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村里的声望-《我有一个灵宠》

  老张头家老黄牛失而复得的奇事,如同长了翅膀般,迅速传遍了山脚下这个不大的村落。起初,村民们只是将信将疑,毕竟李松这位住在山腰的“仙师”虽然偶尔会帮衬些小忙,但如此神异之事,还是头一遭。尤其是那头平日里憨态可掬、只知道追着发光球玩的银色小兽,竟有这般本事?

  然而,怀疑很快就被接二连三的事实击碎。

  村东头的王婶,养了多年的老母鸡带着一窝刚孵出的雏鸡不见了,急得直抹眼泪,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求到了李松的木屋前。李松还未开口,正在院子里扑蝴蝶的元宝就丢下了到手的“猎物”,小鼻子在空中嗅了嗅,又绕着王婶和她家鸡圈残留的气息转了两圈,然后便迈开小短腿,目标明确地朝着后山一片竹林跑去。不过一炷香的功夫,它便得意洋洋地领着一群叽叽喳喳、懵懵懂懂的母鸡和小鸡崽从竹林里钻了出来,身后还跟着一脸惊喜交加的王婶。

  村西边的铁匠赵大叔,打铁时不小心把祖传的、陪伴了他大半辈子的铁锤头掉进了湍急的溪水里,顺着水流不知冲到了哪里,懊恼得连打铁的劲儿都没了。元宝被请到溪边,它先是蹲在赵大叔掉锤子的地方仔细感受了片刻,然后便沿着溪流向下游跑去,时而停下来,将小爪子伸进冰凉的水里探一探,时而抬起湿漉漉的小脑袋,感受着水汽中那丝极其微弱的、属于那块熟铁的“线”。最终,它在下游一处水势较缓的碎石滩边,精准地用爪子扒拉出了那个沉甸甸、黑黝黝的铁锤头。

  最神奇的是,连村里最顽皮、经常偷跑出去野、让爹娘头疼不已的狗娃子,有一次在山里迷了路,天黑都没回家。大人们打着火把找到半夜都没踪影,狗娃娘哭得几乎晕厥。李松带着元宝赶到时,元宝只是闻了闻狗娃留在家里的一件小褂子,便毫不犹豫地冲进了漆黑的山林。它仿佛能无视黑暗的阻碍,带着李松和心急如焚的村民,在山里七拐八绕,最终在一个猎人废弃的陷阱坑里,找到了又冷又饿、吓得瑟瑟发抖的狗娃。

  这一桩桩、一件件“神迹”般的寻物寻人事件,彻底让村民们的态度从最初的怀疑、好奇,转变为发自内心的信服、感激,甚至带着一丝敬畏。

  李松和元宝,尤其是元宝,在村子里的声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村民们不再仅仅视李松为一位有些本事、但距离遥远的“仙师”,而是将他们视作了村子的一份子,是能带来安心和好运的守护者。

  走在村里的土路上,遇到的每一个村民,都会热情而恭敬地向李松打招呼:“李仙师!”而目光落到他脚边那个银灰色的小身影时,更是充满了慈爱和感激:“元宝小神仙!”

  元宝起初对这种突如其来的、过分的热情还有些不适应,会害羞地往李松腿后躲。但很快,它就发现,这些“两脚兽”们不仅没有恶意,还会经常拿出各种好吃的东西招待它!

  今天王婶家新摘的、水灵灵脆生生的黄瓜,会特意挑最嫩的一根洗干净了递给它;明天赵大娘家蒸了香甜的窝窝头,总会给它留一个不带馅料的(怕它吃了不消化);张猎户进山打了野味,烤好的第一块、不带骨头的嫩肉,必定是送到它的小食盆前;就连村里最抠门的刘老财,家里果树结了果子,也会挑几个最大最红的,让孙子给元宝送去。

  于是,元宝迅速爱上了这种“走街串巷”被投喂的感觉。它不再躲闪,反而开始主动“巡视”村庄。它迈着优雅(自以为)的小步子,银灰色的尾巴微微翘起,像一位视察民情的领主。所到之处,总能引来村民善意的笑声和各种各样的“贡品”。

  它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