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合资企业-《重回九零,带着青梅读大学》

  一番畅谈后,陈长河离开了钟振源的办公室。

  次日,江北大学校园报刊登消息。

  陈长河与沈麦麦共同向江北大学捐赠400万元,其中100万用于经济研究中心的建设,300万用于建设江北大学计算机中心。

  至于捐款2000万建设半导体研究所的事,暂时没提。

  主要是这事还需要进一步落实,还是得等有眉目了再公布,才比较稳妥。

  而想让这件事情变得有眉目。

  仅凭陈长河一人之力,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像这种国家重点关注的行业,在当前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是不可能完全交给一个私人去做的。

  哪怕他是国家经济改革委员会的咨询顾问,还是江北省人民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委员,也不行。

  不论是现在908工程,还是未来的909工程,所成立的企业,都是国家全资。

  区别仅在于,有的是直属中央,有的是中央和地方合资。

  因此,他这个半导体企业,也得有官方背景,才可以获得国家的批准和支持。

  他要找政府进行合作,合资建设这个半导体企业。

  并且,必须得是政府持股在50%以上!

  这也是为什么,他决定拿出3亿资金。

  因为对于建设一个产能可观的半导体企业来说,3亿资金是远远不够的。

  908工程计划批给华晶电子15个亿,后来实际批了多少,陈长河并不清楚。

  但他早在今年春节过后就有了进军半导体行业的打算,提前做了不少功课。

  大概盘算后,得出了一个数据,如果想建设一个六英寸晶圆月产能在片左右的半导体企业,需要8亿元投资。

  因此,他拿出3亿的资金来进行投资,只能持有少量股份。

  虽然这意味着未来半导体企业一旦成功,大部分利益都要归政府所有。

  但他不在意。

  第一,对他来说,建半导体企业的首要目的是推动行业发展,其次才是赚钱。

  第二,持股比例比较少,意味着他不需要为企业发展耗费太多心力,只需要像沈麦麦在鸿星电器一样,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关键的时候行使一下建议权和投票权就可以了。

  至于说,这个由政府主导的半导体企业,未来能不能取得良好发展,也不必太过在乎。

  毕竟,就算是让他亲自来领导,由于完全不懂其中的高深技术,他也不见得能够领导得特别好。

  成功了固然好。

  失败了,就当是替国家积累经验教训了。

  3亿而已,他赔得起。

  6月10号。

  陈长河带着自己早在三个月前就开始编写,如今刚刚完成的半导体项目计划书,见到了省长姜育国。

  他向姜育国详细阐明了自己进军半导体行业的计划,并希望能够直接与江北省政府进行合作,建设这个半导体企业。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说那些“赔钱无所谓”之类的话。

  毕竟,他无所谓,省政府不能无所谓。

  眼下要财税改革了,省里的很多税务收入都要划归到国家,省里的收入锐减情况下,不可能随随便便拿出几个亿的资金去陪他冒这个险。

  于是,他向姜育国“画大饼”,详细描述了这个企业一旦办好,未来前景会是多么广阔,会给江北省带来多么可观的丰厚收入,还能顺便给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绝对是一笔亮眼的功绩。

  对于创业失败的风险,则尽量忽略。

  姜育国在认真听取了陈长河的汇报和计划后,并没有立即表态。

  但他确实非常重视这件事情,很快就召集了江北省智库里面的相关专家,以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进行反复讨论,然后又把这项计划拿到省常委会上进行讨论。

  在经历了不下十场大大小小的讨论之后。

  6月底,江北省政府决定投资5个亿,外加一块地皮,与陈长河共同成立这个半导体企业。

  成立之后的企业,江北省政府持股65%,陈长河持股35%,由江北省政府聘请专业人才进行企业管理工作。

  7月初,江北省政府向电子工业部递交了项目立项申请书。

  只要审批通过,接下来就可以动工了。

  同样在7月初,陈长河完成了本科学业,拿到了自己的本科学位证和毕业证。

  拿到双证的次日,他被任命为江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在经济研究中心里面与罗志旺平起平坐。

  同一天,众人搬到了新建的经济研究中心办公楼里工作。

  国企改革课题组拥有了自己的集体办公室和研究会议室,陈长河也拥有了自己的独立办公室。

  经过一年的运行后,国企改革课题组的工作已经进入到了一种比较丝滑流畅的状态。

  除非是比较重大、难度较高的项目,大部分项目已经不需要占用陈长河的时间精力,只要把他任务布置下去,罗志旺他们就能很好地完成。

  现在的国企改革课题组,相较一年前,人员多了好几个。

  张雷和孙国栋在经过一年的学习和锻炼后,已经具备了独立进行部分基础工作的能力,被批准成为课题组的正式研究员。

  陈长河的另外两位同学——吴钰和李正阳,也在六月份进入了课题组实习。

  除了这四个本校的学生外,他们课题组还吸纳了一个人——陈怀旭。

  就是去年冬天,陈长河在清园大学里面见过的那个搞国企改革研究的经济学研究生。

  今年,他从清园大学硕士毕业了,受到陈长河的电话邀请,以及罗志旺的当面邀请,来到江北大学国企改革课题组担任正式的研究员。

  与陈怀旭一起进入江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工作的,还有来自清园大学、京城大学、复但大学的其他五名硕士甚至博士毕业生,被分配到了不同的课题组。

  同时,他们还是江北大学经济管理学学院的老师。

  这些人,都是胡春梅和罗志旺亲自跑去这些大学,当面邀请来的。

  如果是以前的江北大学经管学院,是很难吸引到这些人才加入的。

  但现在的江北大学经管学院,凭着经济研究中心的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已经在国内打响了名头,成为了相关学术领域的领军单位。

  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比以前强太多了。

  许多来自普通学校、没有突出学术成果的毕业生,想要加入江北大学经管学院,还没有资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