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战略纲领-《重回九零,带着青梅读大学》

  “第一。”

  陈长河转回头,目光沉着地注视着盛运舟,缓缓道:“我们的核心战场,必须坚定不移地放在国内。

  未来十年、二十年,将是国内经济腾飞的黄金时期。

  我们要在国内,重点布局三大方向。

  第一个方向,城市化与消费升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更好居住环境、更便捷生活服务、更优质商品的需求会爆发式增长。

  除了方兴未艾的商业地产,要关注现代物流、品牌消费、连锁服务、文化娱乐等领域的领头羊或潜力股。

  第二个方向,产业升级与高端制造。

  国内不能永远停留在低端加工,要寻找那些在核心技术上有突破、有能力实现进口替代的企业。

  比如精密机械、汽车零部件、新材料、半导体等领域。

  第三个方向,基础设施与资源能源。

  国家发展,基建和能源是命脉。

  可以关注那些参与重大工程建设、或在新能源技术上有储备的公司。”

  他稍作停顿,让盛运舟消化一下,继续说道。

  “第二,我们要着眼未来,布局新兴赛道。除了看得见的实体经济,我们更要关注那些可能改变未来的新赛道。”

  “首先是信息科技与互联网。

  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将深刻改变社会运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我们要系统性地投资于硬件、软件、以及最关键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和内容提供商。”

  “其次是生物技术与医疗健康。

  随着社会富裕和老龄化,人们对健康和生命质量的追求会越来越高。这是一个具有长期巨大潜力的赛道。

  另外还有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方面,这或许看起来遥远,但却是未来的必然趋势,可以适当关注相关的技术和产业。”

  “第三,我们的资产要全球配置,分散风险,在扎根国内的同时,我们的目光也要投向海外。”

  “可以配置少量资金,通过你在美国的人脉和渠道,投资于那些代表最前沿科技的硅谷初创公司。

  考虑在全球主要的金融中心设立联络点,及时获取信息,寻找跨境投资和并购的机会。

  适当配置一些海外优质的不动产或资源类资产,作为整体资产配置的风险对冲。”

  陈长河说完,将目光收回。

  他看向已然听得有些入神的盛运舟,微笑道:“这只是一个非常粗略的框架,具体如何落地,选择哪些具体项目,何时进退,就需要盛总你来把握和操盘了。”

  此刻,盛运舟内心震撼不已。

  陈长河这番构想,哪里是“初步想法”。

  分明是一幅清晰、宏大且极具前瞻性的资本战略蓝图!

  其中很多方向,如消费升级、互联网、生物技术,正是他也在思考和看好的领域。

  但陈长河的思考显然更加系统、深入,有一种笃定的洞察力。

  他深吸一口气,由衷道:“陈总,您的这番构想,高瞻远瞩,气魄宏大!

  不瞒您说,您提到的很多方向,与我在美观察和思考的结论不谋而合,但您的视野更加开阔,布局更加系统长远。

  能追随您,在这样的战略指引下工作,是我的荣幸!

  我对长河资本的未来,充满信心!”

  这一刻,盛运舟不仅为陈长河的信任所感动,更为其深邃的眼光和超凡的判断力所折服。

  他无比确信,自己放弃美国优渥职位回国发展的决定,做对了。

  跟随着这样的掌舵人,他未来的事业舞台,必将无比广阔。

  一时间,他浑身上下充满了信心与动力,干劲十足!

  ……

  得到陈长河清的战略纲领后,盛运舟和陈长江立刻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高速运转起来。

  盛运舟凭借其人脉和信誉,迅速与之前物色的几位精英取得了实质性联系。

  强大的资本、优厚的待遇、清晰的远景……长河资本的各方面条件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

  很快,盛运舟便敲定了投资公司各部门的负责人,搭起了投资公司的框架。

  与此同时,陈长江则按照盛运舟的指引,在云海市新规划的中央商务区租下了整整一层高档写字楼,作为“长河资本”的临时总部,紧锣密鼓地着手进行装修、采购办公设备、办理各种行政手续。

  二人配合日渐默契。

  盛运舟负责搭建核心团队框架和初步的项目筛选渠道,陈长江则负责落实具体的租赁合同、招聘计划和采购清单上。

  忙得脚不沾地,常常加班到深夜,但内心都充盈着创业的激情与干劲。

  陈长河如自己承诺的一样,极少直接干预具体事务。

  他只是定期听取盛运舟和陈长江的联合汇报,对关键节点的决策拍板,偶尔利用自己的关系,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麻烦问题。

  绝大部分日常管理和业务决策权,都交给了盛运舟。

  这种高度的信任,让盛运舟感念之余,更激发了其“士为知己者死”的责任感。

  这段时间,陈长河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但也挺忙。

  家事方面,他去翠湖苑买了两套别墅,并找了一家信誉良好的装修公司开始设计施工。

  工作方面,主持经济研究中心的日常工作,尤其进行计量经济研究室的前期筹备工作。

  关于计量经济研究室的筹备,大概分工为:黄聚山和洪犇远程指导,陈长河掌控大局,具体工作则由先前就加入了中心的计量经济学青年学者赵旭来执行。

  赵旭毕竟也是做计量经济学研究的,能够更好地理解黄聚山和洪犇的意图,沟通起来更顺畅。

  陈长河见他在此过程中表现得挺好,也有意让其与洪犇一样,担任研究室的副主任。

  这三位优秀的青年学者互相搭配,加上庄志宏和李隆飞的指导合作,以及他的重生者优势,足以将计量经济学研究室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经济研究室,并向国际一流迈进。

  其他工作也有。

  比如去省里开对口帮扶秦川省的工作会,以及与“国家东西部对口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的其他领导成员们进行各种事务的远程沟通。

  另外,他也与远在美国的露西和贝索斯保持着联系。

  贝索斯的效率很高,在8月初就已经辞职,开始着手“E-mart”的建设了,目前进展顺利。

  420万美元的资金,也足够他用很长一段时间。

  不过。

  就在此时,另一个企业的资金却捉襟见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