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山,深处。
秘密基地就建在山体内部,与周围嶙峋的怪石和原始森林融为一体,若非有内部人员引导,绝难发现其踪迹。整片山脉都已被封锁,只有基地内部灯火通明,充斥着一种临战前的紧张与肃穆。
在一间标着“备战室”的宽敞房间里,秦渊见到了他未来的队友,探索者二号小队的其余三名成员。
高正阳站在四人面前,神色严肃:“时间紧迫,长话短说。你们彼此认识一下,半小时后,开始装备适应性训练。”
他首先指向一位面容黝黑、脸上刻满风霜痕迹,眼神却异常沉稳坚毅的中年汉子。“这位,老陈,陈建国,45岁,前国家登山队成员,资深野外生存专家。曾独自穿越羌塘无人区,在亚马逊雨林深处生活过半年。他对任何地形的适应和生存能力,是我们这次任务的基础。”
老陈话不多,只是朝秦渊和其他两人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手里还在习惯性地检查着一捆特种伞绳的强度。
“这位,马库斯·李,35岁,前宇航员,拥有丰富的极端环境操作和精密仪器操控经验。”高正阳介绍着第二位成员。这是一个身材保持得极好,神情冷静,动作间带着一种特有精准感的男人。
马库斯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露出一丝职业化的微笑:“叫我马库斯就好。希望我的经验,能帮我们记录下那个世界的‘星空’。”他的语气带着科研人员特有的严谨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
“最后这位,苏岚,31岁,中医世家出身,同时也是军医学院的高材生,精通中西医结合急救,尤其擅长处理未知毒素和突发性生理紊乱。”高正阳指向最后一位成员。她是一位气质温婉却目光坚定的女性,虽然穿着统一的作战服,但身上似乎总萦绕着一股淡淡的草药清香。
苏岚温和地笑了笑,声音清晰而沉稳:“我会尽力保障大家的健康。在完全未知的环境里,传统的经验或许比高科技仪器更可靠。”
高正阳目光扫过四人,沉声道:“分工明确。老陈和马库斯负责探路、地形判断、环境数据采集以及设备架设。秦渊,你的战斗素养和临场反应是最顶尖的,小队的安全警戒和突发武力冲突,由你主导。苏岚,你的任务最重,所有人的健康,包括可能遭遇的未知病原或毒素,都由你负责。你们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明白吗?”
“明白!”四人齐声应道,声音在准备室里回荡。
接下来的时间,是紧张而有序的准备工作。
老陈显然是装备方面的行家,他仔细检查着每个人的负重分配,将多功能工兵锹、净水器、高热量压缩口粮、隔热睡袋等生存物资进行最优化整合。“东西不在多,在精,在顺手。”他言简意赅地提醒。
马库斯则一头扎进了技术装备区。他调试着特制的抗干扰摄像机和环境参数记录仪,检查着那几架经过特殊加固、试图穿透结界屏障的小型无人机。“信号中继器是关键,我们必须想办法把哪怕一秒钟的信息传回来。”他喃喃自语,手指在各种按钮上飞快操作。
苏岚的装备则别具一格。她除了携带一个标准军用医疗包外,还有一个特制的多功能药匣,里面分门别类地装满了各种研磨好的中药粉剂、急救针剂以及一套小巧的针灸用具。“有些情况,抗生素未必有用,但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往往有奇效。”她一边清点,一边向好奇的秦渊解释道。
秦渊的准备工作相对纯粹,却最为关键。他只选择一把随身的消音手枪,其余的挑选了一支加装了大量战术配件的高精度弩弓和一把异常锋利的特种合金格斗军刀。“动静小,可靠,弹药可以回收或自制。”他对高正阳解释道。同时,他还携带了信号枪、烟雾弹、闪光弹等非致命但可用于战术周旋的装备。
四人各司其职,却又相互配合。老陈会询问马库斯某件电子设备的重量和体积,以便规划背负;马库斯会向苏岚了解某些药材是否可能对未知环境的气体成分产生反应;而秦渊则在熟悉自己装备的同时,默默观察着每一位队友的习惯和动作,这是在战场上培养出的本能——了解你的战友,才能更好地保护他们。
看着眼前这支快速磨合、专业性极强的四人小队,高正阳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满意。这已经是他能在短时间内,为这个未知任务拼凑出的最佳阵容了。
“装备检查完毕,明天这个时候,出发前往裂隙入口。”高正阳的声音打破了准备室的忙碌,“最后一天把该交代的事情交代一下,祝你们好运。”
秦渊将弩弓整理好,军刀插入腿侧的刀鞘,手枪挎在腰间,深吸一口气。法律的死刑已成过去,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生死未卜的“审判”,即将在那幽深的洞口之后展开,从到这的那一刻起,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秘密基地就建在山体内部,与周围嶙峋的怪石和原始森林融为一体,若非有内部人员引导,绝难发现其踪迹。整片山脉都已被封锁,只有基地内部灯火通明,充斥着一种临战前的紧张与肃穆。
在一间标着“备战室”的宽敞房间里,秦渊见到了他未来的队友,探索者二号小队的其余三名成员。
高正阳站在四人面前,神色严肃:“时间紧迫,长话短说。你们彼此认识一下,半小时后,开始装备适应性训练。”
他首先指向一位面容黝黑、脸上刻满风霜痕迹,眼神却异常沉稳坚毅的中年汉子。“这位,老陈,陈建国,45岁,前国家登山队成员,资深野外生存专家。曾独自穿越羌塘无人区,在亚马逊雨林深处生活过半年。他对任何地形的适应和生存能力,是我们这次任务的基础。”
老陈话不多,只是朝秦渊和其他两人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手里还在习惯性地检查着一捆特种伞绳的强度。
“这位,马库斯·李,35岁,前宇航员,拥有丰富的极端环境操作和精密仪器操控经验。”高正阳介绍着第二位成员。这是一个身材保持得极好,神情冷静,动作间带着一种特有精准感的男人。
马库斯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露出一丝职业化的微笑:“叫我马库斯就好。希望我的经验,能帮我们记录下那个世界的‘星空’。”他的语气带着科研人员特有的严谨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
“最后这位,苏岚,31岁,中医世家出身,同时也是军医学院的高材生,精通中西医结合急救,尤其擅长处理未知毒素和突发性生理紊乱。”高正阳指向最后一位成员。她是一位气质温婉却目光坚定的女性,虽然穿着统一的作战服,但身上似乎总萦绕着一股淡淡的草药清香。
苏岚温和地笑了笑,声音清晰而沉稳:“我会尽力保障大家的健康。在完全未知的环境里,传统的经验或许比高科技仪器更可靠。”
高正阳目光扫过四人,沉声道:“分工明确。老陈和马库斯负责探路、地形判断、环境数据采集以及设备架设。秦渊,你的战斗素养和临场反应是最顶尖的,小队的安全警戒和突发武力冲突,由你主导。苏岚,你的任务最重,所有人的健康,包括可能遭遇的未知病原或毒素,都由你负责。你们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明白吗?”
“明白!”四人齐声应道,声音在准备室里回荡。
接下来的时间,是紧张而有序的准备工作。
老陈显然是装备方面的行家,他仔细检查着每个人的负重分配,将多功能工兵锹、净水器、高热量压缩口粮、隔热睡袋等生存物资进行最优化整合。“东西不在多,在精,在顺手。”他言简意赅地提醒。
马库斯则一头扎进了技术装备区。他调试着特制的抗干扰摄像机和环境参数记录仪,检查着那几架经过特殊加固、试图穿透结界屏障的小型无人机。“信号中继器是关键,我们必须想办法把哪怕一秒钟的信息传回来。”他喃喃自语,手指在各种按钮上飞快操作。
苏岚的装备则别具一格。她除了携带一个标准军用医疗包外,还有一个特制的多功能药匣,里面分门别类地装满了各种研磨好的中药粉剂、急救针剂以及一套小巧的针灸用具。“有些情况,抗生素未必有用,但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往往有奇效。”她一边清点,一边向好奇的秦渊解释道。
秦渊的准备工作相对纯粹,却最为关键。他只选择一把随身的消音手枪,其余的挑选了一支加装了大量战术配件的高精度弩弓和一把异常锋利的特种合金格斗军刀。“动静小,可靠,弹药可以回收或自制。”他对高正阳解释道。同时,他还携带了信号枪、烟雾弹、闪光弹等非致命但可用于战术周旋的装备。
四人各司其职,却又相互配合。老陈会询问马库斯某件电子设备的重量和体积,以便规划背负;马库斯会向苏岚了解某些药材是否可能对未知环境的气体成分产生反应;而秦渊则在熟悉自己装备的同时,默默观察着每一位队友的习惯和动作,这是在战场上培养出的本能——了解你的战友,才能更好地保护他们。
看着眼前这支快速磨合、专业性极强的四人小队,高正阳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满意。这已经是他能在短时间内,为这个未知任务拼凑出的最佳阵容了。
“装备检查完毕,明天这个时候,出发前往裂隙入口。”高正阳的声音打破了准备室的忙碌,“最后一天把该交代的事情交代一下,祝你们好运。”
秦渊将弩弓整理好,军刀插入腿侧的刀鞘,手枪挎在腰间,深吸一口气。法律的死刑已成过去,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生死未卜的“审判”,即将在那幽深的洞口之后展开,从到这的那一刻起,他已经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