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星为何能“漂浮”或运动-《宇宙地球人类三篇》

  为什么恒星能悬浮在宇宙中?它们的运动受什么影响?

  宇宙中的恒星、行星和星系看似“悬浮”在虚空中,实际上它们的运动和存在状态是由引力、惯性、宇宙膨胀以及局部动力学共同决定的。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

  1. 为什么恒星不会“掉下去”?——引力和惯性的平衡

  (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 在真空中,没有空气阻力或摩擦力,天体一旦获得初速度,就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除非受到外力作用)。

  - 恒星和行星的运动并非“悬浮”,而是在惯性作用下自由运动。

  (2) 引力主导的运动

  - 恒星、行星和星系的运动主要由引力支配:

  - 恒星绕星系中心运动(如太阳绕银河系中心旋转,速度约230 km\/s)。

  - 行星绕恒星运动(如地球绕太阳公转)。

  - 双星系统相互绕转(如天狼星A和b)。

  - 引力和惯性达到平衡时,天体维持稳定轨道,不会“坠落”。

  (3) 宇宙中没有“上下”之分

  - 宇宙空间是各向同性的(没有特殊方向),不存在绝对的“上”或“下”。

  - 天体看似“悬浮”,只是因为它们在引力作用下自由运动,没有支撑或阻挡。

  ---

  2. 恒星运动的驱动因素

  (1) 初始条件:宇宙大爆炸的残留动量

  - 宇宙大爆炸(big bang)赋予物质初始运动,恒星和星系继承了这部分动能。

  - 例如:

  - 银河系的旋转源于原始气体云的角动量守恒。

  - 本星系群(包括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正在相互靠近。

  (2) 引力相互作用

  - 星系碰撞与合并:

  - 仙女座星系(m31)正以约110 km\/s的速度靠近银河系,预计40亿年后相撞。

  - 碰撞后,恒星通常不会相撞(因星际距离极大),但轨道会被扰乱。

  - 暗物质的影响:

  - 星系外围的恒星运动速度比预期快,表明存在不可见的暗物质引力。

  (3) 银河系的动力学

  - 银河系的旋转曲线:

  - 内区恒星运动符合开普勒定律(如太阳系),但外区速度几乎恒定,暗示暗物质存在。

  - 恒星自行(proper motion):

  - 恒星并非固定不动,而是以每秒几公里至几十公里的速度运动(如巴纳德星自行最快,约10.3角秒\/年)。

  (4) 超新星爆发与“恒星逃逸”

  - 超新星不对称爆发可能给恒星一个“踢速”,使其成为高速逃逸星(如Lp 40-365,速度>500 km\/s)。

  - 星系中心黑洞的引力弹弓效应也能抛射恒星(如银河系中的超高速星S5-hVS1,速度≈1700 km\/s)。

  ---

  3. 宇宙膨胀的影响

  (1) 哈勃定律(hubbles Law)

  - 遥远星系普遍红移,表明宇宙在膨胀,其退行速度(v)与距离(d)成正比:

  :[

  v = h_0 \\cdot d

  ]

  (((h_0)为哈勃常数,约70 km\/s\/mpc)

  - 但宇宙膨胀不撕裂恒星或星系,因为局部引力(如银河系内)远强于宇宙膨胀的拉力。

  (2) 未来可能的“大撕裂”(big Rip)

  - 如果暗能量持续增强,宇宙膨胀可能最终撕裂星系、恒星甚至原子(目前观测不支持此极端情况)。

  ---

  4. 恒星“不断移动”的具体原因

  (1) 银河系内的恒星运动

  - 绕银心公转:太阳约2.5亿年绕银河系一周(1银河年)。

  - 垂直震荡:恒星在银盘上下摆动(如太阳每≈6000万年穿过银盘一次)。

  - 星流(Ster Streams):

  - 小星系被银河系撕裂后形成的恒星带(如人马座星流)。

  (2) 星际介质的影响

  - 分子云碰撞:恒星穿过星际气体时可能减速或加速。

  - 动力学摩擦:大质量恒星在星团中运动时会拖曳周围恒星,逐渐沉向中心。

  (3) 引力波辐射(极端情况)

  - 双致密星(如中子星)绕转时会因引力波损失能量,最终螺旋靠近并合并(如Gw事件)。

  ---

  5. 总结:恒星为何能“漂浮”并运动?

  1. 惯性 引力平衡:恒星在真空中按牛顿第一定律运动,引力使其绕更大质量中心旋转。

  2. 初始动量:源于宇宙大爆炸和气体云坍缩时的角动量。

  3. 局部动力学:星系碰撞、超新星爆发、暗物质等改变个别恒星轨迹。

  4. 宇宙膨胀:仅影响大尺度结构,不破坏恒星或星系自身的引力束缚。

  恒星的运动绝非随机,而是宇宙物理定律的精确体现。从银河系的旋臂到超高速逃逸星,每一颗星的轨迹都在诉说引力与时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