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七百多年-《钻进坟墓找古人,护我将军与河山》

  真金听完过后,稍微捋了一下,凌枝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还有桑哥,也是凌枝使计处理了的,对她到底有什么好处?

  月烈记恨道:“反正阿合,这仇你不记上,我肯定会记上的。”

  “你要做什么?”

  “他欺骗我的感情。”

  “欺骗你什么了?”

  “我……”

  月烈说不出来。

  仔细一想,好像赵砚并没有承诺过她什么。

  两人之间非但没有感情交集,甚至之前赵砚每次见到她,都是不厌烦的。

  “我说的是姓凌的,我绝饶不了她。”

  月烈把恨全部都记到凌枝身上,出门去了。

  真金静默顷刻,唤来展和。

  “吩咐下去,别追了。”

  展和以为听错了,可看真金呆坐的孤影又是真的。

  “皇太子啊,您不能放虎归山啊。”

  真金撩开衣裳看伤口: “她是恨我,却并未伤我要害,如果她当时刺入的位置稍微偏移一点,我就没命了。”

  展和觉得真金是自欺欺人:“她那是不会武,分不清要害位置在哪里。”

  “是吗?呵呵。”

  真金有些笑话自己,因为他的本心里,就是在替凌枝找借口,亦是给自己找安慰。

  想想从兵马司接凌枝出来的那一刻,他要不那么急,不那么想要得到,兴许凌枝真就能感激他一辈子。

  然而人啊,事啊,情啊,很多时候都非得要拼个鱼死网破才肯罢休。

  真金想得难受,转开话题问:“陛下呢?”

  “在大安殿。”

  “求见吧。”

  真金把衣裳整理好,他之前因为凌枝的事情,没少跟忽必烈执拗,现在南墙一撞,才知道自己有多么不孝。

  ——

  忽必烈灭宋后建立四川行省,位于成都府路,作为国家一级行政区。

  后被长宁军推倒政权,赵砚将行政区迁至顺庆府,设宣慰司,延用宋的制度,掌管川中军民之事。

  将枢密院设于叙州,主管军事机密、边地防务、并兼禁军等军政事务。 ?

  川中军民的生活非常有序,凌枝一路上看得清清楚楚,让她之前萌生的劝退想法砰然坠地。

  不论是于长宁军,还是于四川百姓而言,在忠于宋朝廷的同时,也绝不是忠于赵宋的一家之私。

  说哲学一点,生命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只是用有意义的东西去填满它的本身。

  看书也不仅是为了给自己换成金子银子,而是给自己的灵魂找到一个栖息之所。

  中国从太初混沌,到中原九万顷,自己内部的朝代更迭,于百姓而言,真的关系不大。

  但于当下,于宋人而言,蒙古就是外族,是侵略者,他们自是要反抗,要守护家园,就如民国时期抗日一样的坚决。

  想到这些,凌枝感受到了一种无力。

  仿佛那个晚上的国破惨状,又将会上演。

  她急于见柳絮和孩子,赵砚先带她去凌霄城。

  她奇怪了:“不是拱极城吗?”

  “我已将拱极城改名为凌霄城。”

  “为什么?”

  赵砚没明说,暗指是因为她,浅浅的笑容中,藏着一股淡淡的忧伤。

  到凌霄山脚,凌枝仰头望。

  七百多年后,她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

  七百多年前,某些人和某些事,都是真真实实,发生在脚下同一片的土地上。

  她脑子晕晕的,她捋不清这时间的凌乱纠葛。

  她刚来的时候,对赵砚说,我来自叙州凌霄山下。

  所以现在,赵砚将拱极城改名为了凌霄城。

  七百多年后,她默默许愿,愿古人入梦。

  七百多年前,轮盘转动,如藏于血脉中的咒语,让彼此的命运交织在一起。

  七百多年后,有人想挖开被时光掩埋的故事,公诸于世。

  然后一股无法抗拒的洪流,将她推到了七百多年前。

  她亲眼看到了,各个山头和路径上布满的士兵。

  他们每个人都戴着红色的头巾,都笔挺地坚守着脚下的土地。

  她亲眼看到了,“长宁军”的旗帜高高飘扬,雄威震慑寰宇。

  他们宁为宋鬼,不为元臣。

  原来宿命早已铺陈布局,洪流将她推来,是为把每一个瞬间,都凝为尘埃落定前的永恒。

  凌枝呆呆地看向赵砚,明明近在咫尺,却感觉像是无法触及的彼岸花,美丽遥远,心生敬畏,心生忧虑。

  “赵砚……”

  她伸手拉他,视线逐渐变得朦胧,感受逐渐不真实,恍似七百多年的时光反复交错,不清不晰。

  又恨不得把赵砚的一眉一眼,一皮一骨,都刻入到自己的身体里。

  赵砚以为她还在恍惚“凌霄”的由来,解释说:“之前整理你的衣物的时候,看到了那个我曾送给你的小铃铛。

  铃铛跟丢失的手链都是凌霄花样式,猜想你应该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