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远行的航线与搁浅的帆-《风起京华,携手一生》

  那场冰店的谈话,像一场猝不及防的秋雨,浇熄了盛夏所有的炽热。周翊轩的父母知晓我们之间的那份看似隐藏的爱念,或许是看到了我的成绩与坚持,或许是拗不过儿子的初次执拗。但父母之间的那层障碍看似消除了,通往未名湖的路仿佛又重新清晰起来。

  然而,有些东西,一旦裂开,便难以复原。

  他不再提出国的事,但那份犹豫,像一粒看不见的沙,硌在我们之间。他的笑容里多了些勉强,对话中时常心不在焉。他依旧会给我发信息,提醒我添衣带伞,只是字里行间,总透着一股遥远的、未尽的歉意。

  我全都明白。那艘远洋的船,早已在他心里启航,只是他还缺乏最后斩断缆绳的决绝。他在等,等一个更好的时机,或者等我替他做出那个艰难的决定。

  我选择了沉默。不再追问,不再主动规划,只是安静地过好自己的日子。我开始更投入地翻阅京大的课程介绍,提前借阅专业书籍,仿佛那样就能更快地奔赴那个没有他参与的、我一个人的未来。

  时间滑入初秋,空气里褪去了黏腻,换上清透的凉意。他终于还是说了,在九月,在哪个月色很凉的晚上,电话里的声音像是隔着一片巨大的海洋。

  “雨霏……机票订好了。下周一的。”

  电话这头,我正对着电脑敲击一篇英文论文的结尾。指尖在键盘上停顿了一秒,然后若无其事地落下最后一个句点。

  “嗯。”我听见自己平静的声音,“一路平安。”

  预料之中的结局,甚至带来一种奇异的解脱感。长久的悬而未决,终于落了地,纵然砸出了一个坑,也好过一直悬在空中消耗。

  他没有等到预想中的质问或眼泪,似乎有些无措,只能干涩地补充:“对不起……我……”

  “不用道歉。”我打断他,目光落在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英文字母上,那是我通往广阔世界的密码,“周翊轩,这是你自己的选择。你没有对不起谁,只是……”我顿了顿,寻找一个准确的词,“只是我们选择了不同的航道。”

  电话那头是长久的沉默,只剩下微弱的电流声,像叹息,也像告别。

  挂断电话,我合上电脑,走到窗边。夜空深邃,星子疏朗,一架飞机的航行灯正安静地滑过天际,像一颗缓慢移动的星。

  我没有哭。心里空了一块,但奇怪的是,并不觉得疼痛,反而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清明。他走了,带走了那些暧昧不明、犹豫不决,也把我从一段需要不断确认的关系里彻底释放了出来。

  接下来的日子,我像一块被投入大海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一切能让我强大的养分。我报了雅思冲刺班,每天沉浸在词汇和语法的海洋里,发音练到舌头打结。我加入了线上新生群,活跃地参与讨论,甚至组织了一次小范围的线上读书会。我开始跟着视频学习化妆,尝试不同的穿衣风格,虽然偶尔还是会把自己搞得手忙脚乱。

  杨楚怡看着我,从最初的担忧,慢慢变成了惊叹:“霏霏,你……好像变了个人。”

  我对着镜子描摹眼线,手法还有些生疏,眼神却异常明亮:“不好吗?”

  “好!太好了!”她用力点头,“就是觉得……你眼里有光了,一种……嗯,说不出的,很笃定的光。”

  是的,一种无需依附他人肯定的、源自内心深处的光。

  离别的日子终究到来。我没有去机场送行。那天,我起了个大早,换上一身利落的运动服,去了市图书馆。坐在靠窗的老位置,阳光暖融融地洒在书页上。我翻开那本厚厚的《外交语言学》,心无旁骛。

  我知道,此刻有一架飞机正轰鸣着冲上云霄,载着一个曾经让我心动的少年,飞向大洋彼岸。那或许是他的锦绣前程,与我再无瓜葛。而我的航道,在这里,在笔下,在眼前逐字逐句铺陈开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里。

  秋风吹落泛黄的梧桐叶,一片恰好拂过窗棂。我抬起头,望向窗外湛蓝高远的天空,心中没有离愁,只有一片前所未有的宁静与辽阔。

  他犹豫地选择了远行,而我,在孤独的淬炼中,选择了变得更强。我们终究,各自奔赴了不同的山海。

  未名湖的秋水,注定只会映照我一人,无比清晰而坚定的倒影。而我们之间像是那远行的航线与搁浅的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