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生活,总要向前看-《一九八五到二零二五》

  志远环视着这个陪伴他多年的小店,墙上的营业执照已经微微发黄,柜台被磨得光滑发亮,每一个角落都充满回忆。

  “时代变了,”志远深吸一口气,“咱们得跟着变。”

  第二天,他们就开始着手关店的事。秀玲知道后,特意从老家赶过来。

  “关了也好,”她一边帮着整理货品一边说,“你妈我这把年纪,天天两头跑也确实吃力。以后我就在家专心带沐晨,让大丽帮着你打理二手车生意。”

  大丽连忙说:“妈,您辛苦这么多年,也该享享福了。沐晨现在快上幼儿园了,我自己也能照顾过来。您就跟爸在家歇着吧。”

  最后一批货处理完那天,志远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店里坐了很久。

  夕阳透过橱窗,在积满灰尘的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想起刚开店时的雄心壮志,想起第一次见到大丽时的心动,想起沐晨在婴儿车里咿呀学语的模样......

  “舍不得?”大丽不知什么时候站在门口。

  志远点点头,又摇摇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营业执照注销得很顺利。

  2011年4月15日,“志远通讯”的招牌被缓缓取下。路过老街坊都停下来看,有人感慨:“又一家实体店关门喽!”

  钢蛋和黄毛特意赶来,非要拉着志远去喝酒。

  “远子,别难过,”钢蛋举着酒杯,“你这叫急流勇退,明智!”

  “对,”黄毛附和,“现在二手车生意这么好,专心做这个更赚钱。”

  志远笑着和他们碰杯:“我没难过,就是在想下一步该怎么走。”

  确实,关掉手机店后,他反而觉得轻松了。不用再为每个月营业额发愁,可以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二手车业务上。

  大丽也开始学习二手车评估知识,准备考取评估师证书。

  她比志远细心,很快就发现了不少可以改进的地方:建立详细的车辆档案、完善售后跟踪服务。

  沐晨似乎也察觉到家里的变化,有一天突然问:“爸爸,咱们不卖手机了吗?”

  “不卖了,”志远把儿子抱到腿上,“以后爸爸专门卖车车。”

  “那我要坐最大的车车!”沐晨兴奋地挥舞着小手。

  秀玲现在每天接送孙子上幼儿园,有空就和老姐妹逛公园,脸上笑容多了,人也显得年轻了。

  周末,志远带着全家去郊游。开着刚收来的一辆七座SUV福特麦克斯,沐晨兴奋地在后排座位上蹦跳。

  “慢点开,”大丽系好安全带,温柔地提醒,“安全第一。”

  “知道,”志远透过后视镜看了眼儿子,“我现在可是有家室的人。”

  阳光透过天窗洒进车内,沐晨指着窗外飞驰而过的车辆,奶声奶气地数着:“一个车车、两个车车......”

  志远和大丽相视一笑。关掉手机店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只要一家人在一起,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车窗外,春意正浓。道路两旁,新的店铺正在装修,旧的招牌被换下。

  在这座永远在变化的小城里,每一天都在上演着告别与新生。

  手机店关门后,生活仿佛突然慢了下来。大丽全身心投入到照顾家庭中,每天接送沐晨上下幼儿园,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志远则专心经营着他的二手车生意,日子过得平静而充实。

  然而这份平静很快就被打破了——不是因为生意,而是因为秀玲。

  虽然不再需要她帮忙照看孩子,可她反而往县城跑得反而更勤了。

  每次来都大包小包,不是新买的衣服、玩具,就是刚蒸的包子,要不就是沐晨最爱吃的手工糖。

  “妈,您别总这么跑来跑去的,多累啊。”大丽总是这样劝她。

  秀玲却理直气壮:“我乐意!我孙子爱吃我做的饭,我高兴!”

  这话倒是不假。

  沐晨和奶奶特别亲,只要秀玲隔一天没来,小家伙就会闹脾气,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

  有一次秀玲老家有事,连着三天没来,沐晨竟发起低烧,小嘴里一直嘟囔着“找奶奶”。

  大丽没办法,只好给秀玲打电话:“妈,又得让您跑一趟了,沐晨一直闹着要找您。”

  电话那头立刻传来秀玲急切的声音:“我这就来!让沐晨等着奶奶!”

  今后的日子,只要沐晨想奶奶,无论手头有多忙的活计,哪怕是正在和面蒸馒头,秀玲也会立刻洗手换衣服,坐最早的一班车赶到县城。

  志远常说,妈妈对沐晨的疼爱,简直是在补偿他小时候缺失的那份关爱。

  与秀玲忙碌的身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渐衰老的赵老太。

  如今的赵老太已经离不开人照顾,平安兄弟几个商量着轮流照顾,每家一个月。可即便这样,老太太的身体还是一天不如一天。

  这年秋天,赵老太病倒了,在医院住了十来天。出院回家后,她仿佛变了个人,常常一个人坐在院子里发呆,眼神空洞地望着远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最让人意外的是,她开始频繁地把秀玲叫到跟前。

  “秀玲啊,”赵老太颤巍巍地拉着她的手,“你恨不恨我?”

  秀玲心里一颤。

  怎么能不恨?那些年受的委屈,吃的苦头,至今想起来心里还隐隐作痛。可看着婆婆枯槁的面容,她终究还是把话咽了回去。

  “娘,您说什么呢。”秀玲轻轻给赵老太掖好被角,“我不恨您,您好好养身体,别想太多。”

  赵老太浑浊的眼睛里闪着泪光:“我知道......我知道你恨我......我以前对你不好......”

  这样的对话几乎每天都在重复。

  志远看在眼里,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常劝秀玲:“妈,奶奶都这样了,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人总要往前看。”

  秀玲叹了口气:“我知道。就是心里这道坎,不是那么容易过去的。”

  赵老太似乎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开始频繁地要求志远带着大丽和沐晨回老家看她。

  志远理解奶奶的心情,经常一大早买了奶奶爱吃的早点,开车赶回老家,陪奶奶说会儿话,再匆匆返回县城打理生意。

  有一次,志远带着沐晨回去,赵老太拉着重孙子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晨晨,”老太太的声音虚弱却充满慈爱,“太奶奶要是走了,你会想太奶奶吗?”

  三岁的沐晨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想。太奶奶要好好的。”

  站在一旁的秀玲听到这话,突然红了眼眶。那一刻,她心里的坚冰终于开始融化。

  是啊,人生在世,恩怨情仇,到最后不都是一场空吗?何必让过去的伤痛困住现在的自己?

  从那天起,秀玲对婆婆的态度明显柔和了许多。她会主动给婆婆梳头,陪她晒太阳,耐心听她絮叨陈年旧事。

  然而,时间终究是不等人的。赵老太回家后不到两个月,在一个安静的清晨,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临终前,她紧紧握着秀玲的手,用尽最后力气说:“秀玲......别记恨我......”

  秀玲泪如雨下,用力摇头:“不恨了,妈,我早就不恨了......”

  葬礼上,秀玲哭得格外伤心。这泪水里,有对逝者的哀悼,也有对过往的释怀。

  志远搂着母亲的肩膀,轻声说:“妈,都过去了。”

  秀玲点点头,望着婆婆的遗像,心里的疙瘩一瞬间解开了。

  是啊,都过去了。生命的轮回就是这样,一代人老去,一代人成长。如今沐晨正在健康快乐地长大,这才是最重要的。

  回家的路上,沐晨天真地问:“奶奶,太奶奶去哪了?”

  秀玲把孙子搂在怀里,温柔地说:“太奶奶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不过她会在天上看着我们晨晨长大。”

  光阴的故事还在继续,而生活,总要向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