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计策刚定,林呈他们还没出发去埋伏,王婆子的亲戚就带着孙子来村里了。
来的是个上了年纪的老婆婆,头发花白,由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扶着 , 少年穿件洗得发白的袄子,瘦得脸上没二两肉,风一吹就缩着脖子。
离村子还有三四里地时,这祖孙俩就被在外巡逻的林小栓和郑乙截住了。
两人上前盘问:“你们是谁?来干什么?”
老婆婆赶紧拉着少年停下,脸上堆起笑:“我们是王婆子的亲戚,从松山村来的,提前送点年节,给她添点年货。”
找王婆子?林小栓和郑乙对视一眼 。
他们都知道,王婆子才刚去松山村打听土匪的消息,还得知松山村的人要过来抢劫。
这时候松山村的人上门,恐怕没憋什么好心思。
两人背着祖孙俩快速交流了几句,林小栓留下来跟祖孙俩搭话,拖延他们进村的时间。
郑乙道 “我去告诉王婆子,她家亲戚来了,让她过来接人”,就转身往村里跑,赶紧将这事告诉了林呈等人。
林呈听完,当即道:“这不是来送年货的,是来探底的。”
看样子,松山村的人没信王婆子说的话,又派了两个看起来无害的老婆婆和少年来打听虚实。
“既然如此,咱们就让他们看到这里‘人少东西多’,这样他们才会立刻出手。” 跟几个老爷子商量后,林呈让人去通知村里人:“男人都回屋里待着,有贼人的探子来打探虚实,别让人知道咱们有多少人。”
这会儿正是晌午,是一天里最暖和的时候,在家的人大多在屋外忙活。
听见巡逻队的通知,大家都停下手里的活,探头探脑地往村口方向看。
有人立刻抄起武器,气势汹汹地冲出家门问:“贼人在哪里?”
“快放下!贼人还没来,只来了一个老婆婆和一个少年,是来探咱们村有多少人的。你们都藏起来,别让他们瞧见。”
“好吧。” 那人遗憾地放下锄头。
有人拉住林呈,问:“屋外的衣服、被子和肉,要不要也收到屋里去?”
林呈摇头:“这个不用收。”
说不定他们看到村里这么富裕,反而按捺不住,会马上行动。
很快,所有人都躲进了屋里,就连在河面上玩冰的孩子,也被家长揪着衣领提回了家。
有反抗的,父母几棍子下去,也乖乖老实了。
林呈又特意叮嘱王婆子:“别担心,就按我说的跟她说就行。要是她想让你带她在村里转,你就带她转。”
王婆子一脸歉意:“这事儿都怪我,要是我不去找他们,说不定他们也不会把主意打到你们头上。”
自从在亲戚家得知松山村要来抢劫后,王婆子就一直很愧疚,总觉得是自己被套了话;还琢磨着,要是当时跟他们说村里这些外乡人都穷,或许他们就不会来了。
林呈摇头道:“婆婆这话就错了。他们早就蹲守在村外,确定咱们村的炭能卖钱,就算你不说,他们也会来抢劫。说起来,我们还得谢你 ,是你让我们知道了他们作乱的时间,才能提前防备。你别多想,大家都没怪你。”
“真的?” 王婆子满脸不敢相信。
一旁等着带她去接人的郑乙赶紧接话:“真没人怪你,你放心吧。你那亲戚应该快到村口了,快去接一下她。”
“好,好,这就去!” 王婆子连忙应下。
等王婆子赶到村口,她那隔了好几房的表姐正拉着林小栓絮叨,一会儿说 “今年冬天气温低,地里的菜都冻坏了”,一会儿又问 “你们这阵子是不是在卖炭?这么冷的天,炭应该很好卖吧?能卖多少钱一斤啊?”
林小栓有一搭没一搭地应着:“是啊,这么大的雪,菜都冻坏了。”
“是在卖炭,价钱还好。”
见王婆子来,老婆婆丢下嘴笨的林小栓,热络地迎上去,拉着她的手道:“妹妹,你怎么还特地出来接?嗨,都是自家姐妹,不用这么客气!”
王婆子一脸关心:“表姐,你怎么过来了?我前头才去你家,你不是说腿疼走不了远路吗?”
前脚还说走不动、没法给她做饭招待,转眼就能走几十里路来找自己,这话实在站不住脚。
“妹子,我这不是想着你家只剩你和妹夫,还带着个孩子,没个顶梁柱,日子不好过。”
她叹着气,故意揉了揉腿,“我强撑着来给你送节礼,也让邻居们看看,你不是没亲人的,省得他们欺负你。哎哟,我这身子骨不争气,走几步就喘,要不是惦记着你,真不敢走这远路。”
王婆子上前扶着她,笑道:“多亏表姐惦记。走,去家里坐坐,炕上正烧得暖和。” 说着,就引着两人往村里走。
一路上,祖孙俩的眼睛就没老实过 , 眼珠子转得飞快,走路更是慢吞吞的,活像在丈量路宽。
看到家家户户门前晾晒的被子、衣服,他们眼睛都看直了;待瞧见一户人家屋檐下挂的肉,脚步更慢了,那半大少年甚至悄悄咽了咽口水。
王婆子的表姐忍不住问:“妹妹,你们村现在过得真好,什么时候这么富裕了?”
有衣服有被子还有肉,比他们村强多了 。
要是在他们村,肉敢这么露天挂着,转眼就会被人偷走,可在这里,她已经看见好几户人家这么放着都没有人偷,可见大家都是不缺肉吃的。
想到这儿,她呼吸都急促了些,眼神粘在那些肉上,已经在盘算自家分到肉该怎么吃。
村里家家户户都关着门,偶尔有妇人、小孩打开门缝偷偷看他们。
老婆婆又问:“这些人都躲家里干什么?”
王婆子叹了口气,语气带着唏嘘:“这些外乡人也不容易,她们的当家男人在逃荒路上跟人起冲突没了,只剩老弱妇孺,胆子小,见有生人靠近就躲起来。”
“原来是这样,真是可怜见的,背井离乡的。” 老婆婆假惺惺地感慨。
少年却不屑地瞥了眼一个探头探脑的小孩,扬着拳头喊:“看什么看?”
小孩 “嗖” 地一下缩了回去。他又对王婆子说:“姨婆,他们真不要脸,占用别人家的房子!这是你们村的房子,不该给这些流民住,你该跟他们收租房的钱!”
王婆子苦笑道:“他们人多,我哪敢去收钱啊。快,我家到了,进去说吧!”
说着引两人进屋,端出碗热水:“你们坐,我去灶上看看 , 野菜粥快好了,你们走了这么远的路,也饿了吧,先吃点垫垫肚子。”
野菜粥里只放了几粒粗粮,稀得能照见人影。
王婆子表姐扯了扯嘴角,不满地问:“妹妹,你莫不是怪我之前没留你吃饭,才故意让我们吃这野菜粥?”
“姐姐,你真想多了。” 王婆子苦笑,“我家粮食早就见底了,实在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招待。我们天天吃的都是这个,不信你看。”
她喊来孙子:“小麦,去叫你爷爷回来吃饭。”
随后,当着客人的面,王婆子祖孙三人喝起了粥。
最后小麦放下碗时还摸了摸肚子道“奶奶,我吃饱了。”
王婆子慈爱地拍了拍孙子的肩膀:“吃饱了就好,去睡一会儿吧,别出门了 , 出去一趟,回来又得饿肚子,躺着睡觉还能撑到明天。”
“好。” 小麦应着,真的去里屋睡觉了。
王婆子看向表姐:“姐姐,你不吃吗?”
“这粥太苦了。” 王婆子表姐道“妹子,我带了几个鸡蛋,你给粥里打两个吧。我这孙子正是长身体的年纪,瘦成这样,你这当姨奶奶的,就疼他一回。”
少年立刻摸了摸肚子,讨好道:“多谢姨奶奶!”
面对这种厚脸皮的人,王婆子没办法,回到灶房,打开表姐带来的篮子 , 掀开一看,里面只有两个鸡蛋和几把干菜,这就是她说的 “年礼”?
她悄悄把鸡蛋藏起来,提着空篮子出来:“你这篮子里没鸡蛋,是不是记错了?”
“怎么会没有?” 老婆婆翻了一遍篮子,又瞥了眼王婆子,干笑道:“呵呵,可能是路上被小偷偷走了吧。”
王婆子面不改色:“原来是这样。” 没了鸡蛋,她又煮了两把野菜,端给他们 。
两人苦得龇牙咧嘴,灌了一大碗凉水才咂巴着嘴道“吃饱了,不要了,不用添碗了”。
饭后,王婆子表姐又拉着王婆子在村里转了一圈,从东头走到西头,一路上,她没见着一个壮年男人。
路过林呈家的院子时,她看到屋檐下挂着不少鱼肉,故意推开点院门往里面瞟,看到一个老头在扫地,笑着打招呼“老哥,你在扫地啊?”
林老头看了她一眼,没好气地说:“你这不是废话吗?”
“你家这么多鱼,在哪里捞的?” 老婆婆又问。
“不关你的事。我忙着呢,不招待你了。” 林老头 “嘭” 地一声关上院门。
老婆婆哼了一声,眼睛在鱼肉上转了几圈,不知想到了什么,脸上的笑容真切了些:“妹妹,这天色也不早了,我该回家了。”
王婆子挽留:“怎么才来就要走?住一晚吧,明天再走也不迟。”
“不了,家里还有一摊子事。” 老婆婆摆了摆手,心里却盘算着 ,反正就这几天要动手,到时候跟着来分肉,自然能再 “看” 表妹。
她又补充道:“得空了我再来看你!”
“这天寒地冻的,你什么时候才有空?要不我明日带小麦去你家看你?” 王婆子故意说 。
冬天走亲戚,大多是奔着省自家口粮去的,她料定对方不会同意。
果然,老婆婆连忙摆手:“别!我家忙着,没空招待。这样吧,等两天,等两天我再来看你!”
“那好吧,我送送你们。” 王婆子送两人到村口,看着他们的背影走远,忍不住往地上啐了一口,骂道:“黑心肝的!还送年礼呢,当我不知道你打的什么鬼主意!”
她心里清楚,表姐这么一来,等松山村的人来抢东西,自己家肯定会被当成同伙,下场不堪设想。
等两人走没影了,王婆子才匆匆跑回林呈家,喘着气说:“她只说‘就这两天’来看我,估计他们就这两天会来。”
林呈点点头:“我知道了,你回去歇着吧。”
王婆子走后,林呈召集人手,点了一百个汉子:“带上三天干粮和武器,穿厚点,明天吃了午饭就出发去松山村。”
他算着,王婆子的亲戚回去后,松山村的人也得准备,不会那么快出发,所以定了第二天下午动身 。
他打算埋伏三天,若是三天内没解决,就先回村再做打算。
因为路程远,一行人到天黑时才赶到松山村附近,选了距离村子有一里地的一个树林里埋伏 。
这里是松山村人外出的唯一通路,他们肯定会从这里过。
大家挖了几个陷阱,又捡了些石头堆在身边,天很快就黑透了。
腊月的夜,寒风刺骨。一百来人躲在树林里,在漆黑中等着 “猎物” 出现。
守了大半夜,冷风刮了大半夜,从领口灌进后背,像刀子割一样疼。
为了握稳刀枪,没人戴手套,可武器冷得像冰,握在手里,寒气往骨头缝里钻,手冻得都伸不直。
大家只好把武器搁在一边,双手拢进袖子里,靠胳膊的温度取暖,还得时不时跺跺脚,缓解冻僵的腿脚。
因为离村子远,大家能小声聊几句。
有人问:“你说他们什么时候出来?”
另一人压低声音答:“小声点!我也不知道,说不定今天不出来,明天才来。反正咱们带了干粮,熬这几天呗 , 总得把这群人解决了,才能安心过年。”
“可不是嘛,马上要过年了,你家年货买了没?”
“买了!我娘去镇上买了肉和粮,今年能过个肥年,不比在老家差。”
“这阵子烧炭,大家伙家里最少都挣了好几两。”
“你知道吴华不?他家人口多,挖了十个窑洞,卖了三回炭,赚了几十两呢!”
“我知道!前几日他家女人买了十斤肉回家,村里人都看见了。”
这人是吴冬山手底下的人,家里人多,又勤快出了名的,大家都认识,你一言我一语,聊得热闹。
来的是个上了年纪的老婆婆,头发花白,由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扶着 , 少年穿件洗得发白的袄子,瘦得脸上没二两肉,风一吹就缩着脖子。
离村子还有三四里地时,这祖孙俩就被在外巡逻的林小栓和郑乙截住了。
两人上前盘问:“你们是谁?来干什么?”
老婆婆赶紧拉着少年停下,脸上堆起笑:“我们是王婆子的亲戚,从松山村来的,提前送点年节,给她添点年货。”
找王婆子?林小栓和郑乙对视一眼 。
他们都知道,王婆子才刚去松山村打听土匪的消息,还得知松山村的人要过来抢劫。
这时候松山村的人上门,恐怕没憋什么好心思。
两人背着祖孙俩快速交流了几句,林小栓留下来跟祖孙俩搭话,拖延他们进村的时间。
郑乙道 “我去告诉王婆子,她家亲戚来了,让她过来接人”,就转身往村里跑,赶紧将这事告诉了林呈等人。
林呈听完,当即道:“这不是来送年货的,是来探底的。”
看样子,松山村的人没信王婆子说的话,又派了两个看起来无害的老婆婆和少年来打听虚实。
“既然如此,咱们就让他们看到这里‘人少东西多’,这样他们才会立刻出手。” 跟几个老爷子商量后,林呈让人去通知村里人:“男人都回屋里待着,有贼人的探子来打探虚实,别让人知道咱们有多少人。”
这会儿正是晌午,是一天里最暖和的时候,在家的人大多在屋外忙活。
听见巡逻队的通知,大家都停下手里的活,探头探脑地往村口方向看。
有人立刻抄起武器,气势汹汹地冲出家门问:“贼人在哪里?”
“快放下!贼人还没来,只来了一个老婆婆和一个少年,是来探咱们村有多少人的。你们都藏起来,别让他们瞧见。”
“好吧。” 那人遗憾地放下锄头。
有人拉住林呈,问:“屋外的衣服、被子和肉,要不要也收到屋里去?”
林呈摇头:“这个不用收。”
说不定他们看到村里这么富裕,反而按捺不住,会马上行动。
很快,所有人都躲进了屋里,就连在河面上玩冰的孩子,也被家长揪着衣领提回了家。
有反抗的,父母几棍子下去,也乖乖老实了。
林呈又特意叮嘱王婆子:“别担心,就按我说的跟她说就行。要是她想让你带她在村里转,你就带她转。”
王婆子一脸歉意:“这事儿都怪我,要是我不去找他们,说不定他们也不会把主意打到你们头上。”
自从在亲戚家得知松山村要来抢劫后,王婆子就一直很愧疚,总觉得是自己被套了话;还琢磨着,要是当时跟他们说村里这些外乡人都穷,或许他们就不会来了。
林呈摇头道:“婆婆这话就错了。他们早就蹲守在村外,确定咱们村的炭能卖钱,就算你不说,他们也会来抢劫。说起来,我们还得谢你 ,是你让我们知道了他们作乱的时间,才能提前防备。你别多想,大家都没怪你。”
“真的?” 王婆子满脸不敢相信。
一旁等着带她去接人的郑乙赶紧接话:“真没人怪你,你放心吧。你那亲戚应该快到村口了,快去接一下她。”
“好,好,这就去!” 王婆子连忙应下。
等王婆子赶到村口,她那隔了好几房的表姐正拉着林小栓絮叨,一会儿说 “今年冬天气温低,地里的菜都冻坏了”,一会儿又问 “你们这阵子是不是在卖炭?这么冷的天,炭应该很好卖吧?能卖多少钱一斤啊?”
林小栓有一搭没一搭地应着:“是啊,这么大的雪,菜都冻坏了。”
“是在卖炭,价钱还好。”
见王婆子来,老婆婆丢下嘴笨的林小栓,热络地迎上去,拉着她的手道:“妹妹,你怎么还特地出来接?嗨,都是自家姐妹,不用这么客气!”
王婆子一脸关心:“表姐,你怎么过来了?我前头才去你家,你不是说腿疼走不了远路吗?”
前脚还说走不动、没法给她做饭招待,转眼就能走几十里路来找自己,这话实在站不住脚。
“妹子,我这不是想着你家只剩你和妹夫,还带着个孩子,没个顶梁柱,日子不好过。”
她叹着气,故意揉了揉腿,“我强撑着来给你送节礼,也让邻居们看看,你不是没亲人的,省得他们欺负你。哎哟,我这身子骨不争气,走几步就喘,要不是惦记着你,真不敢走这远路。”
王婆子上前扶着她,笑道:“多亏表姐惦记。走,去家里坐坐,炕上正烧得暖和。” 说着,就引着两人往村里走。
一路上,祖孙俩的眼睛就没老实过 , 眼珠子转得飞快,走路更是慢吞吞的,活像在丈量路宽。
看到家家户户门前晾晒的被子、衣服,他们眼睛都看直了;待瞧见一户人家屋檐下挂的肉,脚步更慢了,那半大少年甚至悄悄咽了咽口水。
王婆子的表姐忍不住问:“妹妹,你们村现在过得真好,什么时候这么富裕了?”
有衣服有被子还有肉,比他们村强多了 。
要是在他们村,肉敢这么露天挂着,转眼就会被人偷走,可在这里,她已经看见好几户人家这么放着都没有人偷,可见大家都是不缺肉吃的。
想到这儿,她呼吸都急促了些,眼神粘在那些肉上,已经在盘算自家分到肉该怎么吃。
村里家家户户都关着门,偶尔有妇人、小孩打开门缝偷偷看他们。
老婆婆又问:“这些人都躲家里干什么?”
王婆子叹了口气,语气带着唏嘘:“这些外乡人也不容易,她们的当家男人在逃荒路上跟人起冲突没了,只剩老弱妇孺,胆子小,见有生人靠近就躲起来。”
“原来是这样,真是可怜见的,背井离乡的。” 老婆婆假惺惺地感慨。
少年却不屑地瞥了眼一个探头探脑的小孩,扬着拳头喊:“看什么看?”
小孩 “嗖” 地一下缩了回去。他又对王婆子说:“姨婆,他们真不要脸,占用别人家的房子!这是你们村的房子,不该给这些流民住,你该跟他们收租房的钱!”
王婆子苦笑道:“他们人多,我哪敢去收钱啊。快,我家到了,进去说吧!”
说着引两人进屋,端出碗热水:“你们坐,我去灶上看看 , 野菜粥快好了,你们走了这么远的路,也饿了吧,先吃点垫垫肚子。”
野菜粥里只放了几粒粗粮,稀得能照见人影。
王婆子表姐扯了扯嘴角,不满地问:“妹妹,你莫不是怪我之前没留你吃饭,才故意让我们吃这野菜粥?”
“姐姐,你真想多了。” 王婆子苦笑,“我家粮食早就见底了,实在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招待。我们天天吃的都是这个,不信你看。”
她喊来孙子:“小麦,去叫你爷爷回来吃饭。”
随后,当着客人的面,王婆子祖孙三人喝起了粥。
最后小麦放下碗时还摸了摸肚子道“奶奶,我吃饱了。”
王婆子慈爱地拍了拍孙子的肩膀:“吃饱了就好,去睡一会儿吧,别出门了 , 出去一趟,回来又得饿肚子,躺着睡觉还能撑到明天。”
“好。” 小麦应着,真的去里屋睡觉了。
王婆子看向表姐:“姐姐,你不吃吗?”
“这粥太苦了。” 王婆子表姐道“妹子,我带了几个鸡蛋,你给粥里打两个吧。我这孙子正是长身体的年纪,瘦成这样,你这当姨奶奶的,就疼他一回。”
少年立刻摸了摸肚子,讨好道:“多谢姨奶奶!”
面对这种厚脸皮的人,王婆子没办法,回到灶房,打开表姐带来的篮子 , 掀开一看,里面只有两个鸡蛋和几把干菜,这就是她说的 “年礼”?
她悄悄把鸡蛋藏起来,提着空篮子出来:“你这篮子里没鸡蛋,是不是记错了?”
“怎么会没有?” 老婆婆翻了一遍篮子,又瞥了眼王婆子,干笑道:“呵呵,可能是路上被小偷偷走了吧。”
王婆子面不改色:“原来是这样。” 没了鸡蛋,她又煮了两把野菜,端给他们 。
两人苦得龇牙咧嘴,灌了一大碗凉水才咂巴着嘴道“吃饱了,不要了,不用添碗了”。
饭后,王婆子表姐又拉着王婆子在村里转了一圈,从东头走到西头,一路上,她没见着一个壮年男人。
路过林呈家的院子时,她看到屋檐下挂着不少鱼肉,故意推开点院门往里面瞟,看到一个老头在扫地,笑着打招呼“老哥,你在扫地啊?”
林老头看了她一眼,没好气地说:“你这不是废话吗?”
“你家这么多鱼,在哪里捞的?” 老婆婆又问。
“不关你的事。我忙着呢,不招待你了。” 林老头 “嘭” 地一声关上院门。
老婆婆哼了一声,眼睛在鱼肉上转了几圈,不知想到了什么,脸上的笑容真切了些:“妹妹,这天色也不早了,我该回家了。”
王婆子挽留:“怎么才来就要走?住一晚吧,明天再走也不迟。”
“不了,家里还有一摊子事。” 老婆婆摆了摆手,心里却盘算着 ,反正就这几天要动手,到时候跟着来分肉,自然能再 “看” 表妹。
她又补充道:“得空了我再来看你!”
“这天寒地冻的,你什么时候才有空?要不我明日带小麦去你家看你?” 王婆子故意说 。
冬天走亲戚,大多是奔着省自家口粮去的,她料定对方不会同意。
果然,老婆婆连忙摆手:“别!我家忙着,没空招待。这样吧,等两天,等两天我再来看你!”
“那好吧,我送送你们。” 王婆子送两人到村口,看着他们的背影走远,忍不住往地上啐了一口,骂道:“黑心肝的!还送年礼呢,当我不知道你打的什么鬼主意!”
她心里清楚,表姐这么一来,等松山村的人来抢东西,自己家肯定会被当成同伙,下场不堪设想。
等两人走没影了,王婆子才匆匆跑回林呈家,喘着气说:“她只说‘就这两天’来看我,估计他们就这两天会来。”
林呈点点头:“我知道了,你回去歇着吧。”
王婆子走后,林呈召集人手,点了一百个汉子:“带上三天干粮和武器,穿厚点,明天吃了午饭就出发去松山村。”
他算着,王婆子的亲戚回去后,松山村的人也得准备,不会那么快出发,所以定了第二天下午动身 。
他打算埋伏三天,若是三天内没解决,就先回村再做打算。
因为路程远,一行人到天黑时才赶到松山村附近,选了距离村子有一里地的一个树林里埋伏 。
这里是松山村人外出的唯一通路,他们肯定会从这里过。
大家挖了几个陷阱,又捡了些石头堆在身边,天很快就黑透了。
腊月的夜,寒风刺骨。一百来人躲在树林里,在漆黑中等着 “猎物” 出现。
守了大半夜,冷风刮了大半夜,从领口灌进后背,像刀子割一样疼。
为了握稳刀枪,没人戴手套,可武器冷得像冰,握在手里,寒气往骨头缝里钻,手冻得都伸不直。
大家只好把武器搁在一边,双手拢进袖子里,靠胳膊的温度取暖,还得时不时跺跺脚,缓解冻僵的腿脚。
因为离村子远,大家能小声聊几句。
有人问:“你说他们什么时候出来?”
另一人压低声音答:“小声点!我也不知道,说不定今天不出来,明天才来。反正咱们带了干粮,熬这几天呗 , 总得把这群人解决了,才能安心过年。”
“可不是嘛,马上要过年了,你家年货买了没?”
“买了!我娘去镇上买了肉和粮,今年能过个肥年,不比在老家差。”
“这阵子烧炭,大家伙家里最少都挣了好几两。”
“你知道吴华不?他家人口多,挖了十个窑洞,卖了三回炭,赚了几十两呢!”
“我知道!前几日他家女人买了十斤肉回家,村里人都看见了。”
这人是吴冬山手底下的人,家里人多,又勤快出了名的,大家都认识,你一言我一语,聊得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