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人为什么会上火-《我的中医生涯之路》

  亲爱的伙伴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晚上,我们将一起探讨一个既古老又贴近生活的话题——人为什么会上火。这个看似简单的身体反应,背后其实蕴藏着自然规律、生命演化与人类文明交织的深刻哲理。

  自然界中,万物皆有阴阳之分。光明与温暖属于阳,而黑暗与阴冷则属于阴。太阳显然属于阳,它光芒四射,照耀大地,赋予万物生机;月亮则属于阴,它静谧柔和,映照夜空,带来清凉与安宁。尽管如此,太阳却比月亮大得多,其能量辐射覆盖整个太阳系,自然界也因此主要由阳气所主宰。阳气推动生长、激发活力,是生命延续的根本动力。这种阳主导的宇宙法则,也深深影响着人体的生理状态。

  生物的进化过程,实际上是从热量消耗低的物种逐步向热量消耗高的物种演变的过程。我们可以从鱼类开始,它们生活在水中,体温随环境变化,属于变温动物,能量消耗极低;逐步演化到两栖类冷血动物,能在水陆之间活动,但体温调节能力仍然有限;再到爬行性变温动物,如蜥蜴、蛇类,虽能适应更复杂环境,但仍依赖外界温度维持体温;随后是鸟类,它们拥有较高的基础代谢率,能维持恒定体温;最终到达哺乳类恒温动物,如人类,能够自主调节体温,不受外界环境剧烈波动的影响。人类作为进化链上最高级的生物,热量消耗也最高,自然体内阳气多于阴气,新陈代谢旺盛,生命活动频繁,因此人类也是最容易“上火”的动物。这便是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火”——一种生命活力的体现,却也可能因失衡而成为健康隐患。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摄入的食物也会影响身体的阴阳平衡。过多的肉类、过浓的牛奶、过甜的饮料,以及那些经过过分脱水处理而变得更香脆可口的零食,如薯片、坚果、烧烤类食品,都相当于给身体进行了“进补”。这些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进入人体后,会加速新陈代谢,产生大量内热。这就像炉火添柴,火势自然旺盛。举个例子,花匠们有一个促使花朵提前开放的“绝活”,他们将可以温暖补益肾阳的硫黄埋在花根之下,借助其温热之性激发植物潜能。这告诉我们,食物过于精良就等于进补,而进补若无节制,可能会导致孩子的青春花季提前到来,性早熟、骨骼提前闭合,进而导致身体发育提前“封顶”。这便是饮食不当所引起的“火”——一种被现代生活方式点燃的内在热能。

  还有一个等式值得关注:欲望 - 实力 = 上火。我们常常被无法平息的欲火折磨得痛苦不堪,这是因为我们渴望达成的目标、想要填平的欲壑,远远超过了我们目前的实力所能达到的范围。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成功、财富、地位、外貌完美,却忽视了自身能力的积累与心理的调适。当理想与现实之间出现巨大落差时,焦虑、烦躁、抑郁等负面情绪便如火焰般燃烧内心。这种心理层面的“火”,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心火亢盛”或“肝火上炎”,不仅影响情绪,还会引发失眠、口疮、高血压等身体问题。这便是心理因素导致的“火”——一种精神能量的过度消耗。

  种种原因使得“上火”成为了人类难以避免的一种状态,这也是人类作为高级生物所特有的习性。我们拥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具备复杂的语言、情感与思维能力,能创造文明、探索宇宙,但也正因如此,我们的身体与心灵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习性进一步加重了“上火”这一现象,成为人类的宿命之一。

  接下来,我们再深入探讨一下“进化出来的火”。元代着名医学家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提到:“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人类接受天地之气得以生存,其中天之阳形成气,推动生命活动;地之阴形成血,滋养身体组织。然而,由于“天大地小”,阳气运行于外,主导万物生长,因此人体往往呈现气有余而血不足的格局。这种生理特点,使得阳气容易偏亢,阴液相对不足,从而形成“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体质基础,为“上火”埋下伏笔。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人会上火,而蛇则不会。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陈小野教授长期致力于用现代科学解释中医基础理论。他发现,人之所以容易上火,与进化程度高密切相关。生物进化是从热量消耗低的物种向热量消耗高的物种发展的,物种越高级,基础代谢率越高,身体温度也就越高。人的体温维持在36.5℃左右,属于恒温动物,代谢活跃;而蛇作为冷血动物,体温随环境变化,通常低于环境温度,能量消耗极低,因此不会产生内热,也就无“火”可言。古代《鸡谱》一书中记载,鸡由于体内热量较高,也会上火,表现为烦躁、羽毛蓬松、食欲下降等。而广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