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伙伴们,晚上好!从今天晚上开始我想和大家讲解一下郝万山老师的一些医案,今天首先一起探讨一个有趣的话题。在中医理论中,有一个观点非常重要,那就是“没有火力的血是死血”。
这句话出自清代着名医家唐宗海的《血证论》。唐宗海在书中指出:“夫载气者血也,而运血者气也,人之生,全赖乎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血液是气的载体,而气则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人的生命完全依赖于气的存在,如果气脱失了,即使血液还在,人也会面临生命危险。
唐宗海进一步解释道:“血脱而气不脱,虽危犹生,一线之气不绝,则血可徐生,复还其故。”也就是说,如果只是失血但气还在,虽然情况危急,但仍然有生还的可能。只要那一丝微弱的气不断绝,血液就可以逐渐恢复,最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然而,如果是血虽然没有受伤,但气已经脱失了,那么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唐宗海说:“血未伤气先脱,虽安必死。”即使表面上看起来平安无事,但由于气已经脱失,最终必然会导致死亡。
那么,这与我们本书的主旨有什么关系呢?本书的主旨是推崇一种“不上火”的生活方式。这里的“不上火”并不是指完全没有火气,而是指保持一种平和、正常的火气状态。因为和平、正常之火仍然是人之生命所必需的,是不可或缺的。
就像血液需要气的推动一样,我们的身体也需要适当的火气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火气过旺,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但如果完全没有火气,身体也会失去活力。因此,我们要学会调节自己的火气,保持一种适度的状态,这样才能拥有健康的生活。
希望通过今晚的讨论,大家对“没有火力的血是死血”这个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能更好地理解本书所推崇的“不上火”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谢谢大家!这和平之火,宛如阴阳中的“阳”,气血中的“气”一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明代名医张景岳曾对此下过定论:“阳来则生,阳去则死”。可以说,阳气就是人赖以生存的根本,是生命之火。
大约在五年前,我有幸陪同发明“排毒养颜胶囊”的姜良铎博士一同前往北京协和医院的 ICU 病房,去会诊一位脑出血手术后昏迷不醒的病人。姜博士作为中医内科的专家,尤其擅长处理这类高烧、昏迷的危重病人。
当我们抵达病房时,那位病人刚刚做完开颅手术,虽然医生已经成功地将他脑子里的淤血取出,但他仍然处于昏迷状态,高烧不退,神志也模糊不清。我们看到,他手术刀口处的血迹尚未干涸,但翻在缝合线外的皮肤却已经干枯,变得异常焦黑和单薄,仿佛那并不是一个活人身上应有的伤疤。
姜博士再次仔细查看了病人的状况,然后无奈地摇了摇头,沉重地说道:“病人的元气已经极度虚弱,几乎没有了活力,气血双虚啊!”与他一同会诊的协和医院主管医生不禁露出疑惑的神情,反驳道:“可是这个病人刚刚的化验指标都还正常,并没有贫血的迹象啊。”
姜博士并没有直接回应,而是指着病人的刀口和耳轮解释道:“就算是有血,那也是死血了,身体根本无法利用。你看这里,都已经干涸了……”他的语气充满了惋惜和无奈。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姜博士会诊后的第三天,那个病人竟然带着一个都没有少的血细胞离开了人世。这无疑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也让大家对中医的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正如唐宗海所说:“运血者气也”,人的生命完全依赖于气。这个气,不仅仅是指人体的“火”,更是各个器官的功能,是生命所必需的能量。只有气充足,血液才能被有效地利用,人体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否则,即便血细胞一个都不少,血色素充足,指标合格,但只要没有气的推动,血液就如同死水一般,无法滋养身体,人自然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动力。人之所以能够活着,是因为有能量在源源不断地供应着。只有当各个器官组织都获得了足够的能量时,它们才能够正常地行使自己的功能。而这个能量的来源,就是我们所说的“火”。
在中医理论中,“火”有着更为正规的叫法,被称为“元阳”或者“阳气”。“元”字代表着最初、最根本的意思,而“阳”则指的是人体的能量。因此,元阳和阳气可以理解为是人身最根本的能量和最根本的动力,正是它们在推动着身体各个器官机能的正常运转。
就像天空如果失去了太阳一样,人身如果没有了火,也就是没有了元阳和阳气,那么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素问》中有这样一句话:“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阳气对于人身的重要性,就如同太阳对于天空的重要性一样。如果天空没有了太阳,就会变得一片黑暗;而人身失去了阳气,寿命也会因此而缩短,身体的各种机能也将无法正常发挥。
所以说,保持身体内的阳气充足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身体才能像天空有太阳一样,充满生机和活力。
中国文化中存在着“阴”和“阳”这两个概念,它们在中医领域中被特别强调和重视。“阴”通常被定义为有形的、冷的、暗的、静的事物,具体到人体方面,包括血液、精液、津液等。与之相对,“阳”则代表无形的、热的、明亮的、动的元素,当涉及到身体时,它指的是器官和组织的功能,也被称为“阳气”。
在阴和阳之间,中医乃至大多数中国人都更倾向于重视阳,即更加关注人体的火力。这种观念在《素问》中得到了明确的阐述。《素问》作为中医的理论基石,其中有这样一句话:“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体的阳气就如同自然界中的太阳一样至关重要。
明朝张景岳的比喻更加具体形象:“天之大宝,只此一轮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凡阳气不充,则生生意不广。”这句话将太阳比作自然界的核心,将阳气比作人体的关键。就如同太阳是天空中最重要的存在一样,阳气也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果阳气不足,那么生命的活力和生机就会受到限制。
金元时期的名医朱丹溪则将上火列为主要研究方向,他可以说是中医界对“火”的问题研究最为深入的人,堪称上火理论的奠基人。他进一步指出,就像自然界中太阳总是比月亮大一样,人体也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这意味着,即使在正常状态下,人体的“阳”也会比“阴”多一些,总是处于一种微微上火的状态。
这是因为,人只要活着,就需要火力来维持生命活动。而这种火力的消耗会导致人体处于阴虚的边缘,就像天空中失去太阳会变得黑暗一样,人体失去足够的阳气也会出现各种问题。
这个“阴常不足”的学说如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正因如此,中医通常会建议年过 40 岁的男性适度地服用六味地黄丸这种相对温和的补阴药物。这是因为在长达 40 年的生命历程中,人体内部的火力持续运转,不可避免地会对阴液造成一定程度的耗损。
如果一个人的身体失去了“火”,那就如同有了阴液却没有阳气,有了血液却没有气息一般。这就好比有米却没有火来煮熟,无法为身体提供所需的营养。俗话说“人死如灯灭”,人在离世后,身体会迅速变冷,这便是因为元阳耗尽,就如同油灯里的油燃尽后,灯火自然熄灭一样。
3. 人身有火比五脏俱全更为重要
《庄子·知北游》中提到:“人之生,气之聚,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之所以能够存活,关键在于气。当气凝聚时,人便拥有生命;而当气消散时,人就会面临生命垂危的状况。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刘天君教授,不仅是中国唯一一位拥有带气功学博士资质的导师,更是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个成功考入王绵之教授门下的研究生。
于缴之,这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终身教授、当代中医名家,其家族所传承的中医儿科常用药“王氏保赤丹”,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一秘方源自清朝道光年间,历经九代传承至今,成为了中医界的瑰宝。
刘天君教授在谈及自己的学术道路时表示,他在完成中医方剂硕士学业后,毅然决定转向气功研究领域。这一决定的背后,是他对中医与西医差异的深刻洞察。他发现,中医和西医在诸多方面存在不同,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便是“气”的概念。
在中医理论中,“气”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动力源泉,贯穿于人体的各个脏腑、经络和气血之中。然而,在西医体系中,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概念。尽管西医也关注血液、精液等物质,但唯有“气”这一概念,是中医所独有的。
刘天君教授坚信,只有深入理解“气”的本质和作用,才能真正领悟中医眼中生命的含义。通过对气功的研究,他希望能够揭示“气”在人体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奥秘,为中医的发展和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气”再进一步发展便会成为“阳”,而当“阳”过度旺盛时就会转化为“火”。在中医理论中,生命被视为一种处于“阳”的状态,这与自然界中太阳属阳、万物皆向阳的现象相似。因此,中医的核心任务便是维护“阳”和“气”,因为它们是生命的根基所在。
要判断一个病人是否能够痊愈,中医的姜博士所关注的是病人是否还有元气和火力,以及他们的“气”是否已经被耗散殆尽。相比之下,协和医院的医生作为西医,他们所关注的则是病人的血细胞是否正常。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西医之间的区别:中医更注重人体的功能,而“气”恰恰是功能的外在表现;然而,西医体系中却独独缺少了“气”这一概念,西医更侧重于人体的结构。
仔细思考一下,如果一个人不幸离世,即使他的身体结构完全正常,就像前面所提到的那样,这个病人的血细胞数量充足,各个器官也都完好无损,但这些器官却已经无法正常运转,那么这样的身体又有什么实际的价值呢?
因此,中医的各种治疗方法,其核心目的都是要实现身体功能的完整性,维持身体正常运转所必需的火力,让身体的气血处于充盈且凝聚的良好状态,即使身体结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在所不惜。
例如,当心脏瓣膜出现不全的情况,或者肝脏上长出了一个瘤子时,中医的思路并不是直接去修复瓣膜或者切除瘤子,而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努力与这种疾病达成一种相对和谐的共处状态,让患者能够带病生存。也就是说,瘤子可以继续生长在原来的位置,而瓣膜也不一定非要更换成新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医相比西医确实展现出了更多的智慧和人性化。它更注重整体的平衡与和谐,而不是仅仅针对局部的病变进行强行干预。这种理念不仅更符合人体的自然规律,也更能体现对患者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4. 人体若无火,则如同失去了生机一般,而人体上火则意味着生机正在被消耗。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相火,乃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势不两立,二者相互制约,一方得胜,另一方必然失败。”
相火就如同盗贼一般,与人体赖以生存的元气相互对立。当贼火过盛时,就会耗散元气;而当元气旺盛时,则能够控制贼火。正如或元礼在《金匮钩玄》中所说:“能够扞卫人体冲和状态的,称之为气;而扰乱人体各种功能、使其变得异常的,便是火。”
中医虽然没有解剖学,但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制约了解剖学的发展,从而导致中医难以准确诊断出具体是哪个器官出现了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因果关系实际上是被颠倒了。因为中医并不需要像西医那样清晰地诊断出到底是哪个器官出现了毛病,它只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来确保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即可。因此,中医也就无需发展像西医那样的解剖学。
有人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了中西医的特点,认为中医就像是让人“糊里糊涂地活”,而西医则是让人“明明白白地死”。毕竟,对于大多数病人来说,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中国有句古老的谚语叫做“好死不如赖活着”,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中国老百姓对于生命的珍视,以及中医对于生命功能的重视。
清朝时期,有一位着名的医学家名叫王清任,他是“少腹逐瘀汤”的创始人。为了深入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王清任曾经多次前往疫病爆发时死者的乱葬岗或者死刑场进行观察。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他终于在1830年完成了一部重要的医学着作——《医林改错》,这可以说是中医领域的第一本解剖学书籍。
在这本书中,王清任不仅发现了人的思维产生于大脑而非心脏,还对五脏六腑的位置进行了详细的考证。然而,尽管他付出了如此巨大的努力,他的研究成果却始终未能得到中医主流的认可。相反,他的“改错”行为被认为是越改越错,甚至遭到了一些人的严厉批评。
中医所讲的心、肝、脾、肺、肾,并非是西医解剖学意义上的那几个独立器官,而是代表着一个个功能系统的总称。这种概念从中医诞生之初便已确定,并且贯穿了其整个发展历程。
当王清任意识到需要“改错”时,中医这门注重功能的医学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其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都已经相对完善。在这种情况下,要将重视结构的西医特性强行融入其中,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甚至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中医的五脏六腑与我们身体上的每个器官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中医所说的心,其内涵远比西医的心脏和血液循环更为广泛,它还涵盖了舌、思维以及神经系统等方面。同样地,中医所说的脾也并非仅仅是指我们身体里制造淋巴细胞且位于肝下方的那个长条状器官,而是涉及到消化系统、造血系统,甚至包括生殖系统的功能。
中医的肺不仅包含了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还与皮肤的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中医的肝和胆,除了与消化系统相关外,还涉及到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以及造血系统等多个方面的功能。至于中医的肾,则包含了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乃至整个能量代谢的综合功能。
当我们看中医时,常常会听到诸如“心气”“肺气”“脾气”“肾气”等术语。这些所谓的“气”,实际上就是人体的正常之火,它们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功能系统中,发挥着相应的作用。
前面已经提到过,即使在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也是阳气多于阴气的。而自然界的砂化现象或者自身调节功能出现异常,都容易导致“阳”和“气”的过剩与过盛,从而使得人体各个器官系统中的火力也相应地变得过大。
人之所以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上火,其实都是这些“贼火”在作祟,它们会在体内不断地消耗,甚至对系统的功能造成损害。
因此,人既不能没有“火”,因为没有“火”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机;但同时也不能让“火”过于旺盛,因为一旦上火,就会消耗掉原本的生机。
另外,如果耳朵开始枯萎、面色逐渐变黑,这往往意味着生命之火即将熄灭。正如《素问》中所记载的那样:“耳焦如炭色者,为肾败,肾败者,必死也。”
耳朵犹如黑炭般漆黑,这是肾气衰败的征象,肾气衰败之人必死无疑。
《证治准绳》云:“黑色属水,主寒,主痛,乃乃足少阴肾经之色也。”
黑色仿若寒潭之水,当身体内有寒有痛时,便会如墨染宣纸般显露出来,此乃肾经衰败之色。
姜良铎能够通过耳朵诊病,盖因中医认为耳朵乃宗脉之所聚,恰似人体的一幅全息图。当人体某一脏腑部位发生病变时,经络的传导作用恰似一条看不见的丝线,将病变之讯息传递至耳廓的相应部位,使其显现异常,耳朵的色泽、形态、感觉皆会如变脸般发生改变。
譬如,有一病人因肺癌切除了右肺,二十五载岁月悠悠而过,其他一切安好,唯独右耳的耳垂如被岁月侵蚀的花朵般明显萎缩。中医只需一眼,便能洞悉此人是否尚有火力,疾病是否已至严重之境。现今的耳针治疗,便是基于此原理。
《家问》有言:“耳焦如炭色者,为臂败,臂败者必死み死也。”一旦耳朵出现如此状况,按中医之法,当务之急便是急救,且需用能起死回生之重磅办法。
“耳轮焦枯,面色渐黑,乃肾劳也,灸关元五百牡杜。”关元,乃是与人体火力关系紧密之穴位,恰似人体的丹田,是任脉上的一个救命穴,位于脐下三寸。顾名思义,关元之意,便是关住即将耗散的元阳,留住人体之火力,实乃能起死回生之重要穴位。在关元之位置,任脉、小肠经、脾经、肾经、肝经如百川归海般汇合于此,诊治关元,犹如对众多经络进行集体治疗。
由此观之,在慢性病、消耗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若发现病人耳朵变得如薄纸般脆弱、如枯萎的花朵般凋零、褶皱如蛛网般增加,且毫无光泽可言,那就绝不可等闲视之了。
耳轮犹如生命的晴雨表,而决定耳轮状态的关键,不仅要有如潺潺溪流般的血液,更重要的是要有如熊熊烈火般的人气,如此方能使血脉充盈,耳轮丰满如珠。
我有一亲戚,因脑血栓而住进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情况危急。当时,他的血压低得如坠深渊,这无疑是血栓最易滋生的温床。血压过低,血流便如迟暮的老人般缓慢,若动脉再有损伤,血液黏滞度如胶似漆,血栓便极易形成。
送至医院后,医生依循此类病症的常规治疗之法,在静脉点上了防止血栓形成的药物,病人的生命体征总算稳定下来,然而却如泄气的皮球般萎靡不振,神志时清时糊,脸上的皮肤也仿佛紧紧粘贴在骨头上,耳朵干瘪得如泄气的气球,整个人在短短一个上午的时间里,就仿佛被抽走了精气神,皱纹如沟壑般布满全身。
我赶忙找来大学同学高颖,她可是医院的大内科主任,凭借在中医神经内科领域的卓越贡献,已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内科博士生导师。她一来,便要求值班医生立刻在输液中加入生脉饮。果不其然,下午病人便如枯木逢春般精神焕发,脸变得如满月般丰满、圆润,耳朵也如雨后春笋般支楞起来了。
生脉饮乃中医之名方,专治因气虚而引发的各种疑难杂症。配方之中,党参与人参宛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其补气之效,犹如熊熊烈火,炽热而强大,能振奋人体的火力,如同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各个器官的功能。当它变成输液剂型后,生脉饮的作用愈发直接,力量更是如排山倒海般巨大。
它赋予了衰弱的病人鼓动和利用血液的神奇能力,仿佛是为他们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危重病人面部皮肤颜色变黑,犹如生命的黑夜降临,是可怕的生命危象。
我有一个朋友的母亲,在 70 岁时毅然决定换掉那颗一直存在问题的心脏瓣膜,这本是一场看似并不复杂的手术,却最终以失败告终。经历了两次开胸的折磨,她的身体如同被狂风摧残的花朵,一蹶不振。先是肺衰竭,上了呼吸机,不久又被告知肾功能出现问题。家属惊恐地发现,病人原本白净的脸色突然变得如墨般漆黑,之后不久,腹水和呼吸衰竭接踵而至,无奈之下只能进行气管切开,最终还是无力回天……
对于面色发黑,西医的解释是心脏功能不佳,血细胞从负荷氧气转变为负荷二氧化碳,血液的颜色也因此不再鲜红,就如同窒息时嘴唇的紫绀,脸色变黑也是缺氧的标志。然而,心功能一直不好的病人为何到后来才会脸色变黑呢?中医的解释则更具说服力: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犹如五颗神秘的星辰,分别对应着肝、心、脾、肺、肾五个脏腑。黑色,是中医所说的肾出现问题后所显现的颜色。重病、久病之人面色变黑,意味着其他器官上的疾病久治不愈,最终累及肾(人体火力、元阳的发源地),肾气如同一座被攻破的城堡,彻底衰败了。而肾犹如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旦失守,自然会对生命构成严重威胁。
6. 只补血而不补火,人依然会血虚。
唐容川在《血证论·阴阳水火血气论》中指出:“运血者,即是气。”
血需要气的推动,方能正常运行。
中医治疗血虚,绝不会单一地开具补血药,也不会只让病人食用阿胶、红枣、桂圆,更不会盲目相信单纯补铁,如服用硫酸亚铁就能解决血虚问题。
单纯的补血药物和食物,或许能让你摆脱贫血的困扰,使你的血细胞数量达标、结构正常,但却无法改变你血虚的状况。尽管指标看似正常,可你依旧会无精打采、浑身乏力,这就如同有米无炊,或者米多火小,饭始终无法煮熟。
所以,即便没有贫血,只要血虚,缺乏火力,依然需要补血。而且,补血时一定要在阿胶、生地、桂圆等补血药之外,加上黄芪、党参之类的补气药,如此,这个方子才能如灵动的骏马般奔腾起来,才能使血细胞背负氧气的能力得以增强。中医讲究“气为血之帅”,也就是说,血需要有气的统率和推动,才能在周身运行,进而发挥作用。
中医有一着名补血方剂,名曰“当归补血汤”,其中仅两味药,一味乃当归(此乃妇科之“圣药”,补肝血之效极佳),另一味则为补气之黄芪。
饶有趣味的是,虽名曰补血汤,然补气之药黄芪之剂量,竟五倍于补血之药当归,此充分表明,唯有补气,方可最终生血。
有一种病症,名曰红细胞增多症——你一听,或许会心生疑惑:红细胞多了,有何不妥?岂不是无需担忧贫血之症了?殊不知,罹患此症,红细胞过多,血液黏稠度便会增加,血流变得迟缓,全身血管皆扩张充血,非但未能为人提供必需之氧气,人体微循环更会因血细胞过多而变得更为糟糕,血栓更易出现,故而需将人体多余之血放出,以此作为治疗之法。其中之道理,亦颇为简单:人体之火,犹如煮饭之火,火力仅能煮熟那么多米,米多了,火不够,所煮之饭便会夹生。
●夏天可饮生脉饮●··
夏天,人应适当饮些生脉饮,尤其对于老年人、易出汗之体弱者而言。
生脉饮中,除党参之外,尚有五味子与麦冬,五味子具收敛之效,以防上汗过多而伤元气;麦冬则可补阴,助力将失去之阴液补回。此乃夏天体质虚弱者可放心服用之补剂。
7. 实火多为社汉,虚火多为情种。
元·朱丹溪《楼致余论》有云:“二脏(指肝肾)皆有相火,而上扰于心。心者,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物大禽然两起,虽不交会,亦皆暗流而充而疏泄矣。”
肝和两个脏要是有火呀,那叫相火,而心火呢,就是君火啦。要是心诗船所汇动,情绪受到干扰,相火就会跟着心动而乱动起来。相火这么一乱动,精微物质就要流失啦,耗载了哟。
好多人都晓得,上火可不能一概而论呢,得分虚和实哦。
实火呀,就是身体壮实的人上火。一般来说呢,阴还处于正常水平,但是阳太多啦,绝对地多了,人就火气大了。这时候用牛黄解毒丸、黄连清胃丸之类的去火药清热,绝对没问题的啦,这些药能把冒尖尖的那一部分阳给消下去呢。
而虚人的上火呢,是阴低于正常水平,把本来并不壮实的阳显了出来,是相对地多了,可不是真的火大,而是阴虚哦。对这种虚火,一般需要吃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把虚下去的阴补上来,好和正常的阳对应,让阴阳找补平衡啦。
同样是上火,虚实不一样,一个需要泄,一个需要补呢。
怎么判断啥时候该泄,啥时候该补呢?有几个特点可以掌握哦。
凡是疾病早期,身体壮实,胃口好得很,
这句话出自清代着名医家唐宗海的《血证论》。唐宗海在书中指出:“夫载气者血也,而运血者气也,人之生,全赖乎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血液是气的载体,而气则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人的生命完全依赖于气的存在,如果气脱失了,即使血液还在,人也会面临生命危险。
唐宗海进一步解释道:“血脱而气不脱,虽危犹生,一线之气不绝,则血可徐生,复还其故。”也就是说,如果只是失血但气还在,虽然情况危急,但仍然有生还的可能。只要那一丝微弱的气不断绝,血液就可以逐渐恢复,最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然而,如果是血虽然没有受伤,但气已经脱失了,那么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唐宗海说:“血未伤气先脱,虽安必死。”即使表面上看起来平安无事,但由于气已经脱失,最终必然会导致死亡。
那么,这与我们本书的主旨有什么关系呢?本书的主旨是推崇一种“不上火”的生活方式。这里的“不上火”并不是指完全没有火气,而是指保持一种平和、正常的火气状态。因为和平、正常之火仍然是人之生命所必需的,是不可或缺的。
就像血液需要气的推动一样,我们的身体也需要适当的火气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火气过旺,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但如果完全没有火气,身体也会失去活力。因此,我们要学会调节自己的火气,保持一种适度的状态,这样才能拥有健康的生活。
希望通过今晚的讨论,大家对“没有火力的血是死血”这个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能更好地理解本书所推崇的“不上火”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谢谢大家!这和平之火,宛如阴阳中的“阳”,气血中的“气”一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明代名医张景岳曾对此下过定论:“阳来则生,阳去则死”。可以说,阳气就是人赖以生存的根本,是生命之火。
大约在五年前,我有幸陪同发明“排毒养颜胶囊”的姜良铎博士一同前往北京协和医院的 ICU 病房,去会诊一位脑出血手术后昏迷不醒的病人。姜博士作为中医内科的专家,尤其擅长处理这类高烧、昏迷的危重病人。
当我们抵达病房时,那位病人刚刚做完开颅手术,虽然医生已经成功地将他脑子里的淤血取出,但他仍然处于昏迷状态,高烧不退,神志也模糊不清。我们看到,他手术刀口处的血迹尚未干涸,但翻在缝合线外的皮肤却已经干枯,变得异常焦黑和单薄,仿佛那并不是一个活人身上应有的伤疤。
姜博士再次仔细查看了病人的状况,然后无奈地摇了摇头,沉重地说道:“病人的元气已经极度虚弱,几乎没有了活力,气血双虚啊!”与他一同会诊的协和医院主管医生不禁露出疑惑的神情,反驳道:“可是这个病人刚刚的化验指标都还正常,并没有贫血的迹象啊。”
姜博士并没有直接回应,而是指着病人的刀口和耳轮解释道:“就算是有血,那也是死血了,身体根本无法利用。你看这里,都已经干涸了……”他的语气充满了惋惜和无奈。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姜博士会诊后的第三天,那个病人竟然带着一个都没有少的血细胞离开了人世。这无疑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也让大家对中医的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正如唐宗海所说:“运血者气也”,人的生命完全依赖于气。这个气,不仅仅是指人体的“火”,更是各个器官的功能,是生命所必需的能量。只有气充足,血液才能被有效地利用,人体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否则,即便血细胞一个都不少,血色素充足,指标合格,但只要没有气的推动,血液就如同死水一般,无法滋养身体,人自然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动力。人之所以能够活着,是因为有能量在源源不断地供应着。只有当各个器官组织都获得了足够的能量时,它们才能够正常地行使自己的功能。而这个能量的来源,就是我们所说的“火”。
在中医理论中,“火”有着更为正规的叫法,被称为“元阳”或者“阳气”。“元”字代表着最初、最根本的意思,而“阳”则指的是人体的能量。因此,元阳和阳气可以理解为是人身最根本的能量和最根本的动力,正是它们在推动着身体各个器官机能的正常运转。
就像天空如果失去了太阳一样,人身如果没有了火,也就是没有了元阳和阳气,那么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素问》中有这样一句话:“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阳气对于人身的重要性,就如同太阳对于天空的重要性一样。如果天空没有了太阳,就会变得一片黑暗;而人身失去了阳气,寿命也会因此而缩短,身体的各种机能也将无法正常发挥。
所以说,保持身体内的阳气充足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身体才能像天空有太阳一样,充满生机和活力。
中国文化中存在着“阴”和“阳”这两个概念,它们在中医领域中被特别强调和重视。“阴”通常被定义为有形的、冷的、暗的、静的事物,具体到人体方面,包括血液、精液、津液等。与之相对,“阳”则代表无形的、热的、明亮的、动的元素,当涉及到身体时,它指的是器官和组织的功能,也被称为“阳气”。
在阴和阳之间,中医乃至大多数中国人都更倾向于重视阳,即更加关注人体的火力。这种观念在《素问》中得到了明确的阐述。《素问》作为中医的理论基石,其中有这样一句话:“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体的阳气就如同自然界中的太阳一样至关重要。
明朝张景岳的比喻更加具体形象:“天之大宝,只此一轮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凡阳气不充,则生生意不广。”这句话将太阳比作自然界的核心,将阳气比作人体的关键。就如同太阳是天空中最重要的存在一样,阳气也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果阳气不足,那么生命的活力和生机就会受到限制。
金元时期的名医朱丹溪则将上火列为主要研究方向,他可以说是中医界对“火”的问题研究最为深入的人,堪称上火理论的奠基人。他进一步指出,就像自然界中太阳总是比月亮大一样,人体也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这意味着,即使在正常状态下,人体的“阳”也会比“阴”多一些,总是处于一种微微上火的状态。
这是因为,人只要活着,就需要火力来维持生命活动。而这种火力的消耗会导致人体处于阴虚的边缘,就像天空中失去太阳会变得黑暗一样,人体失去足够的阳气也会出现各种问题。
这个“阴常不足”的学说如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正因如此,中医通常会建议年过 40 岁的男性适度地服用六味地黄丸这种相对温和的补阴药物。这是因为在长达 40 年的生命历程中,人体内部的火力持续运转,不可避免地会对阴液造成一定程度的耗损。
如果一个人的身体失去了“火”,那就如同有了阴液却没有阳气,有了血液却没有气息一般。这就好比有米却没有火来煮熟,无法为身体提供所需的营养。俗话说“人死如灯灭”,人在离世后,身体会迅速变冷,这便是因为元阳耗尽,就如同油灯里的油燃尽后,灯火自然熄灭一样。
3. 人身有火比五脏俱全更为重要
《庄子·知北游》中提到:“人之生,气之聚,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之所以能够存活,关键在于气。当气凝聚时,人便拥有生命;而当气消散时,人就会面临生命垂危的状况。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刘天君教授,不仅是中国唯一一位拥有带气功学博士资质的导师,更是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个成功考入王绵之教授门下的研究生。
于缴之,这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终身教授、当代中医名家,其家族所传承的中医儿科常用药“王氏保赤丹”,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一秘方源自清朝道光年间,历经九代传承至今,成为了中医界的瑰宝。
刘天君教授在谈及自己的学术道路时表示,他在完成中医方剂硕士学业后,毅然决定转向气功研究领域。这一决定的背后,是他对中医与西医差异的深刻洞察。他发现,中医和西医在诸多方面存在不同,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便是“气”的概念。
在中医理论中,“气”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动力源泉,贯穿于人体的各个脏腑、经络和气血之中。然而,在西医体系中,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概念。尽管西医也关注血液、精液等物质,但唯有“气”这一概念,是中医所独有的。
刘天君教授坚信,只有深入理解“气”的本质和作用,才能真正领悟中医眼中生命的含义。通过对气功的研究,他希望能够揭示“气”在人体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奥秘,为中医的发展和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气”再进一步发展便会成为“阳”,而当“阳”过度旺盛时就会转化为“火”。在中医理论中,生命被视为一种处于“阳”的状态,这与自然界中太阳属阳、万物皆向阳的现象相似。因此,中医的核心任务便是维护“阳”和“气”,因为它们是生命的根基所在。
要判断一个病人是否能够痊愈,中医的姜博士所关注的是病人是否还有元气和火力,以及他们的“气”是否已经被耗散殆尽。相比之下,协和医院的医生作为西医,他们所关注的则是病人的血细胞是否正常。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西医之间的区别:中医更注重人体的功能,而“气”恰恰是功能的外在表现;然而,西医体系中却独独缺少了“气”这一概念,西医更侧重于人体的结构。
仔细思考一下,如果一个人不幸离世,即使他的身体结构完全正常,就像前面所提到的那样,这个病人的血细胞数量充足,各个器官也都完好无损,但这些器官却已经无法正常运转,那么这样的身体又有什么实际的价值呢?
因此,中医的各种治疗方法,其核心目的都是要实现身体功能的完整性,维持身体正常运转所必需的火力,让身体的气血处于充盈且凝聚的良好状态,即使身体结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在所不惜。
例如,当心脏瓣膜出现不全的情况,或者肝脏上长出了一个瘤子时,中医的思路并不是直接去修复瓣膜或者切除瘤子,而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努力与这种疾病达成一种相对和谐的共处状态,让患者能够带病生存。也就是说,瘤子可以继续生长在原来的位置,而瓣膜也不一定非要更换成新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医相比西医确实展现出了更多的智慧和人性化。它更注重整体的平衡与和谐,而不是仅仅针对局部的病变进行强行干预。这种理念不仅更符合人体的自然规律,也更能体现对患者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4. 人体若无火,则如同失去了生机一般,而人体上火则意味着生机正在被消耗。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相火,乃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势不两立,二者相互制约,一方得胜,另一方必然失败。”
相火就如同盗贼一般,与人体赖以生存的元气相互对立。当贼火过盛时,就会耗散元气;而当元气旺盛时,则能够控制贼火。正如或元礼在《金匮钩玄》中所说:“能够扞卫人体冲和状态的,称之为气;而扰乱人体各种功能、使其变得异常的,便是火。”
中医虽然没有解剖学,但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制约了解剖学的发展,从而导致中医难以准确诊断出具体是哪个器官出现了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因果关系实际上是被颠倒了。因为中医并不需要像西医那样清晰地诊断出到底是哪个器官出现了毛病,它只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来确保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即可。因此,中医也就无需发展像西医那样的解剖学。
有人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了中西医的特点,认为中医就像是让人“糊里糊涂地活”,而西医则是让人“明明白白地死”。毕竟,对于大多数病人来说,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中国有句古老的谚语叫做“好死不如赖活着”,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中国老百姓对于生命的珍视,以及中医对于生命功能的重视。
清朝时期,有一位着名的医学家名叫王清任,他是“少腹逐瘀汤”的创始人。为了深入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王清任曾经多次前往疫病爆发时死者的乱葬岗或者死刑场进行观察。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他终于在1830年完成了一部重要的医学着作——《医林改错》,这可以说是中医领域的第一本解剖学书籍。
在这本书中,王清任不仅发现了人的思维产生于大脑而非心脏,还对五脏六腑的位置进行了详细的考证。然而,尽管他付出了如此巨大的努力,他的研究成果却始终未能得到中医主流的认可。相反,他的“改错”行为被认为是越改越错,甚至遭到了一些人的严厉批评。
中医所讲的心、肝、脾、肺、肾,并非是西医解剖学意义上的那几个独立器官,而是代表着一个个功能系统的总称。这种概念从中医诞生之初便已确定,并且贯穿了其整个发展历程。
当王清任意识到需要“改错”时,中医这门注重功能的医学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其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都已经相对完善。在这种情况下,要将重视结构的西医特性强行融入其中,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甚至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中医的五脏六腑与我们身体上的每个器官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中医所说的心,其内涵远比西医的心脏和血液循环更为广泛,它还涵盖了舌、思维以及神经系统等方面。同样地,中医所说的脾也并非仅仅是指我们身体里制造淋巴细胞且位于肝下方的那个长条状器官,而是涉及到消化系统、造血系统,甚至包括生殖系统的功能。
中医的肺不仅包含了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还与皮肤的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中医的肝和胆,除了与消化系统相关外,还涉及到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以及造血系统等多个方面的功能。至于中医的肾,则包含了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乃至整个能量代谢的综合功能。
当我们看中医时,常常会听到诸如“心气”“肺气”“脾气”“肾气”等术语。这些所谓的“气”,实际上就是人体的正常之火,它们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功能系统中,发挥着相应的作用。
前面已经提到过,即使在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也是阳气多于阴气的。而自然界的砂化现象或者自身调节功能出现异常,都容易导致“阳”和“气”的过剩与过盛,从而使得人体各个器官系统中的火力也相应地变得过大。
人之所以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上火,其实都是这些“贼火”在作祟,它们会在体内不断地消耗,甚至对系统的功能造成损害。
因此,人既不能没有“火”,因为没有“火”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机;但同时也不能让“火”过于旺盛,因为一旦上火,就会消耗掉原本的生机。
另外,如果耳朵开始枯萎、面色逐渐变黑,这往往意味着生命之火即将熄灭。正如《素问》中所记载的那样:“耳焦如炭色者,为肾败,肾败者,必死也。”
耳朵犹如黑炭般漆黑,这是肾气衰败的征象,肾气衰败之人必死无疑。
《证治准绳》云:“黑色属水,主寒,主痛,乃乃足少阴肾经之色也。”
黑色仿若寒潭之水,当身体内有寒有痛时,便会如墨染宣纸般显露出来,此乃肾经衰败之色。
姜良铎能够通过耳朵诊病,盖因中医认为耳朵乃宗脉之所聚,恰似人体的一幅全息图。当人体某一脏腑部位发生病变时,经络的传导作用恰似一条看不见的丝线,将病变之讯息传递至耳廓的相应部位,使其显现异常,耳朵的色泽、形态、感觉皆会如变脸般发生改变。
譬如,有一病人因肺癌切除了右肺,二十五载岁月悠悠而过,其他一切安好,唯独右耳的耳垂如被岁月侵蚀的花朵般明显萎缩。中医只需一眼,便能洞悉此人是否尚有火力,疾病是否已至严重之境。现今的耳针治疗,便是基于此原理。
《家问》有言:“耳焦如炭色者,为臂败,臂败者必死み死也。”一旦耳朵出现如此状况,按中医之法,当务之急便是急救,且需用能起死回生之重磅办法。
“耳轮焦枯,面色渐黑,乃肾劳也,灸关元五百牡杜。”关元,乃是与人体火力关系紧密之穴位,恰似人体的丹田,是任脉上的一个救命穴,位于脐下三寸。顾名思义,关元之意,便是关住即将耗散的元阳,留住人体之火力,实乃能起死回生之重要穴位。在关元之位置,任脉、小肠经、脾经、肾经、肝经如百川归海般汇合于此,诊治关元,犹如对众多经络进行集体治疗。
由此观之,在慢性病、消耗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若发现病人耳朵变得如薄纸般脆弱、如枯萎的花朵般凋零、褶皱如蛛网般增加,且毫无光泽可言,那就绝不可等闲视之了。
耳轮犹如生命的晴雨表,而决定耳轮状态的关键,不仅要有如潺潺溪流般的血液,更重要的是要有如熊熊烈火般的人气,如此方能使血脉充盈,耳轮丰满如珠。
我有一亲戚,因脑血栓而住进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情况危急。当时,他的血压低得如坠深渊,这无疑是血栓最易滋生的温床。血压过低,血流便如迟暮的老人般缓慢,若动脉再有损伤,血液黏滞度如胶似漆,血栓便极易形成。
送至医院后,医生依循此类病症的常规治疗之法,在静脉点上了防止血栓形成的药物,病人的生命体征总算稳定下来,然而却如泄气的皮球般萎靡不振,神志时清时糊,脸上的皮肤也仿佛紧紧粘贴在骨头上,耳朵干瘪得如泄气的气球,整个人在短短一个上午的时间里,就仿佛被抽走了精气神,皱纹如沟壑般布满全身。
我赶忙找来大学同学高颖,她可是医院的大内科主任,凭借在中医神经内科领域的卓越贡献,已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内科博士生导师。她一来,便要求值班医生立刻在输液中加入生脉饮。果不其然,下午病人便如枯木逢春般精神焕发,脸变得如满月般丰满、圆润,耳朵也如雨后春笋般支楞起来了。
生脉饮乃中医之名方,专治因气虚而引发的各种疑难杂症。配方之中,党参与人参宛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其补气之效,犹如熊熊烈火,炽热而强大,能振奋人体的火力,如同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各个器官的功能。当它变成输液剂型后,生脉饮的作用愈发直接,力量更是如排山倒海般巨大。
它赋予了衰弱的病人鼓动和利用血液的神奇能力,仿佛是为他们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危重病人面部皮肤颜色变黑,犹如生命的黑夜降临,是可怕的生命危象。
我有一个朋友的母亲,在 70 岁时毅然决定换掉那颗一直存在问题的心脏瓣膜,这本是一场看似并不复杂的手术,却最终以失败告终。经历了两次开胸的折磨,她的身体如同被狂风摧残的花朵,一蹶不振。先是肺衰竭,上了呼吸机,不久又被告知肾功能出现问题。家属惊恐地发现,病人原本白净的脸色突然变得如墨般漆黑,之后不久,腹水和呼吸衰竭接踵而至,无奈之下只能进行气管切开,最终还是无力回天……
对于面色发黑,西医的解释是心脏功能不佳,血细胞从负荷氧气转变为负荷二氧化碳,血液的颜色也因此不再鲜红,就如同窒息时嘴唇的紫绀,脸色变黑也是缺氧的标志。然而,心功能一直不好的病人为何到后来才会脸色变黑呢?中医的解释则更具说服力: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犹如五颗神秘的星辰,分别对应着肝、心、脾、肺、肾五个脏腑。黑色,是中医所说的肾出现问题后所显现的颜色。重病、久病之人面色变黑,意味着其他器官上的疾病久治不愈,最终累及肾(人体火力、元阳的发源地),肾气如同一座被攻破的城堡,彻底衰败了。而肾犹如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旦失守,自然会对生命构成严重威胁。
6. 只补血而不补火,人依然会血虚。
唐容川在《血证论·阴阳水火血气论》中指出:“运血者,即是气。”
血需要气的推动,方能正常运行。
中医治疗血虚,绝不会单一地开具补血药,也不会只让病人食用阿胶、红枣、桂圆,更不会盲目相信单纯补铁,如服用硫酸亚铁就能解决血虚问题。
单纯的补血药物和食物,或许能让你摆脱贫血的困扰,使你的血细胞数量达标、结构正常,但却无法改变你血虚的状况。尽管指标看似正常,可你依旧会无精打采、浑身乏力,这就如同有米无炊,或者米多火小,饭始终无法煮熟。
所以,即便没有贫血,只要血虚,缺乏火力,依然需要补血。而且,补血时一定要在阿胶、生地、桂圆等补血药之外,加上黄芪、党参之类的补气药,如此,这个方子才能如灵动的骏马般奔腾起来,才能使血细胞背负氧气的能力得以增强。中医讲究“气为血之帅”,也就是说,血需要有气的统率和推动,才能在周身运行,进而发挥作用。
中医有一着名补血方剂,名曰“当归补血汤”,其中仅两味药,一味乃当归(此乃妇科之“圣药”,补肝血之效极佳),另一味则为补气之黄芪。
饶有趣味的是,虽名曰补血汤,然补气之药黄芪之剂量,竟五倍于补血之药当归,此充分表明,唯有补气,方可最终生血。
有一种病症,名曰红细胞增多症——你一听,或许会心生疑惑:红细胞多了,有何不妥?岂不是无需担忧贫血之症了?殊不知,罹患此症,红细胞过多,血液黏稠度便会增加,血流变得迟缓,全身血管皆扩张充血,非但未能为人提供必需之氧气,人体微循环更会因血细胞过多而变得更为糟糕,血栓更易出现,故而需将人体多余之血放出,以此作为治疗之法。其中之道理,亦颇为简单:人体之火,犹如煮饭之火,火力仅能煮熟那么多米,米多了,火不够,所煮之饭便会夹生。
●夏天可饮生脉饮●··
夏天,人应适当饮些生脉饮,尤其对于老年人、易出汗之体弱者而言。
生脉饮中,除党参之外,尚有五味子与麦冬,五味子具收敛之效,以防上汗过多而伤元气;麦冬则可补阴,助力将失去之阴液补回。此乃夏天体质虚弱者可放心服用之补剂。
7. 实火多为社汉,虚火多为情种。
元·朱丹溪《楼致余论》有云:“二脏(指肝肾)皆有相火,而上扰于心。心者,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物大禽然两起,虽不交会,亦皆暗流而充而疏泄矣。”
肝和两个脏要是有火呀,那叫相火,而心火呢,就是君火啦。要是心诗船所汇动,情绪受到干扰,相火就会跟着心动而乱动起来。相火这么一乱动,精微物质就要流失啦,耗载了哟。
好多人都晓得,上火可不能一概而论呢,得分虚和实哦。
实火呀,就是身体壮实的人上火。一般来说呢,阴还处于正常水平,但是阳太多啦,绝对地多了,人就火气大了。这时候用牛黄解毒丸、黄连清胃丸之类的去火药清热,绝对没问题的啦,这些药能把冒尖尖的那一部分阳给消下去呢。
而虚人的上火呢,是阴低于正常水平,把本来并不壮实的阳显了出来,是相对地多了,可不是真的火大,而是阴虚哦。对这种虚火,一般需要吃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把虚下去的阴补上来,好和正常的阳对应,让阴阳找补平衡啦。
同样是上火,虚实不一样,一个需要泄,一个需要补呢。
怎么判断啥时候该泄,啥时候该补呢?有几个特点可以掌握哦。
凡是疾病早期,身体壮实,胃口好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