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南中来信-《封御三国:潜龙问鼎》

  龙编城的雨季渐歇,湿漉漉的青石街道上升腾着氤氲水汽。州牧府后园的芭蕉叶上滚落最后一串雨珠,在晨光中碎裂成万千金芒。

  刘封正在校场观看新式连弩的操演。弩机击发的闷响惊起檐下白鹭,箭矢破空的尖啸声中,标靶草人应声洞穿。

  “射速较旧弩快三成,破甲能力提升五成。”于禁捧着一件被射穿的吴军铁札甲,语气带着军人的审慎,“但弩机结构更复杂,保养需格外用心。”

  “值得。”刘封接过弩机,指尖抚过精心打磨的木质弩身,“告诉老麦,先装备无当飞军。”

  这时庞宏手持一封帛书快步走来,青衫下摆被晨露浸湿也浑然不觉。

  “主公,成都来使。”他将帛书呈上,罕见的欲言又止。

  刘封展开帛书。诸葛亮的笔迹清隽从容,先是追忆先帝,再贺交州安定,最后才委婉提出互通商路、共促农耕的请求。措辞谦和,仿佛只是寻常邦交文书。

  “孔明这是要占城稻种。”刘封一语道破,将帛书递给于禁,“你怎么看?”

  于禁扫过文书,眉头紧锁:“蜀中刚经历夷陵之败,又要应对曹丕伐吴,此时示好,恐怕别有用心。”

  庞宏点头:“亮虽在丧期,目光却从未离开过南方。他料定我们不会拒绝通商,但占城稻种......”

  “给。”刘封突然道。

  二人皆是一怔。

  “不仅要给,还要多给。”刘封走向园中那片试验田,稻穗在晨风中泛起金浪,“但要用蜀锦的织造技工来换。”

  庞宏恍然:“主公是要......”

  “蜀锦技艺向来秘不外传。若能得之,交州丝绸便能与蜀锦一较高下。”刘封捻起一穗稻谷,“至于占城稻,就算给了他们,没有交州的水热条件,产量也要大打折扣。”

  他碾开谷壳,米香四溢:“况且,我们已有更好的。”

  试验田角落里,几株稻穗格外沉甸甸。这是农官用占城稻与本地良种杂交的新品,兼顾了早熟与高产。

  “告诉孔明,交州愿与季汉永结盟好。”刘封将稻穗投入渠水,看它随波远去,“但技工交换,需他亲自首肯。”

  这个条件极为刁钻。诸葛亮若答应,必遭蜀中织锦世家反对;若不答应,便是诚意不足。

  三日后,州牧府正堂。蜀使费祎恭敬行礼,年仅弱冠的他在诸葛亮栽培下已显沉稳。

  “听闻交州新稻一年三熟,实乃天赐祥瑞。”费祎奉上礼单,“诸葛丞相特命外臣带来蜀中良种百石,以为投桃报李。”

  刘封扫过礼单,都是些寻常谷物。他不动声色:“丞相美意,本侯心领。只是交州湿热,蜀中种子恐怕水土不服。”

  费祎微笑:“确是如此。故丞相有意遣农官十人,来交州学习耕种之术。”

  堂内一时寂静。庞宏与于禁交换眼神——这才是诸葛亮的真正目的,不仅要稻种,更要种植技术。

  “可。”刘封爽快应下,“不过交州缺织造良工,若丞相能派三五十名织工前来,本侯感激不尽。”

  费祎笑容微僵。他显然没料到刘封反将一军。

  “此事......外臣需请示丞相。”

  “无妨。”刘封端起茶盏,“使者可在龙编多住些时日,看看交州风物。”

  待费祎退下,庞宏立即道:“诸葛亮这是要偷师学艺。”

  “让他学。”刘封放下茶盏,“等蜀中农官熟悉了交州农时,我们的新稻已经推广三载。至于织工......”

  他看向甄若:“你亲自挑选三十名学徒,蜀中织工一到,日夜不停向他们请教。我要半年内,交州能自产蜀锦。”

  “妾身明白。”甄若腕间算盘轻响,“已备好工坊。”

  雨又下了起来,敲打着初绽的芭蕉花。费祎站在客馆窗前,望着雨幕中忙碌的港口。交州的繁荣远超预期,这让他心生不安。

  与此同时,龙编城南的茶肆里,高骁扮作贩茶商人,将一枚特制铜钱压在碗底。这是他第三次尝试接触吴巨的线人,前两次都石沉大海。

  掌柜收起铜钱,低语:“吴太守说,要加价。”

  高骁冷笑:“告诉吴巨,他熔铸假币的证据,刘封早已掌握。现在不是讨价还价的时候。”

  他留下新的联络方式,消失在雨巷中。这场博弈里,每个人都在试探对方的底线。

  州牧府书房内,刘封看着暗卫送来的密报,指尖轻敲案几。

  “吴巨果然坐不住了。”

  庞宏蹙眉:“他既与曹魏勾结,又暗通东吴,这般首鼠两端......”

  “正因为首鼠两端,才好利用。”刘封铺开苍梧地图,“让我们给这位太守,再加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