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默选择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文学创作,并非一时兴起或单纯的利益驱动,其背后蕴含着极为深刻和长远的考量,体现了他超越普通艺人的眼界与追求。
核心原因:追求永恒的影响力与文化不朽
凌默身处娱乐工业的中心,比任何人都清楚流行文化的特性:喧嚣、速朽、易被替代。一首歌可能火爆一时,一个舞台可能惊艳一刻,但热度褪去后,能真正沉淀下来、穿越时间长河而不褪色的,凤毛麟角。
歌唱家依靠嗓音和舞台存在,其艺术生命与物理生命和时代审美紧密绑定,难以超脱时代局限。他深知,仅靠“歌手”身份,或许能成为这个时代的巨星,但很难成为被后世铭记的“人物”。
凌默来自一个文化昌盛的世界,他脑中装着另一个时空里经过千百年时间检验的文化瑰宝。
他亲眼“见证”了李白、杜甫的诗篇,苏轼的词赋,曹雪芹的小说如何跨越朝代更迭,至今仍被传诵、研究、并深深影响着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
文学包括诗词、小说作为一种符号系统,一旦被创造出来,就具备了相对独立的、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它不依赖于具体的表演者或特定的媒介技术,只要文字还在被阅读,思想就能持续传递。这种穿越时间的“不朽”特性,是任何现场表演艺术都难以企及的。
音乐擅长抒情、营造氛围,但在表达复杂的思想体系、构建精密庞大的虚构世界、进行深刻的社会与人性的剖析方面,其承载能力远不如文学。
凌默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小悲欢,他更希望系统地输出一整套来自另一个世界的、震撼性的思想、世界观和宇宙观。就像《三体》中描绘的黑暗森林法则、降维打击,这种级别的思想冲击和宏大叙事,只有长篇小说这种体裁才能完美容纳和呈现。写作,是他将脑中那个瑰丽磅礴的异世界文明“搬运”并影响这个世界的唯一有效工具。
通过写作,尤其是创作出《三体》这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凌默的身份悄然发生了转变,虽然他并没有表明自己的身份,但总有一天会让人发现!
等到那一天,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唱得好听”的歌手,而是晋升为“思想家”、“构建者”、“文化启示者”。
他的影响力从感性的、情绪的层面,深入到了理性的、哲学的、文化的层面。这使他超越了娱乐明星的范畴,进入了文化名流、甚至可能影响未来科技与社会思潮的“先哲”行列。这种地位是任何商业代言或票房纪录都无法赋予的。
穿越者的身份让凌默时常有一种疏离感和存在主义危机。写作,成为他对抗这种虚无、确认自身存在价值的最有力方式。他将另一个世界的文明精华,通过自己的笔在这个世界“复现”并发扬光大,这本身就是一种惊天动地的创造。这些文字将成为他存在于这个时代最坚实、最独特的证据,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灵魂印记”。即使有一天他不再登台,甚至被人遗忘,但只要这些作品还在流传,他的影响就永不消失。
凌默写作,源于一种深刻的历史自觉和文化野心。他追求的不是在当下爆红,而是要在人类文化的长河中刻下自己的名字。
他深知音乐的感染力,但更敬畏文字的力量。他选择用写作来确保自己的影响力能够穿透时间的迷雾,持续地启发和震撼一代又一代人,从而实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不朽”。这是他作为穿越者,所能做出的、最具深远意义的选择,也是他回报这个时代、并让自己获得终极存在感的最佳方式。
所以,这就是他坚持要写东西的原因
凌默的电脑硬盘里,确实存放着好几个文档(注意:不是那种!),那是他凭借记忆“复制”出的另一个世界的文学瑰宝——《围城》的辛辣讽刺、《白鹿原》的厚重苍凉、《追风筝的人》的情感救赎、《挪威的森林》的青春迷惘……这些都是他反复阅读、珍爱无比的作品。
然而,他迟迟没有动笔发表它们。原因很简单:这些作品的灵魂深深植根于其原世界的特定历史、文化和社会土壤之中。直接照搬过来,就像将南方的柑橘移植到北方,很可能水土不服,难以在这个平行世界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它们需要大量的、精细的本地化修改,而这需要时间和对这个世界的更深理解。简单来说,因为时间空间,导致照搬不合适!
其实凌默对《红楼梦》是非常心动的
凌默来自文化昌盛的世界,他深知《红楼梦》在其原世界中华文学乃至世界文学殿堂中无可撼动的巅峰地位。其价值远非“一部古典小说”可以概括:
它是文学艺术的极致巅峰,宏大精密如百科全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堪称叙事艺术的奇迹。
塑造了数百个栩栩如生、各有血肉灵魂的人物,如宝玉、黛玉、宝钗、王熙凤等,已成为永恒的文化符号,其复杂性和深度无与伦比。
试问,谁不知道黛玉和宝玉呢
书里面诗词歌赋、谶语谜语、对话叙事皆精妙绝伦,既是白话小说的典范,又融入了古典诗词的韵味,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至高境界。
而且营造了“悲金悼玉”、“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美学意境,将对美的颂扬与毁灭的哀悼推向极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它还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极其详实、生动地描绘了盛世时期贵族世家的生活方式、礼仪习俗、饮食服饰、建筑园林、宗教哲学、社会关系等,是研究古代社会的绝佳史料,其真实性和丰富性甚至超过许多正史。
它深刻的思想性与哲学高度,远超一般情爱故事,深刻揭示了封建末世的社会危机、制度腐朽、人性挣扎。
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考:对“真”与“假”、“有”与“无”、“色”与“空”的辩证探讨,充满了人生虚幻感和宿命论色彩,具有深刻的形而上学价值。
它被低估的普世价值,虽然是一部古典小说,但其对人性复杂性、爱情与欲望、家族兴衰、个体与社会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主题的探讨,具有超越时代和文化的普世意义,足以与世界任何文学经典对话。
正是由于深知《红楼梦》的份量及其内容的特殊性,凌默才异常慎重,没有轻易动笔“复制”。他的顾虑主要体现在这个世界的古代历史发展脉络是否与他原世界一致?
尤其是《红楼梦》故事背景依托的明清时期的社会制度、官僚体系、文化生活细节是否存在巨大差异?
如果两个世界历史从古代时期就产生较大分歧,那么《红楼梦》中大量真实反映当时社会风貌的细节就会变成“架空设定”,其作为“百科全书”的现实根基和真实性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被质疑为“胡编乱造”,从而削弱其震撼力和可信度。他需要确认这个世界的“乾隆时期”是否也有一个类似的“荣宁二府”可能存在的土壤。
这个世界的文学审美发展是否能够接受《红楼梦》这种“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悲剧内核和“虚无”思想?还是更倾向于快意恩仇或大团圆结局?
凌默对《红楼梦》怀有极高的敬意。他不愿意随意地、不负责任地将其抛到一个可能无法充分理解其价值,或者历史背景错位的世界,那在他看来是一种对经典的亵渎。他希望确保这部巨着能在最合适的土壤中,绽放其应有的光芒。
因此,凌默的决定是: 他打算利用星海国立大学文学院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学术环境,系统地查阅这个世界的古代史,尤其是这个时代古代时期的社会史、文化史、生活史资料,进行细致的比对研究。他需要像一位严谨的学者一样,先确认两个世界的历史轨迹在那个关键时期是否吻合,评估文化土壤是否适宜,然后再决定是否让这颗来自异世界的文学种子在此地生根发芽,以及以何种方式让其呈现。
这种慎重,体现的不仅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的极度负责和对文学经典最深沉的敬畏。
“需要换一个方向,一个更普世、更容易引起共鸣的方向。”凌默思忖着。他想起上一世那些让他反复观看、台词都能倒背如流却依然每次看都热血沸腾的电视剧。
刷小视频都能刷到而且还愿意观看的电视剧
《亮剑》?李云龙的形象固然经典,但其核心背景是抗击外侮的特定历史时期。这个世界没有“小鬼子啊”,硬套过来只会不伦不类。
甄嬛传吗?确实好看,不过现在写这个也不太合适啊!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了《士兵突击》上。这部没有女主角、没有刻意煽情、甚至主角“蠢”得让人着急的军旅剧,却以其质朴的力量感动了无数人,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经典。“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内核超越了军旅题材本身,成为一种激励普通人前行的普世价值。它讲述的不是天才的传奇,而是一个“龟儿子”靠着傻乎乎的坚持和周围人的不放弃,最终成长为“兵王”的逆袭之路。这种关于成长、坚持、信念的故事,放在任何时代、任何背景下,都能直击人心。
“既然这个世界的文化土壤相对匮乏,那就让我来加一把火,来一场关于坚持和成长的精神洗礼吧!”凌默做出了决定。
他登录平台,创建了新书。先是简单感谢了读者对《三体》长久以来的喜爱与支持。然后,在新书介绍栏,他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今年秋天,一个关于‘龟儿子’成为‘兵王’的故事。”
这句话瞬间引爆了读者的好奇心:
“大神开新书了!撒花!”
“龟儿子?兵王?这跨度……好奇!”
“支持地球往事大大!不管写啥都追!”
“从宇宙科幻跳到军旅题材?这跨界有点猛啊!不过相信大神的实力!”
“龟儿子……这称呼好接地气,感觉会是个有趣的故事!”
他配上了一张精心挑选的意境图:一个看着有些笨拙、甚至略显狼狈的士兵背影,正昂着头,坚定地面对着一面猎猎作响的连旗,旗上清晰地写着六个大字——“不抛弃,不放弃”!
这张图又引来一阵热议:
“这图……有点东西!感觉热血起来了!”
“不抛弃,不放弃!听起来就很有力量!”
“背影看着好普通,甚至有点怂,但面对旗帜的样子又很坚定,好奇他的故事!”
接着,凌默提前释放了书中的几句经典台词:
“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
“不抛弃,不放弃!”
“他每做一件小事的时候,都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到最后你才发现,他抱住的已经是参天大树了。”
这几句台词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这哲学气息……?”
“第一句好像绕口令,但细想好有道理!”
“不抛弃不放弃!燃起来了!”
“第三句……莫名感动!是写那个龟儿子吗?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大神就是大神,几句话就勾得人心痒痒!”
在创作心得一栏,凌默写道:
“我想写一个真正的普通人,没有光环,只有傻劲和坚持。”
“军旅生涯,是对一个人意志极致的锤炼。”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认真活着的普通人。”
这真诚的感悟,加上“军人”、“军旅情结”这些关键词,立刻吸引了大量读者。很多人都对军队有着天然的好奇和崇敬,很想看看大神笔下的军旅世界是怎样的。
做完这些铺垫,凌默将精心修改了国家背景后,将前两章上传。章节内容聚焦于主角许三多入伍前在家乡的“孬种”表现,被父亲打骂、被同龄人欺负、做事笨手笨脚却有着一种原始的轴劲,家里为了让他当兵更是鸡飞狗跳……
很快,章节评论区就热闹起来:
“哈哈哈,这个许三多也太真实了吧?看着我堂弟既视感!”
“他爹真是……一言不合就踹人啊!”
“看着又心酸又好笑,这孩子也太实在了。”
“这就是那个要成为兵王的龟儿子?开局差距是不是太大了点?”
“大神写现实题材也这么厉害吗?这人物刻画绝了!”
“好奇他怎么逆袭!蹲后续!”
凌默没有守着看评论和反馈。他对《士兵突击》的质量有着绝对的信心。写完上传后,他感到一阵轻松,看看时间已经不早,便决定下楼走走,真正享受一下久违的大学校园夜晚。
他收拾了一下,戴上帽子,悄无声息地下了楼。
教师公寓楼下很安静,只有路灯洒下柔和的微光。远处主干道上还有三三两两的学生走过,有的是背着书包刚从图书馆出来,脸上带着疲惫与充实;有的是情侣依偎着慢悠悠地散步,低声说着悄悄话,空气中弥漫着青春特有的惬意和宁静。
凌默信步走向生活区那个小型商业聚集点。那里几家小店还亮着灯,奶茶店飘着甜香,快餐店兼卖宵夜,坐着不少学生。晚睡的大学生似乎永远不缺能量,聚在一起吃着烤串、喝着啤酒、聊着天,气氛轻松热闹。凌默要了一份章鱼小丸子,靠在一边慢慢地吃着,饶有兴致地观察着周围充满活力的年轻面孔,感受着这平凡而真实的烟火气。
吃完后,他溜达着走向操场。夜晚的操场比白天更显开阔,跑道上有夜跑者沉重的呼吸和规律的脚步声,草坪深处隐约可见依偎在一起的情侣,或躺着看星星,或低声私语。凌默没有打扰任何人,在跑道边缘找了一处无人的角落,随意地坐下,仰头望向星空。
深邃的夜空中,繁星点点。他怔怔出神,思绪飘远:“哪一颗……会是我来的地方呢?穿越这种事,真是无论多久都觉得不可思议……”
就在这时,一阵轻柔的吉他声和女孩们的合唱随风飘了过来,打断了他的思绪。声音来自不远处的草坪。凌默循声望去,看到四五个女孩围坐成一圈,中间一个女孩抱着吉他,正在弹唱。
他仔细听了听旋律和歌词,微微一怔——她们唱的,居然是他在这个世界发布的第一首歌曲《像我这样的人》。
“像我这样优秀的人,本该灿烂过一生,怎么二十多年到头来,还在人海里浮沉……”
女孩们的歌声不算专业,甚至有些跑调,但唱得格外投入,带着一丝青春的迷茫和自嘲,在静谧的夜空下显得格外动人。
凌默听着这熟悉的旋律由陌生人在这样一个平凡的夜晚唱起,心中涌起一种奇异而温暖的感觉。他没有上前,只是静静地坐在暗处,帽檐下的嘴角微微扬起,继续欣赏着这无意中邂逅的、属于自己的“作品”带来的小小感动。
核心原因:追求永恒的影响力与文化不朽
凌默身处娱乐工业的中心,比任何人都清楚流行文化的特性:喧嚣、速朽、易被替代。一首歌可能火爆一时,一个舞台可能惊艳一刻,但热度褪去后,能真正沉淀下来、穿越时间长河而不褪色的,凤毛麟角。
歌唱家依靠嗓音和舞台存在,其艺术生命与物理生命和时代审美紧密绑定,难以超脱时代局限。他深知,仅靠“歌手”身份,或许能成为这个时代的巨星,但很难成为被后世铭记的“人物”。
凌默来自一个文化昌盛的世界,他脑中装着另一个时空里经过千百年时间检验的文化瑰宝。
他亲眼“见证”了李白、杜甫的诗篇,苏轼的词赋,曹雪芹的小说如何跨越朝代更迭,至今仍被传诵、研究、并深深影响着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
文学包括诗词、小说作为一种符号系统,一旦被创造出来,就具备了相对独立的、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它不依赖于具体的表演者或特定的媒介技术,只要文字还在被阅读,思想就能持续传递。这种穿越时间的“不朽”特性,是任何现场表演艺术都难以企及的。
音乐擅长抒情、营造氛围,但在表达复杂的思想体系、构建精密庞大的虚构世界、进行深刻的社会与人性的剖析方面,其承载能力远不如文学。
凌默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小悲欢,他更希望系统地输出一整套来自另一个世界的、震撼性的思想、世界观和宇宙观。就像《三体》中描绘的黑暗森林法则、降维打击,这种级别的思想冲击和宏大叙事,只有长篇小说这种体裁才能完美容纳和呈现。写作,是他将脑中那个瑰丽磅礴的异世界文明“搬运”并影响这个世界的唯一有效工具。
通过写作,尤其是创作出《三体》这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凌默的身份悄然发生了转变,虽然他并没有表明自己的身份,但总有一天会让人发现!
等到那一天,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唱得好听”的歌手,而是晋升为“思想家”、“构建者”、“文化启示者”。
他的影响力从感性的、情绪的层面,深入到了理性的、哲学的、文化的层面。这使他超越了娱乐明星的范畴,进入了文化名流、甚至可能影响未来科技与社会思潮的“先哲”行列。这种地位是任何商业代言或票房纪录都无法赋予的。
穿越者的身份让凌默时常有一种疏离感和存在主义危机。写作,成为他对抗这种虚无、确认自身存在价值的最有力方式。他将另一个世界的文明精华,通过自己的笔在这个世界“复现”并发扬光大,这本身就是一种惊天动地的创造。这些文字将成为他存在于这个时代最坚实、最独特的证据,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灵魂印记”。即使有一天他不再登台,甚至被人遗忘,但只要这些作品还在流传,他的影响就永不消失。
凌默写作,源于一种深刻的历史自觉和文化野心。他追求的不是在当下爆红,而是要在人类文化的长河中刻下自己的名字。
他深知音乐的感染力,但更敬畏文字的力量。他选择用写作来确保自己的影响力能够穿透时间的迷雾,持续地启发和震撼一代又一代人,从而实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不朽”。这是他作为穿越者,所能做出的、最具深远意义的选择,也是他回报这个时代、并让自己获得终极存在感的最佳方式。
所以,这就是他坚持要写东西的原因
凌默的电脑硬盘里,确实存放着好几个文档(注意:不是那种!),那是他凭借记忆“复制”出的另一个世界的文学瑰宝——《围城》的辛辣讽刺、《白鹿原》的厚重苍凉、《追风筝的人》的情感救赎、《挪威的森林》的青春迷惘……这些都是他反复阅读、珍爱无比的作品。
然而,他迟迟没有动笔发表它们。原因很简单:这些作品的灵魂深深植根于其原世界的特定历史、文化和社会土壤之中。直接照搬过来,就像将南方的柑橘移植到北方,很可能水土不服,难以在这个平行世界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它们需要大量的、精细的本地化修改,而这需要时间和对这个世界的更深理解。简单来说,因为时间空间,导致照搬不合适!
其实凌默对《红楼梦》是非常心动的
凌默来自文化昌盛的世界,他深知《红楼梦》在其原世界中华文学乃至世界文学殿堂中无可撼动的巅峰地位。其价值远非“一部古典小说”可以概括:
它是文学艺术的极致巅峰,宏大精密如百科全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堪称叙事艺术的奇迹。
塑造了数百个栩栩如生、各有血肉灵魂的人物,如宝玉、黛玉、宝钗、王熙凤等,已成为永恒的文化符号,其复杂性和深度无与伦比。
试问,谁不知道黛玉和宝玉呢
书里面诗词歌赋、谶语谜语、对话叙事皆精妙绝伦,既是白话小说的典范,又融入了古典诗词的韵味,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至高境界。
而且营造了“悲金悼玉”、“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美学意境,将对美的颂扬与毁灭的哀悼推向极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它还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极其详实、生动地描绘了盛世时期贵族世家的生活方式、礼仪习俗、饮食服饰、建筑园林、宗教哲学、社会关系等,是研究古代社会的绝佳史料,其真实性和丰富性甚至超过许多正史。
它深刻的思想性与哲学高度,远超一般情爱故事,深刻揭示了封建末世的社会危机、制度腐朽、人性挣扎。
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考:对“真”与“假”、“有”与“无”、“色”与“空”的辩证探讨,充满了人生虚幻感和宿命论色彩,具有深刻的形而上学价值。
它被低估的普世价值,虽然是一部古典小说,但其对人性复杂性、爱情与欲望、家族兴衰、个体与社会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主题的探讨,具有超越时代和文化的普世意义,足以与世界任何文学经典对话。
正是由于深知《红楼梦》的份量及其内容的特殊性,凌默才异常慎重,没有轻易动笔“复制”。他的顾虑主要体现在这个世界的古代历史发展脉络是否与他原世界一致?
尤其是《红楼梦》故事背景依托的明清时期的社会制度、官僚体系、文化生活细节是否存在巨大差异?
如果两个世界历史从古代时期就产生较大分歧,那么《红楼梦》中大量真实反映当时社会风貌的细节就会变成“架空设定”,其作为“百科全书”的现实根基和真实性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被质疑为“胡编乱造”,从而削弱其震撼力和可信度。他需要确认这个世界的“乾隆时期”是否也有一个类似的“荣宁二府”可能存在的土壤。
这个世界的文学审美发展是否能够接受《红楼梦》这种“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悲剧内核和“虚无”思想?还是更倾向于快意恩仇或大团圆结局?
凌默对《红楼梦》怀有极高的敬意。他不愿意随意地、不负责任地将其抛到一个可能无法充分理解其价值,或者历史背景错位的世界,那在他看来是一种对经典的亵渎。他希望确保这部巨着能在最合适的土壤中,绽放其应有的光芒。
因此,凌默的决定是: 他打算利用星海国立大学文学院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学术环境,系统地查阅这个世界的古代史,尤其是这个时代古代时期的社会史、文化史、生活史资料,进行细致的比对研究。他需要像一位严谨的学者一样,先确认两个世界的历史轨迹在那个关键时期是否吻合,评估文化土壤是否适宜,然后再决定是否让这颗来自异世界的文学种子在此地生根发芽,以及以何种方式让其呈现。
这种慎重,体现的不仅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的极度负责和对文学经典最深沉的敬畏。
“需要换一个方向,一个更普世、更容易引起共鸣的方向。”凌默思忖着。他想起上一世那些让他反复观看、台词都能倒背如流却依然每次看都热血沸腾的电视剧。
刷小视频都能刷到而且还愿意观看的电视剧
《亮剑》?李云龙的形象固然经典,但其核心背景是抗击外侮的特定历史时期。这个世界没有“小鬼子啊”,硬套过来只会不伦不类。
甄嬛传吗?确实好看,不过现在写这个也不太合适啊!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了《士兵突击》上。这部没有女主角、没有刻意煽情、甚至主角“蠢”得让人着急的军旅剧,却以其质朴的力量感动了无数人,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经典。“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内核超越了军旅题材本身,成为一种激励普通人前行的普世价值。它讲述的不是天才的传奇,而是一个“龟儿子”靠着傻乎乎的坚持和周围人的不放弃,最终成长为“兵王”的逆袭之路。这种关于成长、坚持、信念的故事,放在任何时代、任何背景下,都能直击人心。
“既然这个世界的文化土壤相对匮乏,那就让我来加一把火,来一场关于坚持和成长的精神洗礼吧!”凌默做出了决定。
他登录平台,创建了新书。先是简单感谢了读者对《三体》长久以来的喜爱与支持。然后,在新书介绍栏,他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今年秋天,一个关于‘龟儿子’成为‘兵王’的故事。”
这句话瞬间引爆了读者的好奇心:
“大神开新书了!撒花!”
“龟儿子?兵王?这跨度……好奇!”
“支持地球往事大大!不管写啥都追!”
“从宇宙科幻跳到军旅题材?这跨界有点猛啊!不过相信大神的实力!”
“龟儿子……这称呼好接地气,感觉会是个有趣的故事!”
他配上了一张精心挑选的意境图:一个看着有些笨拙、甚至略显狼狈的士兵背影,正昂着头,坚定地面对着一面猎猎作响的连旗,旗上清晰地写着六个大字——“不抛弃,不放弃”!
这张图又引来一阵热议:
“这图……有点东西!感觉热血起来了!”
“不抛弃,不放弃!听起来就很有力量!”
“背影看着好普通,甚至有点怂,但面对旗帜的样子又很坚定,好奇他的故事!”
接着,凌默提前释放了书中的几句经典台词:
“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
“不抛弃,不放弃!”
“他每做一件小事的时候,都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到最后你才发现,他抱住的已经是参天大树了。”
这几句台词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这哲学气息……?”
“第一句好像绕口令,但细想好有道理!”
“不抛弃不放弃!燃起来了!”
“第三句……莫名感动!是写那个龟儿子吗?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大神就是大神,几句话就勾得人心痒痒!”
在创作心得一栏,凌默写道:
“我想写一个真正的普通人,没有光环,只有傻劲和坚持。”
“军旅生涯,是对一个人意志极致的锤炼。”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认真活着的普通人。”
这真诚的感悟,加上“军人”、“军旅情结”这些关键词,立刻吸引了大量读者。很多人都对军队有着天然的好奇和崇敬,很想看看大神笔下的军旅世界是怎样的。
做完这些铺垫,凌默将精心修改了国家背景后,将前两章上传。章节内容聚焦于主角许三多入伍前在家乡的“孬种”表现,被父亲打骂、被同龄人欺负、做事笨手笨脚却有着一种原始的轴劲,家里为了让他当兵更是鸡飞狗跳……
很快,章节评论区就热闹起来:
“哈哈哈,这个许三多也太真实了吧?看着我堂弟既视感!”
“他爹真是……一言不合就踹人啊!”
“看着又心酸又好笑,这孩子也太实在了。”
“这就是那个要成为兵王的龟儿子?开局差距是不是太大了点?”
“大神写现实题材也这么厉害吗?这人物刻画绝了!”
“好奇他怎么逆袭!蹲后续!”
凌默没有守着看评论和反馈。他对《士兵突击》的质量有着绝对的信心。写完上传后,他感到一阵轻松,看看时间已经不早,便决定下楼走走,真正享受一下久违的大学校园夜晚。
他收拾了一下,戴上帽子,悄无声息地下了楼。
教师公寓楼下很安静,只有路灯洒下柔和的微光。远处主干道上还有三三两两的学生走过,有的是背着书包刚从图书馆出来,脸上带着疲惫与充实;有的是情侣依偎着慢悠悠地散步,低声说着悄悄话,空气中弥漫着青春特有的惬意和宁静。
凌默信步走向生活区那个小型商业聚集点。那里几家小店还亮着灯,奶茶店飘着甜香,快餐店兼卖宵夜,坐着不少学生。晚睡的大学生似乎永远不缺能量,聚在一起吃着烤串、喝着啤酒、聊着天,气氛轻松热闹。凌默要了一份章鱼小丸子,靠在一边慢慢地吃着,饶有兴致地观察着周围充满活力的年轻面孔,感受着这平凡而真实的烟火气。
吃完后,他溜达着走向操场。夜晚的操场比白天更显开阔,跑道上有夜跑者沉重的呼吸和规律的脚步声,草坪深处隐约可见依偎在一起的情侣,或躺着看星星,或低声私语。凌默没有打扰任何人,在跑道边缘找了一处无人的角落,随意地坐下,仰头望向星空。
深邃的夜空中,繁星点点。他怔怔出神,思绪飘远:“哪一颗……会是我来的地方呢?穿越这种事,真是无论多久都觉得不可思议……”
就在这时,一阵轻柔的吉他声和女孩们的合唱随风飘了过来,打断了他的思绪。声音来自不远处的草坪。凌默循声望去,看到四五个女孩围坐成一圈,中间一个女孩抱着吉他,正在弹唱。
他仔细听了听旋律和歌词,微微一怔——她们唱的,居然是他在这个世界发布的第一首歌曲《像我这样的人》。
“像我这样优秀的人,本该灿烂过一生,怎么二十多年到头来,还在人海里浮沉……”
女孩们的歌声不算专业,甚至有些跑调,但唱得格外投入,带着一丝青春的迷茫和自嘲,在静谧的夜空下显得格外动人。
凌默听着这熟悉的旋律由陌生人在这样一个平凡的夜晚唱起,心中涌起一种奇异而温暖的感觉。他没有上前,只是静静地坐在暗处,帽檐下的嘴角微微扬起,继续欣赏着这无意中邂逅的、属于自己的“作品”带来的小小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