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否决-《四合院穿越太早》

  党建国转过身,声音沉稳而坚定的说到:

  “现在宣布自治?

  是嫌我们死得不够快吗?

  伦敦那些老狐狸,

  巴不得有人跳出来当这个‘自治’的出头鸟!

  他们乐见其成,

  因为这能名正言顺地甩掉财政包袱和安全责任,

  还能利用我们牵制北方的注意力。

  但这也意味着,

  一旦我们宣布自治,

  英国对我们的直接军事保护,和政治支持将大幅减弱,

  甚至可能暗中使绊子。

  让我们独自面对周边的压力、

  安南的乱局、

  周边国家的猜忌以及美国更直接的干预!

  劳德刚走,美国正想方设法把我们绑上战车。

  我们一旦宣布自治,

  美国会立刻加大渗透和控制的力度,甚至可能要求驻军!

  ‘独立’的南洋邦联,

  对美国来说就是一块更美味的、可以随意切割的肥肉!

  这也将被四九城视为赤裸裸的敌对行径!

  即使有春花在,也绝对会引发最强烈的敌视和制裁!

  我们与内地的脆弱联系,和贸易通道可能瞬间断绝!”

  自治口号固然能鼓舞一部分人,

  但也会让南洋内部本就复杂的民族、地域矛盾更加激化。

  土着势力会怎么想?

  其他华人宗族会服气吗?

  在根基未稳、武力不足、经济命脉尚被英美部分掌控的情况下,

  贸然树起自治大旗,等于点燃了内部动荡的导火索!

  所以,挂在大英帝国这面破旧,但还有点用的旗子下面,

  利大于弊!

  我们可以借壳生蛋,

  利用殖民地的身份获得一定的国际承认,

  利用英国残存的影响力平衡各方,

  利用‘南洋总督府’这个相对模糊的身份与各方周旋,闷声发大财,苦练内功!

  自治?

  等我们的钢铁厂能造坦克,

  发电厂能点亮整个南洋,

  民兵组织能抗衡正规军的时候,再谈不迟!

  这份文件收好!

  这是我们的底牌之一,也是未来谈判的筹码,

  但现在,让它继续睡在保险柜里!”

  党建国的冷静分析和果断决策,

  让原本有些躁动的会议室迅速恢复了理性。

  陈秀梅和苏珊交换了一个眼神,

  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赞许和一丝后怕。

  的确,自治的诱惑如同美丽的毒苹果,

  现在摘取,为时过早。

  框架既定,整个熊猫(南洋)体系如同上紧了发条的机器,

  轰然启动,进入疯狂的加速状态。

  大英帝国的贵族和资本家们,

  在苏珊巧妙的游说和“新财路”的诱惑下,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和“慷慨”。

  一封封电报飞向伦敦、伯明翰、格拉斯哥……

  无数被封存、被淘汰、甚至即将被当作废铁处理的机器设备——

  车床、铣床、冲床、蒸汽锅炉、发电机组部件、

  古老的纺织机械、

  甚至整条整条被拆解下来的老旧生产线——

  被打包装船,

  以“象征性”的价格或“友好援助”的名义,

  源源不断地运往和平市和其他几个海港城市。

  党建国对此照单全收,他的指示简单粗暴:

  “只要还能拆出有用的零件,

  或者能当教学模型,统统拉回来!

  我们现在是捡破烂起家,不丢人!”

  煤钢联合体的规划如火如荼,但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面前:

  南洋总督府控制区内的铁矿储量,贫乏且品位低,

  根本无法支撑一个哪怕年产万吨的钢铁厂!

  党建国的目光投向了广袤的澳大利亚。

  “苏珊,联系澳大利亚的矿业公司,

  主要是哈默斯利(hamersley)和bhp,谈判长期铁矿石供应合同。

  价格可以谈,运输是关键,要锁定吨位和相对稳定的运费。

  我们不急,电厂和钢厂的基础建设还需要时间,

  但谈判必须先启动!”

  既然伦敦的老爷们想要占便宜,

  那就狠狠的出力吧!

  与此同时,香港的熊猫(香港)国际有限公司也进入了爆发式增长期。

  以轻工业和加工贸易为主的工业区,如同磁石般吸引着人流。

  南天门到工业区那座横跨海湾的大桥,

  每天清晨和傍晚都上演着蔚为壮观的景象:

  成千上万的工人,穿着蓝色或灰色的工装,

  如同汹涌的潮水,乌泱泱地涌过桥面,

  奔向各自的岗位或返回拥挤的宿舍区。

  所有运送原材料、半成品和粮食的卡车,

  都被严格规定只能在非上下班高峰时段通行,

  否则寸步难行。

  工业区内,简易但高效的钢结构厂房如同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收音机、电风扇、简易五金工具等组装线已经投产,

  车间里机器轰鸣,流水线快速运转。

  新规划的服装厂区初具规模,

  第一批缝纫机已经到位,正培训着大批从内地和本地招募的女工。

  空气中弥漫着机油、焊锡和新布料混合的独特气味。

  ”陈秀梅看着最新的报表,眉头紧锁的说到:

  “照这个速度,香港工业区的工人数量,

  年底前突破五万毫无悬念,

  未来两年内超过十二万是大概率事件。

  住宿……

  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难题!

  现有的寮屋区和简易宿舍严重超负荷,卫生、安全、消防隐患巨大!”

  建设更多工人新村,也成为香港公司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虽然发电厂的核心设备还在海上飘着,

  但一条来自意大利菲亚特(Fiat)的、相对完整的轻型卡车组装生产线,

  却已率先抵达和平市港,正在新建的、拥有高大型车梁的钢结构厂房内紧张安装。

  意大利工程师带着图纸和满腹牢骚(抱怨湿热天气和“落后”的条件),

  指挥着本地招募的工人和从香港调来的技术骨干。

  看着那些巨大的冲压机床、

  焊接机器人(虽然是较早期的型号)和装配线缓缓就位,

  党建国仿佛看到了未来“南洋制造”的汽车驶下生产线的场景。

  更令人振奋(也带来巨大安置压力)的是,

  从四九城出发,经铁路通道南下的第一批1500名技术工人、工程师及其家属,

  已经乘坐改装过的运输船,穿越南海的惊涛骇浪,即将抵达和平市和兰芳市。

  他们是熊猫工业体系最急需的骨干力量,

  承载着技术扩散和人才培养的重任。

  如何妥善安置他们的生活(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尽快投入生产、

  并保证他们的忠诚和安全,是陈秀梅团队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整个熊猫体系的管理层,都被这股建设狂潮裹挟着,忙得脚不沾地,团团乱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