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工匠操作起来颇为繁琐,装填一次,耗时近二十息。
装填完毕后,工匠瞄准两百步外的包铁木靶,扣动扳机。
“砰!”
一声巨响,白烟弥漫。
弹丸击中靶子,深入寸许,威力确实不俗。
“有效射程几何?” 刘俊追问。
“经反复测试,百步内可破重甲,一百五十步内可破轻甲,三百步内仍有准头。
其射程,应不逊于倭寇火枪。”
欧冶如实回答。
刘俊仔细查看这支火铳,又亲自上手掂量,试了试扳机和龙头的力度,心中已然明了。
这工艺水平,大致相当于他记忆中十七世纪欧洲最原始的火绳枪,甚至比明朝后期的某些精品火铳还有所不如。
射速慢、怕风雨、操作繁复是其致命弱点。
但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射程确实与倭寇的毛瑟早期步枪相当,在特定战术下,或可一用。
“此铳,月产几何?现有库存多少?”
刘俊最关心产能。
欧冶见刘俊并未斥责,稍松一口气,禀报道:
“回大王,自年初试制成功,工匠熟稔后,如今各坊全力开工,已产此铳两万支。
按大王离京前吩咐,已尽数装备洛阳新军,日夜操练。
目前,每月可产约一万支,若原料充足,匠户增加,产能或可再提升。”
刘俊沉吟片刻。
两万支,面对倭寇可能装备的数万甚至更多后膛快枪,以及刘三刀的军队,数量仍显不足,但已是目前能做到的极限。
他环视一众眼含期待又带着忐忑的工匠,沉声道:
“嗯,能在如此短时日内,仿制不成,却另造出此等杀器,已属不易。
欧冶卿与诸位工匠,有功于国!当重赏!”
“谢大王!”
欧冶与工匠们顿时喜出望外,跪地谢恩。
“然,此铳仅是开始。”
刘俊话锋一转,语气凝重,
“倭寇枪炮之利,超乎尔等想象。此铳虽能及远,然射速迟缓,遇风雨则废,与敌交锋,仍处下风。
改进工艺、提升射速、增强威力,乃至最终造出堪比甚至超越倭寇的利器,方是尔等重任!
需精益求精,万不可懈怠!”
“臣等谨遵王命!必竭尽所能!” 众人齐声应道。
离开军工厂后,刘俊马不停蹄,在一众心腹将领的簇拥下,径直策马前往洛阳城西郊外,那片被划为军事禁区的巨大新军操练场。
马蹄踏过初春的原野,空气中已隐隐传来震天的喊杀声与节奏鲜明的战鼓声,愈行愈近,声响愈隆。
穿过戒备森严的哨卡,登上高高的点将台,眼前豁然开朗的景象。
即便是见惯了千军万马的刘俊,也不禁心神为之一震!
广袤的平原上,十六万大军阵列分明,肃杀之气直冲云霄!
士卒们统一身着厚实的暗红色棉甲,这种甲胄虽不如铁甲坚固,但对火枪弹丸的防御效果却更为出色,且更轻便灵活。
放眼望去,赤色浪潮无边无际,刀枪如林,旌旗蔽日。
练兵总指挥、镇东将军徐晃,一身戎装,早已在台下恭候。
见刘俊到来,他快步上前,单膝跪地,声如洪钟:
“末将徐晃,拜见大王!新军操练已毕,恭请大王检阅!”
“公明请起,辛苦了。”
刘俊抬手虚扶,目光却未曾离开台下那浩瀚的军阵,
“这两个月,有劳公明了。且让孤看看,我大楚新军,气象如何?”
“遵命!”
徐晃起身,深吸一口气,转身面向大军,手中令旗猛然挥下!
“呜——呜——呜——”
低沉的牛角号声响彻原野。
“咚!咚!咚!咚!”
战鼓节奏一变,沉重而富有韵律。
刹那间,军阵应令而动!
最先演示的是火铳阵列。
只见数个方阵的士兵,动作整齐划一,如同精密器械般,开始了火铳射击的全流程演练。
“装药!”
百夫长嘶吼。
士兵们迅速从腰间药壶倒出定量火药,装入铳口,用通条捣实。
“装弹!”
铅弹从另一侧袋中取出,填入铳口。
“上引药!”
手指灵巧地将引药倒入药池。
“举铳!”
“哗啦”一声,数千支火铳齐齐举起,铳管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瞄准!”
“第一排,放!”
“砰!砰!砰!砰!”
一阵密集的轰鸣,白烟弥漫,远处一百五十步外的木靶区域应声碎屑纷飞!
“第二排,上前!放!”
“第三排,上前!放!”
射击循环有序,硝烟尚未散尽,下一轮射击已然准备。
这正是徐晃精心操练的“三段击”法。
通过轮番装填射击,最大限度地弥补了前装火铳射速慢的缺陷,保证了火力的持续性。
刘俊看得仔细,微微颔首:
“准头尚可,装填速度比孤预想的要快。这三段击,练得不错。”
徐晃拱手道:
“禀大王,士卒日夜苦练,装填速度已至极限。然……若遇雨天,火绳难燃,此铳威力便大打折扣。”
“孤知道。”
刘俊面色不变,“此乃权宜之计。能练至如此,已难能可贵。”
接下来演示的是各种火器协同。
只见数队士兵推出数十架虎蹲炮,一声令下,炮口喷吐火焰,碎石铁砂如暴风骤雨般覆盖前方地域,威力骇人。
另有工兵小队演示快速布设铁壳地雷,以及操作改进型“神火飞鸦”——
这种带翅膀的火箭,被成群点燃发射,拖着火舌和浓烟,发出刺耳尖啸,扑向远方模拟的敌军阵列,落地后猛烈爆炸,火光冲天!
更令刘俊欣慰的是各兵种间的配合作战演练。
刀盾手在前掩护,火铳手居中射击,长枪兵在两翼戒备,骑兵游弋侧后寻机突击,工兵则迅速构筑简易工事……
各部队之间号令清晰,进退有据,虽偶有瑕疵。
但整体协调性已远非这个时代寻常军队可比,已然透出几分近代军队的雏形和纪律性。
狂风卷过,吹散校场上的硝烟,也吹动着刘俊的战袍。
他凝视着这支倾注了无数心血的新军,心中感慨万千。
从冷兵器到热兵器的过渡何其艰难,徐晃能在两月内将十六万新兵操练至如此地步,已是奇迹。
装填完毕后,工匠瞄准两百步外的包铁木靶,扣动扳机。
“砰!”
一声巨响,白烟弥漫。
弹丸击中靶子,深入寸许,威力确实不俗。
“有效射程几何?” 刘俊追问。
“经反复测试,百步内可破重甲,一百五十步内可破轻甲,三百步内仍有准头。
其射程,应不逊于倭寇火枪。”
欧冶如实回答。
刘俊仔细查看这支火铳,又亲自上手掂量,试了试扳机和龙头的力度,心中已然明了。
这工艺水平,大致相当于他记忆中十七世纪欧洲最原始的火绳枪,甚至比明朝后期的某些精品火铳还有所不如。
射速慢、怕风雨、操作繁复是其致命弱点。
但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射程确实与倭寇的毛瑟早期步枪相当,在特定战术下,或可一用。
“此铳,月产几何?现有库存多少?”
刘俊最关心产能。
欧冶见刘俊并未斥责,稍松一口气,禀报道:
“回大王,自年初试制成功,工匠熟稔后,如今各坊全力开工,已产此铳两万支。
按大王离京前吩咐,已尽数装备洛阳新军,日夜操练。
目前,每月可产约一万支,若原料充足,匠户增加,产能或可再提升。”
刘俊沉吟片刻。
两万支,面对倭寇可能装备的数万甚至更多后膛快枪,以及刘三刀的军队,数量仍显不足,但已是目前能做到的极限。
他环视一众眼含期待又带着忐忑的工匠,沉声道:
“嗯,能在如此短时日内,仿制不成,却另造出此等杀器,已属不易。
欧冶卿与诸位工匠,有功于国!当重赏!”
“谢大王!”
欧冶与工匠们顿时喜出望外,跪地谢恩。
“然,此铳仅是开始。”
刘俊话锋一转,语气凝重,
“倭寇枪炮之利,超乎尔等想象。此铳虽能及远,然射速迟缓,遇风雨则废,与敌交锋,仍处下风。
改进工艺、提升射速、增强威力,乃至最终造出堪比甚至超越倭寇的利器,方是尔等重任!
需精益求精,万不可懈怠!”
“臣等谨遵王命!必竭尽所能!” 众人齐声应道。
离开军工厂后,刘俊马不停蹄,在一众心腹将领的簇拥下,径直策马前往洛阳城西郊外,那片被划为军事禁区的巨大新军操练场。
马蹄踏过初春的原野,空气中已隐隐传来震天的喊杀声与节奏鲜明的战鼓声,愈行愈近,声响愈隆。
穿过戒备森严的哨卡,登上高高的点将台,眼前豁然开朗的景象。
即便是见惯了千军万马的刘俊,也不禁心神为之一震!
广袤的平原上,十六万大军阵列分明,肃杀之气直冲云霄!
士卒们统一身着厚实的暗红色棉甲,这种甲胄虽不如铁甲坚固,但对火枪弹丸的防御效果却更为出色,且更轻便灵活。
放眼望去,赤色浪潮无边无际,刀枪如林,旌旗蔽日。
练兵总指挥、镇东将军徐晃,一身戎装,早已在台下恭候。
见刘俊到来,他快步上前,单膝跪地,声如洪钟:
“末将徐晃,拜见大王!新军操练已毕,恭请大王检阅!”
“公明请起,辛苦了。”
刘俊抬手虚扶,目光却未曾离开台下那浩瀚的军阵,
“这两个月,有劳公明了。且让孤看看,我大楚新军,气象如何?”
“遵命!”
徐晃起身,深吸一口气,转身面向大军,手中令旗猛然挥下!
“呜——呜——呜——”
低沉的牛角号声响彻原野。
“咚!咚!咚!咚!”
战鼓节奏一变,沉重而富有韵律。
刹那间,军阵应令而动!
最先演示的是火铳阵列。
只见数个方阵的士兵,动作整齐划一,如同精密器械般,开始了火铳射击的全流程演练。
“装药!”
百夫长嘶吼。
士兵们迅速从腰间药壶倒出定量火药,装入铳口,用通条捣实。
“装弹!”
铅弹从另一侧袋中取出,填入铳口。
“上引药!”
手指灵巧地将引药倒入药池。
“举铳!”
“哗啦”一声,数千支火铳齐齐举起,铳管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瞄准!”
“第一排,放!”
“砰!砰!砰!砰!”
一阵密集的轰鸣,白烟弥漫,远处一百五十步外的木靶区域应声碎屑纷飞!
“第二排,上前!放!”
“第三排,上前!放!”
射击循环有序,硝烟尚未散尽,下一轮射击已然准备。
这正是徐晃精心操练的“三段击”法。
通过轮番装填射击,最大限度地弥补了前装火铳射速慢的缺陷,保证了火力的持续性。
刘俊看得仔细,微微颔首:
“准头尚可,装填速度比孤预想的要快。这三段击,练得不错。”
徐晃拱手道:
“禀大王,士卒日夜苦练,装填速度已至极限。然……若遇雨天,火绳难燃,此铳威力便大打折扣。”
“孤知道。”
刘俊面色不变,“此乃权宜之计。能练至如此,已难能可贵。”
接下来演示的是各种火器协同。
只见数队士兵推出数十架虎蹲炮,一声令下,炮口喷吐火焰,碎石铁砂如暴风骤雨般覆盖前方地域,威力骇人。
另有工兵小队演示快速布设铁壳地雷,以及操作改进型“神火飞鸦”——
这种带翅膀的火箭,被成群点燃发射,拖着火舌和浓烟,发出刺耳尖啸,扑向远方模拟的敌军阵列,落地后猛烈爆炸,火光冲天!
更令刘俊欣慰的是各兵种间的配合作战演练。
刀盾手在前掩护,火铳手居中射击,长枪兵在两翼戒备,骑兵游弋侧后寻机突击,工兵则迅速构筑简易工事……
各部队之间号令清晰,进退有据,虽偶有瑕疵。
但整体协调性已远非这个时代寻常军队可比,已然透出几分近代军队的雏形和纪律性。
狂风卷过,吹散校场上的硝烟,也吹动着刘俊的战袍。
他凝视着这支倾注了无数心血的新军,心中感慨万千。
从冷兵器到热兵器的过渡何其艰难,徐晃能在两月内将十六万新兵操练至如此地步,已是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