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伙伴们,大家晚上好呀!今天晚上,我非常高兴能够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个非常有趣的中医名词——脾肾阳虚。
脾肾阳虚,这可是中医领域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哦!它指的是人体的脾脏和肾脏这两个重要器官的阳气都出现了亏虚的情况。脾脏和肾脏在我们的身体里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呢!脾脏负责运化水谷精微,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营养;而肾脏则主管生殖、生长发育以及水液代谢等重要功能。
当脾肾阳虚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比如说,患者可能会感到腰膝酸软、畏寒怕冷、手脚冰凉,这是因为阳气不足,无法温暖身体所致。同时,还可能会有腹泻、腹胀、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方面的问题,这是由于脾脏的运化功能受到了影响。另外,男性可能会出现性功能减退、阳痿早泄等症状,女性则可能会有月经不调、宫寒不孕等问题,这都与肾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那么,脾肾阳虚是怎么引起的呢?其实原因有很多啦,比如说过度劳累、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情志失调等等,都可能导致阳气的损耗,从而引发脾肾阳虚。
对于脾肾阳虚的治疗,中医有很多方法哦!一般会采用中药调理等方法来补充阳气,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调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早睡早起、适当运动、合理饮食等等。
大家不明白为什么老年人会出现这种尿急尿频的症状?它在中医里就叫脾肾阳虚,这四个是不是中国字?明白什么意思吗?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那我们就从这四个字﹣-脾肾阳虚讲起。
那年我第一次去海南参加会议,中午吃饭的时候,同桌的人得知我是中医大夫后,一桌子的人都围了过来,纷纷让我给他们看病。我告诉他们,等听完课之后再给他们看,不然他们可能听不懂。
就在这时,一个南宁的小伙子突然兴奋地对我说:“韩老师,我听得懂!”我有些惊讶地看着他,疑惑地问:“你怎么听得懂呢?”他自信地回答道:“我是北京大学毕业的。”
我笑了笑,解释说:“我讲的可都是古文哦。”然而,他却不以为然地说:“我告诉你吧,我是北大中文系专门研究古文的。”
听到他这么说,我心想既然他能听懂,那就给他看看吧。于是,我简单地给他把了一下脉,然后告诉他:“你没有什么大毛病,就是脾肾阳虚。”说完,我便匆匆离开了,因为我知道接下来肯定会有一堆问题需要解释,而且一时半会儿也说不清楚。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下午的会议上,这个小伙子一直两眼发直,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似乎在苦苦思索着什么。
“不对啊?韩老师说我脾肾阳虚,我今年才刚三十岁还没结婚,怎么阳就虚了呢?”你不禁感到困惑和担忧,毕竟对于一个三十岁的男性来说,听到“阳虚”这样的诊断,确实会让人有些难以接受。
你突然意识到,尤其是中国男性,似乎对“阳虚”这两个字有着一种特殊的敏感。他们往往不明白这句话到底意味着什么,却又对其充满了恐惧和疑虑。
那么,让我们来揭开“脾肾阳虚”的真正面纱吧。
首先,我们从第二个字“肾”说起。肾位于腰部,在脊柱的两旁,左右各一。就像古人所说的那样:“腰者,肾之府。”这意味着腰部是肾脏的居所,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肾脏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内藏着“先天之精”。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精华物质,被视为脏腑阴阳的根本,也是生命的源泉。因此,中医将肾称为人体的“先天之本”。
那么,什么是“先天之本”呢?简单来说,当人在母体中刚刚受孕并开始坐胎时,最先形成的就是肾。这就好比现代医学中所描述的卵子与精子撞击后所形成的胚胎,在中医的概念里,它被称为肾,是先天之本,负责主管人体的造血功能。
然而,现代西医学却告诉人们,肝脏才是造血的器官。前些年,国家大力倡导人们捐献血液,以满足医疗需求。而近年来,国家又开始呼吁人们捐献骨髓,这又是为何呢?原来,骨髓对于白血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它可以为患者提供新的造血细胞,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造血功能。
白血病,这个现代医学中的术语,实际上指的是造血机能出现障碍的病症,也就是所谓的障碍性贫血。通过对这一病症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造血的关键其实在于骨髓。而骨髓又源自何处呢?答案便是骨头。没有骨头,自然也就不会有骨髓的存在。
至此,我们终于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的老祖宗在数千年前就已经洞悉了这个奥秘,他们告诉我们:“肾主骨生髓造血”。那么,什么叫做“主骨生髓血”呢?这里的“主”字,其实就是管理的意思。换句话说,肾脏是负责管理造血功能的重要器官。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第一个字“脾”。脾位于人体的中焦部位,处于膈之下。脾和胃共同构成了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人体的消化运动主要依赖于脾和胃的生理功能。
脾在中医里被称为“后天之本”,它在人体中主要负责统摄血液。那么,什么是“后天之本”呢?简单来说,它就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根本。
打个比方,人在母亲体内孕育十个月,这期间完全依靠吸收母体的营养来成长。当十个月过去,婴儿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接下来他靠什么来继续长大呢?通常情况下,婴儿首先会吃一段时间的母乳,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开始进食固体食物。
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自己是吃饭的时间长呢,还是吃奶的时间长呢?我在承德讲课时,曾遇到过一个小伙子,他告诉我他吃奶的时间比吃饭的时间长,这着实让我大吃一惊。
我赶忙追问他:“你吃的是什么奶啊?”他回答说:“牛奶啊!”
如今,许多人过于关注奶类的摄入,却忽视了吃饭的重要性。长此以往,人们可能会逐渐淡忘,吃饭才是真正为我们身体提供营养、滋养我们成长的“后天之本”。
统血的统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统,就如同那神秘的摄魂使者,摄取和运化着生命的奥秘。打个通俗易懂的比方,当你早餐喝下那碗温暖的小米粥时,在你身体里流淌的是什么呢?那可不是小米粥,而是如潺潺溪流般的血液,这便是摄取的神奇力量。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精密的机器,从小米粥中摄取造血所需的养分,然后由脾脏如巧手工匠般运化。我们吃任何东西都要通过嘴巴这个“入口”,食物进入胃这个“加工厂”,经过大约四个小时的消化,再传递给小肠这个“吸收站”,小肠开始吸收养分,将其传递给脾,脾就像一个勤劳的“快递员”,分泌胰岛,胰岛则如忠诚的“运输队”,将养分输送到肾脏,肾脏把养分和水如天作之合般结合到骨髓中造血,血液就像珍贵的“宝藏”储存在肝脏,肝脏又将血液如慷慨的“施主”供应给心脏,心脏再把血液如奔腾的“骏马”运输到全身的动脉,如此这般,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第三个字是“阳”,那什么是“阴阳”呢?提到阴阳,中医常常会用到这个神秘的概念,但许多人都如同雾里看花,不明白它到底所指何物。传统的中医并不说治病,而是说调整,调整的是什么呢?就是调整人体阴阳的微妙平衡。
我这里所说的阴阳并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奥秘,只是指最基本的人和自然之间那如天地般宏大的阴阳概念。在这个概念中,“阳”就如同那普照万物的太阳,代表着我们吃过的所有食物都曾沐浴过阳光的洗礼。
有人可能会说地瓜、土豆、山药这些食物没有见过太阳,难道你在吃这些东西的时候,都要把脑袋埋进泥土里去吃吗?地瓜、土豆难道不是都需要从土里刨出来才能吃吗?所以说,我们吃过的任何食物都如同被阳光亲吻过一般。在这里,“阳”字就如同一个生动的符号,代表着食物的意义。而“阴”则指那些没有见过太阳的事物。
什么东西没见过太阳呢?你的五脏六腑肯定没见过太阳吧!你看看,有谁会没事就把自己的肚皮拉开,然后把五脏六腑拿出来晾晒一下的呢?肯定没有吧!我跟你讲哦,最好还是不要让它们见到太阳,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见到了,通常都会是最后一面哦!
就比如说胆囊发炎了,医生会说胆囊其实不太重要,干脆切掉算了。然后在做手术的时候,家属就在手术室外焦急地等待着。等到手术结束,医生会把切下来的胆囊放在一个小托盘里,拿出来给家属看,还会说:“看好了啊,这就是他的胆囊。”所以说呀,大家最好还是别让自己的脏器见到太阳,一旦见到了,往往就意味着这是最后一面了。
这里的“阴”字呢,其实就是指我们从父母身体里继承下来的那些脏器哦。
中医里常说的“阴阳平衡”,简单来讲呢,就是人是靠着吃食物一点一点慢慢长大的,而我们所吃进去的食物的分量呢,和我们的脏器是同步增长的,这样就达到了一个平衡的状态。“阴之所生,本在五味”,这里的五味呢,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五谷啦。
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人生下来时如同一粒微小的种子,能成长到 1 米 8 以上的巨人,靠的是什么呢?当然是食物这位“成长导师”的悉心滋养。小时候,心脏犹如一棵稚嫩的幼苗,在长到 1 米 8 后,它也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而这一切的“肥料”,依然是食物。所以,任何脏器出现问题,都与我们的饮食有着千丝万缕的直接联系。
人活着,吃是关键,实际上,人体脏器的生长以及机能的优劣,靠的就是阴阳的和谐平衡,就如同天平的两端,需要保持精准的平衡。因此,中医并非单纯地治病,调整阴阳平衡实则是在调整脏器的机能。为何众多病症明明可以治愈,却总是反复发作,难以彻底痊愈呢?这是因为现代西医学仅仅注重了三分治疗,却忽略了七分调养。
第四个字“虚”,意味着少。“阳虚”即阳的力量减少,阴自然就会像失去支撑的大厦一般,出现各种症状,而老年人尿急尿频便是最为常见的毛病。尿急尿频还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叫做“血不养筋”。那么,这一毛病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因为六十岁老人的饭量会比三十岁时大幅减少,脾胃功能也会如夕阳西下般逐渐减弱。脾胃功能一旦削弱,摄取的食物和营养就如同涓涓细流,变得稀少,给肾脏造血的原材料也相对匮乏。肾脏完成造血后,要将血液输送给肝脏储存,肝脏再通过心脏将血液供应到全身的经脉。肝在中医里被称为藏血器官,犹如一个“血液仓库”,主管着筋。肾脏造血减少,肝脏储存的血液也会相应减少,供给全身经脉的血液就如干涸的河流,变得稀少。血液不足,无法滋养到筋,导致膀胱口松弛,在中医里,这就被称为“血不养筋”。由于膀胱口的筋松弛,哪怕只有一点尿液,也会让人憋不住,迫不及待地往厕所里跑。
有人或许会心生疑惑,为何要先松开膀胱的筋,而非其他部位呢?诸位不妨细想,人是否每日三餐,每日一便?正常人每日小便又该是几次呢?应是 5 到 6 次。膀胱口每日开合 5 到 6 次,乃是人体使用最为频繁的脏腑。如此频繁使用,会产生何种后果呢?
且举一个最为简单的例子,每个人是否都身着内裤?内裤穿着一段时间后,裤头便会松弛。这是为何呢?是因为频繁穿脱吗?非也,实则是因为内裤清洗最为频繁。其他衣物可六日不洗,可有谁能告诉我内裤可六日不洗?故而,膀胱乃是使用最为频繁的器官,其所消耗的能量亦是最多,恰似你频繁用水冲刷内裤松紧带里的胶,其弹力便会消失,等同于膀胱口松弛。在现代医学中,此乃胶原蛋白已被“冲刷”殆尽,谓之缺乏胶原蛋白;在中医理论里,则认为是你的血液已无法滋养,此即为“血不养筋”。
故而,老年朋友们首先出现的症状便是尿急尿频,一夜五、六次,总是松紧交替。倘若我们的内裤松弛了,尚可更换一根松紧带,但人体这根筋却无法更换,那为其增添些胶,岂不就不会松弛了吗!
众所周知,血乃人体之养分。为何有人一抽血便浑身无力?为何会眩晕?皆因血液不足,血乃人体中最为重要的养分。
老年人血液不足,血不养筋,出现尿急尿频实属正常。前文提及的那位大爷,为何治疗三年仍未见好转,反而愈发严重,亦是因为只注重了三分治,而忽视了七分养。现今之人,往往只看重三分治,因为三分治会让大家首先想到药物,误以为药物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然而结果却是越治问题越大。那七分养究竟是何物呢?便是中医所讲的药食同源之法。
那么好亲爱的伙伴们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明天再见。
脾肾阳虚,这可是中医领域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哦!它指的是人体的脾脏和肾脏这两个重要器官的阳气都出现了亏虚的情况。脾脏和肾脏在我们的身体里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呢!脾脏负责运化水谷精微,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营养;而肾脏则主管生殖、生长发育以及水液代谢等重要功能。
当脾肾阳虚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比如说,患者可能会感到腰膝酸软、畏寒怕冷、手脚冰凉,这是因为阳气不足,无法温暖身体所致。同时,还可能会有腹泻、腹胀、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方面的问题,这是由于脾脏的运化功能受到了影响。另外,男性可能会出现性功能减退、阳痿早泄等症状,女性则可能会有月经不调、宫寒不孕等问题,这都与肾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那么,脾肾阳虚是怎么引起的呢?其实原因有很多啦,比如说过度劳累、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情志失调等等,都可能导致阳气的损耗,从而引发脾肾阳虚。
对于脾肾阳虚的治疗,中医有很多方法哦!一般会采用中药调理等方法来补充阳气,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调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早睡早起、适当运动、合理饮食等等。
大家不明白为什么老年人会出现这种尿急尿频的症状?它在中医里就叫脾肾阳虚,这四个是不是中国字?明白什么意思吗?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那我们就从这四个字﹣-脾肾阳虚讲起。
那年我第一次去海南参加会议,中午吃饭的时候,同桌的人得知我是中医大夫后,一桌子的人都围了过来,纷纷让我给他们看病。我告诉他们,等听完课之后再给他们看,不然他们可能听不懂。
就在这时,一个南宁的小伙子突然兴奋地对我说:“韩老师,我听得懂!”我有些惊讶地看着他,疑惑地问:“你怎么听得懂呢?”他自信地回答道:“我是北京大学毕业的。”
我笑了笑,解释说:“我讲的可都是古文哦。”然而,他却不以为然地说:“我告诉你吧,我是北大中文系专门研究古文的。”
听到他这么说,我心想既然他能听懂,那就给他看看吧。于是,我简单地给他把了一下脉,然后告诉他:“你没有什么大毛病,就是脾肾阳虚。”说完,我便匆匆离开了,因为我知道接下来肯定会有一堆问题需要解释,而且一时半会儿也说不清楚。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下午的会议上,这个小伙子一直两眼发直,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似乎在苦苦思索着什么。
“不对啊?韩老师说我脾肾阳虚,我今年才刚三十岁还没结婚,怎么阳就虚了呢?”你不禁感到困惑和担忧,毕竟对于一个三十岁的男性来说,听到“阳虚”这样的诊断,确实会让人有些难以接受。
你突然意识到,尤其是中国男性,似乎对“阳虚”这两个字有着一种特殊的敏感。他们往往不明白这句话到底意味着什么,却又对其充满了恐惧和疑虑。
那么,让我们来揭开“脾肾阳虚”的真正面纱吧。
首先,我们从第二个字“肾”说起。肾位于腰部,在脊柱的两旁,左右各一。就像古人所说的那样:“腰者,肾之府。”这意味着腰部是肾脏的居所,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肾脏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内藏着“先天之精”。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精华物质,被视为脏腑阴阳的根本,也是生命的源泉。因此,中医将肾称为人体的“先天之本”。
那么,什么是“先天之本”呢?简单来说,当人在母体中刚刚受孕并开始坐胎时,最先形成的就是肾。这就好比现代医学中所描述的卵子与精子撞击后所形成的胚胎,在中医的概念里,它被称为肾,是先天之本,负责主管人体的造血功能。
然而,现代西医学却告诉人们,肝脏才是造血的器官。前些年,国家大力倡导人们捐献血液,以满足医疗需求。而近年来,国家又开始呼吁人们捐献骨髓,这又是为何呢?原来,骨髓对于白血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它可以为患者提供新的造血细胞,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造血功能。
白血病,这个现代医学中的术语,实际上指的是造血机能出现障碍的病症,也就是所谓的障碍性贫血。通过对这一病症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造血的关键其实在于骨髓。而骨髓又源自何处呢?答案便是骨头。没有骨头,自然也就不会有骨髓的存在。
至此,我们终于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的老祖宗在数千年前就已经洞悉了这个奥秘,他们告诉我们:“肾主骨生髓造血”。那么,什么叫做“主骨生髓血”呢?这里的“主”字,其实就是管理的意思。换句话说,肾脏是负责管理造血功能的重要器官。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第一个字“脾”。脾位于人体的中焦部位,处于膈之下。脾和胃共同构成了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人体的消化运动主要依赖于脾和胃的生理功能。
脾在中医里被称为“后天之本”,它在人体中主要负责统摄血液。那么,什么是“后天之本”呢?简单来说,它就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根本。
打个比方,人在母亲体内孕育十个月,这期间完全依靠吸收母体的营养来成长。当十个月过去,婴儿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接下来他靠什么来继续长大呢?通常情况下,婴儿首先会吃一段时间的母乳,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开始进食固体食物。
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自己是吃饭的时间长呢,还是吃奶的时间长呢?我在承德讲课时,曾遇到过一个小伙子,他告诉我他吃奶的时间比吃饭的时间长,这着实让我大吃一惊。
我赶忙追问他:“你吃的是什么奶啊?”他回答说:“牛奶啊!”
如今,许多人过于关注奶类的摄入,却忽视了吃饭的重要性。长此以往,人们可能会逐渐淡忘,吃饭才是真正为我们身体提供营养、滋养我们成长的“后天之本”。
统血的统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统,就如同那神秘的摄魂使者,摄取和运化着生命的奥秘。打个通俗易懂的比方,当你早餐喝下那碗温暖的小米粥时,在你身体里流淌的是什么呢?那可不是小米粥,而是如潺潺溪流般的血液,这便是摄取的神奇力量。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精密的机器,从小米粥中摄取造血所需的养分,然后由脾脏如巧手工匠般运化。我们吃任何东西都要通过嘴巴这个“入口”,食物进入胃这个“加工厂”,经过大约四个小时的消化,再传递给小肠这个“吸收站”,小肠开始吸收养分,将其传递给脾,脾就像一个勤劳的“快递员”,分泌胰岛,胰岛则如忠诚的“运输队”,将养分输送到肾脏,肾脏把养分和水如天作之合般结合到骨髓中造血,血液就像珍贵的“宝藏”储存在肝脏,肝脏又将血液如慷慨的“施主”供应给心脏,心脏再把血液如奔腾的“骏马”运输到全身的动脉,如此这般,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第三个字是“阳”,那什么是“阴阳”呢?提到阴阳,中医常常会用到这个神秘的概念,但许多人都如同雾里看花,不明白它到底所指何物。传统的中医并不说治病,而是说调整,调整的是什么呢?就是调整人体阴阳的微妙平衡。
我这里所说的阴阳并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奥秘,只是指最基本的人和自然之间那如天地般宏大的阴阳概念。在这个概念中,“阳”就如同那普照万物的太阳,代表着我们吃过的所有食物都曾沐浴过阳光的洗礼。
有人可能会说地瓜、土豆、山药这些食物没有见过太阳,难道你在吃这些东西的时候,都要把脑袋埋进泥土里去吃吗?地瓜、土豆难道不是都需要从土里刨出来才能吃吗?所以说,我们吃过的任何食物都如同被阳光亲吻过一般。在这里,“阳”字就如同一个生动的符号,代表着食物的意义。而“阴”则指那些没有见过太阳的事物。
什么东西没见过太阳呢?你的五脏六腑肯定没见过太阳吧!你看看,有谁会没事就把自己的肚皮拉开,然后把五脏六腑拿出来晾晒一下的呢?肯定没有吧!我跟你讲哦,最好还是不要让它们见到太阳,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见到了,通常都会是最后一面哦!
就比如说胆囊发炎了,医生会说胆囊其实不太重要,干脆切掉算了。然后在做手术的时候,家属就在手术室外焦急地等待着。等到手术结束,医生会把切下来的胆囊放在一个小托盘里,拿出来给家属看,还会说:“看好了啊,这就是他的胆囊。”所以说呀,大家最好还是别让自己的脏器见到太阳,一旦见到了,往往就意味着这是最后一面了。
这里的“阴”字呢,其实就是指我们从父母身体里继承下来的那些脏器哦。
中医里常说的“阴阳平衡”,简单来讲呢,就是人是靠着吃食物一点一点慢慢长大的,而我们所吃进去的食物的分量呢,和我们的脏器是同步增长的,这样就达到了一个平衡的状态。“阴之所生,本在五味”,这里的五味呢,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五谷啦。
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人生下来时如同一粒微小的种子,能成长到 1 米 8 以上的巨人,靠的是什么呢?当然是食物这位“成长导师”的悉心滋养。小时候,心脏犹如一棵稚嫩的幼苗,在长到 1 米 8 后,它也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而这一切的“肥料”,依然是食物。所以,任何脏器出现问题,都与我们的饮食有着千丝万缕的直接联系。
人活着,吃是关键,实际上,人体脏器的生长以及机能的优劣,靠的就是阴阳的和谐平衡,就如同天平的两端,需要保持精准的平衡。因此,中医并非单纯地治病,调整阴阳平衡实则是在调整脏器的机能。为何众多病症明明可以治愈,却总是反复发作,难以彻底痊愈呢?这是因为现代西医学仅仅注重了三分治疗,却忽略了七分调养。
第四个字“虚”,意味着少。“阳虚”即阳的力量减少,阴自然就会像失去支撑的大厦一般,出现各种症状,而老年人尿急尿频便是最为常见的毛病。尿急尿频还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叫做“血不养筋”。那么,这一毛病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因为六十岁老人的饭量会比三十岁时大幅减少,脾胃功能也会如夕阳西下般逐渐减弱。脾胃功能一旦削弱,摄取的食物和营养就如同涓涓细流,变得稀少,给肾脏造血的原材料也相对匮乏。肾脏完成造血后,要将血液输送给肝脏储存,肝脏再通过心脏将血液供应到全身的经脉。肝在中医里被称为藏血器官,犹如一个“血液仓库”,主管着筋。肾脏造血减少,肝脏储存的血液也会相应减少,供给全身经脉的血液就如干涸的河流,变得稀少。血液不足,无法滋养到筋,导致膀胱口松弛,在中医里,这就被称为“血不养筋”。由于膀胱口的筋松弛,哪怕只有一点尿液,也会让人憋不住,迫不及待地往厕所里跑。
有人或许会心生疑惑,为何要先松开膀胱的筋,而非其他部位呢?诸位不妨细想,人是否每日三餐,每日一便?正常人每日小便又该是几次呢?应是 5 到 6 次。膀胱口每日开合 5 到 6 次,乃是人体使用最为频繁的脏腑。如此频繁使用,会产生何种后果呢?
且举一个最为简单的例子,每个人是否都身着内裤?内裤穿着一段时间后,裤头便会松弛。这是为何呢?是因为频繁穿脱吗?非也,实则是因为内裤清洗最为频繁。其他衣物可六日不洗,可有谁能告诉我内裤可六日不洗?故而,膀胱乃是使用最为频繁的器官,其所消耗的能量亦是最多,恰似你频繁用水冲刷内裤松紧带里的胶,其弹力便会消失,等同于膀胱口松弛。在现代医学中,此乃胶原蛋白已被“冲刷”殆尽,谓之缺乏胶原蛋白;在中医理论里,则认为是你的血液已无法滋养,此即为“血不养筋”。
故而,老年朋友们首先出现的症状便是尿急尿频,一夜五、六次,总是松紧交替。倘若我们的内裤松弛了,尚可更换一根松紧带,但人体这根筋却无法更换,那为其增添些胶,岂不就不会松弛了吗!
众所周知,血乃人体之养分。为何有人一抽血便浑身无力?为何会眩晕?皆因血液不足,血乃人体中最为重要的养分。
老年人血液不足,血不养筋,出现尿急尿频实属正常。前文提及的那位大爷,为何治疗三年仍未见好转,反而愈发严重,亦是因为只注重了三分治,而忽视了七分养。现今之人,往往只看重三分治,因为三分治会让大家首先想到药物,误以为药物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然而结果却是越治问题越大。那七分养究竟是何物呢?便是中医所讲的药食同源之法。
那么好亲爱的伙伴们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