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友聊聊:关于人物的成长与故事的走向
亲爱的各位书友:
近来看到大家对于书中人物命运与性格变化的诸多讨论,心中感触良多。
在此,我想敞开心扉,与大家聊一聊我创作时的一些思考,特别是关于潘高园、汪细卫和汪细能等核心人物的塑造初衷与演变逻辑。
一、 关于潘高园:一个在时代尘埃中挣扎求存的灵魂
首先,我想谈谈潘高园这个角色。
在她的设定里,十二岁那年家庭突逢巨变,父亲重病,迫使她放弃学业,用稚嫩的肩膀帮助母亲撑起摇摇欲坠的家。
她目睹了母亲为了生存而做出的种种挣扎,同时又承受着母亲“必须保有女性尊严”的严厉告诫。
这种充满矛盾的爱,对于一个正处于叛逆期的少女而言,既是沉重的枷锁,也是她最初反抗的源头。
她渴望通过嫁人,来逃离这种令人窒息的环境。
然而,她未曾料到,嫁入汪家意味着踏入一个更为复杂的困境。
本书的背景设定在90年代左右的农村,那时的观念与今日截然不同,女性的家庭地位与自主空间极为有限。
大家不妨试想,一个没有强硬娘家作为后盾、又无处可去的年轻姑娘,在那样一个信息闭塞、观念传统的环境中,她的出路在哪里?
出走?又能走去何方?
书中角色崔咏梅,其实是我刻意设置的一个“反抗者”参照。
她的结局大家已然看到,一个即将出生的孩子没了。
这并非为了渲染悲情,而是想折射那个时代背景下,激烈反抗可能付出的惨痛代价。
在那个环境里,对长辈的尊重与顺从,是维系农村社会运转的潜在基石,是千年传承下来的一套规则。
潘高园的婆婆钱左秀,其性格确属畸形,是故事中一个极端的戏剧化设置。
现实中这样的婆婆虽有,确属少数,但正是这种少数,往往酿成特定的悲剧与故事。
因此,潘高园的一系列选择,都是在层层重压下的被迫反应:
被汪细卫“胁迫”,是公婆纵容、环境所迫的无奈;
对田闻祥产生好感,是在这种绝境下心灵渴望依靠的本能;
与钱左岸的纠葛,是试图改变命运、追求更好生活的一种尝试,却低估了钱左岸的作为的结局;
和赵思德的那场意外,则是在她走投无路、意欲自杀、自我放逐时,偶然也是必然的沉沦。
这并非是为她的行为“洗白”。
最初,这个故事构思是一个短篇,核心便是突显这几人错综的关系,结局原是所有男人相继遭遇不测,潘高园最终出家,独守青灯。
这个结局于我而言,对于一个本就苦命的女子,实在过于残忍。几经修改,故事才扩展成了长篇。
我理解许多书友对潘高园这个角色不甚
亲爱的各位书友:
近来看到大家对于书中人物命运与性格变化的诸多讨论,心中感触良多。
在此,我想敞开心扉,与大家聊一聊我创作时的一些思考,特别是关于潘高园、汪细卫和汪细能等核心人物的塑造初衷与演变逻辑。
一、 关于潘高园:一个在时代尘埃中挣扎求存的灵魂
首先,我想谈谈潘高园这个角色。
在她的设定里,十二岁那年家庭突逢巨变,父亲重病,迫使她放弃学业,用稚嫩的肩膀帮助母亲撑起摇摇欲坠的家。
她目睹了母亲为了生存而做出的种种挣扎,同时又承受着母亲“必须保有女性尊严”的严厉告诫。
这种充满矛盾的爱,对于一个正处于叛逆期的少女而言,既是沉重的枷锁,也是她最初反抗的源头。
她渴望通过嫁人,来逃离这种令人窒息的环境。
然而,她未曾料到,嫁入汪家意味着踏入一个更为复杂的困境。
本书的背景设定在90年代左右的农村,那时的观念与今日截然不同,女性的家庭地位与自主空间极为有限。
大家不妨试想,一个没有强硬娘家作为后盾、又无处可去的年轻姑娘,在那样一个信息闭塞、观念传统的环境中,她的出路在哪里?
出走?又能走去何方?
书中角色崔咏梅,其实是我刻意设置的一个“反抗者”参照。
她的结局大家已然看到,一个即将出生的孩子没了。
这并非为了渲染悲情,而是想折射那个时代背景下,激烈反抗可能付出的惨痛代价。
在那个环境里,对长辈的尊重与顺从,是维系农村社会运转的潜在基石,是千年传承下来的一套规则。
潘高园的婆婆钱左秀,其性格确属畸形,是故事中一个极端的戏剧化设置。
现实中这样的婆婆虽有,确属少数,但正是这种少数,往往酿成特定的悲剧与故事。
因此,潘高园的一系列选择,都是在层层重压下的被迫反应:
被汪细卫“胁迫”,是公婆纵容、环境所迫的无奈;
对田闻祥产生好感,是在这种绝境下心灵渴望依靠的本能;
与钱左岸的纠葛,是试图改变命运、追求更好生活的一种尝试,却低估了钱左岸的作为的结局;
和赵思德的那场意外,则是在她走投无路、意欲自杀、自我放逐时,偶然也是必然的沉沦。
这并非是为她的行为“洗白”。
最初,这个故事构思是一个短篇,核心便是突显这几人错综的关系,结局原是所有男人相继遭遇不测,潘高园最终出家,独守青灯。
这个结局于我而言,对于一个本就苦命的女子,实在过于残忍。几经修改,故事才扩展成了长篇。
我理解许多书友对潘高园这个角色不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