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目光齐致-《不露脸电台主播,全网都在找我!》

  一瞬间,全场五百多道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到了讲台角落那个一直没什么存在感、甚至因为戴着帽子而看不清全貌的年轻人身上。

  窃窃私语声响起:“他是谁?”

  “没听说过啊?”

  “林教授的助教不是王学长吗?”

  凌默似乎微微叹了口气,但还是在林教授鼓励的目光下,向前走了两步,站到了讲台稍前的位置。

  他依旧戴着那顶帽子,帽檐下的目光平静地扫过台下黑压压的人群。

  他沉默了几秒,清晰而平稳地开口,声音透过麦克风传出,带着一种与他年轻外表不甚相符的沉稳和力量:

  “我认为,经典文学能够跨越文明、引发最深层次共鸣的核心,是悲剧。”

  此言一出,全场先是死一般的寂静,随即“轰”地一声炸开了锅!

  “悲剧?”

  “什么意思?文学的核心怎么可能是悲剧?”

  “太绝对了吧?那么多美好的作品呢?”

  “这个观点好新奇!从来没听过!”

  “哗众取宠吧?”

  台下议论声四起,每个人脸上都写着惊讶、疑惑、不解,甚至些许质疑。

  凌默没有在意下面的骚动,他略微提高了声音,继续阐述,他的声音仿佛有一种魔力,让现场的嘈杂渐渐平息下来,所有人都想听清他的解释:

  “请注意,我所说的悲剧,并非狭义上的戏剧类型,或者仅仅指结局的悲惨。

  它是一种更深层的、几乎贯穿所有伟大文学的悲剧意识。”

  “这种意识,是对人类存在本身固有困境的深刻洞察和艺术呈现。

  是人与命运的抗争与无奈,是理想与现实的永恒撕裂,是性格优点的过度发挥导致的自我毁灭,是美好事物在必然规律面前的毁灭……”

  “正是这种对失去、求不得、无法两全、存在局限的深刻描绘和体验,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最深的情感基底——

  恐惧、怜悯、敬畏以及对自身局限性的认知。

  这种体验超越了具体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因为无论科技如何进步,文明如何变迁,人类面对命运、时间、死亡和自身欲望时的无力与困惑,是永恒的。”

  “喜剧让我们发笑,正剧给我们希望,但唯有悲剧,让我们在战栗和泪水中,直面生命最沉重的真相,从而完成情感的净化与精神的升华。

  笑过会忘,痛过方铭心。

  这种由痛引发的深刻共鸣和反思,才是文学穿透时空最强大的力量。”

  他的论述条理清晰,例证经典而有力,观点深刻甚至堪称石破天惊。

  整个阶梯教室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这番前所未闻、却又直击灵魂的论述震撼了。

  先前提出“爱”、“希望”、“真实”、“美”的同学,也陷入了沉思,发现凌默的观点仿佛一个更底层的框架,包容并解释了他们的答案——

  那些美好,往往正是在悲剧性的对抗或失去中,才焕发出最动人的光芒。

  片刻之后,雷鸣般的掌声骤然爆发,经久不息!

  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震惊、叹服和激动。

  他们看向讲台上那个戴帽子的年轻助教,眼神彻底变了,从好奇变成了由衷的敬佩。

  林静书教授站在一旁,眼中异彩连连,脸上露出了极为欣慰和赞赏的笑容。

  她知道自己没有看错人,这个年轻人的思想深度和洞察力,远远超出了她的预期,甚至给她都带来了启发。

  这一刻,什么旁听生的身份,什么课题组的排挤,在绝对的思想光芒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在雷动的掌声渐渐平息后,林静书教授走到讲台中央,她的脸上带着难以平复的激动和赞赏。她看向凌默的目光,充满了发现瑰宝的欣喜。

  “静一静,同学们。”

  林教授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出,依旧带着一丝感慨,“非常感谢曾阿牛同学刚才带来的、极其精彩且发人深省的阐述。”

  她顿了顿,环视全场,认真地说道:

  “说实话,文学的核心是悲剧这个观点,对我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启发。

  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重新审视文学经典的大门。

  它并非否定其他元素,而是指出了一个更为深刻和本质的共鸣源——

  即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共同体验。

  这堂课,不仅是我在讲,曾同学也给我,给我们所有人,上了宝贵的一课。”

  全场再次响起敬佩的掌声。

  当凌默那番关于“文学核心是悲剧”的石破天惊论述结束后,林静书教授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顺势将课程引向深入。

  然而,台下五百多颗被震撼的心,却难以立刻完全平静下来。

  窃窃私语声如同潮水退去后沙滩上留下的细碎泡沫,在偌大的阶梯教室各个角落悄然泛起。

  这一次,讨论的焦点几乎完全集中在了那个刚刚颠覆了他们认知的临时助教身上。

  “我的天……

  文学的核心是悲剧……

  这个观点太炸裂了!我以前从来没这么想过!”

  “而且他说的好有道理啊!听完感觉以前读的那些经典,一下子都有了更深层的联系!”

  “这个曾阿牛到底什么来头?旁听生?哪个老师的旁听生能厉害到这种程度?”

  “不知道啊,以前从来没听说过这号人物,藏得也太深了吧!”

  “林教授看他的眼神都不一样了,绝对是发现了宝藏!”

  “他说话那种沉稳的气场,根本不像学生,倒像是个看透世事的学者……”

  “虽然戴着帽子看不太清脸,但感觉轮廓挺好看的,声音也超级有磁性!”

  议论声中充满了震惊、叹服、以及强烈到极致的好奇。

  许多学生,尤其是文学院的学生,仿佛目睹了一颗学术新星的骤然崛起,眼神热切地不断望向讲台角落,试图将那个低调的身影看得更清楚一些。

  而在前排和中间区域的几个位置,几位容貌出众、气质各异的女生,反应则更为微妙。

  她们没有参与大声的讨论,但那双望向凌默的眼睛里,却闪烁着格外明亮的光芒,如同夜空中被点燃的星辰。

  一位留着及腰长发、气质温婉古典的女生,轻轻用笔尾抵着下巴,目光一瞬不瞬地落在凌默身上,眼中除了与其他人类似的敬佩,还多了一层朦胧的欣赏与探究,仿佛在欣赏一件突然现世的珍贵艺术品。

  另一位打扮时尚、妆容精致的女生,则微微歪着头,嘴角带着一丝感兴趣的笑意,眼神大胆而直接,像是在评估一件极具吸引力的新发现,低声对旁边的同伴说:

  “有意思……文学院什么时候来了这么个极品?以前活动怎么都没见过?”

  还有一位看起来文静内向、戴着细边眼镜的女生,脸颊微微泛红,时不时快速抬眼瞥一下凌默,又立刻害羞地低下头,假装整理笔记,但紧握的笔杆和微微加速的呼吸,却泄露了她内心的不平静。

  这些目光,交织着崇拜、好奇、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被强大思想魅力所吸引的悸动,汇聚在凌默周围,形成了一种无形却无法忽视的气场。

  尽管他依旧低调地站在角落,帽檐遮住了大半张脸,但经过刚才那番光芒四射的发言,他已注定无法再隐匿于人群之中。

  “曾阿牛”这个名字,连同他带来的思想风暴,深深地刻在了今晚每一个听众的心里。

  林教授顺着“悲剧意识”和情感共鸣的脉络,讲到了文学中一个永恒而动人的主题

  ——遗憾。

  “如果说悲剧是宏大的基石,”

  林教授引导着,“那么遗憾,或许是其中最令人怅惘、也最令人回味的一种具体情感体验。

  它萦绕在无数经典作品之中,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

  那么,在诸位看来,什么是遗憾?

  或者说,文学是如何塑造这种遗憾之美的?”

  她又点了几位同学回答。

  有人说:“遗憾是求而不得

  ” 有人说:“遗憾是阴差阳错。”

  有人说:“遗憾是时光无法倒流。”

  当林静书教授再次将探询的目光投向讲台角落,抛出关于“遗憾之美”的问题时,偌大的阶梯教室瞬间陷入了一种微妙而复杂的寂静之中。

  空气里仿佛弥漫着无形的张力。

  所有人的视线,如同被磁石吸引,再次聚焦到那个戴着帽子、存在感却已无法被忽视的年轻助教身上。

  然而,与之前纯粹的好奇或期待不同,这一次,台下众人的心态已然发生了微妙的分化。

  期待者占据了大多数。

  他们的眼神灼热,脸上写满了迫不及待。

  经过“悲剧论”的洗礼,他们已经将“曾阿牛”视作能够带来惊人见解的思想者,如同等待下一道珍馐的食客,翘首以盼着他会如何解构“遗憾”这个同样深刻的命题。

  不少人情不自禁地微微前倾身体,竖起了耳朵。

  好奇者则带着审视与探究。

  他们承认凌默之前的观点极具冲击力,但也想看看这是否是昙花一现的灵光,还是真正深厚的积淀。

  “遗憾”这个话题更为普遍,也更容易流于俗套,他们想看看这位神秘的助教能否再次带来惊喜。

  而其中,也夹杂着些许不以为然的目光,主要来自课题组内部少数几位心高气傲的博士生或研究生。

  他们虽然也被之前的论述所震撼,但潜意识里的竞争意识和某种“科班出身”的优越感,让他们对这位“空降”的旁听生多少有些不服气。

  尤其看到林教授如此看重他,心中更是五味杂陈。

  此刻,他们或抱着手臂,或嘴角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心想:“遗憾?看你能说出什么花来,别只是堆砌辞藻、故弄玄虚就好。”

  各种目光——期待的、好奇的、审视的、甚至略带不屑的——交织在凌默身上,让讲台角落的那片空间仿佛凝聚了全场所有的复杂情绪。

  凌默立于这片目光的焦点之中,帽檐下的神情依旧看不真切。

  他似乎对台下种种反应浑然不觉,又或许是根本不在意。

  他只是如同上一次那样,微微垂眸,陷入了短暂的沉思。

  那沉默的几秒钟,对于台下不同心态的人来说,显得格外漫长。

  终于,他抬起头,平静地开口,声音透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教室:

  “在我看来,遗憾,这种情感,于我而言,仿佛走过了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

  “遗憾还有阶段之分?”

  “这说法倒是新鲜……”

  这话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又一颗石子,瞬间激起了比刚才更为明显的反应。

  期待的听众眼睛更亮,好奇者眉头挑起,学生们脸上写满了惊奇与不解,交头接耳,眼神中充满了强烈的好奇。

  他们原以为会听到一个精妙的定义或一段诗意的描述,却万万没想到,凌默竟然将“遗憾”这种看似简单的情感,描述为一个有层次、有演进的过程!

  这完全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林静书教授眼中也闪过一丝极度的讶异,随即化为更浓的探究兴趣,她身体微微前倾,专注地等待着。

  而那些原本有些不屑的人,则露出了更加明显的怀疑神色,甚至有人轻轻嗤笑一声,低语道:“呵,阶段?故弄玄虚开始了?”

  凌默似乎早已预料到众人的反应,他并没有急于解释,而是任由那细微的议论声持续了片刻,仿佛在给众人消化这个新奇概念的时间。

  然后,他才用那种特有的、带着一种悠远回忆感的语调,缓缓地,开始了他的阐述。

  他的语速不快,每一个字都清晰有力,仿佛在精心铺陈一幅关于情感认知的漫长画卷:

  “第一个阶段,是温柔与怅惘。”

  他的声音柔和下来,带着一种沉浸式的怀念,开始了第一层的描绘。

  他缓缓吟诵道: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诗句般的语言,没有激烈的控诉,只有一种历经世事后沉淀下来的平静与笃定。

  他顿了顿,用一种带着淡淡感伤的语调解释道:

  “有些遗憾,并非怨恨,而是深深的感激与怀念。

  因为曾经遇见过那个最好,所以往后岁月里的一切,都成了无法超越的将就。

  这种遗憾里,藏着的是对过往美好的极致肯定,因而也更显怅惘。”

  这第一层意境,优美而感伤,如同一条宁静的河流,缓缓流入听众的心田。

  许多有过类似经历或对美好爱情抱有憧憬的学生,眼神都柔和了下来,脸上浮现出若有所思的表情,沉浸在那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淡淡忧伤与美好回忆中。

  台下响起一片低低的、表示赞同和感动的叹息声。

  当他说完第一层,稍作停顿时,众人还沉浸在那淡淡的忧伤里。

  然而,凌默的语调悄然转变,引入了一丝冷静和理性:

  后来,年岁稍长,经历了些许世事,便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一种……顿悟,关于现实的顿悟。”

  “顿悟?”

  台下众人的好奇心再次被高高吊起。

  他稍作停顿,然后清晰地说道:

  “我以为爱情可以填满人生的遗憾,然而,制造更多遗憾的,却偏偏是爱情本身。”

  此言一出,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理性的石子。

  他继续说道:

  “现实,让我知道了最残酷的真相。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遗憾不再是个人化的感伤,而成为一种更具普遍性和哲学意味的生命体验。

  它揭示了渴望与得到之间永恒的悖论。”

  这第二层观点,更加冷峻、更加深刻,像一把手术刀,剖开了浪漫幻想下的现实肌理。

  台下许多学生,尤其是那些在感情中经历过纠结、失望或反思的人,仿佛被击中了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露出了恍然和深思的神情。

  先前那种温柔的感伤,被一种更复杂的、掺杂着清醒与无奈的共鸣所取代。

  议论声再次响起,但这次是带着震惊和认同的低语:

  “是啊……好像真的是这样……”

  就在大家以为这已是极致,开始低声咀嚼第二层含义的苦涩时,凌默的声音再次响起,这一次,变得更加低沉、厚重,仿佛承载了千钧的重量:

  他用了四句更为凝练、更具冲击力的话语,层层推进:

  “所爱隔山海,山海不可平。

  “海有舟可渡,山有路可行。

  此爱翻山海,山海皆可平。”

  就在大家以为这是勇气的赞歌时,他的声音陡然下沉,带着一种近乎悲悯的力量,说出最后一句:

  “山海皆可平,难平是人心。”

  全场死寂!

  这最后一句话,如同最终判决,又如同一声终极叹息。

  凌默缓缓总结道:

  “这最后一层,揭示了遗憾最深的根源。

  外在的山海或许可以凭借勇气和努力去跨越,但内在的、无常的、复杂的人心

  ——包括时间的错位、理解的鸿沟、情感的变迁、自我的局限

  ——才是那真正无法逾越、也最令人感到无力的山海。

  这才是遗憾的终极形态,一种源于人性本身的、近乎宿命般的怅惘。”

  这第三层的剖析,如同剥洋葱般,层层递进,最终直指核心,将“遗憾”这种情感从个人体验提升到了哲学和人性探讨的高度。

  那种深刻的无力感和宿命感,混合着之前两层的美好怀念与残酷现实,形成了一种极其复杂而强大的情感冲击波。

  “轰——”

  短暂的极致寂静后,整个教室的情感堤坝彻底崩溃!

  这一次,不再是简单的掌声或议论,而是真正的情感决堤!

  许多学生再也控制不住,泪水夺眶而出!

  尤其是那些经历过深刻情感创伤或对人性复杂性有所体悟的人,更是泣不成声。

  这不仅仅是为某个具体的故事而哭,更是为这种人类共通的、终极的无奈而哭。

  就连一些平时理性的学生,也红了眼眶,深深吸气,被这种直击灵魂的深刻所震撼。

  雷鸣般的、夹杂着哽咽和巨大叹服的掌声,如同海啸般爆发出来,经久不息!

  所有人看向凌默的眼神,已经充满了无以复加的震撼和仰望。

  这连续三次的发言,一次比一次深刻,一次比一次惊艳,彻底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林静书教授站在一旁,眼中的惊叹已经无法用言语形容。

  凌默那如诗般精准而深刻的诠释,仿佛不是在定义“遗憾”,而是在每个人心中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叠叠、属于各自生命的涟漪。

  教室里短暂的寂静之后,是一种被强烈共情后的沉浸氛围。

  一位坐在前排的文学系女生,眼泪无声地滑落。

  她刚刚结束了一段长达五年的异地恋,最终败给了逐渐无话可说的疲惫和对未来规划的分歧。

  那句“难平是人心”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她强忍许久的泪闸。

  她曾以为山海是最大的阻碍,此刻才痛彻地明白,原来最遥远的距离,真的是人心与人心之间无法丈量的鸿沟。

  凌默的话,让她对自己的遗憾有了一种被理解的释然和一种文学化的美的哀伤。

  一位来自物理学院的男生,平时沉浸在公式与实验中,此刻却怔怔出神。

  他想起高中时那个总是回头问他数学题的女生,他因为羞涩和觉得“耽误时间”而总是草草解答。

  后来她去了南方的大学,再无联系。

  那句“山海俱可平”让他恍然——

  原来当年横亘在他们之间的,并非学业和距离那小小的“山海”,而是自己那颗怯懦、傲慢又不懂得珍惜的“心”。

  一种迟来的、巨大的遗憾攫住了他。

  一位博士生的师兄,是课题组里最初对凌默有些排挤的人之一。此刻,他面色复杂地看着讲台上那个依旧平静的身影。

  他研究的正是古典诗词中的情感表达,自诩见解独到。

  然而凌默这短短四句,没有引用任何典籍,却道尽了他论文几万字都想说清却未能完全阐明的精髓。

  那种凝练的美感和穿透力,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差距和……羞愧。

  他的那点嫉妒,在绝对的思想和才华面前,显得如此可笑和微不足道。

  而讲台旁的林静书教授,心中的震撼丝毫不比学生们少。

  但除了震撼和赞赏,她内心深处涌起的,是一种极其强烈和具体的遗憾。

  她看着凌默,目光灼灼,仿佛在看一块未经雕琢便已光华万丈的绝世璞玉。

  如此才华,如此见识,如此深刻的情感洞察力与表达力……

  林教授心中喟叹,竟然只是一个旁听生?

  这简直是暴殄天物!这不仅是他的遗憾,更是我们文学院,乃至整个文学研究界的遗憾!

  一个念头在她心中变得无比坚定且急切:

  一定要想办法!无论如何,必须争取让曾阿牛拥有正式的身份!

  他的才学,直接来做博士生都绰绰有余!绝不能让他被埋没!

  这几乎成了她此刻学术生涯中最大、最想立刻去弥补的“遗憾”。

  因为今天是面向全校的公开课,台下坐着来自各个学院的学生。

  凌默的发言,像一道强光,照亮了文学那直指人心的强大魅力。

  一个机械工程学院的男生激动地对同伴说:

  “我靠!原来文学这么牛逼!

  能把这个说得这么透!我都想转来文学院了!”

  一个经济学院的女生擦着眼泪,小声说:

  “我也是……感觉以前白学了,这才是能触动灵魂的东西。”

  旁边有人附和:“是啊,早知道文学院藏龙卧虎到这种程度,当年填志愿就该坚定点!”

  课程临近结束前,互动环节时,许多学生的问题不再是投向林教授,而是迫不及待地涌向凌默:

  “曾助教!您带课吗?

  下学期有没有您开的选修课?我一定选!”

  “师兄!您平时在哪里自习?

  我们可以去请教您问题吗?”

  “师兄,您刚才说的那些,有没有发表的论文或者文章?我们想去拜读!”

  “大佬!收徒弟吗?我想跟您学习!”

  场面一度有些沸腾,学生们的热情几乎要淹没讲台。

  他们看向凌默的眼神,充满了崇拜、好奇和一种对知识与才华最纯粹的向往。

  凌默的优秀,已无需任何奖项或头衔来证明,今夜这五百多人的震撼、泪水与追捧,便是最有力的注脚。

  凌默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热情,显得有些招架不住,下意识地又压了压帽檐。

  林教授见状,既欣慰又有些好笑,连忙出面维持秩序,但看着台下那一张张被点燃的、年轻而激动的面孔,她知道,今夜,一颗新的星辰,已经在星海文学院的上空,无可阻挡地亮了起来。

  唐果果本来今晚是没打算来听这劳什子文学公开课的。

  她对那些深奥的理论兴趣缺缺,有那时间不如在宿舍追两集动漫,或者练练她那半生不熟的吉他。

  但架不住室友软磨硬泡,说什么林教授的课一座难求、能开阔眼界云云,她只好嘟着嘴,被半拖半拽地拉了过来,找了个后排角落的位置,准备偷偷刷手机打发时间。

  然而,当讲座开始,她百无聊赖地四处张望时,眼睛猛地一亮——天哪!

  那不是阿牛哥哥吗?!

  他怎么会站在讲台上?还是林教授的临时助教?

  巨大的惊喜瞬间冲散了她所有的不情愿。

  她立刻坐直了身子,像只发现了宝藏的小松鼠,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讲台角落那个戴着帽子、低调身影。

  她迫不及待地拿出手机,飞快地给凌默发信息:

  「阿牛哥哥!我看到你啦!你好厉害呀!(?w?)」

  发完信息,她就把手机攥在手里,期待地等着回复。

  可台上的凌默似乎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根本没看手机。

  唐果果有点小失落,但很快又振作起来,没关系!

  能这样远远地看着阿牛哥哥认真工作的样子,也好帅!

  她双手托着腮,眼睛亮晶晶的,全程目光就跟黏在凌默身上一样。

  虽然林教授讲的那些高深理论她听得云里雾里,但这丝毫不影响她欣赏自家“阿牛哥哥”。

  直到凌默被点名发言,抛出那个“文学核心是悲剧”的惊人观点时,唐果果才微微张大了嘴巴。

  哇!阿牛哥哥好酷!虽然听不懂……

  但感觉好厉害!她心里的小人疯狂鼓掌,与有荣焉。

  而当林教授问到“遗憾”时,唐果果也下意识地跟着思考起来。

  对她这个年纪、性格又活泼欢快的女孩来说,“遗憾”似乎是个有点遥远和沉重的词。

  她的人生信条是开心就好,很少有事情会让她长久地耿耿于怀。

  她努力回想自己的“遗憾”。

  嗯……大概是上次逛街看中的限量版玩偶没买到?

  或者是上周吃的冰淇淋不小心掉地上了?

  再或者……是阿牛哥哥总是把她当小孩子看,还不肯跟她一起去演唱会?

  想到凌默,她的思绪忽然飘了一下。

  如果……如果以后阿牛哥哥有了女朋友,不能再这样照顾她了,那会不会很遗憾?

  这个念头一闪而过,让她心里莫名地揪了一下,赶紧摇摇头甩开。

  就在这时,凌默开口了。

  那四句诗一样的话,如同温柔的子弹,一颗接一颗,精准地击中了她那颗其实同样敏感细腻的少女心。

  “所爱隔山海,山海不可平……”

  就像我想靠近阿牛哥哥,却总觉得和他隔着一层什么似的。

  “海有舟可渡,山有路可行……”

  但我相信,只要我努力,肯定能更靠近他一点的!

  “此爱翻山海,山海俱可平……”

  对!喜欢一个人的力量应该是很大的! “难平是人心……”

  最后一句,像一声轻轻的叹息,落在她的心尖上。

  唐果果脸上的笑容慢慢敛去了,托着腮的手也放了下来。

  她忽然明白了,自己刚才那个一闪而过的念头,那个害怕被当做小孩、害怕被他疏远的担忧,不就是一种“遗憾”吗?

  原来遗憾并不一定是失去了什么,也可能是害怕得不到,或者害怕改变。

  她忽然觉得心里酸酸的,胀胀的,一种陌生的、带着点微甜又带着点苦涩的情绪弥漫开来。

  原来“遗憾”是这种感觉……

  不是冰淇淋掉地上的懊恼,而是像……

  像看到一颗很亮很亮的星星,你很想靠近它,却又怕自己永远也够不到的那种小小的、怅然若失的感觉。

  她看着台上那个仿佛发着光的凌默,距离似乎比刚才更远了一些。

  她不再叽叽喳喳地想发信息,也不再只是单纯地觉得“好帅”,而是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第一次因为一个词、一段话,体会到了成长中那份细微而复杂的滋味。

  眼眶有点微微发热,但她努力眨了眨,没让眼泪掉下来。

  她只是更加专注地看着凌默,心里默默地想:阿牛哥哥,你懂的真多……

  连遗憾都说得这么美,又这么让人想哭。

  她似乎,在这一刻,又离她喜欢的那个“凌默”的世界,更近了一点点。

  苏萌萌早早地就来到了阶梯教室,占了一个中间靠前的好位置。

  作为文学院大二的学生,又是吉他协会的活跃分子,她对林静书教授的公开课向往已久,对文学与情感相关的课题更是抱有极大的热情。

  讲座开始,她听得全神贯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林教授精妙的观点。

  当林教授介绍那位临时助教“曾阿牛”时,她只是礼貌地抬头看了一眼,那个戴着帽子的侧影有些陌生,便又低下头继续记录。

  直到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声音通过麦克风响起,清晰地抛出“文学核心是悲剧”的论断时,苏萌萌才猛地再次抬头,笔尖顿在了纸上。

  这个声音……低沉、平稳,带着一种独特的磁性……是他?!

  她难以置信地望向讲台角落,心脏突然漏跳了一拍。

  虽然帽檐遮挡了部分面容,但那身形,那下颌的线条,尤其是上次在校园歌手大赛的身影和声音,让她印象深刻的声音——

  绝对不会错!是曾阿牛师兄!

  巨大的惊喜和一种“果然如此”的感叹瞬间淹没了她。

  自从上次分别后,她几次想去“偶遇”都未能成功,心中不免有些淡淡的失落。

  没想到他竟然成了林教授的助教,而且还拥有如此深邃的见解!

  她按捺住激动的心情,更加专注地聆听。

  当他开始阐述那四句关于“遗憾”的诗语时,苏萌萌整个人都怔住了。

  “所爱隔山海,山海不可平……”

  她纤细的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手中的笔。

  是啊,世间最远的距离,莫过于此。

  她想起自己最好的闺蜜和自己分享曾暗暗喜欢过的一个学长,最终因为各自前程而渐行渐远。

  “海有舟可渡,山有路可行……”

  也曾努力过,试图靠近过……她眼中泛起一丝微光,但随即又黯淡下去。

  “此爱翻山海,山海俱可平……”

  需要多么巨大的勇气和多么炽热的情感,才能拥有这般信念?她扪心自问,眼中充满了向往和一丝自我怀疑。

  而当最后那句“难平是人心”如同最终判决般轻轻落下时,苏萌萌感觉自己的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然后又缓缓松开,留下无尽的酸楚和空茫。

  原来……原来是这样。

  她一直以为的遗憾,是外界的阻碍,是命运的捉弄。

  却从未如此刻骨铭心地意识到,最深最无奈的遗憾,源于人心本身的怯懦、权衡、易变与无法同步。

  这种遗憾,无解,因而也最美,最令人扼腕。

  联想到自己之前接触的他诗歌风格、偶尔流露的文学才华以及那份超乎常人的沉稳,还有他强大的歌曲才华,隐隐猜到的那个可能性——

  校园里匿名发表、引起轰动的《当你老了》,极大可能就是出自他之手……

  再结合此刻他关于“遗憾”的诠释……

  巨大的震撼、由衷的钦佩、一种发现宝藏般的欣喜,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因为洞见了这份深刻而产生的渺小感和……

  心疼,种种复杂情绪交织在一起,冲击着她的内心。

  她再也控制不住,温热的泪水毫无预兆地夺眶而出,顺着白皙的脸颊静静滑落。

  她没有发出声音,只是微微低下头,任由泪珠一滴滴砸在摊开的笔记本上,晕开了刚刚写下的娟秀字迹。

  她善良而敏感的心,完全被这段对“遗憾”的极致诠释所俘获。

  她仿佛透过这简短的几句话,看到了文字背后那个深邃、丰富、或许也背负着许多故事和情感的灵魂。

  心中那个原本只是有些好感、有些好奇的“曾阿牛”的影子,在这一刻变得无比清晰、高大,并且深深地烙印在了她的心上。

  不再仅仅是吉他弹得好的师兄,不再仅仅是神秘的旁听生,而是一个真正拥有震撼人心力量的、才华横溢的思想者。

  她哭,不是因为想起了某件具体的伤心事,而是为这种人类共通的、终极的“遗憾”之美而哭,为这精准无比的语言力量而哭,也为……自己那颗被彻底触动、再也无法平静下来的心而哭。

  她悄悄抬起泪眼,透过朦胧的水光,再次望向讲台上那个身影,目光中充满了复杂难言的情感:

  有崇拜,有欣赏,有难以抑制的好奇,还有一丝连她自己都尚未完全明晰的、悄然滋长的倾慕。

  林静书教授精彩的课程仍在继续。

  她深入浅出地剖析着文学长河中经久不衰的母题,时间悄然流逝,两小时的课程已接近尾声。

  “同学们,”

  林教授的声音将大家的思绪引向最后一个总结性的要点,

  “纵观人类文学史,无论是恢弘史诗,还是婉约诗词,有三个意象或元素,是跨越文明、被歌颂得最为频繁和深刻的。

  它们便是——日、月、人。”

  她顿了顿,详细解释道:

  “日,代表着光明、希望、力量、起源与阳刚,是生命的驱动力,是秩序的象征。

  歌颂日,便是歌颂生机与伟力。”

  “月,象征着宁静、思念、优美、神秘与阴柔,是情感的寄托,是梦境的向导。

  歌颂月,便是歌颂内心与幽微。”

  “而人,则是这一切的核心。

  是情感的载体,是故事的灵魂,是面对日月、天地、命运时,那份喜悦、挣扎、爱恋与思考的主体。

  一切文学,归根结底,是人学。”

  “这三者,交织构成了文学最基础的框架和最动人的华彩。”

  林教授鼓励道,“希望大家在未来的创作或研究中,也可以尝试从这三个最经典、也最丰富的维度入手,去挖掘属于你们自己的感悟。”

  接着,她决定进行一个小小的现场互动:

  “那么,现在有没有同学愿意就日、月、人这三者,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或者尝试即兴创作一两句诗句,表达你对这三者关系的理解?”

  现场沉默了片刻,随后有几人举手。

  林教授点了三位同学。

  第一位同学站起来,有些紧张地说:

  “我觉得太阳给人力量,月亮让人安静,而人就在这力量与安静中生活、感受。”

  观点正确,但略显平淡。

  第二位同学思考了一下说:“可以写烈日耕耘,月下思乡,人间百态在其中。”

  对仗工整,但意境寻常。

  第三位同学补充道:“日月轮回,人生代代,构成了永恒的画面。”

  概括性强,但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

  台下同学们礼貌性地鼓掌,但反应并不热烈。

  这些见解虽无错处,却总觉得少了些惊艳,未能触及那最精妙、最动人的核心。

  几乎是下意识的,所有人的目光第三次,如同有着共同磁极般,齐刷刷地、充满了无限期待地,投向了讲台侧后方那个自“遗憾”之论后便再次沉默的临时助教

  ——曾阿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