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太妃被带下去严加“看护”后,太极殿内的气氛并未完全缓和。那“前朝余孽”的毒刺虽被拔出,但留下的猜疑与不安,依旧在某些人心中盘旋。尤其是以齐王苏琮(先帝堂弟,辈分高,素以宗室长者自居)为首的一批保守派宗室和老臣,面色阴沉,显然并不甘心。
果然,次日大朝会,风波再起。
摄政王李逍遥正准备与吕碧城、欧叶等人商议新政中律法修订之事,齐王苏琮便率先出列,手持一份联名奏折,声音洪亮却带着质问:
“摄政王!昨日静太妃言语或有不当,然其心或许亦是为国考量!欧叶大家才学功绩,臣等不敢否认。然其祖上渊源,终究存疑!此等身世不明之人,参与机要,甚至影响律法修订,是否妥当?祖宗之法,国之基石,岂可轻动?若因此等小事,动摇国本,岂非因小失大?”
他身后,十几名宗室和清流老臣齐声附和:
“齐王所言极是!祖宗之法不可轻变!”
“身世不清,何以定法典?”
“请王爷三思!”
他们不敢再直接攻击欧叶,转而将矛头指向了“律法修订”和“祖宗之法”,试图以此阻挠新政,并间接否定欧叶、吕碧城等人参与核心政务的资格。
刁钻! 这是攻心为上,以“维护传统”为名,行阻挠变革之实!
面对这冠冕堂皇的质问,没等李逍遥开口,吕碧城便已越众而出。她今日依旧身着女官袍服,手持的不是奏折,而是一卷略显古旧、以黄绫包裹的厚重典籍。
她先向李逍遥及众人微微一礼,神态从容不迫,声音清越如玉石相击:
“齐王殿下,诸位大人。下官吕碧城,奉摄政王之命,参详律法。方才听闻诸位言及‘祖宗之法’、‘国之基石’,下官深以为然。”
她话锋一转,目光扫过苏琮等人:“然,下官有一事不明,想请教齐王与诸位大人——诸位口口声声所言‘祖宗之法’,究竟是指太祖开国时颁行的《大周刑统》,还是武宗皇帝修订的《天授律》?亦或是……百年前仁宗朝为整顿吏治而颁行的《考成新例》?”
“这……”苏琮等人一愣。律法演变复杂,他们哪里说得清楚具体?
吕碧城不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将手中那卷厚重的典籍双手举起:“此乃武宗皇帝命宰相狄怀英、张柬之等历时十载,损益前代,制定的《天授律》原版摹本!其《刑制篇》开篇有言:‘法随时变,礼与俗易。泥古不行,违时必弊。’”
她翻开典籍,指向其中一页,朗声诵读:“‘夫法者,非僵死之具,乃活国之器。时移世易,若固守旧章,犹如刻舟求剑,岂不谬哉?’”
诵毕,她抬头,目光灼灼:“武宗圣训犹在耳畔!祖宗立法之初,便已明示,法需因时制宜!若固守百年前之旧律,无视当下民生之艰难、时局之变化,此非遵祖制,实乃泥古不化,悖逆祖宗立法之本意!”
轰!
吕碧城引经据典,以武宗皇帝的话,反过来驳斥了“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论调!这简直是釜底抽薪!
苏琮等人脸色顿时变得难看无比。
吕碧城乘胜追击,又拿起另一份她连夜整理的卷宗:“至于诸位担忧‘身世不明,何以定法典’,更是无稽之谈!我朝选用人才,向来唯才是举!敢问开国功臣卫国公李靖,其先祖可尽是周臣?三朝元老房相,莫非生来便是陛下近臣?”
她语气变得锐利:“下官翻阅史籍,欧叶大家祖上所效力的‘南陈’,距今已逾三百年,其皇室血脉早已断绝,与当今大周有何干系?莫非在齐王殿下眼中,凡非苏室宗亲者,皆不可信?凡祖上非周臣者,皆不可用?若依此论,我朝多少功臣名将,其祖上岂非皆成了‘隐患’?此论若传扬出去,岂不令天下寒心,令功臣齿冷?!”
诛心之问!
吕碧城不仅法律精通,言辞更是犀利无比,直接给齐王扣上了一顶“排斥异姓功臣”、“令天下寒心”的大帽子!
苏琮被问得哑口无言,额头冷汗涔涔,他身后的那些附议者更是噤若寒蝉,不敢再发一言。
龙椅之旁,珠帘之后,苏云袖微微颔首,柳如烟眼中异彩连连。欧叶看向吕碧城的目光中也带着一丝欣赏。黄月英更是小声嘀咕:“哇,碧城姐姐好厉害!嘴巴比我的机关还利索!”
摄政王李逍遥端坐其上,看着吕碧城以一己之力,舌战群儒,引经据典,驳得那些顽固派体无完肤,心中大悦!这才是他需要的栋梁之才!
“吕大家所言,深合本王之意!”李逍遥适时开口,一锤定音,“法,为民而立,亦当为民而变!墨守成规,只会让国家停滞不前!欧叶大家之功,吕大家之才,皆乃上天赐予我大周之瑰宝!日后,新政推行,法典修订,皆由吕碧城主导,欧叶、苏云袖等人协理,凡有异议者,先想想如何驳倒吕大家手中的《天授律》和胸中的千秋史籍再说!”
他目光冷冷扫过苏琮等人:“齐王年事已高,还是多在府中颐养天年,少操心些你不懂的政务为好。退朝!”
苏琮等人面如死灰,灰溜溜地退下。
经此一役,吕碧城“律法女王”之名,响彻朝堂!她用无可辩驳的法律与历史依据,为新政的推行和欧叶等人的地位,扫清了一大障碍!
法典之威,初显锋芒!而摄政王李逍遥的身边,智囊团再添一员足以定鼎乾坤的干将!
---
【下章预告】:朝堂论战大胜!吕碧城正式主持法典修订,欧叶以数据辅助,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新政深入,触及利益,地方豪强开始反扑!看摄政王李逍遥如何携众美,文武并用,平定地方!
果然,次日大朝会,风波再起。
摄政王李逍遥正准备与吕碧城、欧叶等人商议新政中律法修订之事,齐王苏琮便率先出列,手持一份联名奏折,声音洪亮却带着质问:
“摄政王!昨日静太妃言语或有不当,然其心或许亦是为国考量!欧叶大家才学功绩,臣等不敢否认。然其祖上渊源,终究存疑!此等身世不明之人,参与机要,甚至影响律法修订,是否妥当?祖宗之法,国之基石,岂可轻动?若因此等小事,动摇国本,岂非因小失大?”
他身后,十几名宗室和清流老臣齐声附和:
“齐王所言极是!祖宗之法不可轻变!”
“身世不清,何以定法典?”
“请王爷三思!”
他们不敢再直接攻击欧叶,转而将矛头指向了“律法修订”和“祖宗之法”,试图以此阻挠新政,并间接否定欧叶、吕碧城等人参与核心政务的资格。
刁钻! 这是攻心为上,以“维护传统”为名,行阻挠变革之实!
面对这冠冕堂皇的质问,没等李逍遥开口,吕碧城便已越众而出。她今日依旧身着女官袍服,手持的不是奏折,而是一卷略显古旧、以黄绫包裹的厚重典籍。
她先向李逍遥及众人微微一礼,神态从容不迫,声音清越如玉石相击:
“齐王殿下,诸位大人。下官吕碧城,奉摄政王之命,参详律法。方才听闻诸位言及‘祖宗之法’、‘国之基石’,下官深以为然。”
她话锋一转,目光扫过苏琮等人:“然,下官有一事不明,想请教齐王与诸位大人——诸位口口声声所言‘祖宗之法’,究竟是指太祖开国时颁行的《大周刑统》,还是武宗皇帝修订的《天授律》?亦或是……百年前仁宗朝为整顿吏治而颁行的《考成新例》?”
“这……”苏琮等人一愣。律法演变复杂,他们哪里说得清楚具体?
吕碧城不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将手中那卷厚重的典籍双手举起:“此乃武宗皇帝命宰相狄怀英、张柬之等历时十载,损益前代,制定的《天授律》原版摹本!其《刑制篇》开篇有言:‘法随时变,礼与俗易。泥古不行,违时必弊。’”
她翻开典籍,指向其中一页,朗声诵读:“‘夫法者,非僵死之具,乃活国之器。时移世易,若固守旧章,犹如刻舟求剑,岂不谬哉?’”
诵毕,她抬头,目光灼灼:“武宗圣训犹在耳畔!祖宗立法之初,便已明示,法需因时制宜!若固守百年前之旧律,无视当下民生之艰难、时局之变化,此非遵祖制,实乃泥古不化,悖逆祖宗立法之本意!”
轰!
吕碧城引经据典,以武宗皇帝的话,反过来驳斥了“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论调!这简直是釜底抽薪!
苏琮等人脸色顿时变得难看无比。
吕碧城乘胜追击,又拿起另一份她连夜整理的卷宗:“至于诸位担忧‘身世不明,何以定法典’,更是无稽之谈!我朝选用人才,向来唯才是举!敢问开国功臣卫国公李靖,其先祖可尽是周臣?三朝元老房相,莫非生来便是陛下近臣?”
她语气变得锐利:“下官翻阅史籍,欧叶大家祖上所效力的‘南陈’,距今已逾三百年,其皇室血脉早已断绝,与当今大周有何干系?莫非在齐王殿下眼中,凡非苏室宗亲者,皆不可信?凡祖上非周臣者,皆不可用?若依此论,我朝多少功臣名将,其祖上岂非皆成了‘隐患’?此论若传扬出去,岂不令天下寒心,令功臣齿冷?!”
诛心之问!
吕碧城不仅法律精通,言辞更是犀利无比,直接给齐王扣上了一顶“排斥异姓功臣”、“令天下寒心”的大帽子!
苏琮被问得哑口无言,额头冷汗涔涔,他身后的那些附议者更是噤若寒蝉,不敢再发一言。
龙椅之旁,珠帘之后,苏云袖微微颔首,柳如烟眼中异彩连连。欧叶看向吕碧城的目光中也带着一丝欣赏。黄月英更是小声嘀咕:“哇,碧城姐姐好厉害!嘴巴比我的机关还利索!”
摄政王李逍遥端坐其上,看着吕碧城以一己之力,舌战群儒,引经据典,驳得那些顽固派体无完肤,心中大悦!这才是他需要的栋梁之才!
“吕大家所言,深合本王之意!”李逍遥适时开口,一锤定音,“法,为民而立,亦当为民而变!墨守成规,只会让国家停滞不前!欧叶大家之功,吕大家之才,皆乃上天赐予我大周之瑰宝!日后,新政推行,法典修订,皆由吕碧城主导,欧叶、苏云袖等人协理,凡有异议者,先想想如何驳倒吕大家手中的《天授律》和胸中的千秋史籍再说!”
他目光冷冷扫过苏琮等人:“齐王年事已高,还是多在府中颐养天年,少操心些你不懂的政务为好。退朝!”
苏琮等人面如死灰,灰溜溜地退下。
经此一役,吕碧城“律法女王”之名,响彻朝堂!她用无可辩驳的法律与历史依据,为新政的推行和欧叶等人的地位,扫清了一大障碍!
法典之威,初显锋芒!而摄政王李逍遥的身边,智囊团再添一员足以定鼎乾坤的干将!
---
【下章预告】:朝堂论战大胜!吕碧城正式主持法典修订,欧叶以数据辅助,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新政深入,触及利益,地方豪强开始反扑!看摄政王李逍遥如何携众美,文武并用,平定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