,这太仆寺的背后,定然还有更大的人物。

  那个人,此刻或许也在京城的某座府邸里,安然品茶,自以为天衣无缝。

  否则,区区一个太仆寺卿,就算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做此等通敌卖国之事。

  这桩罪名,足够夷三族了。

  如果说是为了钱财,那就更是个天大的笑话。

  天底下谁不知道,这太仆寺,管着全国上下的马匹,从御马监到边军战马,无一不从他们手中过。

  那是个流油的衙门,肥得能让京城的野狗都多长几斤肉。

  想要搞钱,里面的门道多如牛毛,随便拔一根,都够寻常人家吃用几辈子。

  绝不会有人蠢到为了钱,去做这等一旦败露,连脑袋带祖坟都保不住的忤逆事。

  太仆寺卿,叫余裴勇。

  赵钰的指节在书案上轻轻叩击,脑海中浮现出那个人的脸,一张总是带着谦卑笑容的脸。

  此人是前任兵部尚书一手提拔上来的。

  后来他赵钰接管兵部,念其做事还算勤勉,便沿用了此人,未曾动过。

  现在想来,那份勤勉,或许只是为了掩盖更大的野心。

  这太仆寺,虽说是个实权衙门,可在京城那些眼高于顶的清流官吏眼中,却总带着一股子马厩的骚味。

  他们暗地里,都管太仆寺卿叫“弼马温”。

  一个上不得台面的蔑称。

  赵钰平日里要处理整个兵部山崩海啸般的大事小情,对于这个被视为养马倌的衙门,确实很少费心去管。

  在他看来,只要不出岔子,按时供应军马,便足够了。

  他懒得管,也不屑于管。

  可谁能想到,就是这份疏于管理的懒怠,却几乎酿成了边关将士万劫不复的今日之祸。

  一千匹西域良驹,足以改变一场局部战役的走向,足以让上千名大赵国的好儿郎,多几分活命的机会。

  赵钰眼中的寒意,几乎要凝结成冰。

  他与崔海平对视了一眼。

  那一眼之中,有上下级之间的默契,有同僚之间的托付,更有即将掀起一场腥风血雨的决绝。

  千言万语,都尽在这一瞥之中。

  二人便没有再就此事多言。

  赵钰的目光,缓缓从那本籍册上移开,转而落在了那个自始至终都站得笔直的身影上。

  他看向了小乙。

  “对了,赵大人。”

  这一声“赵大人”,让小乙的身子下意识地又绷紧了几分。

  “大将军信中所说的那二人,你打算如何安排?”

  赵钰的语气缓和了下来,仿佛方才那个盘算着如何将人连根拔起的冷酷王爷,只是一个错觉。

  “回二殿下,其中一人乃军奴出身。”

  小乙恭声回道,不敢有丝毫怠慢。

  赵钰闻言,竟是笑了一下,那笑容里,带着几分出人意料的熟稔。

  “我知道,老黄嘛!”

  这个名字从他口中说出,带着一股子江湖气,冲淡了书房内的肃杀。

  “大将军的车夫,骁勇善战,一手赶车的本事出神入化,一手鞭法更是绝技天下。在西凉战场上,多次救过大将军的性命。”

  小乙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没想到,这位深居京城的王爷,竟对一个边关老卒的事迹如此清楚。

  “想不到二殿下竟然认识。”

  赵钰哈哈一笑,摆了摆手,身子向后靠在椅背上,似乎陷入了某种久远的回忆。

  “此人与我,说来话长了。”

  他的目光飘向窗外,仿佛看到了二十年前的京城街头。

  “二十年前,我们在京城就认识了。”

  那时的他,还是个孩童。

  那时的老黄,也还是皇城中的护卫。

  往事如烟,一晃而过。

  赵钰收回思绪,眼中的温情瞬间敛去,恢复了王爷的威仪。

  “好了,不说这些旧事了,此人你打算如何安置?”

  “回二殿下,老黄现在年事已高,一身伤病,大将军的意思是,想让他恢复自由身,在我府上安度晚年,也算全了袍泽一场的情分。”

  “好。”

  赵钰颔首,没有丝毫犹豫。

  “既然是大将军的意思,那本王便随了他的愿,也算了了本王一桩心事。”

  “还有一人呢?”

  “回二殿下,此人是小乙在西凉战场上,一个锅里吃饭,一个坑里睡觉,同生共死的兄弟。”

  小乙的声音里,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情。

  “不过,小乙初入官场,不敢随意指派,还请二殿下酌情安排。”

  他将这份人情,也是这份烫手的山芋,恭恭敬敬地抛给了赵钰。

  赵钰深深地看了他一眼,似乎很满意他的这份分寸感。

  “那就让他给你做个员外郎,做你的副手,如何?”

  这话一出,小乙猛地抬起头,眼中满是不可置信。

  员外郎,从六品的京官,虽不算高,但对于一个从战场上退下来的大头兵而言,已是登天之举。

  “多谢二殿下!”

  小乙单膝跪地,声音都有些颤抖。

  赵钰却只是淡淡一笑,仿佛只是随手赏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东西。

  “对了,我听崔大人讲,你现在负责军奴典籍的管理。”

  “回二殿下,是的。”

  小乙答道,心中有些忐忑,不知二殿下为何突然提起这桩卑微的差事。

  一旁的崔海平见状,生怕二殿下误会是自己慢待了功臣,赶紧上前一步解释道。

  “二殿下,这份差事,看似卑微……”

  他斟酌着用词。

  “可这份差事,正好可以掩人耳目,所以才……”

  “嗯,的确如此。”

  赵钰抬手,止住了崔海平的话头,他自然明白这其中的关节。

  他的目光重新落在小乙身上,这一次,带上了审视,也带上了期许。

  “赵大人,此次你远赴陇城,为我办差,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是,你现在的官职是陛下不久前钦定的,不好随意更动。”

  “至于所负责的差事,正如崔大人所言,看似无关紧要,可是在办一些见不得光的重要差事时,却尤为灵活方便。”

  赵钰的话,如同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小乙心中的某个关隘。

  他终于明白,为何自己会被安排在那个尘土飞扬的库房里,与故纸堆为伍。

  那不是埋没,而是保护,是磨砺,更是一种无声的信任。

  “还望不要辜负了崔大人的一番心意。”

  赵钰的话音落下,小乙深深叩首。

  “是,二殿下,小乙明白了。”

  赵钰站起身,踱步到小乙面前,亲自将他扶起。

  “好好干。”

  他的手,按在小乙的肩膀上,那份力量,沉重而真实。

  “如今这兵部左侍郎的位子还空着,暂时都由崔大人一人兼任,他很辛苦。”

  赵钰的目光扫过崔海平,后者微微躬身。

  “日后你做出了成绩,我也好名正言顺地向陛下保举你。”

  兵部左侍郎!

  这五个字,如同一道惊雷,在小乙的脑海中轰然炸响。

  他整个人都僵住了,只觉得一股热血从脚底直冲天灵盖,浑身的血液都在沸腾。

  那可是从二品的大员,是无数文官武将穷尽一生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而他,一个曾经的斥候,一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兵痞,竟然被许诺了这样一个未来。

  小乙只觉得口干舌燥,喉头滚动,那份受宠若惊的惶恐与激动,几乎让他说不出话来。

  “多谢……多谢二殿下。”

  他再次跪下,这一次,额头重重地磕在了冰冷的地板上,发出一声闷响。

  “小乙定当为殿下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不负众望,便好。”

  赵钰的声音,在安静的屋中,悠悠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