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论篇
本篇详细阐述了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并深入剖析了五脏之风等多种风病的病因、症状和诊断要点,这对于防风保健、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黄帝向岐伯请教道:“风邪之气侵袭人体后,会导致多种不同的病症,有的表现为寒热病,有的则是热中病、寒中病、疠风病、偏枯病,或者其他类型的风病。由于这些病症的表现各异,因此病名也各不相同,而且有的风邪还会侵入人体的五脏六腑。我对这些情况感到困惑不解,希望您能为我讲解其中的原理。”
岐伯回答道:“风邪之气通常潜藏在皮肤之间,它既不能向内流通,也无法向外发散。然而,风邪具有运行迅速且善于变化的特点。当腠理开张时,人体就会感觉到寒冷;而当腠理闭塞时,人则会感到郁热烦闷。寒冷会导致饮食减少,发热则会使肌肉逐渐消瘦。因此,如果一个人出现恍惚寒冷且无法正常饮食的症状,就可以被诊断为寒热病。”
风邪从阳明经进入胃部,然后沿着经脉向上行走到目内眦。如果一个人的身体比较肥胖,那么风邪就无法向外发散,而是会停留在体内,形成热中病,从而导致眼珠发黄。这是因为肥胖的人体内阳气相对较盛,风邪与阳气相互作用,使得体内的热气无法散发出去,进而引发眼珠发黄的症状。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身体较为瘦弱,那么阳气就容易外泄,从而使人感到畏寒。在这种情况下,风邪就会形成寒中病,导致患者不时地流眼泪。这是因为瘦弱的人体内阳气相对不足,风邪入侵后,使得阳气更加虚弱,无法抵御寒邪的侵袭,从而引起流眼泪等症状。
当风邪从太阳经侵入人体后,会在太阳经脉及其各个腧穴之间流行。这些风邪会散布在肌肉之间,与卫气相互纠结、缠斗。由于风邪的干扰,卫气的运行道路会变得不顺畅,从而导致肌肉出现高起肿胀的现象,最终形成疮疡。
此外,由于卫气受到风邪的影响而有所凝涩,无法正常运行,肌肉就会失去卫气的滋养,进而变得麻木,感觉迟钝。
而病病的产生则是因为营气受热而腐坏,使得血气变得不清。这种情况下,鼻柱会受到侵蚀而损坏,皮肤也会出现变色和溃疡的症状。这是由于风寒之邪侵入经脉后,长期羁留不去,导致病情逐渐加重,所以这种病被称为疠风,也有人称之为寒热病。
在春季的甲日和乙日(甲日就是春天得每个月分为,三旬三个月,假如1号11号,21号,31号,乙日,2.12.22),人体最容易受到风邪的侵袭,这种风邪一旦侵入人体,就会引发肝脏方面的疾病,也就是所谓的肝风。同样地,在夏季的丙日和丁日(每月3.13.23,丁日4.14.24.)风邪容易侵入心脏,导致心风的形成;而在长夏的戊日和己日,风邪则会影响脾脏,引发脾风;到了秋季的庚日和辛日,风邪又会侵袭肺部,形成肺风;最后,在冬季的壬日和癸日,风邪则会侵入肾脏,导致肾风的产生。
不仅如此,风邪还可能通过侵入五脏六腑的腧穴,进一步引发五脏六腑各自的风病。这些风病会沿着相应的经脉向内传播,从而发展成为偏风病。此外,如果风邪从风府穴向上进入脑部,就会引发脑风病;如果风邪侵入头部的目系,就会导致目风病的出现;而在睡觉时遭受风寒,或者饮酒后受到风邪的影响,都可能引发漏风病;在行房过程中出汗时感受风邪,就会形成内风病;刚洗完头时感受风邪,则容易患上头风病;风邪若长期停留在体内而不离去,还可能引发肠风或飧泄病;当风邪停留在腠理时,又会导致泄风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风邪无疑是引发各种疾病的首要因素。至于它所产生的变化,会引发其他各种各样的疾病,而且这些疾病的发生并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然而,追根溯源,这些病症的根源都是由于风邪入侵人体所导致的。
黄帝好奇地问道:“那么,五脏风症的表现究竟有哪些不同之处呢?我非常渴望了解它们各自的诊断要点以及病态表现。”
岐伯详细地回答道:“首先,肺风的症状表现为多汗且惧怕风吹,面色呈现出苍白之色,还会不时地咳嗽并伴有气短的现象。这种病症在白天时可能症状较轻或者没有明显症状,但到了夜晚则会加重。在诊断时,需要特别留意眉上这个部位,因为肺风患者的眉间通常会呈现出白色。”
接着,岐伯继续说道:“心风的症状主要包括多汗、怕风,唇舌会感到焦躁,情绪容易激动、发怒,面色发红,病情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言语迟缓的情况。对于心风的诊断,关键在于观察舌部,一般来说,心风患者的舌质会呈现出红色。”
最后,岐伯提到了肝风的症状:“肝风患者同样有多汗、怕风的表现,常常会感到悲伤,面色略微发青,咽喉部位干燥,情绪容易波动,有时甚至会对女性产生厌恶感。在诊察时,重点要关注眼下这个部位,因为肝风患者的眼圈往往会呈现出青色。”
脾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多汗怕风,身体疲倦乏力,四肢慵懒不愿活动,面色略显微黄,食欲不佳,不想进食。在诊察时,应重点观察鼻尖,若鼻尖呈现黄色,则可初步判断为脾风。
肾风的症状包括多汗怕风,面部浮肿肥胖,腰脊疼痛难以挺直,面色黑如烟灰,小便不畅。诊察时,需着重观察面颊,若面颊呈现黑色,则可能是肾风所致。
胃风的症状有颈部多汗,畏惧风邪,饮食时吞咽困难,膈塞不通,腹部容易胀满,穿衣过少时腹部会发胀,食用寒凉食物后容易发生泄泻。诊察的关键在于观察患者的形体,若形体消瘦而腹部却胀大,则可能是胃风的表现。
头风的症状为头面部多汗,惧怕风邪,每当起风的前一天,病情就会加重,头痛剧烈,甚至不敢离开室内,而待到起风的当日,病痛则会稍有减轻。
漏风的症状是多汗,甚至连单薄的衣服都无法穿着,进食时也会出汗,严重时全身都会出汗,喘息时害怕风邪,衣服常常被汗水浸湿,口干易渴,难以耐受劳累。
泄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多汗,汗水浸湿衣裳,口中感觉干焦,身体不耐劳累,周身疼痛且伴有发冷的感觉。
黄帝听后,赞叹道:“讲得好!”
痹论篇
接下来,岐伯开始讲述痹论篇的内容。所谓痹,就是指闭塞阻隔不通的病症,其常见症状包括肢节疼痛、麻木、屈伸不便等。
岐伯指出,痹病的主要成因是风寒湿三种邪气杂合一起侵入人体。由于感受邪气的轻重程度不同,以及邪气侵犯的部位和病人的体质各异,就会产生不同的病症。
黄帝对此产生疑问,问道:“痹病是怎样产生的呢?”
岐伯回答道:“风、寒、湿这三种邪气相互夹杂,侵入人体后就会形成痹病。其中,如果风邪偏重,就叫做行痹;如果寒邪偏重,就叫做痛痹;如果湿邪偏重,就叫做着痹。”
黄帝继续追问:“痹病又分为五种,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解释道:“在冬天患上这种病,我们称之为骨痹;在春天患病,就叫筋痹;夏天发病则是脉痹;长夏得病的话,被称为肌痹;而在秋天出现此病症,就叫做皮痹。”
黄帝接着问道:“如果这种病向内侵袭,影响到了五脏六腑,那是受到了什么样的邪气影响呢?”
岐伯回答说:“五脏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人体部位。假如疾病长时间没有得到治愈,那么邪气就会逐渐侵犯并沾染到与之相匹配的内脏。因此,骨痹若未能治愈,再次受到邪气侵袭,就会感染到肾脏;筋痹若未能痊愈,再次遭受邪气入侵,就会感染到肝脏;脉痹若未能根治,再次被邪气侵犯,就会感染到心脏;肌痹若未能治愈,再次受到邪气侵扰,就会感染到脾脏;皮痹若未能治愈,再次遭受邪气攻击,就会感染到肺脏。我刚才所说的这些痹症,都是由于各个脏器在其各自所主的季节里,反复受到风、寒、湿气的侵袭而导致的。”
凡痹病侵入到五脏的症状,各有不同。肺痹的症状表现为烦闷胀满,喘息不止,甚至会有呕吐的现象发生;心痹的症状则是血脉运行不畅,导致心烦意乱,心悸不安,还会突然出现气逆上冲而喘息的情况,同时伴有咽干、嗳气等症状,逆气上冲时还会引起恐惧之感;肝痹的症状主要是夜间睡眠时常常容易受惊,口渴饮水较多但小便也相应增多,且气逆向上会牵引至小腹,犹如怀孕一般;肾痹的症状是身体容易出现肿胀,臀部着地而双脚无法行走,脊柱弯曲变形甚至高过头顶;脾痹的症状为四肢疲倦乏力,咳嗽时会呕出汁水,进而导致胸部阻塞不通;肠痹的症状是频繁饮水却无法正常排尿,腹肠之气上逆引发喘息急迫,有时还会出现泄泻的情况;胞痹的症状是小腹膀胱部位按压时会感到疼痛,就好像里面灌注了热水一样发烫,同时小便也会出现滞涩不通畅的现象,并且鼻子会流出清涕。
五脏的精气,处于安静状态时就能得到滋养和守护,而处于躁动状态时则会被耗散和消亡。人如果饮食过度,肠胃就会受到损伤。当邪气逆行时,会引起呼吸急促,这是因为痹病发生在肺脏;当邪气逆行时,会引起忧伤思虑,这是因为痹病发生在心脏;当邪气逆行时,会引起遗尿,这是因为痹病发生在肾脏;当邪气逆行时,会引起疲乏口干,这是因为痹病发生在肝脏;当邪气逆行时,会引起肌肉消瘦,这是因为痹病发生在脾脏。
各种痹病如果长期得不到治愈,就会进一步向体内深入发展。然而,那些风邪偏盛的痹病却比较容易痊愈。
黄帝问道:“患了痹病的人,有的会死亡,有的会长期忍受疼痛而难以痊愈,还有的却容易痊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回答说:“痹病如果侵入五脏,就会导致死亡;痹病如果停留在筋骨之间,就会引起长期的疼痛且难以治愈;痹病如果只停留在皮肤之间,就比较容易痊愈。”
黄帝接着问道:“那么,痹病侵害六腑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岐伯解释道:“这正是饮食不节制、起居失去规律而引发腑痹的根源所在啊!六腑各自都有其特定的腧穴,当风寒湿气侵袭这些腧穴时,就会与内在不良饮食习惯所产生的病因相互呼应,从而导致病邪沿着腧穴侵入,并滞留在相应的腑脏之中。”
黄帝紧接着追问:“那么,用针刺来治疗这种病症应该如何操作呢?”岐伯回答道:“五脏分别有与之对应的腧穴,六腑也各有相应的合穴。我们只需循着经脉运行的路线,找到各自发病的部位,然后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疾病自然就能够痊愈了。”
黄帝思考片刻后,又提出一个问题:“营卫之气是否也会使人患上痹病呢?”岐伯耐心地解释道:“营气乃是由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精气,它能够调和五脏的正常运转,并散布于六腑之间,最后汇入血脉之中。正因如此,营气才能够沿着经脉上下运行,起到联络五脏六腑的重要作用。”
卫气,源自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悍气,它具备流动迅速而滑利的独特特性。由于其无法进入脉中,因而主要循行于皮肤之中、肌肉之间,如同无形的护卫,熏蒸于肓膜之间,并广泛散布于胸腹之内。可以说,卫气在体内扮演着重要的防御角色。然而,倘若营卫之气的运行出现违逆,不再遵循既定的常规,人便会因此生病。营卫之气一旦能够顺和协调,疾病便会有所好转乃至痊愈,这表明营卫之气的和谐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值得注意的是,若营卫之气不与风寒湿邪之气相合,通常不会引发痹病。这也提示我们,外邪的侵入与营卫之气的失调是痹病发生的重要因素。黄帝听后,不禁赞许道:“讲得好!” 然而,他继续提出疑问:“痹病的症状表现多样,有的令人疼痛不堪,有则毫无痛感,有的表现为麻木不仁,有的呈现寒象,有的却显热象,有的皮肤干燥异常,有的则湿润油腻,这背后究竟是何缘故?” 这些问题显然引发了黄帝对痹病复杂症状的好奇和思考。岐伯作为医学智慧的化身,开始详细解释说:“疼痛的出现,往往是因为寒气偏多。寒气侵入体内,如同冰冷的水滴凝结在流动的河流中,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而患者会感到疼痛难忍。而不痛却麻木的情况,通常是由于患病时间较长,病邪深入体内,使得营卫之气的运行变得滞涩。虽然经络有时还能通行,但已经无法将充足的营养输送到皮肤等部位,所以不痛;但皮肤缺乏滋养,便会产生麻木之感。”“若患者表现为寒象,则是因为体内阳气较少,阴气偏盛。阴气与病气相合,进一步加剧了寒气的势力,因此患者会觉得寒冷。” 岐伯进一步分析道,“至于热象,则是由于阳气偏盛,阴气不足。在病气的作用下,阳气与阴气相互冲突,阳气占据上风,故而患者表现出热象。”“那些多出汗的患者,多半是因为感受了过多的湿气。湿气与阴气相结合,而体内阳气不足,无法有效驱散湿气。两气相合感应,导致患者出汗过多,身体湿润。” 岐伯的解释细致入微,让黄帝对痹病的症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黄帝似乎仍不满足,继续追问:“那么,得痹病而不疼痛的情况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岐伯耐心地回答说:“痹病若发生在骨,则会使身体沉重,如同背负着无形的重担;若发生在脉,则会导致血液凝涩,流动不畅,如同河流被淤泥堵塞;若发生在筋,则会使筋脉屈曲,无法伸展,如同被束缚的绳索;若发生在肌肉,则会使肌肉麻木,如同失去了感知的木头;若发生在皮肤,则会使皮肤感觉寒冷,如同置身于冰窖之中。正因为存在这五种不同的情况,所以患者并不会感到疼痛。一般来说,凡属痹病一类疾患,遇到寒冷则会加剧筋肌的拘急,如同被冻结的湖水;遇到炎热则会使得筋肌松缓,如同融化的冰淇淋。”黄帝听后,满意地点头道:“讲得好!” 他对岐伯的精彩解释表示认可和赞赏。
那么,亲爱的伙伴们,我们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这些知识能对您有所帮助。明天我们将继续探讨其他有趣的话题,期待与您再次相聚,共同探索医学的奥秘!
本篇详细阐述了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并深入剖析了五脏之风等多种风病的病因、症状和诊断要点,这对于防风保健、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黄帝向岐伯请教道:“风邪之气侵袭人体后,会导致多种不同的病症,有的表现为寒热病,有的则是热中病、寒中病、疠风病、偏枯病,或者其他类型的风病。由于这些病症的表现各异,因此病名也各不相同,而且有的风邪还会侵入人体的五脏六腑。我对这些情况感到困惑不解,希望您能为我讲解其中的原理。”
岐伯回答道:“风邪之气通常潜藏在皮肤之间,它既不能向内流通,也无法向外发散。然而,风邪具有运行迅速且善于变化的特点。当腠理开张时,人体就会感觉到寒冷;而当腠理闭塞时,人则会感到郁热烦闷。寒冷会导致饮食减少,发热则会使肌肉逐渐消瘦。因此,如果一个人出现恍惚寒冷且无法正常饮食的症状,就可以被诊断为寒热病。”
风邪从阳明经进入胃部,然后沿着经脉向上行走到目内眦。如果一个人的身体比较肥胖,那么风邪就无法向外发散,而是会停留在体内,形成热中病,从而导致眼珠发黄。这是因为肥胖的人体内阳气相对较盛,风邪与阳气相互作用,使得体内的热气无法散发出去,进而引发眼珠发黄的症状。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身体较为瘦弱,那么阳气就容易外泄,从而使人感到畏寒。在这种情况下,风邪就会形成寒中病,导致患者不时地流眼泪。这是因为瘦弱的人体内阳气相对不足,风邪入侵后,使得阳气更加虚弱,无法抵御寒邪的侵袭,从而引起流眼泪等症状。
当风邪从太阳经侵入人体后,会在太阳经脉及其各个腧穴之间流行。这些风邪会散布在肌肉之间,与卫气相互纠结、缠斗。由于风邪的干扰,卫气的运行道路会变得不顺畅,从而导致肌肉出现高起肿胀的现象,最终形成疮疡。
此外,由于卫气受到风邪的影响而有所凝涩,无法正常运行,肌肉就会失去卫气的滋养,进而变得麻木,感觉迟钝。
而病病的产生则是因为营气受热而腐坏,使得血气变得不清。这种情况下,鼻柱会受到侵蚀而损坏,皮肤也会出现变色和溃疡的症状。这是由于风寒之邪侵入经脉后,长期羁留不去,导致病情逐渐加重,所以这种病被称为疠风,也有人称之为寒热病。
在春季的甲日和乙日(甲日就是春天得每个月分为,三旬三个月,假如1号11号,21号,31号,乙日,2.12.22),人体最容易受到风邪的侵袭,这种风邪一旦侵入人体,就会引发肝脏方面的疾病,也就是所谓的肝风。同样地,在夏季的丙日和丁日(每月3.13.23,丁日4.14.24.)风邪容易侵入心脏,导致心风的形成;而在长夏的戊日和己日,风邪则会影响脾脏,引发脾风;到了秋季的庚日和辛日,风邪又会侵袭肺部,形成肺风;最后,在冬季的壬日和癸日,风邪则会侵入肾脏,导致肾风的产生。
不仅如此,风邪还可能通过侵入五脏六腑的腧穴,进一步引发五脏六腑各自的风病。这些风病会沿着相应的经脉向内传播,从而发展成为偏风病。此外,如果风邪从风府穴向上进入脑部,就会引发脑风病;如果风邪侵入头部的目系,就会导致目风病的出现;而在睡觉时遭受风寒,或者饮酒后受到风邪的影响,都可能引发漏风病;在行房过程中出汗时感受风邪,就会形成内风病;刚洗完头时感受风邪,则容易患上头风病;风邪若长期停留在体内而不离去,还可能引发肠风或飧泄病;当风邪停留在腠理时,又会导致泄风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风邪无疑是引发各种疾病的首要因素。至于它所产生的变化,会引发其他各种各样的疾病,而且这些疾病的发生并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然而,追根溯源,这些病症的根源都是由于风邪入侵人体所导致的。
黄帝好奇地问道:“那么,五脏风症的表现究竟有哪些不同之处呢?我非常渴望了解它们各自的诊断要点以及病态表现。”
岐伯详细地回答道:“首先,肺风的症状表现为多汗且惧怕风吹,面色呈现出苍白之色,还会不时地咳嗽并伴有气短的现象。这种病症在白天时可能症状较轻或者没有明显症状,但到了夜晚则会加重。在诊断时,需要特别留意眉上这个部位,因为肺风患者的眉间通常会呈现出白色。”
接着,岐伯继续说道:“心风的症状主要包括多汗、怕风,唇舌会感到焦躁,情绪容易激动、发怒,面色发红,病情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言语迟缓的情况。对于心风的诊断,关键在于观察舌部,一般来说,心风患者的舌质会呈现出红色。”
最后,岐伯提到了肝风的症状:“肝风患者同样有多汗、怕风的表现,常常会感到悲伤,面色略微发青,咽喉部位干燥,情绪容易波动,有时甚至会对女性产生厌恶感。在诊察时,重点要关注眼下这个部位,因为肝风患者的眼圈往往会呈现出青色。”
脾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多汗怕风,身体疲倦乏力,四肢慵懒不愿活动,面色略显微黄,食欲不佳,不想进食。在诊察时,应重点观察鼻尖,若鼻尖呈现黄色,则可初步判断为脾风。
肾风的症状包括多汗怕风,面部浮肿肥胖,腰脊疼痛难以挺直,面色黑如烟灰,小便不畅。诊察时,需着重观察面颊,若面颊呈现黑色,则可能是肾风所致。
胃风的症状有颈部多汗,畏惧风邪,饮食时吞咽困难,膈塞不通,腹部容易胀满,穿衣过少时腹部会发胀,食用寒凉食物后容易发生泄泻。诊察的关键在于观察患者的形体,若形体消瘦而腹部却胀大,则可能是胃风的表现。
头风的症状为头面部多汗,惧怕风邪,每当起风的前一天,病情就会加重,头痛剧烈,甚至不敢离开室内,而待到起风的当日,病痛则会稍有减轻。
漏风的症状是多汗,甚至连单薄的衣服都无法穿着,进食时也会出汗,严重时全身都会出汗,喘息时害怕风邪,衣服常常被汗水浸湿,口干易渴,难以耐受劳累。
泄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多汗,汗水浸湿衣裳,口中感觉干焦,身体不耐劳累,周身疼痛且伴有发冷的感觉。
黄帝听后,赞叹道:“讲得好!”
痹论篇
接下来,岐伯开始讲述痹论篇的内容。所谓痹,就是指闭塞阻隔不通的病症,其常见症状包括肢节疼痛、麻木、屈伸不便等。
岐伯指出,痹病的主要成因是风寒湿三种邪气杂合一起侵入人体。由于感受邪气的轻重程度不同,以及邪气侵犯的部位和病人的体质各异,就会产生不同的病症。
黄帝对此产生疑问,问道:“痹病是怎样产生的呢?”
岐伯回答道:“风、寒、湿这三种邪气相互夹杂,侵入人体后就会形成痹病。其中,如果风邪偏重,就叫做行痹;如果寒邪偏重,就叫做痛痹;如果湿邪偏重,就叫做着痹。”
黄帝继续追问:“痹病又分为五种,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解释道:“在冬天患上这种病,我们称之为骨痹;在春天患病,就叫筋痹;夏天发病则是脉痹;长夏得病的话,被称为肌痹;而在秋天出现此病症,就叫做皮痹。”
黄帝接着问道:“如果这种病向内侵袭,影响到了五脏六腑,那是受到了什么样的邪气影响呢?”
岐伯回答说:“五脏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人体部位。假如疾病长时间没有得到治愈,那么邪气就会逐渐侵犯并沾染到与之相匹配的内脏。因此,骨痹若未能治愈,再次受到邪气侵袭,就会感染到肾脏;筋痹若未能痊愈,再次遭受邪气入侵,就会感染到肝脏;脉痹若未能根治,再次被邪气侵犯,就会感染到心脏;肌痹若未能治愈,再次受到邪气侵扰,就会感染到脾脏;皮痹若未能治愈,再次遭受邪气攻击,就会感染到肺脏。我刚才所说的这些痹症,都是由于各个脏器在其各自所主的季节里,反复受到风、寒、湿气的侵袭而导致的。”
凡痹病侵入到五脏的症状,各有不同。肺痹的症状表现为烦闷胀满,喘息不止,甚至会有呕吐的现象发生;心痹的症状则是血脉运行不畅,导致心烦意乱,心悸不安,还会突然出现气逆上冲而喘息的情况,同时伴有咽干、嗳气等症状,逆气上冲时还会引起恐惧之感;肝痹的症状主要是夜间睡眠时常常容易受惊,口渴饮水较多但小便也相应增多,且气逆向上会牵引至小腹,犹如怀孕一般;肾痹的症状是身体容易出现肿胀,臀部着地而双脚无法行走,脊柱弯曲变形甚至高过头顶;脾痹的症状为四肢疲倦乏力,咳嗽时会呕出汁水,进而导致胸部阻塞不通;肠痹的症状是频繁饮水却无法正常排尿,腹肠之气上逆引发喘息急迫,有时还会出现泄泻的情况;胞痹的症状是小腹膀胱部位按压时会感到疼痛,就好像里面灌注了热水一样发烫,同时小便也会出现滞涩不通畅的现象,并且鼻子会流出清涕。
五脏的精气,处于安静状态时就能得到滋养和守护,而处于躁动状态时则会被耗散和消亡。人如果饮食过度,肠胃就会受到损伤。当邪气逆行时,会引起呼吸急促,这是因为痹病发生在肺脏;当邪气逆行时,会引起忧伤思虑,这是因为痹病发生在心脏;当邪气逆行时,会引起遗尿,这是因为痹病发生在肾脏;当邪气逆行时,会引起疲乏口干,这是因为痹病发生在肝脏;当邪气逆行时,会引起肌肉消瘦,这是因为痹病发生在脾脏。
各种痹病如果长期得不到治愈,就会进一步向体内深入发展。然而,那些风邪偏盛的痹病却比较容易痊愈。
黄帝问道:“患了痹病的人,有的会死亡,有的会长期忍受疼痛而难以痊愈,还有的却容易痊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回答说:“痹病如果侵入五脏,就会导致死亡;痹病如果停留在筋骨之间,就会引起长期的疼痛且难以治愈;痹病如果只停留在皮肤之间,就比较容易痊愈。”
黄帝接着问道:“那么,痹病侵害六腑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岐伯解释道:“这正是饮食不节制、起居失去规律而引发腑痹的根源所在啊!六腑各自都有其特定的腧穴,当风寒湿气侵袭这些腧穴时,就会与内在不良饮食习惯所产生的病因相互呼应,从而导致病邪沿着腧穴侵入,并滞留在相应的腑脏之中。”
黄帝紧接着追问:“那么,用针刺来治疗这种病症应该如何操作呢?”岐伯回答道:“五脏分别有与之对应的腧穴,六腑也各有相应的合穴。我们只需循着经脉运行的路线,找到各自发病的部位,然后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疾病自然就能够痊愈了。”
黄帝思考片刻后,又提出一个问题:“营卫之气是否也会使人患上痹病呢?”岐伯耐心地解释道:“营气乃是由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精气,它能够调和五脏的正常运转,并散布于六腑之间,最后汇入血脉之中。正因如此,营气才能够沿着经脉上下运行,起到联络五脏六腑的重要作用。”
卫气,源自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悍气,它具备流动迅速而滑利的独特特性。由于其无法进入脉中,因而主要循行于皮肤之中、肌肉之间,如同无形的护卫,熏蒸于肓膜之间,并广泛散布于胸腹之内。可以说,卫气在体内扮演着重要的防御角色。然而,倘若营卫之气的运行出现违逆,不再遵循既定的常规,人便会因此生病。营卫之气一旦能够顺和协调,疾病便会有所好转乃至痊愈,这表明营卫之气的和谐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值得注意的是,若营卫之气不与风寒湿邪之气相合,通常不会引发痹病。这也提示我们,外邪的侵入与营卫之气的失调是痹病发生的重要因素。黄帝听后,不禁赞许道:“讲得好!” 然而,他继续提出疑问:“痹病的症状表现多样,有的令人疼痛不堪,有则毫无痛感,有的表现为麻木不仁,有的呈现寒象,有的却显热象,有的皮肤干燥异常,有的则湿润油腻,这背后究竟是何缘故?” 这些问题显然引发了黄帝对痹病复杂症状的好奇和思考。岐伯作为医学智慧的化身,开始详细解释说:“疼痛的出现,往往是因为寒气偏多。寒气侵入体内,如同冰冷的水滴凝结在流动的河流中,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而患者会感到疼痛难忍。而不痛却麻木的情况,通常是由于患病时间较长,病邪深入体内,使得营卫之气的运行变得滞涩。虽然经络有时还能通行,但已经无法将充足的营养输送到皮肤等部位,所以不痛;但皮肤缺乏滋养,便会产生麻木之感。”“若患者表现为寒象,则是因为体内阳气较少,阴气偏盛。阴气与病气相合,进一步加剧了寒气的势力,因此患者会觉得寒冷。” 岐伯进一步分析道,“至于热象,则是由于阳气偏盛,阴气不足。在病气的作用下,阳气与阴气相互冲突,阳气占据上风,故而患者表现出热象。”“那些多出汗的患者,多半是因为感受了过多的湿气。湿气与阴气相结合,而体内阳气不足,无法有效驱散湿气。两气相合感应,导致患者出汗过多,身体湿润。” 岐伯的解释细致入微,让黄帝对痹病的症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黄帝似乎仍不满足,继续追问:“那么,得痹病而不疼痛的情况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岐伯耐心地回答说:“痹病若发生在骨,则会使身体沉重,如同背负着无形的重担;若发生在脉,则会导致血液凝涩,流动不畅,如同河流被淤泥堵塞;若发生在筋,则会使筋脉屈曲,无法伸展,如同被束缚的绳索;若发生在肌肉,则会使肌肉麻木,如同失去了感知的木头;若发生在皮肤,则会使皮肤感觉寒冷,如同置身于冰窖之中。正因为存在这五种不同的情况,所以患者并不会感到疼痛。一般来说,凡属痹病一类疾患,遇到寒冷则会加剧筋肌的拘急,如同被冻结的湖水;遇到炎热则会使得筋肌松缓,如同融化的冰淇淋。”黄帝听后,满意地点头道:“讲得好!” 他对岐伯的精彩解释表示认可和赞赏。
那么,亲爱的伙伴们,我们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这些知识能对您有所帮助。明天我们将继续探讨其他有趣的话题,期待与您再次相聚,共同探索医学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