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交流-《四合院穿越太早》

  断断续续忙了近两个月,

  玩具帝国的理念已深入团队的骨髓,

  设计流程完全理顺,

  首批重点产品的原型和样品也基本定型。

  党建国终于可以稍微抽身,

  只需要对最终的量产样品进行最后把关了。

  看着设计工坊里热火朝天的景象,和堆积如山的创意成果,

  一股成就感油然而生。

  他相信,只要量产质量过关,营销跟得上,

  这批玩具绝对能一炮而红。

  这天,苏珊又拿着精心绘制的“熊猫梦幻玩具城”第一期(旗舰店 体验中心)的设计草图来找党建国,

  兴奋地讨论着外立面和内部动线。

  党建国一边看,一边随口问道:

  “对了,

  我们拿下大球场旁边那块地,花了多少钱?

  后续建设预算大概多少?”

  陈秀梅翻了翻文件道:

  “地价很便宜,加上一些手续费,不到10万港币。

  第一期建设,

  按照苏珊这个相对简约但新颖的设计,预算大概……

  80万港币左右。”

  “90万港币……”

  党建国点点头,不算太离谱。

  他忽然想到什么,转头问陈秀梅:

  “秀梅,我们熊猫集团……

  好像从成立到现在,管理层……

  包括我、你、苏珊,还有王教授他们……

  从来没正式领过工资吧?”

  办公室瞬间安静下来。

  陈秀梅和苏珊面面相觑,

  然后同时看向党建国,脸上都露出了极其古怪的表情——

  那是一种混合着错愕、荒诞、

  以及“你不说我们都忘了还有这回事”的复杂神情。

  是啊!

  为了那个遥不可及的工业梦想,

  为了养活越来越多的人,

  他们这些掌舵者,竟然一直是在“用爱发电”,义务劳动!

  连工资都忘了领!

  “呃……”

  陈秀梅张了张嘴,最终化为一声苦笑,说到

  “好像……还真是。

  光顾着往外掏钱和借钱了……

  不过我来的时候说是实习,没有工资”

  苏珊也耸耸肩,碧蓝的眼睛里满是无奈说到:

  “看来,

  我们只能等到合资玩具城的股份分红,

  那估计得等很久才能兑现了。”

  党建国看着两位,

  再看看桌上债务的报表,

  又望了望窗外的玩具设计工坊,

  也只能报以一声充满黑色幽默的长叹。

  创业维艰,不外如是。

  但希望的火种,已在玩具的斑斓色彩中悄然点燃。

  劳德的“大惊喜”会是什么?

  玩具能否成为破局的现金奶牛?

  一切,都将在不久的将来揭晓。

  时间悄然滑入1961年12月中旬。

  香港的空气中,已带上些许料峭寒意。

  在结束了纷繁芜杂的玩具设计,

  又完成工业建设的督促,无视了债务压力。

  党建国没有忘记与令人敬重的瓷主任的约定。

  会面地点安排在南天门,就是一间普通会议室里。

  当党建国在刘飞的引导下推开会议室的门时,

  发现瓷主任早已端坐其中。

  瓷主任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中山装,面容清癯,

  眉宇间带着挥之不去的疲惫。

  但那双眼睛依旧锐利有神,如同饱经风霜,却依然坚韧的磐石。

  党建国连忙快步上前,

  伸出双手紧紧握住瓷主任布满老茧的手。

  党建国发自内心的尊敬,说道:

  “瓷主任!

  您好您好!

  实在抱歉,不知道您已经到了,让您久等了!”

  瓷主任呵呵一笑,用力回握,

  声音洪亮,还带着特有的爽朗,说道:

  “党局长,客气啥!坐坐!

  我这次啊,可是专门来‘吃大户’的!”

  虽然瓷主任的笑容爽朗,

  但党建国还是捕捉到那笑容深处,藏着沉重。

  党建国笑着在对面坐下,心中却是一凛。

  能让这位亲自跑来“吃大户”,

  所求之事,绝非寻常,就说道:

  “这不知道啥时候,我咋又成大户了?”

  瓷主任收敛了些笑容,目光变得郑重,

  直接点出了党建国曾经的贡献,说道:

  “那可不!

  我听说,当初大规模推广木薯种植,

  解决口粮危机的点子,最早还是你提出来的?

  这事儿,可是活人无数啊!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党建国心中警铃大作,

  知道这是铺垫,连忙摆手谦虚说到:

  “瓷主任您太抬举我了!

  那事儿我就顺嘴提了一嘴,真正的功劳是做出决策的领导,

  是千千万万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民同志!

  我啊,就一耍嘴皮子的‘嘴炮’!”

  瓷主任目光灼灼地盯着党建国,半是玩笑,半是认真的说道:

  “嘴炮不怕!

  怕的是,你这‘嘴炮’里说出来的东西,桩桩件件,最后都他娘的变成了现实!

  这就有点吓人了啊!”

  党建国心头苦笑,知道自己的“预见性”,终究还是引起了这位的注意。

  他索性不再绕弯子,身体微微前倾,正色道:

  “得,瓷主任,您有什么需要我这边出力的,就直说吧。

  只要我能办到的,绝不含糊!”

  瓷主任脸上的笑容彻底消失了。

  他沉默了几秒钟,

  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仿佛在组织语言,

  又像是在下最后的决心。

  终于,他抬起头,

  直视着党建国的眼睛,

  那目光中充满了难以掩饰的苦涩,说道:

  “建国啊,

  听说你在香港,给不少走投无路的人,指了条活路?

  安排他们去了南洋?”

  党建国心念电转,嘴上去世坦然回应道:

  “是,瓷主任。

  生意场上的朋友,

  在南洋租了些地搞水稻种植,需要人手。

  香港这边……

  也确实有些人生活艰难,

  就牵线搭桥,送了些人过去,

  算是各取所需吧。”

  党建国不明就里,

  刻意淡化了规模和“南洋总督府”的背景,

  只强调“租地种田”和“解决生计”。

  自苏珊带回6艘自由轮后,

  这支庞大的船队已化身生命之舟,昼夜不息地往返于南海之上。

  已成功完成两个航次,

  每次满载近4万人(包括大量老人、妇女和儿童,所以实际载人数较预期多了一些),航程约13-14天。

  近8万余人已在南洋的土地上安顿下来,开始了新的生活。

  此刻,第三批移民的船队,正劈波斩浪,行驶在茫茫大海之中。

  瓷主任闻言点点头,

  没有深究细节,

  他需要的不是解释,而是结果。

  瓷主任深吸一口气,

  仿佛要凝聚全身的力气,

  极其艰难地缓缓地伸出了三根手指,

  声音干涩而沉重,

  每一个字都像从喉咙里挤出来说到:

  “党先生……我这边……

  需要你……安排……

  三百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