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军民鱼水情! 娃,一定要活着回来!告别根据地!-《抗战:从血战山西到解放全国》

  独立旅指挥部,油灯的光晕将几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李逍遥看着面前的王雷,这个从独立团时期就跟着他的汉子,脸上已经刻满了风霜。

  “老王,这次我们去打正面,家里,就交给你了。”

  没有多余的客套,话语简单,分量却重如泰山。

  王雷的身躯猛地一震,他张了张嘴,想说点什么。

  想说他也要去前线,想说他不怕死,想说他想亲手多宰几个鬼子。

  可话到嘴边,却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他看着李逍遥那双平静却不容置疑的眼睛,最终,所有的话都化作了一个用尽全身力气的立正。

  “是!”

  “请旅长放心!王雷在,根据地就在!”

  “我向你保证,你们回来的时候,这里的每一座房子,每一片田地,都跟你们走的时候一模一样!”

  李逍遥走上前,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

  “活着,等我们回来。”

  天,还是墨蓝色的。

  凛冽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人的脸上。

  集结的哨声已经吹过,整个营地都动了起来。

  战士们默默地整理着自己的行装,检查着手里的钢枪,将一排排金黄的子弹压进弹匣。

  没有人说话。

  只有武器碰撞的金属声,还有沉重的、整齐划一的脚步声。

  当第一缕晨曦撕开天边的黑暗时,队伍已经集结完毕。

  他们即将开拔。

  就在这时,营地外,那条通往山外的土路上,出现了一个个黑点。

  黑点越来越多,汇成了一片沉默的人潮。

  是根据地的乡亲们。

  他们不知是谁组织的,也不知是何时等在了那里。

  他们就那样静静地站着,挡住了部队出征的路。

  为首的,是村里的老支书,拄着一根磨得发亮的木棍。

  他身后,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是抱着孩子的妇人,是半大的小子,还有扎着羊角辫的小丫头。

  他们每个人的手里,都提着东西。

  有刚煮熟的、还冒着热气的鸡蛋。

  有连夜赶工纳出来的、针脚细密的鞋底。

  有炒得焦黄、用布包包好的干粮。

  他们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走上前来,将手里的东西,一样一样地,塞进战士们的手里,塞进他们的行囊里。

  一个战士的行囊已经满了,一个大娘就解开他的背包,把东西硬往里塞,塞不下了,就直接揣进他的怀里。

  战士想推辞,却被大娘用粗糙的手按住了。

  “娃,拿着。”

  “路上吃。”

  “打了胜仗,早点回来。”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大娘,颤巍巍地走到一个年轻战士面前。

  那战士的脸庞还带着稚气,最多不过十六七岁。

  老大娘拉着他的手,就像拉着自己的亲孙子。

  她从怀里掏出一个被捂得滚烫的煮鸡蛋,剥开壳,将光溜溜的蛋清塞进小战士的手里。

  “娃,到了前线,别逞能。”

  “听长官的话。”

  “一定要……一定要活着回来啊!”

  老大娘说着,浑浊的眼睛里,已经噙满了泪水。

  小战士的眼眶“唰”的一下就红了。

  他张了张嘴,喉咙里像是堵了一团棉花,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他只能重重地,用力地点了点头。

  然后,他猛地转过身,不敢再看老大娘的眼睛,汇入了行军的队伍。

  李逍遥静静地看着这一幕。

  他的心,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

  他忽然明白了,他们为何而战。

  他们去打仗,去流血,去牺牲。

  就是为了让身后这些质朴的、善良的亲人们,不用再经历战争。

  就是为了让他们的孩子,可以不用活在炮火与恐惧之中。

  李云龙站在队伍的最前面,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汉子,此刻也沉默了。

  他那张写满了桀骜不驯的脸上,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沉静。

  一个小男孩,大概七八岁的样子,举着一个黑乎乎的窝窝头,跑到了他的面前。

  “叔叔,给你。”

  李云龙低下头,看着那孩子黑瘦的小脸,和那双清澈的、不含一丝杂质的眼睛。

  他伸出蒲扇般的大手,接过了那个窝窝头。

  他没有吃。

  只是用粗粝的指腹,轻轻地摸了摸孩子的头。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有些生硬。

  “小子,等老子回来。”

  “给你带小鬼子的牛肉罐头吃!”

  说完,他头也不回地大步走开。

  只有那紧紧攥着窝窝头的手,青筋毕露。

  丁伟站在一旁,儒雅的脸上,也多了一抹凝重。

  他看着这军民相送的一幕,轻轻地叹了口气。

  赵刚则在队伍里来回穿梭着,他一边帮着战士们整理行装,一边低声安抚着乡亲们的情绪。

  他的眼眶,是红的。

  作为政委,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份军民鱼水情,是他们这支部队,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最强大的力量源泉。

  “全体都有!”

  李逍遥的声音,打破了这片温情而又压抑的寂静。

  “出发!”

  一声令下。

  雄壮的队伍,开始缓缓向前移动。

  战士们没有回头。

  他们不敢回头。

  他们怕一回头,那份离别的愁绪,就会消磨掉他们心中刚刚燃起的杀气。

  就在队伍即将走出村口,消失在山路尽头的时候。

  身后,忽然响起了一阵歌声。

  那歌声,起初只是几个半大孩子的哼唱,带着哭腔,有些不成调。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进来。

  老人的,妇人的,男人的……

  歌声汇成了一股洪流,在这片贫瘠的黄土地上空,回荡。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那歌声,悲壮,苍凉,却又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它像一只无形的手,推着每一个远征的战士,奋勇向前。

  它像一声声战鼓,敲击在每一个士兵的心脏上。

  歌声中,独立旅的身影,渐渐消失在了远方的地平线上。

  他们将奔赴的,是一个名叫忻口的地方。

  一个注定要用鲜血与生命,去填满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