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上书求官-《都说了我是猎户,媳妇太多养不起》

  死寂。

  如同实质的死寂,压得大堂内每一个人都喘不过气。

  给皇帝写信?

  一个反贼,要给当今天子写信?

  还要让他册封自己为九山太守?

  这已经不是狂妄,这是疯了!这是彻彻底底的疯了!

  大堂内的众将,一个个面如土色,眼神里充满了无法理解的惊骇。

  他们跟着孙望,是想博一个封妻荫子,博一个荣华富贵,可不是想跟着一个疯子,在作死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就连一向自诩能揣摩孙望心思的李智,此刻也是脑中一片空白。

  他绞尽脑汁,也想不明白这一步棋的用意何在。

  这封信送出去,不就是明明白白地告诉朝廷,我孙望就在这里,你们快来打我吗?

  这与自寻死路,有何区别?

  孙望将所有人的惊骇尽收眼底,心中却是一片平静。

  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他要让所有人都看不懂他,猜不透他。

  当你的敌人无法预测你的下一步时,恐惧便会成为他心中最强大的敌人。

  他孙望,要做那个藏在迷雾中的幽灵,让大靖朝堂的每一个人,都为他的每一个动作而寝食难安。

  “怎么,没人敢写?”

  孙望的声音打破了死寂,带着一丝淡淡的嘲弄。

  李智一个激灵,从极度的震惊中回过神来。

  他看着主位上那个神情淡漠的男人,一股寒意从脊背升起。

  他不知道主公为何要这么做,但他知道,自己必须做。

  他深吸一口气,向前一步,躬身拜倒:“属下,遵命!”

  不管孙望是疯了还是有更深层的算计,他李智,已经将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押在了这条船上。

  除了跟着孙望一条路走到黑,他别无选择。

  孙望满意地点了点头,仿佛刚才说的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他挥了挥手,再次下令。

  “传我的命令,在全和、韬光二县,张贴告示,大肆招募能工巧匠。无论是铁匠、木匠、石匠,还是懂得烧制砖瓦的,只要有一技之长,皆可应募。”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力度。

  “告诉他们,凡是应募者,待遇从优!管吃管住,每月还有工钱可拿!若是技术出众者,赏钱另算!”

  这道命令,与之前那道石破天惊的命令相比,显得无比务实,却也让众人更加困惑。

  孙望没有理会他们的不解,他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声音沉稳而有力。

  “我要在一个月内,看到曲辕犁的成品!”

  “我要在三个月内,让我麾下所有的精锐,都换上用百炼钢打造的兵器!”

  “听明白了吗?”

  “遵命!”

  这一次,众将的回答,响亮而整齐。

  他们或许不明白孙-望那些神鬼莫测的政治手腕,但他们听得懂兵器,听得懂粮草。

  打造更锋利的武器,制造更省力的农具,这是实实在在能壮大他们力量的事情。

  看着众将重新燃起的士气,孙望转身离去,只留下一个深不可测的背影,和满堂的困惑与敬畏。

  ……

  五日后,京城。

  金碧辉煌的太和殿内,气氛压抑得仿佛凝固了一般。

  赵林忠与赵定海父子二人,摘去了官帽,身着罪臣服,匍匐在大殿中央冰冷的金砖上,身体抖如筛糠。

  龙椅之上,大靖皇帝面沉如水,手中拿着两份奏折。

  一本,是赵定海的请罪书,字里行间充满了惶恐与绝望,详述了自己如何兵败,如何被迫签下城下之盟,将韬光县的武库与粮仓拱手相让。

  而另一本,则是用快马从九山郡八百里加急送来的,一份来自反贼的“奏折”。

  皇帝翻开那份笔锋锐利,墨迹未干的信。

  开篇,便是对皇帝的歌功颂德,言辞恳切,仿佛出自朝中最会阿谀奉承的臣子之手。

  紧接着,笔锋一转,开始痛陈北地反贼吴胜的狼子野心,言其祸乱恒州,窥伺中原,乃是国之大患。

  最后,图穷匕见。

  信中写道,他孙望,虽曾误入歧途,但心怀皇恩,不忍社稷动荡,生灵涂炭。

  故此,愿戴罪立功,替朝廷镇守九山郡,抵御吴胜南下,为陛下分忧。

  而他所求的,不过是区区一个九山太守的虚职,以及总领九山郡下辖一十六县军政之权。

  “呵呵……”

  皇帝发出一声意味不明的冷笑,将那封信轻轻丢在龙案之上。

  他抬起眼,目光扫过下方噤若寒蝉的文武百官,声音听不出喜怒。

  “反贼孙望,上书求官。诸位爱卿,都说说吧,此事,该当如何啊?”

  话音刚落,御史台的一名言官立刻站了出来,神情激愤,义正言辞。

  “陛下!此贼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先是击溃官军,强占城池,如今又妄图以一纸空文,窃取朝廷官职,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臣以为,当立刻点齐大兵,发兵征讨,将此獠擒拿至京,明正典刑,以儆效尤!”

  “臣附议!区区一伙流寇,竟敢与朝廷谈条件,若不严惩,国法何在?皇威何存?”

  “请陛下下旨,即刻发兵!”

  一时间,文官集团群情激奋,纷纷出列,口诛笔伐,一个个恨不得立刻将孙望碎尸万段,仿佛只要他们声音够大,那远在千里之外的反贼便会灰飞烟灭。

  皇帝面无表情地听着,目光,却缓缓转向了另一侧的武将队列。

  然而,与文官们的慷慨激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武将们死一般的沉寂。

  他们一个个眼观鼻,鼻观心,垂手而立,仿佛入定的老僧,没有一个人开口。

  发兵征讨?说得轻巧!

  如今朝廷的主力大军,一部分陈兵北境,防备草原蛮族南下;剩下的,则被分散在全国各地,疲于奔命地镇压着此起彼伏的叛乱。

  整个大靖,就像一间四处漏风的破屋,哪里还有多余的兵力,去征讨一个刚刚正面击溃了数万官军的强敌?

  更何况,连赵林忠这样的宿将,都在孙望手下吃了大亏,连儿子都被人俘虏,最后割地赔款才换了回来。

  他们这些人,谁又有把握,能胜过那个孙望?

  谁也不想去,谁也不敢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官们的叫嚣声,渐渐弱了下去。

  他们也察觉到了气氛的诡异。

  他们喊了半天,结果没有一个武将附和,这仗,难道要他们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拿着笔杆子去打吗?

  大殿上的气氛,变得无比尴尬。

  就在这片令人窒息的沉默中,一个苍老而沉稳的声音,缓缓响起。

  须发皆白的当朝宰相,从队列中走出,对着龙椅上的皇帝,深深一拜。

  “陛下。”

  他抬起头,浑浊却精明的双眼,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老臣以为,孙望此举,未必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