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第二天-《从窑洞到省府》

  第二天一早,窗外的阳光透过薄纱窗帘,洒在卧室的地板上,映出一片暖黄。李泽岚还没完全睁开眼,就被客厅里传来的阵阵清脆笑声勾走了神——那是念安的声音,带着孩童特有的天真烂漫,裹着晨间的清新气息,钻进门缝,落在耳边格外悦耳。

  他揉了揉眼睛,起身穿上衣服,轻手轻脚地走出卧室。刚拐过客厅的拐角,就看到了一幅温馨的画面:苏明远坐在地毯上,后背靠着沙发,手里牵着一根细绳,细绳的另一头系在酸枣木小木马的缰绳上,正轻轻推着木马前后晃动。念安穿着一身浅蓝色的家居服,稳稳地坐在木马上,小手紧紧抓着两侧的扶手,小脸蛋涨得通红,嘴角咧到耳根,笑声像银铃一样此起彼伏,时不时还会伸出小脚丫,学着骑马的样子蹬几下,惹得苏明远哈哈大笑。

  “爸,您怎么来了?”李泽岚走上前,笑着打招呼,心里满是意外——苏明远平时工作忙,很少这么早过来,今天显然是特意赶过来的。

  苏明远听到声音,放慢了推木马的动作,抬头看向李泽岚,眼里带着笑意:“昨晚跟你聊完,心里还有些话想跟你说,一早起来也没什么事,就过来看看念安,顺便跟你好好聊聊。”他说着,松开手里的细绳,摸了摸念安的头,“念安,跟爸爸玩一会儿,爷爷跟爸爸说几句话。”

  念安乖巧地点点头,从木马上滑下来,一把抱住李泽岚的腿:“爸爸,爷爷推我骑木马,可好玩了!你也推我!”

  “好,等爸爸跟爷爷说完话,就陪你玩。”李泽岚弯腰摸了摸儿子的头,看着他跑去摆弄积木,才跟着苏明远走到阳台。

  阳台的玻璃门关上后,客厅里的笑声被隔绝在外,多了几分安静。苏明远靠在阳台的栏杆上,从口袋里掏出一盒烟,抽出一根递给他,见李泽岚摆手拒绝,便自己点燃,吸了一口,缓缓吐出烟圈,语气变得郑重起来:“泽岚,老领导昨天晚上给我打了电话。”

  李泽岚心里一动,下意识地挺直了身子:“老领导他……说什么了?”

  “他对你的评价很高。”苏明远看着他,眼神里满是赞许,“原话是‘有想法、接地气、讲政治’,这三个词,能从老领导嘴里说出来,不容易啊。他见多了夸夸其谈、眼高手低的年轻干部,像你这样沉在基层干实事,还能把握政策方向的,他很认可。”

  李泽岚心里一暖,一股暖流顺着心口蔓延到四肢百骸。他没想到老领导会特意给苏明远打电话提起这件事,这份认可,比任何荣誉都让他觉得振奋。“都是老领导指点得好,”他诚恳地说,“跟他聊天的时候,我心里还有些紧张,但他问的都是基层最实际的问题,聊的都是政策落地的关键,越聊越觉得思路清晰,也更明白以后该怎么把政策落到实处、怎么为老百姓做事了。”

  “老领导最看重的,就是‘讲政治’和‘为人民’这两点。”苏明远弹了弹烟灰,语气严肃了几分,“他跟我说,现在很多年轻干部,学历高、脑子活,有能力,但缺的就是‘基层历练’和‘政治清醒’——要么觉得基层苦、基层累,沉不下来;要么就是干事只看眼前利益,偏离了政策方向。你不一样,你在基层待了这么多年,从乡镇到县区,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既积累了实践经验,又能时刻绷紧‘讲政治’这根弦,知道自己为什么干事、为谁干事,这就是你最大的优势。”

  他顿了顿,又说:“老领导还提了一句,说像你这样的干部,应该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泽岚,组织上是不会埋没真正干事的人的,以后有机会,组织肯定会重点培养你。”

  李泽岚点点头,心里清楚,老领导的认可既是鼓励,更是鞭策。他认真地说:“爸,我明白您的意思。不管以后有没有机会,我都会把当下的事做好,继续扎根基层,把张北的项目盯紧,把老百姓的事办实。张北的莜麦产业刚有起色,配套企业还没开工,村民的就业和增收还需要持续跟进,这些事都不能马虎,我不能辜负老领导的期望,更不能辜负张北老百姓的信任。”

  “好,有这份心就好。”苏明远欣慰地笑了,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不过你也要记住,‘既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老领导特意叮嘱,年轻干部不能只顾着埋头干事,还要多关注政策动态,尤其是‘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相关的文件精神,要多学、多悟、多思考。只有把政策学透了,才能找准工作的方向,知道劲该往哪里使,避免走弯路、做无用功。”

  李泽岚把这句话记在心里,重重地点头:“我记住了,以后我会多抽时间学习政策文件,结合张北的实际情况,把政策用活、用好,让政策红利真正惠及更多村民。”

  两人在阳台聊了很久,话题从张北的产业规划延伸到国家的乡村振兴大局,从基层干部的成长路径聊到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苏明远结合自己几十年的工作经历,给李泽岚讲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比如如何在政策执行中平衡“全局利益”和“局部诉求”,如何在部门协调中打破“壁垒思维”,如何在面对村民不理解时保持“耐心和同理心”。

  “当年我在地方工作的时候,也遇到过类似张北土地转用的难题。”苏明远回忆道,“当时有个项目要占地,村民们抵触情绪很大,觉得丢了土地就没了依靠。我们没有硬来,而是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跟他们算长远账,承诺解决就业、完善社保,还帮村里规划了集体产业。最后不仅顺利推进了项目,还让村民们成了项目的受益者。你和陈明县长在张北的做法,跟我们当年的思路不谋而合,就是要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才会支持你。”

  李泽岚听得格外认真,时不时拿出手机记下来,心里颇有豁然开朗之感。苏明远的经验,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比书本上的理论更接地气、更有指导性,让他对基层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

  聊到最后,苏明远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格外郑重:“泽岚,有件事我想跟你认真聊聊。你在基层干了这么多年,苏晴一个人带着念安在北京也不容易,孩子慢慢大了,也需要父亲多陪伴。我这边最近了解到,市里有几个重要岗位正在物色人选,都是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跟你现在做的工作高度契合。以你的履历和老领导的认可,要是想调回北京工作,我可以帮你运作一下。”

  李泽岚愣了愣,显然没料到苏明远会突然提起这件事。调回北京工作,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机会——既能离家人更近,陪伴念安成长,又能在更大的平台上施展才华,而且岗位还和自己的工作方向契合,确实是难得的机遇。

  他沉默了片刻,心里五味杂陈。一边是家人的期盼,是念安渴望陪伴的眼神,是苏晴独自承担家庭的辛苦;另一边是张北的百姓,是刚有起色的莜麦产业,是和陈明县长一起许下的“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的承诺。张北的项目还没真正落地,配套企业还没开工,村民还没真正实现就业增收,这个时候离开,他心里实在放不下。

  “爸,谢谢您的好意。”李泽岚抬起头,眼神坚定,“我知道您是为了我好,也是为了苏晴和念安。但张北的事现在正是关键的时候,企业下周才签约,补偿款还没发放到位,复垦的耕地也需要后续管护,还有村民的技能培训、企业开工后的监管,这些事都离不开人。陈明县长虽然经验丰富,但他要统筹全县的工作,精力有限,我要是这个时候调走,实在太不负责任了。”

  苏明远看着他,脸上没有意外,反而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其实我也不是要你现在就做决定,只是想告诉你有这个机会。你心里装着老百姓,这是好事,也是老领导看重你的地方。不过你也要考虑考虑苏晴和念安,苏晴这几年不容易,既要上班,又要照顾孩子,有时候念安生病,她都是一个人抱着去医院,夜里抱着孩子哭的时候,都没敢跟你说,怕影响你工作。”

  提到苏晴,李泽岚心里一阵愧疚。这半年来,他在张北忙得脚不沾地,很少有时间顾及家里,电话都常常顾不上接,苏晴从来没有抱怨过,总是说“家里一切都好,你放心工作”,可他知道,她背后付出了多少辛苦。

  “我知道,这些年确实委屈苏晴了。”李泽岚的声音有些低沉,“等张北的项目稳定下来,企业顺利开工,村民们都能稳定就业了,我会好好补偿他们母女。到时候如果还有这样的机会,我再考虑调回北京的事。现在,我真的不能走。”

  “好,我尊重你的决定。”苏明远点点头,“不过你也要多跟苏晴沟通,让她知道你的想法。家人的支持,是你最坚实的后盾,可不能因为工作,忽略了身边的人。”

  “我会的。”李泽岚重重地点头。

  两人说完话,回到客厅时,念安正拿着积木搭“厂房”,看到他们过来,立刻举着手里的积木喊:“爸爸!爷爷!你们看,我搭的厂房,跟张北的一样!”

  李泽岚走过去,蹲在儿子身边,看着他搭得歪歪扭扭的积木“厂房”,心里满是柔软。他拿起一块积木,帮儿子加固:“念安真厉害,等张北的厂房建好了,爸爸带你去看看,好不好?”

  “好!”念安用力点头,小脸上满是期待,“我还要去看村民伯伯种莜麦,去骑爸爸给我买的小木马!”

  苏明远坐在一旁看着祖孙父子三人的互动,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中午,苏晴做了一桌子丰盛的饭菜,有李泽岚爱吃的红烧肉、清蒸鱼,还有苏明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