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再次抉择-《四合院穿越太早》

  苏珊也低声附和,带着英国式的务实:

  “劳德说得对,

  力量就是话语权。

  有了这些,

  我们在南洋的腰杆才能真正硬起来。

  至于吕宋……

  只要我们不主动挑衅,时间会给出答案。”

  党建国深吸一口气,

  仿佛要将这沉重的压力吸入肺腑再碾碎。

  他终于抬起头,目光扫过眼前的核心圈子——

  陈秀梅的忠诚与智慧,

  苏珊的野心与务实,

  劳德的算计与强势,

  汉斯的警惕与贪婪,

  港督的惶恐与边缘,

  温迪的感激与依附。

  他举起酒杯,脸上没有任何笑容,

  声音沉稳而有力,如同最终拍板的教父:

  “劳德先生,请转达我对贵国……

  慷慨的谢意。

  这份‘友谊’,南洋总督府……

  收下了。”

  如何让这份力量,

  服务于区域的和平与稳定,

  将是我们共同的课题。

  我相信,在座诸位,

  都希望看到一个繁荣、稳定的南洋。”

  党建国的话语滴水不漏,

  既接受了礼物,又埋下了未来自主行事的伏笔,

  同时将“区域稳定”的大旗扛起,

  堵住了劳德立刻提出过分要求的可能。

  劳德满意地点点头,

  他知道党建国别无选择,

  这第一步棋,他赢了。

  “当然,党先生。

  繁荣与稳定,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劳德举杯示意。

  其他人也纷纷举杯,心思各异地饮下了杯中酒。

  一个以党建国为核心,

  却由多方势力交织、充满张力与算计的南洋权力新格局,在这场香港的圣诞酒会上,悄然成型。

  酒会接近尾声。宾客们带着各种复杂的心绪陆续离场。

  劳德带着任务完成的轻松,

  与汉斯低声交谈着走向门口,两人之间弥漫着竞争的火药味。

  温迪恭敬地向党建国行礼后离开。

  港督几乎是逃也似地匆匆而去,

  职责上需要立刻向伦敦汇报这惊天变故,

  但是,却不能。

  空荡了许多的餐厅里,只剩下党建国、陈秀梅和苏珊。

  窗外,圣诞夜的香港依旧灯火辉煌,

  维多利亚港的游轮拉响汽笛,唱着欢快的颂歌。

  但这欢庆与他们无关。

  陈秀梅低声汇报:

  “党生,按照您的吩咐,

  工业园区今天给所有员工发放了圣诞礼物,按香港的习俗。

  另外,我让刘飞……

  通过特殊渠道,给四九城的李姐姐,也送了一份。

  是一些南洋的土产和……

  孩子们可能会喜欢的玩具。”

  陈秀梅考虑得很周全,既传递了心意,也避开了敏感物品。

  党建国点点头

  目光依旧停留在窗外那片璀璨而虚幻的夜景上。

  “辛苦你了,秀梅。”

  党建国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

  苏珊也报告了一个好消息,说道:

  “劳德承诺的港口建设设备,

  第一批已经装船,开往金和平市。

  还有,我们自己的化肥厂选址已经确定,就在……”

  “知道了。”

  党建国打断了她,声音平静。

  他解开了束缚脖颈的领结,

  仿佛卸下了一层沉重的盔甲。

  他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

  背对着两位忠诚的伙伴,

  俯瞰着脚下这座不夜城。

  霓虹闪烁,车流如织,一片繁华盛景。

  然而,

  航母的阴影、

  争议岛屿的漩涡、

  三百万饥民的迁徙、

  深不见底的债务、

  虎视眈眈的各方势力……

  如同冰冷的海水,从四面八方汹涌而来。

  党建国点燃一支烟,猩红的火点在黑暗中明灭不定。

  烟雾缭绕中,他的身影显得格外孤寂而沉重。

  每一天,每一刻,

  都有无数人的身家性命、

  无数势力的野心算计、

  无数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刀光剑影,

  压在他的肩头,等着他去周旋,去平衡,去搏杀。

  这份权力的滋味,甘美如鸩酒。

  他深吸一口烟,

  辛辣的烟雾在肺腑间燃烧,

  却驱不散那深入骨髓的寒意与重压。

  圣诞的钟声在远处隐约传来,宣告着救赎与新生。

  但对他而言,

  这只是一个更漫长、更黑暗的博弈之夜的开始。

  维港的夜色,在他深邃而疲惫的目光中,沉浮不定。

  1961年圣诞的余韵,

  尚未在维多利亚港的霓虹中完全散去,

  党建国便提笔写下了那份酝酿已久的探亲申请。

  字里行间,是对襁褓中儿女的思念,是对结发妻子李春花的牵挂,更是对四九城——

  那个他成长并为之奋斗的根脉——

  深沉的眷恋。

  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团圆节日,

  对他这个初为人父、远在香江的游子而言,意义非凡。

  申请书措辞恭敬而恳切,

  在他看来,自己并非核心涉密人员,

  回京探亲不过是例行公事,走个过场罢了。

  然而,党建国万万没有想到,

  这份承载着浓浓亲情的薄纸,

  在抵达四九城后,竟如同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

  激起了层层叠叠涟漪。

  一场围绕他个人身份、立场、贡献乃至未来命运的激烈争论,

  在凛冽的寒冬中悄然酝酿,

  最终演变成了一场牵动高神经的风暴。

  党建国在香港的成就,

  在有些人看来,是组织战略布局下结出的硕果。

  当年将他派往香港,

  是高层基于特殊时期、特殊地域的深思熟虑。

  党建国亦不负众望,

  以“熊猫集团”为支点,撬动了诸多困局:

  一是利用香港自由港的优势和国际商贸网络,

  巧妙地避开了西方封锁,

  从东南亚、加拿大乃至澳大利亚等地,

  输入了大量内地急需的粮食,

  有效缓解了因自然灾害,和政策调整带来的粮荒压力。

  每一次万吨巨轮满载着大米驶入港口,

  背后都有党建国在港岛殚精竭虑的身影。

  二是面对内地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出现的冗员问题,

  党建国建议的“以工代赈、海外拓垦”的方案。

  他依托熊猫集团在南洋建立的庞大农垦基地,

  有序接纳、安置了大量精简下来的城市职工、农村富余劳动力。

  这不仅减轻了国内城镇的就业压力和社会稳定风险,

  也为国家开辟了新的粮食来源和战略支点。

  数万家庭因此得以维系生计,

  避免了更大的社会动荡。

  三是熊猫集团旗下产业多元,

  从纺织、成衣到玩具、小五金,

  再到后来异军突起的化妆品,产品行销欧美、东南亚。

  其源源不断汇回内地的巨额外汇,

  是支撑国家进口急需的工业设备、技术资料、关键原材料的“生命线”之一。

  外贸部每年的创汇指标,熊猫集团贡献了相当可观的一部分。

  这本该是一份沉甸甸的功劳簿。

  然而,在这个特定的历史节点,

  国内的天气,正处于一个冷空气和暖气对流比较强的时期。

  而且强对流天气下,

  弦越绷越紧,各种极端天气也是日益高涨。

  在这种氛围下,党建国在香港的成功模式,

  不可避免地蒙上了一层阴影,甚至成为了某些人攻击的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