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宪圣慈烈吴皇后:四朝更迭心自若,母仪天下德流芳-《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在南宋那个风云变幻、跌宕起伏的时代,有一位女子,以她独特的魅力、过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勇气,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就是宪圣慈烈皇后吴氏。吴氏的一生,经历了高、孝、光、宁四朝,在后位(含太后)长达五十五年,堪称传奇。这期间,她见证了南宋朝廷的风雨飘摇,也参与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她的每一个抉择,都深刻影响着南宋的命运。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她的传奇人生,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

  故事得从北宋末年说起,在开封城的一户人家,主人吴近做了一个奇特的梦。他梦到自己身处一个亭子之下,抬头望去,只见亭子的横匾上写着“侍康”二字。亭子旁边,种植着芍药花,其中唯有一朵独自绽放,开得格外妍丽,在这朵花下,还卧着一只白羊。吴近从梦中醒来,心中满是惊异,总觉得这个梦有着特殊的含义。

  时间来到1115年,也就是乙未羊年,吴近的女儿出生了,据说出生时,红光射向户外,一时间邻里都啧啧称奇。这个女孩,便是日后的宪圣慈烈皇后吴氏。随着吴氏渐渐长大,出落得亭亭玉立,且聪慧过人,她十四岁的时候,恰逢宫廷选秀,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她被选入宫中,侍奉当时还是康王的赵构。此时,吴近才恍然大悟,原来当年的梦竟是“侍康”的征兆。

  初入王府的吴氏,只是众多侍女中的一员,康王赵构彼时与王妃邢秉懿伉俪情深,对府中的其他女子并未过多留意。但吴氏可不是个平凡的女子,她虽然年纪尚小,却有着超乎常人的见识和胆识,且知书达理,平日里就喜爱读书,对经史子集都有涉猎,闲暇之时还勤习翰墨,写得一手好字。这样的她,在众多侍女中逐渐崭露头角。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北宋的局势岌岌可危。赵构作为人质被押往金营,吴氏作为贴身侍女,毅然决然地随行。在金营之中,四周都是如狼似虎的金兵,稍有不慎,便可能性命不保。但吴氏没有丝毫畏惧,她凭借着自己精湛的骑射技艺,在金营中震慑住了金人。斡离不看到她骑马射箭的飒爽英姿,不禁惊叹,还误将赵构当成了将门虎子,认为他绝非等闲之辈。最终,赵构得以被遣返南宋,这次随行,让赵构对吴氏刮目相看,吴氏也在心中暗暗发誓,要一生守护在赵构身边。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掳走徽、钦二帝,北宋宣告灭亡,史称“靖康之耻”。赵构在临安(今杭州)重建宋朝,史称南宋,是为宋高宗。南宋刚刚建立,根基不稳,外有金兵的围追堵截,内有各方势力的暗流涌动,局势十分危急。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再度南下,一路势如破竹,高宗赵构被追得四处逃亡,一直逃到了浙江宁波,准备从这里出海避难。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刻,人心惶惶,朝堂上下一片混乱。高宗安排宰相吕颐浩负责调配船只,由于船只数量有限,卫兵和小吏家眷无法全部上船,最后只能规定每个卫兵和小吏只能带两名家眷。这一规定引起了卫兵们的强烈不满,以张宝为首的百余名卫兵闯进高宗的行宫,吵吵嚷嚷,要求皇帝解决问题。高宗面对这样的局面,也是束手无策,毕竟船就那么多,他也没有办法变出更多的船只来。卫兵们见皇帝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情绪更加激动,场面一度失控,眼看着就要发生兵变。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吴氏身着戎装,英姿飒爽地出现在卫兵面前。她镇定自若,先是指天划地,向卫兵们晓以大义,耐心劝说他们要以大局为重,如今国难当头,应当齐心协力对抗金兵,而不是在这里闹事。接着,她又言辞恳切地承诺,等局势稳定下来,一定会妥善解决他们的问题。卫兵们看到吴氏如此镇定,又说得合情合理,心中的怒火渐渐平息,最终悻悻而退。这场危机,就这样被吴氏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化解了,高宗对她更是赞赏有加,从此对她愈发信任。

  还有一次,建炎三年(1129年)的临安城,高宗赵构的寝宫内突然闯入三名蒙面刺客。彼时,年仅15岁的吴氏正在一旁侍奉,听到动静后,她迅速反应,手持双刀飞身挡在龙床前。刺客们没想到会遇到如此勇猛的女子,一时也有些慌乱。但吴氏毫无惧色,与刺客展开了激烈的搏斗。她自幼习武,身手敏捷,再加上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保护高宗。在她的奋力抵抗下,最终六具尸体倒在了血泊中,而吴氏虽然鬓发微乱,但仪态从容,刀身上的血迹在烛火下泛着冷光。经此一役,吴氏在宫中的威望大增,高宗对她更是宠爱有加,她在后宫中的地位也逐渐稳固。

  在南宋建朝初期,金兵不断南下侵扰,高宗赵构为了躲避金兵的追击,不得不带着群臣出海航行。在茫茫大海上,船只随着波涛起伏,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而且随时都有可能遭遇金兵的袭击,可谓是危机四伏。但吴氏始终坚定地陪伴在高宗身边,她身着戎装,时刻警惕着周围的情况,就像高宗最忠诚的卫士。

  建炎四年(1130年),赵构的御舟在海上航行时,突然有一条鱼跃进了船中。这本是一件平常的小事,但吴氏却灵机一动,她对高宗说:“陛下,这可是周人白鱼的祥兆啊!当年周武王渡河时,就有白鱼跃入舟中,随后便成就了大业。如今这条鱼跃入咱们的御舟,这是上天在预示着陛下也将成就一番大业,复兴宋朝啊!”高宗听了吴氏的话,心中十分高兴,他觉得吴氏说得有理,这或许真的是上天的旨意。在这艰难困苦的逃亡日子里,这一“祥瑞”无疑给高宗和群臣带来了极大的鼓舞,让他们重新燃起了希望。

  因为这件事,高宗对吴氏更加另眼相看,他觉得吴氏不仅勇敢机智,还很有见识,能在关键时刻给自己带来安慰和鼓励。于是,高宗马上封吴氏为和义郡夫人,回到越州(今浙江绍兴)后,又进封她为才人,从此,吴氏在后宫中有了正式的名分,她与高宗的关系也更加亲密。

  随着时间的推移,吴氏在后宫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她不仅美丽聪慧,而且博通书史,善于写作,对各种诗词歌赋都有很深的造诣。她的才华和品德得到了高宗的高度认可,很快就被进封为“婉仪”,不久又晋升为贵妃。在后宫中,她以自己的温婉善良和聪慧才智,赢得了众多嫔妃和宫女的尊重,成为了后宫中的佼佼者。

  在吴氏逐渐得宠的同时,高宗赵构的原配皇后邢秉懿却命运坎坷。靖康之耻时,邢秉懿与徽、钦二帝等一同被金兵掳往金国,在金国的日子里,她受尽了折磨和屈辱。虽然高宗一直没有忘记她,在登基后就遥封她为皇后,但邢秉懿最终还是没能熬过苦难,于1139年在金国五国城去世,年仅34岁。由于当时南宋与金国之间消息不通畅,高宗一直不知道邢皇后已经去世的消息。

  1142年,宋、金达成“绍兴和议”,金国将高宗的生母韦氏送回南宋。韦氏回到南宋后,才将邢皇后已去世的消息告诉了高宗。此时,皇后之位已经空悬了十六年之久,朝臣们纷纷上表请求高宗重新立皇后。而在众多候选人中,吴贵妃凭借着自己的贤德和高宗的宠爱,成为了热门人选。韦太后在金国多年,深知宫廷生活的不易,她回到南宋后,也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