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那边发生的意外,怀清几人也有所耳闻,然而他们并不知道事件的主人公竟是夏怀湄。
游玩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尤其是对于几位初次见到大儒的学子而言,他们实在不愿如此早早分别。
“这有什么,桃源庄就在那儿,你们想来随时欢迎!”怀清热情邀约。
她心中早有打算,想要把桃源庄打造成类似前世特色农庄的模样,而卖点便是图书馆。眼前这些人,无疑都是她的潜在客户。
以往,她还在绞尽脑汁思索如何吸引他们上门,所以才计划改造庄子、建造图书馆、嫁接桃树等。
可如今她惊喜地发现,只要把卫大儒在桃源庄任教的消息放出去,客源哪里还用她操心呢?
当然,图书馆还是要办的,桃树也依旧要嫁接。
嫁接一事如今有了眉目,也该找个机会去见见单掌柜了,也不知他是否已经回来了。
怀清作为主人发出邀请,众人纷纷表示日后休沐之时,一定会跟着怀谨常来叨扰,还请伯父伯母不要见外云云。
夏兴南和于氏连忙摆手,连声道不会见外,这一整天他们都像是在做梦一般,晕晕乎乎的。
卫近庭只是捋了捋胡须,并未开口。
对于怀清的小心思,他心里门儿清,只是看破不说破。
说起来,收下小徒弟是个偶然,但也并非被迫为之。
当今皇上已多次派人来劝说他前往京都教导众皇子,明面上童家小子打着陪祖母礼佛的名头来了好几次,暗地里皇家暗卫也来了不少趟。
教导皇子不是不行,可也得看时机啊。目前除了六皇子,其他几位皇子都已成年,哪里还用得着他去教导呢?
说实话,六皇子生母身份低微,要是他去做六皇子的先生,皇上这不是在给他招祸嘛。
皇上虽说才五十岁,但膝下大皇子都已过而立之年,其他几位皇子也正值壮年。在皇家,父弱子强可不是什么好现象,这时候他去京都,纯粹就是去送死。
六十花甲,七十古稀,他早过了古稀之年,虽说不怕死,可也不想找死啊。
能平平安安地活着,多吃几口饭,多喝几口酒,难道不香吗?
以往他居无定所,现在他就认定桃源庄了,就让他这个小徒弟给他养老,安享晚年,皇上也不敢把他怎么样吧?
他多次拒绝皇上,皇上也该明白他不想掺和皇家的事了。等他正式收徒,消息传到京城,京城那些人也该打消拉拢他的念头了。
什么请他回去教导皇子,全是屁话!不过是借着这个名头拉拢他,拉拢他门下的学子罢了。一个个装作正人君子的模样,殊不知尾巴早就露出来了,自己还不知道呢。
还是他的小徒弟好,心地善良又有眼光,给自己挑了个大儒当西席。
既然决定给小徒弟当西席,那自然要住在庄子里,至于庄子上有什么变动,他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人老了,眼花也是常有的事。
几波人兴致勃勃而来,心满意足而归,皆大欢喜。然而,老宅那边的情况却不太妙。
夏怀询雇了两个婆子,一路下了山,找到自家的牛车,便匆匆忙忙往家赶。在牛车上,夏怀询怕隔墙有耳,没多说什么。回到家,下了牛车付了车钱,他就拽着夏怀湄进了东屋。
春耕后,夏老头跟着下地干活,不小心闪了腰,这会儿正躺着休息。冷不丁见大孙子拽着大孙女进来,他硬是强撑着侧过身。
“怎么了,这是?”夏老头问道。
“你自己说!”夏怀询瞪着夏怀湄,让她自己把事情的经过说一遍。
夏怀湄在这个家里向来是千娇万宠的,可她不敢在爷爷和大哥面前耍脾气。更何况她今天出了这么一档子事,根本瞒不住,于是只好吞吞吐吐地把事情经过复述了一遍。
夏老头一听,顿时气血上涌,差点“垂死病中惊坐起”,但显然他还没到要死的地步,刚起身到一半就停住了,痛苦地又直直倒了下去,这还没好利索的腰再一次受伤。
老宅顿时乱作一团。
三房和四房虽然分了家,但还是住在一块儿,东屋发生的事,他们两房没过多久就知道了。
夏老头闪了腰,夏兴西从镇上买了马大夫调配的膏药回来,这会子还剩几贴,就没去镇上请大夫。夏老头主要是被气的,腰伤倒是其次。
“那知县公子,还有明家、钱家,是你能惦记的?”夏老头气得直喘粗气,“你给我趁早死了这条心。”
“阿爷,那明家、钱家不过是商户,我大哥日后可是要中秀才,还要做官的,我嫁给他们算是下嫁。”夏怀湄还嘴硬道。
“你给我闭嘴!”夏怀询吼道。
“大哥,不是你说的嘛,商户低贱,连科举都不能参加,我下嫁给他们,自然是下嫁呀。”夏怀湄还在狡辩。
夏怀询见她还想说,上去就是一个巴掌。
夏怀湄长这么大,从来没被打过,更何况还是平时宠着自己的大哥,她一脸难以置信地看着夏怀询,好一会儿才捂着脸哭着跑出了东屋。
夏怀询其实也心疼自己妹妹,可这会儿打了她,心里也是五味杂陈。
“阿爷,湄姐儿这事得早做决定。”夏怀询对夏老头说道。
“咋的?”夏老头问。
“那韩正浩认识我,还当众叫出我的名字,还把弘文书院说了出来。当时周围有不少学子,这事恐怕瞒不住了。”光天化日之下,少男少女掉进小溪,还拉扯搂抱被人看见,虽说不是自愿的,但这么多人看着,夏怀湄的名节算是毁了。
“那韩正浩这人咋样?”夏老头问,如果家世清白、人品端正,夏怀湄嫁过去也正好能堵住悠悠众口。
“我去打听打听。”
韩正浩正如他们预想的那样,只是个农家子弟,不过比起他们家,韩家有不少田产,家境还算殷实。
韩家也是厚道人家,韩正浩回家把事情一说,韩家父母立刻派人来夏家商量,当然,他们也存着打探夏家姑娘品行的心思。事情还没弄清楚之前,韩家父母不方便亲自上门,就派了管家前来。
韩管家做事很周到,进村之前,先向村里人打听夏家姑娘的事。
因为不好直接提夏家姑娘的名字,就只说夏家姑娘的兄长在弘文书院念书。
最近村子里的风向都朝着怀清他们一家,这人一听有人打听夏家姑娘,下意识就以为说的是怀清,自然是把怀清的好话一箩筐往外倒。
韩管家一听,心里觉得还行,便高兴地谢过那人,继续往前走。走了好一会儿才发现自己没问夏家的地址,这时候也不好往回走,就朝着村子中心走去,见着人就问路。
那人见他都走到这儿了,肯定是去夏家老宅,就给他指了老宅的位置。老宅一溜儿的青砖大瓦房,就算有些年头了,在这村子里也是数一数二的。韩管家心里又满意了几分,对刚才那人说的话也信了几分。
其实在韩管家来之前,夏怀询也正跟夏老头说着他刚从同窗那儿得来的消息。
见韩家这么快就派人上门,他们原本因为夏怀湄闹腾而犹豫不决的心也坚定了几分。
也不知是阴差阳错,还是命运使然,两家很快就请了媒婆说媒,定下了亲事。
怀清他们知道的时候,两家都已经过了纳采、问名、纳吉三礼,就等着男方下个月送来纳征礼,定下婚期迎亲了。
这婚事来得猝不及防,不过毕竟是老宅的事,其他人也不便过问,也就道一声恭喜。
其实这婚事定得这么急,都是夏怀湄自己闹的。
她根本不看韩家门第,只知道韩家不过是比他们家多几亩田的农户,就死活不愿意嫁。她心气高,敢觊觎知县公子也就罢了,还敢嫌弃明家、钱家。
夏老头决定趁早把这丫头嫁出去,免得夜长梦多。夏怀湄哭闹也没用,李氏哭着哀求也没用,夏老头心意已决。
再者,平时站在她们娘俩这边的夏怀询,这次也站在了夏老头那边,这让李氏更加明白,自己这闺女是非嫁入韩家不可了。
李氏疼闺女也不是装样子的,见事情没有回转的余地,也从侧面打听了一下韩家的情况,得知韩家也算殷实之家,便转头劝起自己闺女。
夏怀湄自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再哭闹了。因为以往她哭闹还有人疼、有人劝,现在却被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她哭给谁看呢?
都说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可这也得分情况啊。
她现在爹不疼、娘不管、哥哥靠不住,根本没资本哭闹,只能洗洗睡,其他的事,以后再找机会吧 。
游玩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尤其是对于几位初次见到大儒的学子而言,他们实在不愿如此早早分别。
“这有什么,桃源庄就在那儿,你们想来随时欢迎!”怀清热情邀约。
她心中早有打算,想要把桃源庄打造成类似前世特色农庄的模样,而卖点便是图书馆。眼前这些人,无疑都是她的潜在客户。
以往,她还在绞尽脑汁思索如何吸引他们上门,所以才计划改造庄子、建造图书馆、嫁接桃树等。
可如今她惊喜地发现,只要把卫大儒在桃源庄任教的消息放出去,客源哪里还用她操心呢?
当然,图书馆还是要办的,桃树也依旧要嫁接。
嫁接一事如今有了眉目,也该找个机会去见见单掌柜了,也不知他是否已经回来了。
怀清作为主人发出邀请,众人纷纷表示日后休沐之时,一定会跟着怀谨常来叨扰,还请伯父伯母不要见外云云。
夏兴南和于氏连忙摆手,连声道不会见外,这一整天他们都像是在做梦一般,晕晕乎乎的。
卫近庭只是捋了捋胡须,并未开口。
对于怀清的小心思,他心里门儿清,只是看破不说破。
说起来,收下小徒弟是个偶然,但也并非被迫为之。
当今皇上已多次派人来劝说他前往京都教导众皇子,明面上童家小子打着陪祖母礼佛的名头来了好几次,暗地里皇家暗卫也来了不少趟。
教导皇子不是不行,可也得看时机啊。目前除了六皇子,其他几位皇子都已成年,哪里还用得着他去教导呢?
说实话,六皇子生母身份低微,要是他去做六皇子的先生,皇上这不是在给他招祸嘛。
皇上虽说才五十岁,但膝下大皇子都已过而立之年,其他几位皇子也正值壮年。在皇家,父弱子强可不是什么好现象,这时候他去京都,纯粹就是去送死。
六十花甲,七十古稀,他早过了古稀之年,虽说不怕死,可也不想找死啊。
能平平安安地活着,多吃几口饭,多喝几口酒,难道不香吗?
以往他居无定所,现在他就认定桃源庄了,就让他这个小徒弟给他养老,安享晚年,皇上也不敢把他怎么样吧?
他多次拒绝皇上,皇上也该明白他不想掺和皇家的事了。等他正式收徒,消息传到京城,京城那些人也该打消拉拢他的念头了。
什么请他回去教导皇子,全是屁话!不过是借着这个名头拉拢他,拉拢他门下的学子罢了。一个个装作正人君子的模样,殊不知尾巴早就露出来了,自己还不知道呢。
还是他的小徒弟好,心地善良又有眼光,给自己挑了个大儒当西席。
既然决定给小徒弟当西席,那自然要住在庄子里,至于庄子上有什么变动,他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人老了,眼花也是常有的事。
几波人兴致勃勃而来,心满意足而归,皆大欢喜。然而,老宅那边的情况却不太妙。
夏怀询雇了两个婆子,一路下了山,找到自家的牛车,便匆匆忙忙往家赶。在牛车上,夏怀询怕隔墙有耳,没多说什么。回到家,下了牛车付了车钱,他就拽着夏怀湄进了东屋。
春耕后,夏老头跟着下地干活,不小心闪了腰,这会儿正躺着休息。冷不丁见大孙子拽着大孙女进来,他硬是强撑着侧过身。
“怎么了,这是?”夏老头问道。
“你自己说!”夏怀询瞪着夏怀湄,让她自己把事情的经过说一遍。
夏怀湄在这个家里向来是千娇万宠的,可她不敢在爷爷和大哥面前耍脾气。更何况她今天出了这么一档子事,根本瞒不住,于是只好吞吞吐吐地把事情经过复述了一遍。
夏老头一听,顿时气血上涌,差点“垂死病中惊坐起”,但显然他还没到要死的地步,刚起身到一半就停住了,痛苦地又直直倒了下去,这还没好利索的腰再一次受伤。
老宅顿时乱作一团。
三房和四房虽然分了家,但还是住在一块儿,东屋发生的事,他们两房没过多久就知道了。
夏老头闪了腰,夏兴西从镇上买了马大夫调配的膏药回来,这会子还剩几贴,就没去镇上请大夫。夏老头主要是被气的,腰伤倒是其次。
“那知县公子,还有明家、钱家,是你能惦记的?”夏老头气得直喘粗气,“你给我趁早死了这条心。”
“阿爷,那明家、钱家不过是商户,我大哥日后可是要中秀才,还要做官的,我嫁给他们算是下嫁。”夏怀湄还嘴硬道。
“你给我闭嘴!”夏怀询吼道。
“大哥,不是你说的嘛,商户低贱,连科举都不能参加,我下嫁给他们,自然是下嫁呀。”夏怀湄还在狡辩。
夏怀询见她还想说,上去就是一个巴掌。
夏怀湄长这么大,从来没被打过,更何况还是平时宠着自己的大哥,她一脸难以置信地看着夏怀询,好一会儿才捂着脸哭着跑出了东屋。
夏怀询其实也心疼自己妹妹,可这会儿打了她,心里也是五味杂陈。
“阿爷,湄姐儿这事得早做决定。”夏怀询对夏老头说道。
“咋的?”夏老头问。
“那韩正浩认识我,还当众叫出我的名字,还把弘文书院说了出来。当时周围有不少学子,这事恐怕瞒不住了。”光天化日之下,少男少女掉进小溪,还拉扯搂抱被人看见,虽说不是自愿的,但这么多人看着,夏怀湄的名节算是毁了。
“那韩正浩这人咋样?”夏老头问,如果家世清白、人品端正,夏怀湄嫁过去也正好能堵住悠悠众口。
“我去打听打听。”
韩正浩正如他们预想的那样,只是个农家子弟,不过比起他们家,韩家有不少田产,家境还算殷实。
韩家也是厚道人家,韩正浩回家把事情一说,韩家父母立刻派人来夏家商量,当然,他们也存着打探夏家姑娘品行的心思。事情还没弄清楚之前,韩家父母不方便亲自上门,就派了管家前来。
韩管家做事很周到,进村之前,先向村里人打听夏家姑娘的事。
因为不好直接提夏家姑娘的名字,就只说夏家姑娘的兄长在弘文书院念书。
最近村子里的风向都朝着怀清他们一家,这人一听有人打听夏家姑娘,下意识就以为说的是怀清,自然是把怀清的好话一箩筐往外倒。
韩管家一听,心里觉得还行,便高兴地谢过那人,继续往前走。走了好一会儿才发现自己没问夏家的地址,这时候也不好往回走,就朝着村子中心走去,见着人就问路。
那人见他都走到这儿了,肯定是去夏家老宅,就给他指了老宅的位置。老宅一溜儿的青砖大瓦房,就算有些年头了,在这村子里也是数一数二的。韩管家心里又满意了几分,对刚才那人说的话也信了几分。
其实在韩管家来之前,夏怀询也正跟夏老头说着他刚从同窗那儿得来的消息。
见韩家这么快就派人上门,他们原本因为夏怀湄闹腾而犹豫不决的心也坚定了几分。
也不知是阴差阳错,还是命运使然,两家很快就请了媒婆说媒,定下了亲事。
怀清他们知道的时候,两家都已经过了纳采、问名、纳吉三礼,就等着男方下个月送来纳征礼,定下婚期迎亲了。
这婚事来得猝不及防,不过毕竟是老宅的事,其他人也不便过问,也就道一声恭喜。
其实这婚事定得这么急,都是夏怀湄自己闹的。
她根本不看韩家门第,只知道韩家不过是比他们家多几亩田的农户,就死活不愿意嫁。她心气高,敢觊觎知县公子也就罢了,还敢嫌弃明家、钱家。
夏老头决定趁早把这丫头嫁出去,免得夜长梦多。夏怀湄哭闹也没用,李氏哭着哀求也没用,夏老头心意已决。
再者,平时站在她们娘俩这边的夏怀询,这次也站在了夏老头那边,这让李氏更加明白,自己这闺女是非嫁入韩家不可了。
李氏疼闺女也不是装样子的,见事情没有回转的余地,也从侧面打听了一下韩家的情况,得知韩家也算殷实之家,便转头劝起自己闺女。
夏怀湄自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再哭闹了。因为以往她哭闹还有人疼、有人劝,现在却被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她哭给谁看呢?
都说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可这也得分情况啊。
她现在爹不疼、娘不管、哥哥靠不住,根本没资本哭闹,只能洗洗睡,其他的事,以后再找机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