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接驳武器能源-《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

  “老兵” 号在应急通道中缓缓停稳,推进器的嗡鸣声降至最低,仅维持着足够抵消通道气流的功率。我蹲在 APU 舱室的金属地面上,双手捧着数据板,屏幕上的 “能源接驳示意图” 被放大到最大,每一根线缆的颜色、每一个端子的编号都清晰标注,却依旧让我心里发怵 —— 这次要接驳的不是普通的低压线路,而是能产生 600V 高压的武器能源线路,任何一点失误,轻则烧毁升压模块,重则引发 APU 短路爆炸,连带着 “老兵” 号一起化为灰烬。

  “系统,再次确认接线顺序:先接 APU 应急输出端(红色端子,12V DC),再接升压模块输入端(黑色接口),最后接升压模块输出端(黄色端子,600V DC)到近防炮能源接口,对吗?” 我第三次确认步骤,指尖在屏幕上反复划过接线节点,生怕记错任何一个细节。之前修复推进器线路时,最多只接触过 220V 的电压,600V 的高压对我来说,就像一头随时可能暴走的猛兽,必须万分谨慎。

  “接线顺序无误,但需注意:1. APU 应急输出端有两个并联端子(红 1、红 2),需选择红 1 端子(标注‘武器应急供电专用’),红 2 端子连接的是环境监测系统,若接错,会导致监测系统过载烧毁;2. 升压模块输入端需区分正负极(接口内侧有‘ ’‘-’标识,线缆红色接‘ ’,黑色接‘-’),接反会触发模块内部短路保护,导致模块锁死,无法使用;3. 近防炮能源接口有防尘盖(锈蚀严重),需先清理盖内锈迹,再插入线缆,避免锈渣进入接口导致接触不良。” 系统的机械音逐字逐句地强调,光幕上的每个关键节点都弹出红色警示框,像在我眼前竖起一道道 “禁止失误” 的警戒线。

  我深吸一口气,将工具箱放在身边,掏出准备好的工具:剥线钳(刀刃已磨锋利,确保能精准剥离高压线缆的绝缘层)、万用表(已校准,可检测电压和通断)、绝缘胶带(耐高温型号,能承受 150℃高温)、细砂纸(用于清理端子锈迹)。这些工具被我按使用顺序整齐排列在地面上,形成一条 “安全操作线”,避免忙中出错拿错工具。

  首先处理 APU 应急输出端。我用强光手电照亮舱壁上的端子盒,盒盖已经生锈,需要用螺丝刀撬开。打开盒盖的瞬间,一股刺鼻的金属锈味扑面而来,里面的两个红色端子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氧化层,像裹了一层暗红色的薄膜。我用细砂纸轻轻打磨端子表面,直到露出银白色的金属光泽,然后用万用表的 “通断档” 检测 —— 表笔接触红 1 端子时,万用表发出 “嘀” 的提示音,显示 “通路正常”;接触红 2 端子时,同样通路正常,这才放心。

  接下来是剥线。高压线缆的绝缘层比普通线缆厚三倍,呈黑色,表面印着 “600V DC 耐高温” 的字样。我用剥线钳在距离线缆末端 5 厘米处轻轻夹住,调整好剥线深度(确保只剥去绝缘层,不损伤内部铜芯),缓慢旋转剥线钳 ——“嗤啦” 一声,绝缘层被顺利剥离,露出里面 7 股细铜芯,铜芯色泽光亮,没有氧化痕迹,这是之前从废弃货运飞船上拆下来的新线缆,也是我敢冒险接驳的底气之一。

  “线缆剥线长度 5 厘米,铜芯无损伤,符合要求。建议在铜芯表面涂抹少量导电膏(工具箱内蓝色小管),降低接触电阻,避免大电流通过时产生电火花。” 系统的提示响起,我立刻掏出导电膏,用牙签蘸取少量,均匀涂抹在铜芯表面 —— 导电膏呈半透明状,涂在铜芯上像一层薄霜,能有效填充端子与铜芯之间的微小间隙。

  然后是连接 APU 应急输出端与升压模块输入端。我将线缆红色铜芯插入红 1 端子的接线孔,用端子盒内的固定螺丝拧紧 —— 螺丝是内六角型号,需要用专用扳手,我屏住呼吸,缓慢转动扳手,直到感觉螺丝已经拧紧,再用手拉了拉线缆,确认不会脱落;另一根黑色线缆则连接到升压模块的 “-” 接口,同样拧紧固定。

  “当前 APU 应急输出端电压 12.1V DC,电流 0.5A,负载正常,未出现过载迹象。升压模块已通电,进入预热状态,预计 30 秒后达到工作温度,可开始升压。” 系统的实时监测数据在光幕上跳动,绿色的电压和电流曲线平稳,没有出现异常波动。我松了口气,额头上的冷汗却已经浸湿了鬓角 —— 这才完成了第一步,最危险的高压输出接驳还在后面。

  升压模块预热的 30 秒里,我开始清理近防炮的能源接口。接口位于近防炮炮身侧面,防尘盖已经和接口锈在一起,用手根本掰不开。我用螺丝刀的尖端插入防尘盖与接口的缝隙,轻轻撬动 ——“咯吱” 一声,锈迹断裂的声音在寂静的通道里格外清晰,防尘盖终于被撬开,里面的端子上布满了褐色锈渣,像一层厚厚的污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用细砂纸裹在牙签上,小心翼翼地清理端子内部的锈渣 —— 端子孔径只有 8 毫米,必须格外小心,避免砂纸纤维留在端子内,影响接触。清理完成后,用万用表检测端子通断,确认正常后,开始处理升压模块输出端的线缆。

  升压模块输出端线缆是黄色的,同样需要剥线。这次剥线我更加谨慎,因为后续通过的是 600V 高压电流,任何一点绝缘层残留都可能导致漏电。剥线完成后,我再次检查铜芯,确保没有断股,然后涂抹导电膏,插入近防炮能源接口的 “ ” 端子,拧紧固定螺丝;黑色线缆则连接 “-” 端子,形成完整回路。

  “升压模块开始升压,当前输出电压 100V DC→200V DC→300V DC……” 光幕上的电压数值快速攀升,我的心脏也跟着提到了嗓子眼,目光死死盯着升压模块的状态指示灯 —— 指示灯从红色(预热)变为黄色(升压中),再到绿色(稳定输出),每一次颜色变化,都让我紧张得握紧拳头。

  当电压达到 600V DC 时,指示灯稳定在绿色,系统提示:“升压模块输出电压稳定 600V DC,电流 1.2A,符合近防炮工作要求。近防炮能源指示灯已亮起(绿色),武器控制系统已通电,进入待机状态。”

  我刚想站起来庆祝,突然发现光幕上的 APU 负载曲线出现了一丝波动 —— 从之前的 200W(推进器)突然跳到 600W(推进器 200W 升压模块 400W),APU 的温度也从 42℃升至 45℃,虽然仍在安全范围,却比预期的升温速度更快。

  “APU 当前负载 600W,已接近额定负载(700W)的 85%,长时间维持该负载,可能导致 APU 过热停机。建议将推进器功率降至最低维持功率(100W),仅保证船体不漂移,为武器系统预留更多能源余量。” 系统的警报响起,我立刻在数据板上操作,将推进器功率降至 100W—— 推进器的嗡鸣声几乎消失,船体在通道气流的作用下开始轻微晃动,却在可接受范围。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 近防炮的能源接口处突然冒出一缕青烟,伴随着 “滋滋” 的电流声!我吓得心脏瞬间停跳,以为是接线错误导致短路,立刻伸手想去拔掉线缆,却被系统及时制止:“禁止手动操作!经检测,青烟是接口内残留的少量锈渣在高压电流作用下燃烧产生,已无明火,且接口绝缘层完好,无漏电风险。建议持续观察 30 秒,若青烟消失,可继续使用;若出现明火,再切断 APU 供电。”

  我僵在原地,目光死死盯着接口处 —— 青烟渐渐变淡,几秒钟后彻底消失,“滋滋” 声也随之停止。光幕上的近防炮状态显示 “正常待机”,电压和电流曲线依旧平稳,没有出现异常。我长舒一口气,后背的衣服已经被冷汗浸透,贴在皮肤上冰凉刺骨,手指也因为过度紧张而微微颤抖。

  “接口残留锈渣已燃烧殆尽,当前近防炮武器系统状态正常,可随时进入射击准备。APU 当前温度 46℃,负载 600W,能源读数 46%,可支持近防炮单发点射 1 次,射击后需立即切断武器系统供电,避免 APU 过载。” 系统的播报声让我彻底放松下来,我靠在舱壁上,大口喘着粗气,看着地面上整齐排列的工具和接驳好的线缆,心里充满了一种 “劫后余生” 的庆幸。

  这次接驳武器能源,比我之前任何一次接线都要惊险 —— 高压、高负载、高风险,每一个环节都像在 “走钢丝”,稍有不慎就是万劫不复。可当看到近防炮能源指示灯亮起的那一刻,所有的紧张和恐惧都化为了成就感 —— 我不仅修复了推进系统,还成功让沉睡二十年的武器系统重新通电,这是对我 “接线能力” 的最大认可。

  我站起身,走到近防炮旁,检查炮身的状态 —— 炮管虽然锈迹斑斑,却在灯光下泛着金属的冷光,炮身上的 “M-200” 型号标识依旧清晰,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我伸手轻轻抚摸炮管,能感受到金属的冰凉和岁月的厚重,心里默念:“老伙计,等会儿就靠你了,帮我们打开那扇通往自由的大门。”

  回到 APU 舱室,我再次检查所有接线节点 ——APU 应急输出端的螺丝已经拧紧,线缆没有松动;升压模块的固定螺栓牢固,没有晃动;近防炮能源接口的线缆连接紧密,绝缘胶带缠绕均匀,没有裸露的金属端子。确认无误后,我将工具收拾好,放回工具箱,然后走到舰首的观测窗前,看向 80 米外的磁力锁大门。

  “系统,准备启动近防炮预热程序,3 分钟后进行射击准备。同时监测通道后方的无人机和支援部队动向,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通知我。” 我在数据板上操作,启动近防炮预热程序 —— 炮身传来轻微的震动,内部的击发机构开始运转,发出 “咔嗒” 的机械声,像一头沉睡的猛兽正在苏醒。

  光幕上,近防炮的预热进度条缓慢推进,从 0% 升至 10%、20%…… 无人机的嗡鸣声依旧在通道后方回荡,支援部队的脚步声和呼喊声似乎更近了,时间已经不允许我们再拖延。我握紧数据板,目光坚定地盯着磁力锁大门上的能量节点 —— 那里,将是我们突破的关键,也是我们通往自由的最后一道障碍。

  接驳武器能源的紧张还未完全消散,新的挑战已经逼近。但我知道,只要 “老兵” 号还能运转,只要近防炮还能射击,只要我还能握紧工具,我们就一定能冲破这最后的牢笼,在浩瀚的星海中,找到属于我们的生存之地。

  近防炮预热进度条达到 100% 的瞬间,系统的声音响起:“近防炮预热完成,进入待发状态,激光瞄准器已锁定目标,能量节点坐标确认,随时可击发。”

  我深吸一口气,手指悬在 “击发准备” 按钮上方,心里默念:“雷诺,别怕,这是最后一步了,为了‘老兵’号,为了自由,冲!”

  指尖落下,属于我们的最后一战,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