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新芽的力量-《风起京华,携手一生》

  “玥光计划”的工地上,钢铁骨架一天天拔高,而在其中穿梭、忙碌的年轻身影,也在这场建设的淬炼中,迅速褪去青涩,显露出独当一面的锋芒。长辈们欣慰地退后一步,将更多的决策与执行交给了他们。

  景珩的担当

  周景珩无疑是这个年轻团队的核心。他不再仅仅是一名提出构想的医生,更像一位沉稳的项目管理者。每天,他都要在工地临时办公室、设计团队会议和康复课程研讨会之间连轴转。

  今天,他面临一个棘手问题:建筑材料供应商因故要延迟一批关键建材的交付,这直接关系到下阶段的施工进度。施工经理急得团团转,目光都投向周景珩。

  周景珩没有慌乱,他先是冷静地确认了延迟的具体时间和替代方案的可能性,然后立刻联系了傅时深。“时深,你人脉广,帮忙紧急询价和寻找备选供应商,要符合我们之前设定的环保和安全标准。”

  接着,他召集施工方和监理,重新调整了未来一周的施工计划,将不受此批材料影响的部分工序提前,最大化减少窝工损失。他的指令清晰,条理分明,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镇定,让原本焦躁的团队迅速安定下来。

  苏念杨在一旁看着他处理危机,眼神里充满了信赖。她发现,男友身上那份属于医生的冷静与缜密,在管理大型项目时,同样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念杨的色彩

  苏念杨的艺术疗愈空间,从图纸走向现实。她几乎长在了工地上,亲自监督着每一个细节的实现。

  “这里的墙面颜色需要再柔和一点,不能是冰冷的白色,要带一点点暖灰调,让人感到安心。”她对着色卡,与油漆师傅反复沟通,直到调出最满意的颜色。

  她为“同伴支持者”设计的交流空间,摒弃了传统办公室的刻板,采用了大量原木、软垫和可移动的隔断,营造出温暖、灵活且私密的氛围。她甚至亲自去挑选每一件家具,测试其舒适度和安全性。

  周玥坐着轮椅来“验收”她的专属艺术创作区,看到低矮的、方便轮椅使用者操作的工作台,以及专门设计的、可以固定画刷的工具时,眼眶微热。“念杨,你想到我心里去了。”她轻声说。

  苏念杨笑着握住她的手:“因为我们在做同一件事啊,用不同的方式,抚慰心灵。”

  周玥的“战场”

  周玥的“战场”在会议室和电脑前。她和李芸几乎磨破了嘴皮,与聘请的资深康复专家、心理医生反复磋商,完善那份“同伴支持者”培训手册。

  “理论很重要,但我们的经验同样宝贵!”周玥在某些细节上异常坚持,她以自身经历为例,据理力争,强调情感共鸣在支持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有时候,一个理解的眼神,比一句正确的安慰更有力量。”

  她的坚韧和智慧,赢得了专家们的尊重。曾经那位需要被保护的姐姐,如今已成为一个专业领域内有力的发言者和倡导者。林烨默默支持着她,帮她整理资料,处理繁琐的事务,看向她的目光里,充满了骄傲。

  时深与念晴的“科技赋能”

  傅时深和苏念晴则构成了团队的技术引擎。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设备,更是高效的解决方案。

  傅时深开发了一个简单的项目管理小程序,将工程进度、材料清单、会议纪要等信息整合在一起,实现了团队成员间的信息实时同步,大大提高了沟通效率。连周景珩都感叹:“有时深在,我们至少节省了三分之一沟通成本。”

  苏念晴则带着她改进后的智能康复设备,为未来的治疗师团队做提前培训。她讲解设备原理和数据分析时,逻辑清晰,自信从容,与她在实验室里埋头研究时判若两人。她还根据李芸和周玥反馈的伤员需求,着手开发一款辅助日常生活的智能小工具。

  他们俩常常凑在一起讨论技术细节,一个负责硬件与系统,一个专注算法与应用,默契无间,成为了项目坚实的技术后盾。

  夜晚的咖啡馆

  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几个年轻人没有直接回家,而是不约而同地走进了工地附近一家安静的咖啡馆。

  卸下白天的严肃,他们终于显露出符合年龄的松弛。周景珩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苏念杨靠在他肩上小憩。周玥和林烨低声说着悄悄话,分享着白天的趣事。傅时深则在向苏念晴请教一个关于用户界面优化的专业问题。

  “说实话,累吗?”周景珩问大家。

  “累,”周玥坦然承认,随即笑了,“但从来没这么充实过。”

  “看着自己的想法一点点变成现实,这种感觉,比赚多少钱都有成就感。”傅时深推了推眼镜。

  苏念晴点头:“而且是我们一起在做这件事。”

  苏念杨抬起头,眼神明亮:“我觉得我们不止是在建一座康复中心,更像是在共同创作一件伟大的作品。而我们自己,也在这过程中,被重新塑造了。”

  窗外,康复中心的轮廓在夜色中愈发清晰。窗内,这群年轻人以咖啡代酒,为了共同的理想,也为了在奋斗中愈发深厚的战友情谊。他们是“玥光计划”的灵魂,也是周家,乃至这个时代,崭新而充满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