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唐肃宗李亨:乱世天子,生不逢时,功过参半-《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生在盛唐繁华里,偏逢羯鼓惊尘。

  东宫数载怕沾身。马嵬坡下泪,灵武续乾坤。

  平乱功成身已病,宫闱又起风云。

  一生劳苦为谁奔?史书留笔墨,功过任人论。

  唐玄宗天宝年间的长安,那是神仙看了都想落户的地界——朱雀大街上的胡商能说三种方言,曲江池的游船里飘着杨贵妃爱吃的荔枝香,就连宫墙根下卖胡饼的小贩,都敢跟路过的官员扯两句今年荔枝收成咋样。

  但有个人,却觉得这繁华长安是座镀金牢笼,这人就是时任太子的李亨,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

  李亨这太子当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全天24小时待机,全年365天背锅。他爹李隆基早年是个狠角色,杀韦后、平太平公主,一手开创开元盛世,可到了晚年,眼里只有杨贵妃和安禄山,连亲儿子都得靠边站。更要命的是,当时朝堂上还有个职业太子克星——宰相李林甫。

  李林甫这人,史书里说他口有蜜,腹有剑(《旧唐书·李林甫传》),对付太子那叫一个专业。李亨刚当上太子没两年,李林甫就唆使人告太子的小舅子韦坚谋反,硬是把韦家一锅端了。李亨吓得连夜跟老婆韦氏离婚,理由是我跟这家人不熟,活生生把结发妻子推出去挡枪。

  可李林甫没打算放过他。没过多久,又有人告太子的好友皇甫惟明想拥立太子,李隆基不管三七二十一,把皇甫惟明杀了,还把李亨叫到宫里骂了一顿。李亨吓得当场哭晕过去,醒来后又赶紧跟另一个老婆杜氏离婚,理由还是我跟这家人不熟。

  就这么着,李亨当了十几年太子,离了两次婚,身边的亲信死的死、贬的贬,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摸自己的脖子——看看脑袋还在不在。《资治通鉴》里记载,那段时间李亨常忧惧,鬓发斑白,才三十多岁的人,头发都快全白了,活像个五十岁的老头。

  有人可能会问,李亨就不会反抗吗?反抗?那是找死。他爹李隆基是什么人?连自己亲姑姑太平公主都能杀,要是李亨敢露出半点不臣之心,估计第二天就该暴病身亡了。所以李亨只能忍,像个缩头乌龟似的,每天除了上朝就是待在东宫看书,连跟大臣多说一句话都不敢。

  就这么熬啊熬,熬到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终于熬出了点——安禄山反了。

  安禄山这小子,早年是李隆基的宠臣,肚子大得能装下一个小桌子,跳胡旋舞能把自己转成陀螺,还认了杨贵妃当干娘,每天一口一个叫得比亲儿子还亲。可就是这么个乖儿子,突然带着十五万大军造反,口号是诛杨国忠,清君侧。

  李隆基一开始还不信,说安禄山这小子那么乖,怎么可能反?肯定是有人造谣。结果安禄山的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没几个月就打下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李隆基这才慌了神,赶紧派哥舒翰去守潼关。

  可这时候,宰相杨国忠又出来添乱了。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哥哥,没啥本事,就会拍皇帝马屁。他怕哥舒翰手握重兵威胁自己,就天天在李隆基耳边说哥舒翰按兵不动,肯定是想谋反。李隆基晚年脑子不好使,居然真信了,逼着哥舒翰出关迎战。

  哥舒翰没办法,只能哭着领兵出关,结果中了安禄山的埋伏,十几万大军全军覆没,潼关也丢了。潼关一丢,长安就成了一座孤城,李隆基吓得连夜带着杨贵妃、杨国忠和少数亲信逃出了长安,连文武百官都没通知。

  李亨也跟着一起逃,只不过他的心情比李隆基复杂多了——一方面,他怕安禄山的军队追上来把自己杀了;另一方面,他又觉得这可能是自己的机会。毕竟,乱世出英雄,也出皇帝。

  李隆基一行人逃到马嵬坡(今陕西兴平)的时候,出事儿了。

  当时随行的士兵又饿又累,一个个怨气冲天,都觉得是杨国忠和杨贵妃害他们落到这步田地。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一看士兵们快哗变了,就找到李亨的亲信李辅国,说现在士兵们都想杀杨国忠,要是咱们不顺应军心,说不定连太子殿下都要遭殃。

  李亨这时候心里犯了嘀咕:杀杨国忠倒是好,可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哥哥,杀了他,杨贵妃能饶了自己吗?他爹李隆基能饶了自己吗?所以李亨没敢表态,只是说这事得从长计议。

  可士兵们没耐心等从长计议。当天下午,杨国忠骑马经过驿站门口,士兵们突然冲出来,大喊杨国忠谋反,上去就把他砍了,还把他的脑袋挂在驿站门口示众。紧接着,士兵们又围住了李隆基的帐篷,要求李隆基杀了杨贵妃。

  李隆基这时候还想护着杨贵妃,说杨贵妃深居宫中,怎么会知道杨国忠的谋反计划?可陈玄礼说将士们杀了杨国忠,要是杨贵妃还在陛下身边,将士们心里不安,恐怕会出更大的乱子(《旧唐书·杨贵妃传》)。

  李隆基没办法,只能让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里,用一条白绫把她勒死了,也就是史书里说的遂缢死于佛室。杨贵妃死的时候才三十八岁,一代美人就这么香消玉殒了。

  李亨在旁边看着这一切,心里是又惊又喜。惊的是士兵们居然敢逼宫杀贵妃,喜的是杨国忠死了,自己最大的仇人没了,而且他爹李隆基经此一役,威望大减,自己的机会来了。

  果然,马嵬坡兵变之后,李隆基想继续往四川逃,可士兵们不愿意——四川那地方偏僻,到了那儿就等于放弃中原了。这时候,有人提议太子殿下应该留下来,收拾残兵,收复长安。士兵们一听,纷纷响应,都跪在李亨面前请他留下。

  李隆基一看这架势,知道自己留不住李亨了,只能叹口气说朕老了,不中用了,收复中原的事儿就交给你了。然后,李隆基带着少数人往四川逃,李亨则带着一部分士兵往灵武(今宁夏灵武)去了。

  这一别,父子俩就再也没见过面,而且李亨的命运,也从这一刻开始彻底改变。

  李亨带着士兵往灵武走的时候,那叫一个惨。一路上缺粮少药,士兵们吃不饱饭,还得防备安禄山的追兵。有好几次,李亨都想放弃,跟他爹一起去四川,可身边的亲信李辅国和杜鸿渐一直劝他现在天下大乱,陛下要是去了四川,中原就彻底完了,只有您留下来,才能凝聚人心。

  李亨一想也是,自己当了十几年受气太子,要是现在放弃,这辈子就只能当个流亡王子了,所以咬着牙继续往前走。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终于到达了灵武。

  灵武这地方,跟长安比起来,那就是个穷乡僻壤——城里没有像样的宫殿,只有几间破房子,连皇帝坐的龙椅都得临时用木头搭。可就是在这么个地方,李亨在李辅国、杜鸿渐等人的拥护下,登基称帝了,改元,也就是唐肃宗。

  李亨登基的时候,心里其实挺虚的——他没经过他爹李隆基的同意,等于是称帝,要是他爹不高兴,说不定会派人来打他。所以他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四川给李隆基送信,说儿臣也是没办法,将士们逼着我登基,我这也是为了国家社稷,等收复了长安,我就把皇位还给您。

  李隆基收到信的时候,心里肯定不是滋味——自己还没死呢,儿子就抢先当了皇帝,这不是篡位吗?可他转念一想,自己现在躲在四川,手里没兵没权,要是跟李亨翻脸,说不定连四川都待不住。所以他只能顺水推舟,派人去灵武给李亨送了玉玺和宝册,正式承认了他的皇位,还说朕早就想把皇位传给你了,现在你终于登基了,朕也就放心了(《旧唐书·肃宗纪》)。

  李亨收到玉玺后,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可他知道,当皇帝容易,当好皇帝难,尤其是在这种乱世。当时安禄山已经占领了长安和洛阳,唐朝的半壁江山都没了,而且朝廷里没几个能打仗的将领,士兵也大多是临时招募的农民,战斗力差得很。

  这时候,有人给李亨推荐了一个人——郭子仪。郭子仪当时是朔方节度使,手里有一支战斗力不错的军队,而且为人忠诚,是个难得的将才。李亨一听,赶紧派人去请郭子仪,还说只要你能帮我收复长安,我封你为宰相。

  郭子仪也没让李亨失望,接到命令后,立刻带着军队赶到灵武,还联合了回纥的援军,一起对抗安禄山的军队。有了郭子仪,李亨才算有了底气,开始制定收复长安和洛阳的计划。

  郭子仪确实是个打仗的料。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正月,安禄山被他儿子安庆绪杀了——安庆绪觉得他爹太胖了,而且脾气不好,天天打骂自己,所以趁安禄山睡觉的时候,让亲信把他杀了,然后自己当了大燕皇帝。

  安禄山一死,叛军就乱了套。郭子仪趁机率领唐军和回纥援军,先后收复了长安和洛阳。消息传到灵武,李亨高兴得差点跳起来,赶紧从灵武迁回长安。回到长安的时候,老百姓都跑到街上迎接他,哭着说陛下终于回来了,我们终于不用当亡国奴了(《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五》)。

  可李亨刚高兴没几天,就开始了。他首先怀疑的就是郭子仪——郭子仪手握重兵,又收复了两京,威望比自己还高,要是他想谋反怎么办?所以李亨找了个借口,把郭子仪召回长安,夺了他的兵权,让他当了个有名无实的宰相。

  郭子仪也没抱怨,乖乖地交出了兵权,每天待在家里看书,不跟大臣来往。可李亨还是不放心,又派了个太监鱼朝恩去监督军队。鱼朝恩是个只会拍马屁的家伙,根本不懂打仗,却偏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