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黄帝内经下卷灵枢篇》九针十二原第一法天-《我的中医生涯之路》

  黄帝心怀天下,以万民为子,不仅关心百姓的生活,还对他们的健康状况忧心忡忡。他深知百姓生活不易,常常遭受疾病的折磨,因此希望找到一种既不用药物,也不用砭石的方法来治疗疾病。经过深思熟虑,黄帝想到了用细小的针来疏通经脉、调理气血,增强人体的逆顺出入往来与汇合。

  为了让这种方法能够代代相传,黄帝决定为其确立明确的法度和准则。他希望这些法度和准则能够永远不会消失,永远流传不断,而且简单易用,让人难以忘怀。于是,他开始着手建立这些准则,用不同的章节来区分内外不同的内容,以明确气血在人身中循环往复的规律。

  此外,黄帝还意识到要想让后人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种方法,就必须详细说明各种针具的形状及用途。因此,他决定首先制定一部《针经》,将这些内容都记录下来。黄帝对岐伯说:“我想听您讲讲关于《针经》的情况。”

  岐伯回答道:“好的,请允许我按照顺序将其梳理清楚,从小针开始,一直到九针结束,详细讲述其中的规则。小针的关键在于其操作简单,容易掌握,但要达到精妙的境界却并非易事。水平一般的医生往往会拘泥于手法的表面形式,而真正高明的医生则能够洞悉其中的神机奥秘。这真是神奇啊!气血循行的经脉门户,同时也是病邪入侵人体的关键通道。如果没有认清疾病的本质,又怎能知晓疾病产生的根源呢?针刺的奥妙之处,就在于掌握针刺的速度和节奏。”

  水平一般的医生往往只会机械地死守四肢关节的穴位,而高明的医生则会紧紧抓住气血运行的关键时机。经气的循行,始终离不开穴位这个关键节点;而穴位所蕴含的玄机,却是极其微妙的。当经气到来时,不可盲目地迎合它进行补法操作;当邪气逐渐衰减时,也不可强行追逐它进行泻法操作。

  掌握气机变化规律并据此施治的人,在针刺时会顺应经气的来势,手法轻松自然,毫不费力,就如同箭在弦上,无需紧绷弓弦即可射出。相反,如果不了解气机变化的规律,就不敢轻易下手,就像扣在弦上的箭,虽然已经准备好发射,但却因为心中没底而犹豫不决,难以射出。

  因此,要想准确把握针刺的时机,就必须熟悉经气的往来规律。这其中的关键在于,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精准地判断何时应该进针,何时应该留针,何时应该出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然而,那些医术平庸的医生往往对此一无所知。他们对如此神奇奥妙的道理一窍不通,只有医术高明的名医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真谛。

  当正气衰退时,称为逆;当正气恢复时,称为顺。明白了逆顺的道理,医生在针刺时就可以果断出手,无需再犹豫不决。如果在脉气逆行时错误地使用泻法,那么正气必然会更加虚弱;如果在邪气正盛时错误地使用补法,那么邪气必然会更加炽盛。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迎着邪气而泻,随着邪气的消退而补。这就如同治水一样,要顺着水流的方向进行疏导,而不是逆流而上。只有用心去体会其中的微妙变化,才能真正掌握针刺之道。

  在针刺的时候,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针法。如果患者气虚,那么我们就应该使用补法,以补充其体内的正气;如果患者气盛,那么我们就应该使用泻法,以泻除其体内的邪气。对于气血郁结的患者,我们要予以破除,使气血畅通;对于邪气盛的患者,则要用攻邪法,以驱除其体内的邪气。

  《大要》中说:“进针慢而出针快并急按针孔的为补法,进针快而出针慢不按针孔的为泻法。”这里所说的实和虚,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处于一种似有似无的状态。我们需要通过查探气来的缓慢与急速,来决定是使用留针还是去针。无论是用补虚法还是泻实法,最终的目的都是要使患者感到若有所得或者若有所失。

  虚实补泻的要点,以九针之法最为奇妙。九针各有其不同的形状和用途,可以根据不同的病症和患者的体质来选择使用。或补或泻都可以通过针刺来实现。

  泻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首先,要手持针刺入穴位,当感觉到针下有得气的感觉后,需要摇动针身,使针孔扩大,然后再将针慢慢旋转并拔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体表的阳气得以排出,同时也能使邪气随着针的拔出而泄去。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出针时用手指按压针孔,这种方法被称为内温。这样做会导致血气无法疏散,邪气也无法排出体外。

  而补法的操作则有所不同。在进行补法时,应该顺着经脉的运行方向进针,进针时要显得漫不经心,同时用手轻轻按压针身。行针导气的感觉就像蚊虫叮咬皮肤一样,好像要停下来,又好像要飞走。当感觉到针下有气时,就像琴弦突然断裂一样迅速出针。出针时,右手将针拔出,左手则迅速按压针孔,以防止经气外泄。这样一来,经气就会被留住,如同关闭了外门一样,中气自然会充实起来,而且不会有血液流出。如果有血液流出,应该及时将其擦拭干净。

  持针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握紧针柄,使力量能够集中在针尖上,这样才能保证针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针刺时,一定要找准穴位,然后端正直刺,不能偏离左右,否则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同时,要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针端,仔细观察病人的反应,留意病人的情况,包括面色、呼吸、脉搏等,以便及时调整针刺的力度和深度。

  在进针之前,必须以病人的阳气状态为基础,观察病人的肌表和肺腑之卫气,全神贯注,不敢有丝毫的疏忽,以准确判断病情的轻重情况以及能否治好。血脉通常分布在腧穴周围,只有当它看起来清晰可见,切脉时感到坚实有力时,才能进行针刺。

  一般来说,邪气侵入人体的经脉后,会根据其性质和位置而有所不同。风热之气通常会停留在上部,浊恶之气则常常积聚在中部,而清寒之气则多停留在下部。因此,在针刺时需要根据邪气的位置和性质来选择合适的穴位。例如,针刺筋骨陷凹处的腧穴,可以使风热之气得以排出;针刺中部阳明经之合穴,则可以使浊气得以排出。

  然而,如果针刺太深,反而会使邪气更加深入,导致病情加重。所以,在针刺时一定要掌握好深度,避免过度针刺。同时,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病情变化,灵活调整针刺的方法和穴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所以说:人体的皮肉筋脉,都各自有其所在的部位,而疾病也各有其适宜的孔穴,其表现的症状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治疗时,各有与其相对应的施治方法。切不可在实证时采用补法,也不要在虚证时使用泻法,否则,就会损不足而增加有余,这就是所谓的甚病,即病情会因此而加重。如果误泄了五脏腧穴,就会导致人死亡;如果误泄了三阳经输穴,就会使人产生恐惧;如果误夺了阴经之气,也会导致人死亡;如果误夺了阳经之气,则会使人发狂。这就是用针不当所带来的害处。

  倘若在针刺之后未能得气,那么无论针刺了多少次,都必须耐心等待经气的到来;而一旦得气,就可以立即去针,无需再继续针刺。九针的形状各异,其功用也各不相同,必须根据病情的差异来加以选择和运用。针刺的关键之处,在于必须得气才能取得疗效,而疗效显着的,就如同风吹云散一般,天空会立刻变得晴朗,人们也能够清晰地看到青天。这些便是针刺的原理所在。

  现在假如说五脏出现了疾病,那么这就如同我们的身体被刺扎了、物体被污染了、绳索被打结了、江河被淤塞了一样。然而,即便是被刺扎的时间很长,我们依然可以将其拔除;即使物体被污染的时间很久,我们也能够将其洗净;就算绳索打结的时间很长,我们同样可以将其解开;哪怕江河淤塞的时间很久,我们还是能够将其疏通。

  可是,有些人却认为疾病如果持续的时间太长,就无法治愈了,这种观点其实是不正确的。那些真正善于运用针刺疗法来治疗疾病的人,他们在治疗过程中,就如同在拔除刺、洗净污点、解开绳结以及疏通淤塞一样。虽然疾病存在的时间可能相对较长,但只要方法得当,仍然是可以被治愈的。

  所以说,凡是那些认为疾病久了就不能治愈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还没有真正掌握针刺技术的精髓所在。

  针刺治疗各种热病时,就如同用手去试探滚烫的沸水一般,需要迅速地将针插入穴位,然后又要快速地将针拔出,整个过程要轻盈而迅捷,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而在针刺治疗阴寒之病时,则需要采取完全不同的手法。此时,针刺的动作应该像客人离开时那样,虽然有些恋恋不舍,但还是要慢慢地将针拔出。这种缓慢的出针方式,可以让阴气得以缓缓地散发出来,从而缓解阴寒之症。

  当遇到阴出现阳邪的热病时,应该选取足三里穴进行针刺。在针刺时,要准确地将针刺入穴位,并且不要过于担心,只要坚持到气邪退去之后再出针即可。如果邪气没有完全消退,那么就需要再次进行针刺治疗。

  此外,如果疾病发生在上部且属于内脏方面的问题,那么应该选取阴陵泉穴进行治疗;而如果疾病发生在上部且属于外腑方面的问题,那么就应该选取阳陵泉穴进行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