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提前解体的养老团…-《四合院穿越太早》

  “我明白!”

  党建国打断他,眼神锐利,说到:

  “都是为了这个大家!

  企业发展要留足后劲,否则就是无源之水。

  但该扛的担子,我们也绝不推卸!”

  两人再次陷入沉默。

  界河的水静静流淌,雾气似乎更浓了。

  刘飞又默默地点燃一支烟,党建国也续上了一根。

  两支烟在清晨寒冷的空气中明明灭灭,升腾起的青烟纠缠在一起,又缓缓飘散,

  如同这个时代沉重的叹息,笼罩在罗湖口岸的上空。

  远处,常卫民洪亮的点名和盖章的“咚咚”声,成了这沉重背景下唯一清晰的节奏。

  一边是高效运转的跨境机器,一边是压得人喘不过气的国之大恸。

  历史的分量,在这一刻,真实地压在两个吞云吐雾的男人肩头。

  风,吹不散这浓重的愁云。

  党建国在香港“白手起家”(至少在明面上),不仅成功立足,还签下数千万美元订单、拿下大片工业用地、组建独立警权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四九城某些圈层激起了层层涟漪。

  那些曾雄心勃勃闯港,却折戟沉沙、灰头土脸回来的部门和个人,脸上更是火辣辣的疼。

  有人酸溜溜地嘀咕:

  “不过是运气好,攀上了洋人高枝…”

  更有人心思活络,盘算着:

  “他党建国能搞这么大摊子,总需要人手吧?

  塞几个自己人进去,既能沾光,也能…看着点。”

  一时间,想往“熊猫工业区”塞人的条子、电话甚至亲自登门说情的,竟络绎不绝。

  种苹果部长对此洞若观火。

  在一次非正式的内部通气会上,他轻描淡写却又掷地有声地敲打道:

  “党建国同志,现在还是我们民工总局的局长(组织关系暂未解除)。

  民工总局是什么性质?

  军管单位!

  派去香港工业区的人员,是执行特殊任务的‘战士’!

  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往里塞的!

  要去?可以!

  必须服从军令!

  接受组织派遣!

  接受工业区最高负责人的绝对指挥!

  谁有异议,让他直接来找我!”

  这番带着浓重“军管”色彩的表态,瞬间让那些想走门路的人偃旗息鼓。

  当然,表面的平静下,不满与嫉恨的种子已然埋下——

  “他党建国凭什么?”

  当刘飞将工业区详尽的报告——

  包括23平方公里土地的权属文件、警署组建情况、拉杆箱订单细节以及未来规划——

  呈送至种苹果部长案头时,这位历经风雨的老部长也忍不住抚掌大笑,连声道:

  “好!建国干得好!

  这是开门红,更是大战略!”

  文件很快被送到了该送去的地方。

  在仔细审阅着报告时,深邃的目光在那“99年租期”的条款上停留良久。

  他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渴望祖国统一,但也深谙现实政治的残酷与实用。

  最终,他提起毛笔,在报告扉页上批下遒劲有力的八个大字:

  “筚路蓝缕,功在提前!”

  放下笔,他对侍立一旁的秘书感叹道:

  “党建国同志此举,虽非名义上的收回,却是在帝国主义的规则下,扎扎实实夺回了一块土地的实际控制权!

  工业机器一旦运转,血脉一旦相连,未来…

  大有可为!

  这是变相的提前拿回来!值得嘉奖!”

  然后这份评价和批语,在极小范围内传开。

  “提前拿回来了好处”?

  这顶帽子太重,也太耀眼了!

  一些资深保守的,心中顿感不适。

  他们并非否定党建国的成绩,而是忧虑:

  一个如此年轻、手握重资、独据一方(虽在香港却自成体系)、还获得最高层如此评价的干部,将来如何管理?

  如何制衡?

  功劳太大,赏无可赏时,又当如何?

  一种微妙的警惕与不安,在权力博弈的某些角落悄然滋生。

  四九城的四合院,却是另一番景象。

  李春花的日子平静得像一汪深潭。

  她按时去街道办领粮票、油票,计算着每一分花销。

  对丈夫的思念,化作夜晚灯下对着一件件小衣裳的细细缝补。

  几个月下来,充足的营养加上孕期滋养,她丰腴了不少,脸颊圆润,透出健康的红晕,原本清秀的瓜子脸变成了温婉的鹅蛋脸,显出一种富态的安详,

  用后世的话说,这是一张国泰民安的脸。

  同院的陆仁义媳妇梁莹莹,也是逃荒来的,两人境遇相似,走得最近。

  常凑在一起,坐在院子里的葡萄树下,一边纳着千层底,缝着厚厚的鞋垫,一边低声说着体己话。

  梁莹莹看着春花日渐隆起的肚子,眼神里满是羡慕,却也藏着忧虑。

  院里新嫁进来的几个小媳妇,还在商量着要孩子的事情。

  年景艰难,多一张嘴就是多一份沉重的负担。

  贾家的贾当,要不是傻柱和秦美茹两口子,时常从食堂省下些吃食接济,怕是早就饿出毛病了。

  这活生生的例子摆在眼前,谁还敢轻易添丁?

  秦美茹倒是想要个孩子,可傻柱这次异常坚决地摇头:

  “美茹,你看看贾当…再看看这光景…

  咱不能让孩子一落地就遭这罪!

  再等等,年景不会一直坏下去,等日子缓过来点,咱再要!

  到时候我天天给你做好吃的补身子!”

  秦美茹看着丈夫眼中罕见的严肃,默默点了点头,把那份渴望压回了心底。

  因此,院里人表面上羡慕李春花有福气,男人有本事让她怀了孕还不愁吃穿,背地里却不乏嘀咕:

  “现在看着风光,等孩子生下来,奶粉钱、嚼裹儿…那才是真难!

  党建国再能耐,还能从变出粮食来?”

  至于找李春花的麻烦?

  一大爷易中海、二大爷刘海中、三大爷阎埠贵,都不是糊涂人。

  党建国虽然久不露面,但看李春花的日子过得稳稳当当,每月还有人上门送工资来,就知道人家男人绝非等闲,八成是保密级别很高的干部。

  院里那个大学生小叔子也不是好惹的。

  招惹她?

  纯属给自己找不自在!

  尤其是一大爷易中海,自从领养了俩孩子后,心思全扑在了自家孩子身上。

  给聋老太太送饭依旧,但像以前那样热衷于调解全院纠纷、琢磨“养老人选”的心思,明显淡了许多。

  未来隐隐形成的“养老天团”,在现实的饥饿和各家自顾不暇中,已然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