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公府的书房里,齐国公正对着一幅《江山图》出神。
齐泽游进来,见他指尖在图上的江南一带点了点,便知父亲在想什么。
“安王要争巡防营,秦王拉拢我们国公府,贤王刚解了禁足,倒真是热闹。”
齐国公转过身,眸色平静:“热闹才好。各方角力,才没人会盯着咱们藏在暗处的手。”
他从抽屉里取出一封密信,信封上没有署名,只画着半朵梅花,“江南那边回信了,当年替云台侯转移赃款的商号,已按咱们的意思,把账目‘送’到了巡盐御史案头。”
齐禹接过密信,指尖微顿:“父亲是想……”
“安远侯虽倒,云台侯的旧账还没算清。”齐泽望着窗外,“让巡盐御史先咬一口,既能让新侯府彻底与旧主切割,也能借着江南的事,再搅搅浑水——贤王想借安远侯翻身,安王想抢兵权,秦王想扩势力,咱们便让这潭水再深些,好藏住真正要做的事。”
他没说那“真正要做的事”是什么,可齐泽懂。
戚家军这些年的付出,不应该被遗忘,就要要淡出历史的舞台也该由他们自己决定。
而此刻,京郊一处不起眼的茶寮里,一个戴着草帽的男子正将一封信交给茶博士。
信上只有一句话:“鱼已入网,静待收线。”
茶博士接过信,转身走进后堂,掀开地窖的石板,露出里面密密麻麻的鸽笼。
一只信鸽扑棱棱飞起,带着信,往西北方向去了。
没人知道这双手是谁,只知道从安远侯府的账册现世,到单元达分宗,再到贤王解禁足,每一步看似偶然的棋,背后都有若有似无的推力。
这场局,早已不是一两方的对弈。
那些明着暗着的棋子,那些看得见看不见的手,正借着安远侯府覆灭的余波,在京城这张棋盘上,落下更密的网。
都说,平息旧流言的最好法子,是掀起新波澜。
安远侯府抄家的事像场急雨,哗啦啦浇得京中人人仰头,先前粮铺掌柜在国公府门前哭求的闹剧,早被冲得没了踪影。
茶馆里的说书人换了新段子,讲安远侯府的金砖如何从墙里挖出来,讲李氏被抄家时钗环散落一地,谁还记得那桩“粮价风波”?
连街头巷尾的孩童,都学会了唱“安远侯,贪如狗”的童谣。
可怀清没忘。
那日掌柜跪在府门前哭嚎,说国公府见死不救,唾沫星子溅在青石板上,混着尘土黏成恶心的团,字字句句都往齐国公府的金字招牌上凿。
她早让人盯着京中粮铺的动向。从粮价微涨时几家铺子反常囤货,到中旬突然有三家关了门,门板上贴着“整修”二字却不见工匠,再到那掌柜跳出来“哭冤”,步步都踩着蹊跷的鼓点。
如今安远侯的事闹得震天响,背后撺掇的人以为能藏在乱局里蒙混过关,怀清却在账本上圈出了几个名字,朱砂笔力透纸背——那几家歇业的粮铺,东家的表亲,是贤王府采买管事的内弟。
当然,其中也不乏安王府的身影。
暮色漫进窗棂时,怀清正对着那本圈满标记的账册出神。
烛火在她睫毛上投下小扇子似的影,指尖在“贤王府”三个字上反复摩挲,纸页被蹭得发毛。
齐禹走进来,见她这模样,便知那桩事仍在心头盘桓。
“还在想粮铺的事?”
“不是想,是刻在心里了。”怀清抬眼,眸子里没了往日的温软,倒淬了点冰,“他想用粮价搅得民心惶惶,毁了国公府百年的声誉,如今借着安远侯的案子缩在后面,以为就能把痕迹抹得干干净净?”
她起身走到书架前,取下本泛黄的药经,书页间夹着张京中粮铺分布图,红笔圈出的圆点像血珠,密密麻麻缀在贤王府周边——那是她让人踩着晨露画的,连哪家铺子后院堆着多少麻袋都标得清清楚楚。
“我查过了,那粮铺的伙计的娘在贤王府当差,上个月刚被抬成了管事娘子,赏了两匹杭绸。他怂恿赵掌柜在府门前哭嚎那日,他娘正在王府后院领新做的衣裳。”
齐禹接过图,指尖划过那些红点,指腹能摸到纸面的凹凸:“贤王刚解了禁足,急着立威,粮铺的事不过是投石问路的小伎俩。”
“可这小伎俩,差点掘了咱们的根。”怀清的声音轻,却带着金石相击的脆,“国公府在京中站了百年,靠的不是爵位,是百姓嘴里那句‘国公府护着咱们’。他敢动这个根基,就是踩了底线。”
她走到妆台前,取下支素银簪,簪头的梅花苞能旋开,里面藏着张小纸条,墨迹洇着点潮意,写着三个粮商的名字。
“这些人手里有账册,记着贤王府怎么怂恿他们屯粮,好高价卖给咱们国公府,先前怕打草惊蛇,一直没动。如今……”
齐禹看着她眼里的光,忽然懂了。
安远侯的事是场急雨,冲垮了旧堤坝,却也让新的水流有了去处。
贤王以为乱局能掩护他的手脚,却不知怀清早就在他身后,织好了另一张网。
“你想怎么做?”
怀清将银簪插回发间,对着铜镜理了理鬓边碎发,镜中的人影眉目平静,语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他不是爱摆弄舆论吗?那就给他添把柴。让那些粮商‘不小心’把账册落在巡城御史的轿子里,再让几个被强征了粮食的农户,去都察院门口哭一哭今年的收成。”
她转过身,烛火在眸子里跳,亮得惊人:“粮价连着百姓的锅碗瓢盆,比安远侯的贪墨案更烧心。他想用新舆论盖旧账,咱们就用更烈的火,把他的狐狸尾巴烧出来。”
窗外的风卷着落叶打在窗纸上,簌簌响,像是在为这场将起的风波摇旗。
怀清望着天边渐沉的暮色,轻声说:“贤王蹦跶得够久了,也该让他尝尝,什么叫自食其果。”
这场局,她要赢,还要赢得敞亮——那些藏在暗处的龌龊,那些想玷污国公府名声的腌臜,都该被晒在太阳底下,碎得连灰都剩不下。
结党营私的罪证,像深埋在地下的根茎,盘缠交错,须得耐着性子一寸寸刨开泥土,急不来的。
但怀清有的是法子,先一点一点蚕食掉附着在根茎上的泥土——今日扳倒个替他们传递消息的掌柜,明日揭出个替他们隐匿财产的账房,再往后,或许是某个靠着他们势力强占良田的家奴。
她要做的,不是一锄头挖断根基,而是先让那些攀附在贤王府这棵大树上的藤蔓,一条条枯掉。
就像给堤坝查漏,先堵住那些渗着水的细缝,让藏在深处的暗流,慢慢显形。
暮色里,她将那张粮商名单折成小方块,重新藏回银簪暗格。
镜中的自己,眉眼依旧温和,可指尖划过簪头时,却带着不容错辨的韧——蚕食虽慢,却能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失了势,等真正要收网时,便只剩光秃秃的主干,再无遮拦。
齐泽游进来,见他指尖在图上的江南一带点了点,便知父亲在想什么。
“安王要争巡防营,秦王拉拢我们国公府,贤王刚解了禁足,倒真是热闹。”
齐国公转过身,眸色平静:“热闹才好。各方角力,才没人会盯着咱们藏在暗处的手。”
他从抽屉里取出一封密信,信封上没有署名,只画着半朵梅花,“江南那边回信了,当年替云台侯转移赃款的商号,已按咱们的意思,把账目‘送’到了巡盐御史案头。”
齐禹接过密信,指尖微顿:“父亲是想……”
“安远侯虽倒,云台侯的旧账还没算清。”齐泽望着窗外,“让巡盐御史先咬一口,既能让新侯府彻底与旧主切割,也能借着江南的事,再搅搅浑水——贤王想借安远侯翻身,安王想抢兵权,秦王想扩势力,咱们便让这潭水再深些,好藏住真正要做的事。”
他没说那“真正要做的事”是什么,可齐泽懂。
戚家军这些年的付出,不应该被遗忘,就要要淡出历史的舞台也该由他们自己决定。
而此刻,京郊一处不起眼的茶寮里,一个戴着草帽的男子正将一封信交给茶博士。
信上只有一句话:“鱼已入网,静待收线。”
茶博士接过信,转身走进后堂,掀开地窖的石板,露出里面密密麻麻的鸽笼。
一只信鸽扑棱棱飞起,带着信,往西北方向去了。
没人知道这双手是谁,只知道从安远侯府的账册现世,到单元达分宗,再到贤王解禁足,每一步看似偶然的棋,背后都有若有似无的推力。
这场局,早已不是一两方的对弈。
那些明着暗着的棋子,那些看得见看不见的手,正借着安远侯府覆灭的余波,在京城这张棋盘上,落下更密的网。
都说,平息旧流言的最好法子,是掀起新波澜。
安远侯府抄家的事像场急雨,哗啦啦浇得京中人人仰头,先前粮铺掌柜在国公府门前哭求的闹剧,早被冲得没了踪影。
茶馆里的说书人换了新段子,讲安远侯府的金砖如何从墙里挖出来,讲李氏被抄家时钗环散落一地,谁还记得那桩“粮价风波”?
连街头巷尾的孩童,都学会了唱“安远侯,贪如狗”的童谣。
可怀清没忘。
那日掌柜跪在府门前哭嚎,说国公府见死不救,唾沫星子溅在青石板上,混着尘土黏成恶心的团,字字句句都往齐国公府的金字招牌上凿。
她早让人盯着京中粮铺的动向。从粮价微涨时几家铺子反常囤货,到中旬突然有三家关了门,门板上贴着“整修”二字却不见工匠,再到那掌柜跳出来“哭冤”,步步都踩着蹊跷的鼓点。
如今安远侯的事闹得震天响,背后撺掇的人以为能藏在乱局里蒙混过关,怀清却在账本上圈出了几个名字,朱砂笔力透纸背——那几家歇业的粮铺,东家的表亲,是贤王府采买管事的内弟。
当然,其中也不乏安王府的身影。
暮色漫进窗棂时,怀清正对着那本圈满标记的账册出神。
烛火在她睫毛上投下小扇子似的影,指尖在“贤王府”三个字上反复摩挲,纸页被蹭得发毛。
齐禹走进来,见她这模样,便知那桩事仍在心头盘桓。
“还在想粮铺的事?”
“不是想,是刻在心里了。”怀清抬眼,眸子里没了往日的温软,倒淬了点冰,“他想用粮价搅得民心惶惶,毁了国公府百年的声誉,如今借着安远侯的案子缩在后面,以为就能把痕迹抹得干干净净?”
她起身走到书架前,取下本泛黄的药经,书页间夹着张京中粮铺分布图,红笔圈出的圆点像血珠,密密麻麻缀在贤王府周边——那是她让人踩着晨露画的,连哪家铺子后院堆着多少麻袋都标得清清楚楚。
“我查过了,那粮铺的伙计的娘在贤王府当差,上个月刚被抬成了管事娘子,赏了两匹杭绸。他怂恿赵掌柜在府门前哭嚎那日,他娘正在王府后院领新做的衣裳。”
齐禹接过图,指尖划过那些红点,指腹能摸到纸面的凹凸:“贤王刚解了禁足,急着立威,粮铺的事不过是投石问路的小伎俩。”
“可这小伎俩,差点掘了咱们的根。”怀清的声音轻,却带着金石相击的脆,“国公府在京中站了百年,靠的不是爵位,是百姓嘴里那句‘国公府护着咱们’。他敢动这个根基,就是踩了底线。”
她走到妆台前,取下支素银簪,簪头的梅花苞能旋开,里面藏着张小纸条,墨迹洇着点潮意,写着三个粮商的名字。
“这些人手里有账册,记着贤王府怎么怂恿他们屯粮,好高价卖给咱们国公府,先前怕打草惊蛇,一直没动。如今……”
齐禹看着她眼里的光,忽然懂了。
安远侯的事是场急雨,冲垮了旧堤坝,却也让新的水流有了去处。
贤王以为乱局能掩护他的手脚,却不知怀清早就在他身后,织好了另一张网。
“你想怎么做?”
怀清将银簪插回发间,对着铜镜理了理鬓边碎发,镜中的人影眉目平静,语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他不是爱摆弄舆论吗?那就给他添把柴。让那些粮商‘不小心’把账册落在巡城御史的轿子里,再让几个被强征了粮食的农户,去都察院门口哭一哭今年的收成。”
她转过身,烛火在眸子里跳,亮得惊人:“粮价连着百姓的锅碗瓢盆,比安远侯的贪墨案更烧心。他想用新舆论盖旧账,咱们就用更烈的火,把他的狐狸尾巴烧出来。”
窗外的风卷着落叶打在窗纸上,簌簌响,像是在为这场将起的风波摇旗。
怀清望着天边渐沉的暮色,轻声说:“贤王蹦跶得够久了,也该让他尝尝,什么叫自食其果。”
这场局,她要赢,还要赢得敞亮——那些藏在暗处的龌龊,那些想玷污国公府名声的腌臜,都该被晒在太阳底下,碎得连灰都剩不下。
结党营私的罪证,像深埋在地下的根茎,盘缠交错,须得耐着性子一寸寸刨开泥土,急不来的。
但怀清有的是法子,先一点一点蚕食掉附着在根茎上的泥土——今日扳倒个替他们传递消息的掌柜,明日揭出个替他们隐匿财产的账房,再往后,或许是某个靠着他们势力强占良田的家奴。
她要做的,不是一锄头挖断根基,而是先让那些攀附在贤王府这棵大树上的藤蔓,一条条枯掉。
就像给堤坝查漏,先堵住那些渗着水的细缝,让藏在深处的暗流,慢慢显形。
暮色里,她将那张粮商名单折成小方块,重新藏回银簪暗格。
镜中的自己,眉眼依旧温和,可指尖划过簪头时,却带着不容错辨的韧——蚕食虽慢,却能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失了势,等真正要收网时,便只剩光秃秃的主干,再无遮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