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燕郊解套的政策侥幸-《天地翻覆》

  雾,浓得化不开的雾,像是从地底深处蒸腾而起的欲望,笼罩着燕郊这片曾经沉寂的土地。周婷站在那栋灰扑扑的居民楼前,手里捏着那份已经泛黄的购房合同,指尖因用力而发白。楼下空地上杂草丛生,几株枯黄的野草在初冬的寒风中瑟瑟发抖,一如她此刻的心境。

  这已经是她第三次站在这栋楼前了。每次来,她都希望能看到些什么——或许是施工队进出的热闹,或许是邻居们搬迁的忙碌,哪怕只是房价上涨的迹象也好。可她看到的只有越来越多的空置房屋,和那些与她一样焦灼的投资者们脸上日益沉重的表情。

  “又来看房?”一个略带沙哑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周婷转过身,是住在隔壁单元的王阿姨。她记得王阿姨,那个曾经因为买到“超低价房源”而欣喜若狂的退休教师,如今脸上也刻满了与她年龄不符的焦虑。

  “来看看。”周婷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最近有人来看房吗?”

  王阿姨摇摇头,眼角的皱纹像是被刀刻过一般深刻。“上个月还有两个中介带人来看,这个月一个都没有。”她叹了口气,声音在浓雾中显得格外沉重,“我儿子下个月要结婚了,本来说卖了这套房给他凑首付,现在可好,套在这儿动都不能动。”

  周婷不知道该说什么。她自己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两套燕郊的房子,像是两把锁,将她这些年来在中介行业摸爬滚打攒下的积蓄全部锁死。更让她愧疚的是,她还说服了同事小张也跟着投资了一套。

  “听说京津翼一体化的规划快出台了。”王阿姨忽然压低声音,像是怕惊扰了这片土地上的什么,“我侄子在市规划局工作,他说这次可能是真的。”

  周婷苦笑。这样的传言她听得太多了,多到已经不敢再相信。每一次传言兴起,房价就短暂地跳动一下,然后又陷入更深的沉寂。像是一个垂死的病人最后的抽搐。

  回到中介门店时,已是傍晚时分。店里冷冷清清,只有小张一个人坐在电脑前,屏幕上闪烁着房源的页面。

  “婷姐。”小张看见她,立刻站了起来,眼中满是期待,“今天那边怎么样?”

  周婷摇摇头,将包放在椅子上。店里暖气开得很足,她却感觉不到丝毫暖意。

  “又降了五万。”小张的声音低了下去,“昨天还有个客户说,要是我们再降十万,他就考虑接手。”

  周婷闭上眼,感觉太阳穴突突地跳着痛。再降十万,意味着她不仅要赔上全部首付,还要倒欠银行一笔钱。她想起当初林晟信誓旦旦的模样,想起自己怎么会就信了他的鬼话。

  “对不起,小张。”她轻声说,“是我害了你。”

  小张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回到座位前。但周婷看见了他紧握的拳头,看见了他眼中一闪而过的怨恨。

  那一夜,周婷失眠了。她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上的裂纹,像是看到了自己人生的轨迹——曾经以为稳稳上升的路径,突然就拐向了不可知的方向。她想起自己刚入行时的雄心壮志,想起第一次成交时的喜悦,想起那些信任她的客户们满意的笑脸。

  “我到底在做什么?”她问自己。

  窗外的月光很淡,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地板上,形成一道苍白的光痕。

  转机来得突然,像燕郊的雾一样不可预测。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二早晨,周婷刚到店里,就听见电视里传来新闻播报员清晰而有力的声音:“国家发改委今日正式批复《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这一国家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店里突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紧接着,她的手机开始疯狂响起。第一个电话是王阿姨打来的,声音激动得几乎变了调:“小周,你看到了吗?规划批了!真的批了!”

  然后是更多的电话,更多的信息。燕郊的房价像是被注射了强心剂,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跳动。之前挂出去无人问津的房子,突然之间就有了看房的人;之前压价狠辣的买家,突然就不再纠结于那几万的差价。

  “疯了,全都疯了。”小张看着电脑屏幕上不断刷新的报价,喃喃自语。

  周婷站在窗前,看着街道上突然多出来的车辆和人群。那些曾经和她一样焦虑的投资者们,此刻脸上都带着一种近乎癫狂的兴奋。有人当场就掏出现金,要求全款买房;有人拿着扩音器,喊出比标价高百分之十的报价。

  雾散了,阳光刺眼得很。

  三天后,周婷站在那栋曾经让她夜不能寐的楼前,手里拿着刚刚签完的买卖合同。价格比她买入时高了百分之十五,算上这些月来的利息和中介费,她勉强赚了十万块。

  “恭喜啊,小周。”王阿姨笑逐颜开,她自己的房子也刚刚脱手,赚得比周婷还多,“我就说会有转机的嘛。”

  周婷勉强笑了笑。她看见不远处,小张也正在和买家握手,脸上是这些月来从未有过的轻松。

  “我不明白,”在回程的车上,小张忽然说,“明明什么都没有改变,路还是那条路,楼还是那栋楼,为什么一下子所有人都想来这里买房了?”

  周婷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田野还是那些田野,村庄还是那些村庄,只是人们的预期变了,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一切都不同了。

  “因为我们都在赌,”她轻声说,“赌一个可能永远不会到来的未来。”

  店里,周婷将一叠现金推到小张面前。

  “这是五万块,说好要补给你的。”

  小张看着那叠钱,没有立即去拿。窗外的阳光照在钞票上,反射出诱人的光泽。

  “不用了,婷姐。”良久,他终于开口,“我那套也出手了,虽然赚得不多,但总算没亏。”

  周婷惊讶地看着他。

  “我想明白了,”小张继续说,声音很平静,“投资这种事,本来就是你情我愿。我当时要是不贪心,也不会跟着你买。”

  他的话很轻,却像一记重锤敲在周婷心上。她想起那些还在燕郊疯狂抢房的人们,想起他们眼中闪烁的贪婪和恐惧。今天的解套者,何尝不是明天的套牢者?

  “我打算辞职了,婷姐。”小张最后说,“回老家开个小店,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周婷没有说话。她看着小张收拾东西,看着他走出店门,看着他消失在街道的拐角处。他们之间的某种东西,确实再也回不去了。

  那天晚上,周婷一个人留在店里。她关掉了所有的灯,只有电脑屏幕发出的微光映照着她的脸。

  她打开公司的内部系统,开始起草新的规章制度。第一条:不接投资房;第二条:不赚差价;第三条:不骗客户。

  键盘敲击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窗外,城市的霓虹灯依旧闪烁,像是一场永不落幕的狂欢。而在这间小小的中介店里,一个决定正在悄然生根——不再追逐那些虚幻的泡沫,不再参与那些危险的游戏。

  周婷想起自己刚入行时,父亲对她说过的话:“房子是给人住的,不是给人炒的。”

  那时她不理解,现在她终于明白了。

  燕郊的经历像是一场高烧,如今烧退了,但那种虚脱感还留在身体里。她知道自己不会再碰那些看似诱人的投资房产了,就像溺水过的人会对水产生敬畏一样。

  她在新规的最后加上了一句:“本店只做刚需房,不接投资客。”

  点击保存的那一刻,她感到一种久违的平静。

  月光如水,洒在刚刚打印出来的新规上。那白色的纸张,像是暴风雨后终于平静的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