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暖冬传乐?声润双时-《时空基石》

  宣德六年十二月十二 辰时

  宣德城城西独居老人院

  冬日的寒风裹着细碎的雪沫,在院墙外打着旋儿,老人院的厅堂里却暖意融融。青珩穿着一身厚厚的枣红色棉袍,领口别着一枚小小的音乐符号徽章,手里捧着一卷《双时和鸣曲》简谱,正站在厅堂中央,对着围坐的老人们微笑:“爷爷奶奶,今天我们来教大家唱一首双时空的歌,歌里有枫山的温暖,也有大海的热闹,学会了,我们就能和天启的朋友们一起唱啦。”

  阿明坐在一旁的竹凳上,手里握着那支熟悉的竹笛,身边还放着几个小巧的海螺哨 —— 这是天启的孩子们特意送来的,每个哨子上都刻着简单的音符,方便老人们跟着吹奏。“我们先吹一遍前奏,爷爷奶奶们可以跟着节奏拍手,” 阿明调试好笛音,对老人们笑着说,“这首曲子的节奏很轻快,像冬天里的暖阳,听着就开心。”

  辰时三刻,“暖冬传乐” 的第一站正式开始。阿明率先吹响竹笛,悠扬的旋律在厅堂里回荡,青珩则拿着简谱,逐句教老人们唱:“海风拂过枫山岗,枫叶落在海面上 ,” 她的声音温柔又清晰,老人们跟着轻声哼唱,有的还跟着节奏轻轻点头,脸上渐渐露出笑容。

  张奶奶今年七十多岁,耳朵有些背,青珩特意走到她身边,贴着她的耳朵慢慢教:“奶奶,您看这个‘岗’字,要拖一点长音,像风吹过枫山的声音。” 张奶奶点点头,跟着青珩的调子慢慢唱,虽然偶尔会跑调,却格外认真。学会第一句后,她开心地拉着青珩的手:“好孩子,这歌真好听,听着就想起年轻时候去枫山玩的日子,那时候的枫叶,红得像火一样。”

  与此同时,天启的阿珠也带着孩子们,来到海边的渔民聚居区,开展 “暖冬传乐” 行动。通过时空共鸣镜,青珩能看到阿珠正拿着海螺哨,教渔民们吹奏《双时和鸣曲》的副歌部分:“双时儿女手拉手,共唱同心好时光,” 渔民们围坐在渔船上,手里拿着海螺哨,虽然吹奏得不算熟练,却充满了热情,海风拂过,将哨声与歌声一起送到远方。

  “青珩!你们教得怎么样啦?” 镜中的阿珠对着镜头喊道,脸上满是笑容,“李伯伯说,学会了这首歌,以后出海捕鱼的时候,就对着大海唱,肯定能捕到更多的鱼!”

  青珩笑着回应:“我们这边也很好,张奶奶已经能完整唱完第一段了!等会儿我们一起连线,让爷爷奶奶和渔民伯伯们一起合唱,肯定特别热闹。”

  中午时分,双时空的 “跨时空合唱” 正式开始。宣德老人院的老人们坐在厅堂里,天启渔民聚居区的渔民们围在渔船上,通过时空共鸣镜,两地的人们一起唱起了《双时和鸣曲》。老人们的声音虽然有些沙哑,却充满了温情;渔民们的声音带着大海的辽阔,格外有力量。两种声音隔着时空交织,像一股暖流,淌进每个人的心里。

  合唱结束后,张奶奶对着镜头,颤巍巍地说:“谢谢天启的朋友们,这首歌让我们这些老人也感受到了双时空的热闹,以后我们也要常和你们一起唱歌,一起过节。” 天启的李伯伯也笑着回应:“以后我们捕到新鲜的鱼,就送给爷爷奶奶们,你们教我们唱歌,我们给你们送鱼,这才是双时空的一家人嘛!”

  午后,青珩和阿明带着乐器,来到老人院的后院,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单独表演。王爷爷躺在床上,听着青珩的歌声和阿明的笛声,眼眶渐渐湿润:“我年轻的时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