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守护边界-《尸语证词:尸检报告被AI篡改后》

  “深层视野”的“意识营销”事件,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量子民主的体系中激起了层层涟漪。第三周,社会实验的重心从“如何运作”转向了“如何守护”。

  系统的自洁

  王明和技术保障局处于应对的第一线。他们没有采取粗暴的封禁手段,而是发起了一场公开的“协议漏洞狩猎”行动。成千上万的程序员、能力者乃至普通公民参与了进来,在量子网络中共同检视、辩论并修补规则的灰色地带。

  “我们不是在制定铁律,”王明在公开频道解释,“而是在编织一张更有弹性、更能识别复杂意图的智能网络。”

  最终,系统升级引入了一个新概念:“意识影响透明度”。任何试图通过系统性手段影响公众意识的行为,其动机、手法和背后利益关联,都必须像食品成分表一样,在量子网络中清晰标注,由公民自行评判。这并非禁止影响,而是强制透明。

  “静默者”的宪法

  与此同时,关于“静默者”的讨论从社会层面上升到了根本法层面。法律学者、哲学家和公民代表在量子网络中展开了一场关于“连接权与断开权”的大辩论。

  张振华受邀作为观察员参与。他聆听着激烈的意识交锋:

  “断开连接是对集体责任的逃避!”

  “没有个体的沉思空间,集体的智慧将沦为群体的喧嚣!”

  “量子网络应是工具,而非枷锁!”

  最终,通过全民公投,一项《数字人格权利法案》的基本原则以高票通过。其中明确规定:“每个公民享有自主选择连接或断开量子网络的基本权利,此项权利不得被强制、歧视或暗示性剥夺。” “静默”从此不再是技术选项,而成了一项受保障的基本自由。

  能力的“公益定价”

  针对能力市场化的风险,经济委员会没有采取计划经济的管控模式,而是引入了“社会价值系数”的强化版。

  通过量子民主投票,人们决定对服务于教育、基础医疗、弱势群体扶助等领域的核心能力服务,实施“公益定价”和“积分补贴”。同时,对纯商业性的、可能导致严重社会分化的“奢侈能力服务”,征收高额的“平衡税”,税收直接注入公益能力基金。

  “我们不是在否定市场,”一位经济学家在共识探索模式中强调,“而是在构建一个向善的市场激励结构。”

  载体的定位

  在这场边界守护战中,张振华找到了自己的新定位。他利用自身作为原始载体的独特视角,在量子网络中扮演起了“边界巡护者”的角色。他不再试图引导河流的方向,而是专注于提醒大家注意河堤上可能存在的管涌和暗流。

  当他感知到“共识的阴影”过重时,他会匿名发出温和的警示:“注意,少数派的声音正在变得微弱。”

  当他发现某个群体开始形成意识壁垒时,他会尝试在其边缘架设起理解的“桥梁”,传递被屏蔽一方的真实感受。

  苏芮肯定了他的转变:“你从舵手变成了灯塔。照亮风险,但不干涉航行。”

  社区的韧性

  量子花园社区成为了应对“意识营销”的微观样本。当“深层视野”的价值观渗透进来时,居民们没有简单地赞同或反对,而是发起了一场“我们的社区需要什么?”的深度意识对话。

  老人们分享了物资匮乏年代对简约的坚持,年轻人表达了对过度消费的反思,能力者们坦言了对能力被物化的担忧。这场真诚的交流所形成的集体免疫,比任何外部干预都更有效地抵御了精巧的营销叙事。

  星际的观察

  月球观测站传来宇宙网络的最新评估:“文明在面临内部张力时,通常走向两个极端:压制或分裂。你们选择了第三条路——通过规则进化与权利保障来容纳张力。此路径稳定性待观察,但创新性已获确认。”

  评估报告末尾,附加了一条简短信息:“五个新增文明请求接入观察名单。”

  夜晚的沉淀

  深夜,张振华连接着网络,感受着与之前不同的脉动。少了一些初期的狂热,也多了一些争论的杂音,但整个系统似乎变得更加厚重和坚韧。边界被划定,规则被澄清,权利被扞卫。混乱并未消失,但被容纳在了一个更具弹性的框架之内。

  他在日志中写道:

  我们为连接赋予了权利,

  为影响标明了价格,

  为市场注入了良知。

  我们守护的不是一个纯净的乌托邦,

  而是一个充满张力但生机勃勃的现实。

  今天,我们证明了

  民主的力量不仅在于做出选择,

  更在于为做出选择

  划定不可侵犯的边界,

  建立向善的基本规则。

  最大的收获,

  或许是理解了

  ‘守护’比‘建造’更需要智慧,

  ‘包容’比‘清除’更需要勇气。

  河流在加固的河道内奔涌,

  或许会少一些野性的美,

  但能更持久地

  滋养两岸的土地。

  明天,

  我们将在这既有边界又有自由的河流中,

  学习如何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