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潜龙在渊纳星火,虎狼环伺砺锋芒-《山里那点破事》

  第185章:潜龙在渊纳星火,虎狼环伺砺锋芒(为书友爱吃凉拌千张的陆晨辉加更)

  夫妻俩终于结束了他们的修炼。

  汪细卫依然抱着潘高园,迅速的从后山回到家中,月色如练,悄然洒落在沙硕地寂静的院落里。

  屋内三个孩子依旧睡得香甜,发出均匀的呼吸声。

  汪细卫仔细查看了孩子们的情况,这才放心地躺下,但脑海中仍在回味着今夜修炼时体内那圆环愈发凝实的感觉。

  而一旁的潘高园,虽对修炼一事浑然不觉,只当是每日例行的夫妻房事。

  但她不知道的是她的身体却在一次次伴生修炼中,如同被春雨滋润的嫩苗,悄然发生着变化,肌肤下似乎流动着比往日更充盈的活力。

  凌晨,天际刚泛起鱼肚白,汪细卫便已轻车熟路地登上了后山山顶。

  山风带着深秋的寒意,夹着草木的枯萎的气息。

  他盘膝坐在那块惯常使用的青石上,心神沉入体内,继续引导着那股微弱却坚韧的气流,一遍遍锤炼着丹田处那枚若隐若现的圆环。

  他全神贯注,并未察觉,随着圆环的凝实,他周身的气场已悄然发生了变化。

  以往他自觉需要费力维持的“界限”,如今似乎变得模糊,只要他心念一动,或许便能轻易踏出。

  但他此刻心思单纯,只想尽快提升实力,应对乡里可能到来的“大动作”,故而未曾尝试。

  如此往复,整整一周,汪细卫都恪守着自己划定的界限,未曾远离沙硕地半步。

  白日里,他或在院中踱步思考,或在家附近转悠,看似闲适,实则心思活络。

  这日晌午,阳光暖融融地照在院子里,他特意邀了赵德祝、高前缸、陈阳和肖易明这四个最亲近的小伙伴过来。

  几人围坐在院中的木凳旁,脸上都带着些许疑惑和期待。

  汪细卫目光扫过众人,清了清嗓子,神色认真起来:“德祝,”他看向身材敦实、面容憨厚的赵大膀子。

  “有件要紧事交给你。你和高前缸一起,去山里寻个合适的地方,咱们想办法开个石场和沙场。”

  赵德祝闻言,粗黑的眉毛微微一挑,露出思索的神情。

  他去过临乡的石场,知道那活儿尘土飞扬,动静不小,对环境破坏大。

  汪细卫看出他的顾虑,补充道:“地方要选偏僻些,尽量少毁林木,但通车也得方便。咱们蛟乡别的不多,就是山多树多,找这么个地方应该不难。你办事稳妥,这事交给你我放心。”

  他顿了顿,继续安排,“找好地方后,你去乡里跑动,把该申请的手续、该注册的名目都办下来。”

  “等批文到手,我们就筹措资金,置办设备。”

  “这砂石场前期投入和风险都不小,你们俩多费心,算我们三兄弟一起投资,日后找工人、管生产,也主要由你们负责。”

  赵德祝听完,重重地点了点头,瓮声瓮气地应道:“细卫,你放心,我一定把地方瞅准喽,手续也跑明白!”

  旁边的高前缸也搓着手,一脸跃跃欲试的表白:“细卫哥放心,我会好好跟着大膀子做的。”

  接着,汪细卫转向眼神灵动、却时不时闪过一丝狡黠的陈阳,以及他身边沉默寡言、神情专注的肖易明。

  “陈阳,肖易明,你俩跟着我。”

  汪细卫说道,“陈阳你脑子活,肖易明做事踏实,你俩搭伙正合适。”

  “咱们刚开始,接不了临乡修桥铺路那样的大工程,但些小的修补建造活儿,估计少不了。”

  “你俩先跟着我学,到时候小工程就由你们牵头,我随时去指点。万一有啥纰漏,咱们也能及时补救。”

  陈阳一听,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嘴角忍不住上扬,似乎已经看到自己大显身手的场面。

  而肖易明则是微微颔首,目光沉稳,仿佛已在心中开始规划如何将事情做得一丝不苟。

  汪细卫最后总结道:“要是运气好,真能揽到比如修路之类的活儿,那需要的人手就多了。”

  “到时候把村里闲着的劳力都组织起来,成立个工程队,大家都能挣些活络钱,贴补家用。”

  听完汪细卫这一番清晰的安排,四个小伙伴脸上都绽开了兴奋的笑容。

  今年五月工地结束到现在,地里活儿不多,大家正愁没什么进项,如今汪细卫不仅有了主意,还让他们各自负责一摊,俨然是要干一番事业的架势。

  几人顿时觉得前途一片光明,纷纷摩拳擦掌,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院子里充满了蓬勃的朝气。

  看着伙伴们热情高涨的样子,汪细卫心中也踏实了不少。

  有了初步的规划和得力的人手,应对未来的变数似乎多了几分底气。

  就在汪细卫心下稍安,暗自盘算着下一步该如何具体推进时,原本趴在墙角打盹的小白狗,突然一个激灵竖起耳朵,猛地爬起来,冲着虚掩的院门方向“汪汪汪”地狂吠起来,打破了院子里刚刚燃起的火热气氛。

  几乎同时,院外传来一个带着笑意的熟悉声音:“细卫,细卫在家不?”

  是魏书记!

  汪细卫立刻听了出来,他正准备起身去开门,坐在靠近院门位置的高前缸已经抢先一步,灵活地窜起来,“吱呀”一声拉开了木门。

  汪细卫自然不敢大剌剌地坐着等书记进来,也急忙起身,一边快步向门口迎去,一边朝小白狗呵斥道:“小白,瞎叫唤什么!滚一边去!”

  被主人训斥的小白立刻偃旗息鼓,发出委屈的“呜呜”声,夹着尾巴,灰溜溜地钻回了自己的狗窝。

  汪细卫刚走到院中,魏书记已经笑呵呵地背着双手走了进来。今日阳光正好,映得他额角微微见汗。

  他目光扫过院子里聚着的四个精壮小伙子,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

  今天是星期天,机关单位休息,可农民是没有周末一说的,这般晴好的天气,这些年轻劳力不下地干活,却都聚在汪细卫家院子里,不免让人心生疑惑。

  汪细卫看出魏书记的疑问,也不隐瞒,恭敬地将魏书记请到院中阴凉处的主位一张藤椅上坐下。

  赵德祝颇有眼力见儿地赶紧进屋沏茶。

  汪细卫则顺势将刚才对伙伴们的规划和盘托出。

  当然,他巧妙地将话题核心引到了“积极响应乡里号召,在魏书记的英明指导下,为发展经济做准备”上。

  强调他们这些做工地出身的人,只是想发挥特长,先把基础性的砂石料生产准备起来,随时等待乡里的召唤。

  魏书记听着,脸上的笑容更盛了几分。

  他原本对汪细卫的印象是个埋头干活、不善言辞的年轻人,没想到今天竟能从他嘴里听到这么一番既有想法又透着恭敬的“场面话”,心里十分受用。

  他不禁暗自感慨,这老实人一旦开了窍,说起话来真是又中听又熨帖。

  当着四个小伙子的面,魏书记毫不吝啬地夸奖了汪细卫有想法、有干劲。

  又勉励了几个年轻人一番,说乡里的发展正需要他们这样的新鲜血液,要他们在汪细卫的带领下好好干。

  一番车轱辘话说完,魏书记却并未主动说明来意。

  如今的汪细卫早已不是当年跟着师父后面跑腿的愣头青了,深知有些话不能当着众人面问,便也沉住气,陪着魏书记天南海北地闲聊,从五县的趣闻聊到戏县的变化。

  这时,在厨房忙活的潘高园听到动静,端着盘苹果走了出来,笑着跟魏书记打招呼:“魏书记来啦?尝尝咱们这里的苹果,看着丑,吃起来味道还不错呢!”

  魏书记看着眼前这个越发水灵娇俏的小媳妇,打趣道:

  “高园啊,我这耳朵在乡里可是快听出茧子喽,都说你做饭手艺一绝。”

  “不过我看他们说的都不够真切,我可是在临乡亲口尝过你手艺的,那才叫真好吃!”

  他边说边拿了个苹果,啃了一口回味似的咂咂嘴。

  潘高园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脸上飞起两朵红云,笑道:“魏书记您不嫌弃,就常来家里坐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