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五常政大论篇-《我的中医生涯之路》

  五常政大论

  本篇节选深入地探讨了五运之气与天地万物生长所需维持的 “平气” 之间的微妙关系。

  五运之气,即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自然力量的流动和变化,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对自然界及人体的深远影响力。五运之气的平和状态是万物正常生长和发展的基础,然而,当五运之气出现偏失,即某种力量过强或过弱时,就会导致 “平气” 的失衡,从而影响自然界和人体的健康。人体作为一个小宇宙,其健康也依赖于体内阴阳之气的平衡。当阴阳失衡时,人体就会生病,表现为或虚或实的症状。

  因此,治疗疾病时必须综合考虑天时、地利、人体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判断病因,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黄帝问道:“宇宙广阔无边,五运循环不息。五运的衰败和盛荣不同,自然的伤损和增益也就随之发生。我想听听五运中的平气,是怎样命名的?怎样标志的?”

  岐伯回答说:“您问得很高明啊!五运的平气,木称为 ‘敷和’,是散布温和之气,使万物得以萌发和生长,如同春风拂面,赋予大地生机;火称为 ‘升明’,是上升光明之气,带来温暖和活力,如同夏日的阳光,照亮世间万物;土称为 ‘备化’,是有着生化万物之气,滋养万物,如同肥沃的土地,孕育着无尽的生命;金称为 ‘审平’,是宁静平和之气,维持事物的稳定和收敛,如同秋日的清风,使万物得以成熟;水称为 ‘静顺’,是寂静和顺之气,保持世界的润泽和流畅,如同冬日的雪花,为大地带来滋润。”

  黄帝进一步询问:“五运不及是怎样的?”

  岐伯解释道:“五运不及,木称为 ‘委和’,是萎靡晦涩之气,导致生机不振,万物生长缓慢;火称为 ‘伏明’,是缺少光明之气,使世界显得阴沉,缺乏活力;土称为 ‘卑监’,是卑下无力之气,影响万物的生长和壮大,土地贫瘠;金称为 ‘从革’,是疲软无坚之气,削弱了事物的坚固性,秋风无力;水称为 ‘涸流’,是干涸无水之气,造成干旱和枯竭,水源枯竭,万物凋零。”

  黄帝又问:“五运太过是怎样的?” 岐伯回答说:“五运太过,木称为 ‘发生’,是提早发育之气,使万物生长过快而失去平衡,如同春风吹得过于猛烈,导致树木生长过速而根基不稳;火称为 ‘赫曦’,是烈焰不安之气,带来过热和躁动,如同夏日炎炎,使人烦躁不安;土称为 ‘敦阜’,是过高过厚坚实之气,可能导致淤塞和不畅,如同土地过于肥沃而变得板结;金称为 ‘坚成’,是过于强硬刚直之气,使事物变得僵硬和脆弱,如同秋风过于强劲,吹落了未成熟的果实;水称为 ‘流行’,是溢满外流之气,造成泛滥和不稳定,如同冬季洪水泛滥,破坏了生态环境。”

  黄帝接着询问:“西北的天气不足,北方寒而西方凉;东南的地气不满,南方热而东方温。这是什么缘故?”

  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天气有阴阳之别,地势有高低之分,都有大小的差异。东南方属阳,阳气之精自上而下降,所以处于右边的南方热而左边的东方温,阳光充足,温暖宜人;西北方属阴,阴气之精自下而往上举,所以处于左边的北方寒而右边的西方凉,寒风凛冽,气候寒冷。因此,地势有高有低,气候有温有凉,地势高的气候寒凉,如同高山之巅,空气稀薄而寒冷;地势低的气候温热,如同平原地区,阳光充足而温暖。所以到寒凉的地方去多得胀病,因寒冷导致体内气血不畅;到东南温热的地方去多得疮疡,因湿热而引发皮肤病。胀病用下泄法通利则胀可消,通过泻下之法,使体内气血畅通;疮疡用发汗药则疮疡自可治愈,通过发汗,使体内的湿热之邪排出体外。这是人体腠理开闭的一般情况,无非是大小的区别罢了,因个人体质不同,病症的严重程度也有所不同。”

  黄帝关心地问:“这对于人的寿天影响,怎么样?” 岐伯说:“阴精所奉的地方,其人长寿,因阴精充足,人体得到滋养;阳精下降的地方,其人多夭折,因阳精不足,人体缺乏活力。”

  黄帝接着问:“这样的病,应怎样治理?”

  岐伯说:“受西北的天气所伤,应散其外寒而凉其内热,通过散寒和清热的方法,调理体内阴阳;受东南方天气所伤,应收敛其外泄的阳气而温其内寒,通过收敛阳气和温补体内寒邪,使身体恢复平衡。这就是所谓 ‘同病异治’,即同样的病症而治法不同。所以说:气候寒凉的地方,病多因内热引起,可用寒凉药治之,并用汤液侵渍,通过寒凉药物和汤液的滋润,清除体内热邪;气候温湿的地方,病多因内寒引起,可治以温热的方法,以增强固守内部的阳气,通过温热药物和调理方法,温补体内寒邪。但诊治之法必须与该地的气候相一致,才能使之平和,但假热假寒之症,必须认真辨别,用相反的方法治疗,避免误诊误治。”

  黄帝继续问道:“但是同处一州之中,而生化寿天的命运却有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道:“这是因为高下不同所导致的,是地势所造成的。地势高的地方,属于阴气所治,因空气稀薄,阴气较重;地势低的地方,属于阳气所治,因阳光充足,阳气旺盛。阳气盛的地方,四时的气候就早于时令而来,如同春天来得早,万物生长迅速;阴气盛的地方,四时气候就晚于时令而到,如同秋天来得晚,万物成熟较迟。这是地理不同所经常出现的现象,也是万物生养变化的普遍规律。”

  黄帝又问:“它对寿天有没有影响呢?”

  岐伯说:“地势高的地方,故其多人寿,因空气清新,环境宜人;地势低下的地方,其人多早天,因潮湿闷热,疾病较多。地势的高下相差程度不同,相差小的其寿天差别也小,相差大的其寿天差别也大。所以治病的人,必须懂得天道和地理以及阴阳相胜、气候的先后、人的寿天和生化的时间,然后才能够了解人体外形内气的病变了,才能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黄帝进一步探讨:“一岁之中,有当病而不病,脏气应当相应而不相应,应当发生作用而不发生作用,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这是由于受天气的制约,人的脏气顺从天气的原因。不同的季节和气候对人体的脏腑功能有不同的影响,当人体不能适应天气变化时,就会出现脏气不相应的情况。”

  黄帝又问:“气始成就能生养变化,气发散而形成物体,气分布而造成繁殖,气消亡的时候形象便发生变化,这种情况是普遍一致的。然而五味有所产生的资源,生化也有厚有薄,成熟有少有多,开始和结果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这是由于受地气所控制,不是天气而不生,不是地气而不长。不同的地域环境对万物的生长和资源的分布有不同的影响,导致五味资源的丰富程度不同,生化过程的厚薄也不同。”

  黄帝又提出一个问题:“若病在体内,不充满也不坚硬,有时聚有时散,怎么办呢?”

  岐伯说:“您问得真详细啊!这种病如果不是积滞造成的,就应当从内脏里去探求病因,虚的就用补法,并用药驱其邪气,以饮食调养之,用汤水浸敷,以调和其内外,可使痊愈。这种病症可能是因为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需要针对具体脏腑进行调理。” 黄帝继续询问:“有毒的和无毒的,服用时有一定的要求吗?”

  岐伯说:“病有旧病有新病,处方也有大有小,有毒无毒,当然有一定的要求和规定。用大毒之药治病,病去了十分之六;然后用一般的毒药治病,病去了十分之七;再换小毒的药物治病,病去了十分之八;继而用没有毒的药治理,病去了十分之九,就可以停止用药了;以后就用谷类、肉类、果类、蔬菜等饮食予以调养。不要过度用药,以免伤其正气。如果邪气未能除尽,再用药治理,仍然按上边的要求去做,但必须首先了解该年的岁气的情况,不可违反与天相和的要领。不要使旺盛的气血更旺,不要使气虚的气血更虚,而造成使人夭折短命的祸害。不要误补而使邪气更盛,不要误泄而使正气损伤,断送了人的性命!用药需谨慎,根据病情和体质合理选择药物。”

  黄帝最后问道:“有久病的人,气已调顺而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病虽去身体还依然瘦弱,应当怎么办呢?”

  岐伯说:“您问得真高明啊!这种情况需要特别注意调养和恢复。可以继续使用温和的补药,结合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休息,逐渐增强体质。同时,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心情舒畅,以促进身体的全面康复。在调养过程中,还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辅助身体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