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浊浪噬身清骨在,危崖勒马赤心存-《山里那点破事》

  第34章:浊浪噬身清骨在,危崖勒马赤心存

  汪细卫风尘仆仆赶回邻乡的工地,师傅李池卫那颗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

  岁月不饶人,李池卫师傅鬓角的白霜又添了几缕,这偌大的乡政府工程,千头万绪,压得他喘不过气。

  汪细卫的归来,如同给这架疲惫运转的老机器注入了强劲的润滑油。

  他干活不惜力,心思又细,泥瓦、钢筋工、力工都能顶上,更难得的是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心,让李师傅省心省力不少。

  在老潘家给瘫痪在床、满背疮痍的岳父擦身的经历,像一根冰冷的钢针,深深刺进了汪细卫的心底。

  那触目惊心的褥疮,那无法言说的痛苦,家里已经到了极致的困境,都源自多年前一次从房梁上跌落的事故!

  一个家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留下的就是潘家这摇摇欲坠的破船。

  如今,他自己站在了比岳父当年更高的脚手架上,脚下是坚硬的水泥地,这乡政府的楼,可比普通农房高多了!

  万一……汪细卫不敢深想。公家的工程,人命关天,更是忌讳,弄不好,拿不到工钱活白干。

  “师傅,安全这事儿,真不能马虎。”休息的间隙,汪细卫凑到李池卫身边,黝黑的脸上满是凝重,“我老丈人那样子……太惨了。”

  李池卫嘬了口旱烟,烟雾缭绕中眼神深邃:“唉,细卫,我干这行几十年,摔下去的人,我见得还少吗?谁不晓得安全金贵?可难呐!”他吐出一口浓烟,满是无奈。

  “难在哪?咱得找出根儿来!”汪细卫的倔劲儿上来了。

  他掏出个小本子,那是他在供销社买的,几分钱的作业本,一支铅笔头,借着昏黄的灯光,追着师傅刨根问底。

  李池卫打开了话匣子,一桩桩、一件件血泪教训倾泻而出:有人图省事,不系绳子,脚下一滑人就没了;

  有人喝了二两猫尿,晕乎乎就上了高架,从屋上摔下来的不少;

  有的脚手架搭得跟豆腐渣似的,风一吹就晃悠,哪里来的安全保障?

  赶上暴雨天,泥地滑得像泼了油,抬东西出事的也不在少数;

  三伏天里热晕过去栽下来的也有……

  桩桩件件,听得汪细卫脊背发凉。

  夜深人静,汪细卫就着油灯,用他那有限的、歪歪扭扭的字迹,在本子上一条条记下师傅说的“祸根”,还在后面写下自己理解的备注:

  自个儿大意(喝酒、偷懒、不听话)、管的人没管到位(喊破嗓子不如罚到位);

  架子不牢(毛竹朽了、铁丝松了)、家伙事不行(破绳子、烂梯子);

  大风大雨、日头毒晒、地滑溜……

  看着这些歪歪扭扭的字,汪细卫眉头拧成了疙瘩。

  办法呢?他想破了脑袋,最终只得出一个朴素的结论:靠人!靠他汪细卫自己多跑多看多喊!

  第二天,工地上就出现了一个异类。那个沉默寡言、只知埋头苦干的汪细卫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婆婆嘴”:

  “二狗子!你腰上的绳子呢?系紧喽!别当摆设!”

  “柱子!这架杆晃悠,你没看见?赶紧加固!拿粗铁丝拧死!弄牢靠了在上去!”

  “王老五!昨晚又灌马尿了?看你脚下打飘!今天别上高架!去下面搬砖!”

  “要变天了!手脚都麻利点,该加固的加固,该收工的收工!淋雨事小,摔下来事大!”

  起初,工友们哄笑一片:“哟,汪师傅,升官啦?管得挺宽啊!”

  “细卫,你这比村支书还啰嗦!比李老板还威风啊!”

  汪细卫也不恼,只是梗着脖子,一遍遍重复,眼神里是前所未有的坚持和不容置疑的认真。

  渐渐地,那带着浓重乡音、有些笨拙却无比坚定的提醒声,成了工地上一道独特的背景音。

  有人嫌烦,但也有人心里嘀咕:这小子,是真怕出事啊。

  就在汪细卫沉浸在这种“新角色”里好几天后,他才猛地一拍脑袋:坏了!把媳妇潘高园想来工地的事儿给忘了!

  一想到要跟师傅开口,他心里就直打鼓。

  这事是为自家捞方便,总觉得有些难以启齿。

  可李池卫是什么人?走南闯北几十年,一双眼睛毒得很。他早就看出徒弟今天心神不宁,欲言又止。

  “细卫!”李池卫把汪细卫叫到僻静处,烟袋锅子在鞋底磕了磕,“跟师傅还藏掖?是不是手头又紧了?还是家里有啥难处?”声音洪亮,带着关切。

  “嘿嘿,师傅,您……您看出来了?”汪细卫挠着头,黝黑的脸膛微微发红。

  “废话!”李池卫笑骂一句,作势要踹他,“你个鳖犊子,肚子里几根肠子师傅还不知道?有屁快放!”

  “不是钱的事,师傅。”汪细卫赶紧摆手。

  “就是……就是觉得咱工地这伙食,天天轮着做,大老爷们儿手艺也就那样,大家伙儿吃得……唉,凑合呗。”

  李池卫眼睛一瞪:“咋?你小子才吃几天饱饭,就学会挑肥拣瘦了?有口热乎的就不错了!”

  汪细卫心一横,豁出去了:“师傅,是这样的!我这次回家,高园……高园她看我辛苦,也想出来挣点钱贴补家用。

  我哪敢答应啊!只能说来问问您老人家的意思。

  您看……她一个女人家,能来工地干啥?

  我就想着,要是能让她来给大家伙儿做饭,这饭菜滋味儿肯定能好点,大家干活也更有劲儿不是?工钱……工钱少点都行!”

  他紧张地看着师傅的脸色。

  李池卫叼着烟袋,沉吟片刻:“细卫啊,工地上一群糙老爷们儿,她一个妇道人家带着孩子来,不方便,闲言碎语也多啊。”

  汪细卫早有盘算,连忙解释:“师傅,我是这么想的!我在工地附近租个带灶房的小院儿,让高园在那儿做。

  到了饭点,大家伙儿轮流去院里吃。这样既干净卫生,也不耽误干活,比在工地上烟熏火燎强多了!还省下大家做饭的功夫多砌几块砖呢!”

  李池卫听完,哈哈一笑,抬脚作势要踢他:“好你个兔崽子!算盘珠子都崩师傅脸上了!早想好了是吧?

  行!这事师傅准了!你去张罗,弄好了就回去接你媳妇。不过五十多号人吃饭,她一个人忙不过来,让她自己找个靠得住、手脚麻利的帮手一起来。

  我一个月给她八十块钱工钱!买菜买粮的钱,让她管着,实报实销。以后工地上的伙食,就归她管了!租院子的钱,也算师傅的!”这条件,简直是天大的美差!

  汪细卫心头一块大石落地,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一个月八十块!管吃管住!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他立刻盘算起来:找谁帮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潘高园的姐姐潘高洁。

  大姨子这些年没少帮衬他们,人勤快,嘴巴严实,是最合适的人选。

  他仿佛已经看到潘高园和姐姐在干净的小院里忙碌,灶膛里跳跃着温暖的火光……

  与此同时,远在汪家坳石岩屋的潘高园,日子却过得如同白开水,能润喉却无味。

  春耕已过,坡地上那点薄田无需日日侍弄。

  漫长的白昼里,她只能抱着咿呀学语的大狗子,一遍遍教他含糊不清地喊“爸”、“妈”,空寂的石屋里回荡着母子俩单调的声音,更显无边落寞。

  而真正的煎熬,在寂静如死的夜里。

  这山野间的寂静是整体的,吞噬一切声响。

  但她的石岩屋,却成了这死寂中唯一不平静的孤岛。

  入夜后,时不时有鬼祟的脚步声靠近,粗重的喘息,伴随着不怀好意的拍门声:

  “高园妹子,开门啊,哥给你送点好东西……”

  “园儿,一个人睡冷炕头多难受?让哥进来暖暖……”

  这些村里游手好闲的闲汉,如同闻到腥味的苍蝇,想趁着汪细卫不在,来这孤寡妇人身上找点“乐子”,想偷口“野食”。

  潘高园的回答,永远是一把在黑暗中闪着冷光的砍柴刀!

  她将门栓顶死,手持利刃,隔着门缝低吼,声音带着决绝的狠厉:“滚!再敢拍门,剁了你的爪子!”

  那拼命的架势,那刀刃反射的月光寒芒,足以让大多数心怀不轨者胆寒,骂骂咧咧地落荒而逃。

  然而,这些吃了闭门羹的鼠辈,为了挽回那点可怜的自尊,回到村里便添油加醋地吹嘘:

  “嘿,潘高园那小娘们儿,看着正经,门道深着呢!昨晚……”

  “就是,嘴上凶,身子软乎着呢……”

  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相”!

  长舌妇们兴奋地咀嚼着这些“香艳”传闻,潘高园在她们嘴里,迅速从一个勤劳本分的媳妇,变成了一个“人尽可夫”、“勾三搭四”的破鞋。

  这些污言秽语如同污水,在村里无声地蔓延、发酵,潘高园却浑然不知,依旧每日紧闭门户,守着石岩屋的一方天地和怀里的孩子。没人会跑到她面前,告诉她那些不堪入耳的编排。

  但这流言,却像毒刺,扎进了几个男人的心里。

  赵思德他早将潘高园视为自己的禁脔,哪怕只那一次。

  听到这些传言,他妒火中烧,眼珠子都红了:“妈的!老子的女人也敢碰?找死!”

  他攥紧了拳头,琢磨着要给那些不开眼的“野汉子”一点颜色看看。

  钱左岸这个贪婪好色、好吃懒祖宗的舅舅,他同样对潘高园存着某种重温心思。

  听到风声,心里像猫抓似的难受,又气又急:“这小贱人,果然不是省油的灯!老子还没够呢,倒便宜了别人?”他盘算着找个机会……

  田木匠是真正对潘高园有些情意的,起初,他绝不相信那个眼神清澈、带着倔强又隐含忧伤的女子会如此不堪。

  “高园不是那样的人!”他私下里曾为潘高园辩解。

  然而,当流言愈演愈烈,像瘟疫一样在村里扩散时,一丝疑虑如同藤蔓,悄然缠上了他的心。

  难道……她真的变了?难道那难忘的温存,并非独属于他?妒忌和猜疑啃噬着他。

  终于,在一个浓云遮月、星子黯淡的夜晚,田木匠给家里找了个借口,对家里说要去邻村谈笔木料生意,鬼使神差地摸黑来到了石岩屋前。

  “笃笃笃……”敲门声在死寂的夜里格外清晰。

  屋内,潘高园的心猛地一缩。又是谁?她握紧了枕边的柴刀,屏住呼吸,没有应答。

  “高园?是我,闻祥。”门外传来熟悉又刻意压低的声音。

  潘高园的心绪更加复杂,她确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