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大讲堂每天都在孜孜不倦地讲授着各种知识,今天的主要话题是探讨血管健康与年龄之间的紧密联系。血管并非是静止不变的,它与人体一同生长,同时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老化。
在人的幼年时期,动脉血管犹如初升的太阳,充满了无限的活力。此时的动脉口径较大,管壁柔软且富有弹性,这使得它能够高效地输送血液,确保各个器官和组织都能得到充足的养分供应,一般不会出现缺血和缺氧的问题。正因如此,我们很少听到儿童会患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或脑梗死等疾病。
然而,时光荏苒,随着生理年龄的不断增长,血管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就像我们家中的自来水管和煤气管一样,经过长时间的使用,管道内壁会逐渐结垢、生锈。这些污垢和锈迹会逐渐堆积,导致管道内径变窄,从而影响水和气体的正常流通。同样地,人体的血管也会面临类似的情况,血管内壁的脂质沉积、斑块形成等问题会逐渐显现,使得血管变得狭窄、僵硬,弹性降低,最终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血管就如同人体的“交通要道”一般,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血管内的情况也会发生变化。其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成分就像道路上的“垃圾”一样,在血管壁上越积越多。
这些“垃圾”的堆积,使得原本柔韧的血管壁逐渐失去弹性,变得僵硬起来。这就好比原本柔软的橡胶管,因为长时间的使用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变得硬邦邦的,不再能够自如地弯曲和伸缩。
血管硬化之后,血液在其中流动时就会遇到更多的阻力,就像车辆在狭窄的道路上行驶一样,速度会变慢,甚至可能会出现堵塞的情况。这样一来,心脏和大脑等重要器官就无法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最终导致缺血,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这就是为什么人到中老年容易与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病“结缘”的原因。由于这些疾病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所以它们也被称为老年病。
不仅如此,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血脂异常已经成为我国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高脂血症更是导致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元凶”之一,其发病率相当高。
当血脂含量过高时,多余的脂质就会像“黏合剂”一样,沉积在血管壁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脂质会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就像血管内的“障碍物”,会不断增多、增大,导致血管的管径变窄。
血管管径变窄后,血液流通自然就不顺畅了,就像河流被堵塞一样。严重的时候,血流甚至会被完全阻断,形成血栓。血栓一旦形成,就会像“路障”一样,彻底阻碍血液的流动,给身体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这种阻断恰好发生在心脏的冠状动脉,那么就极有可能引发冠心病。这种疾病一旦发作,情况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猝死。而若是这种阻断发生在脑血管,那么脑卒中(也就是俗称的中风)便可能随之而来。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结果都指向一个事实:高脂血症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些中老年人无法逃避的“宿命”。换句话说,这些患者的血管出现问题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将这些现象归纳总结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规律:人的年龄越大,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也就越高。那么,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其实,这里面涉及到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衰老,另一个则是病理改变。
关于衰老,这可是一个困扰了人类数千年的难题。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抗衰老”的探索从未停止过。然而,即便到了今天,我们对于衰老的机制仍然知之甚少。衰老到底是一种疾病,还是一种自然规律呢?这个问题至今仍然争论不休,尚无定论。心血管外科医生深知,在进行心血管手术时,患者的年龄是一个关键因素。年龄越大,缝合血管的难度就越大。这是因为年轻人的血管具有较好的柔韧性,而50岁以上的人往往血管变得脆弱,有时甚至一缝合就会破裂。
那么,这种现象究竟是由病变引起的,还是仅仅是衰老的结果呢?这个问题确实难以简单回答。
人一旦步入老年,身体的各项机能就开始逐渐走下坡路,这是自然规律的必然体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五脏六腑的功能都会逐渐衰退。其中,肾脏的功能衰退最为明显。中医认为,肾主五液,即汗、涕、泪、涎、唾五种体液。当肾虚时,津液的主宰作用就会失去,导致体内津液代谢失调。
同时,脾脏主运化,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输送到全身。脾虚时,饮食无法正常运化,从而影响身体的营养供应。而肝脏主疏泄,调节着人体的气血运行和津液代谢。当肝弱时,津液的输布就会受到阻碍。
肾、脾、肝这三个脏器的功能下降,运转不畅,都会导致膏脂代谢失常,进而引起血脂升高,给血管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此外,动脉血管壁的“僵硬度”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许多老年人的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增大,这很可能是由于动脉变硬所致。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会逐渐变硬呢?这其中既有衰老的因素,也有病变的影响,只不过在不同的人身上,这两种因素所起的作用大小有所不同罢了。同样都是 50 岁的人,有些人的血管状况依然良好,而另一些人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尽管他们年龄相同,但血管的“僵硬度”却存在差异。
为了更准确地比较个体之间心血管病危险程度的差异,我们引入了“血管年龄”这一概念。血管年龄越大,意味着心血管病的危险程度越高。例如,一个 50 岁的人,其血管年龄可能已经达到了 70 岁;而一个 70 岁的人,他的血管年龄或许只有 50 岁。由此可见,年龄的增长本身并不可怕,户口本上的年龄记录也不能完全说明问题,真正关键的是血管是否年轻。
通常情况下,人的血管年龄会受到生理年龄的限制和影响。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他的血管也会相对年轻;而当一个人逐渐年迈时,其血管往往也会随之老化。然而,这并不是绝对的规律,实际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事实上,有些六十多岁的老年人,他们的血管却宛如三十多岁的人一样年轻;而另一些三十多岁的人,其血管却已经和六十多岁的老年人一样衰老不堪。这说明,虽然生理年龄对血管年龄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保持血管相对年轻化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采取科学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地延缓血管的衰老过程,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则会加速血管的老化。
血管病就像是发生在人体内的一场风暴,它席卷着我们的身体,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灾难。也许有人会问:难道人体内也有密集的交通网络吗?没错,答案是肯定的。人体内的“交通事故”不仅存在,而且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后果也更为严重。
在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极其庞大、错综复杂的“铁路网”,它的总长度接近 10 万千米!这个“铁路网”就像是一个繁忙的运输枢纽,分秒不停地运输着人体内的各种物质,如氧气、营养物质、激素等。一旦这个“铁路网”出现中断,人的生命就会立刻受到严重威胁。
这个神奇的“铁路网”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循环系统,它主要由心脏和动脉血管、静脉血管,以及数量众多的毛细血管组成。心脏就像是这个“铁路网”的核心发动机,负责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各个部位;动脉血管则像主干道,将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静脉血管则像返程的道路,将身体各部位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带回心脏;而那些微小的毛细血管则像分支线路,将血液输送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
然而,就像现实生活中的交通网络一样,这个“铁路网”也会遭遇各种“交通事故”。这些“交通事故”指的是血管发生故障,主要包括脑血管意外、心血管意外、下肢血管意外以及其他意外情况。当血管发生堵塞、破裂或其他异常时,就会导致血液无法正常流通,从而引发各种严重的疾病,如中风、心脏病发作、下肢缺血等,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1.脑血管意外
相较于“脑血管意外”这个相对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脑卒中”这个名称显然更为大众所熟知。实际上,脑血管意外主要指的就是脑卒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风”。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且难治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显着特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生脑卒中的人数高达 200 万之多,而目前幸存的脑卒中患者数量也达到了 700 万。在这些患者当中,有 450 万人都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能力,甚至生活都无法自理,其致残率更是高达惊人的 75%。
然而,更令人忧心的是,原本被认为是“老年病”的脑卒中,如今却呈现出患者日益年轻化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现代人不规律的生活节奏、与日俱增的工作压力,以及抽烟、酗酒、肥胖、家族病史等潜在危险因素的综合影响。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许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早早地被卷入了脑卒中患者的“大军”之中。
2.心血管事故
就如同交通堵塞会使道路运输陷入瘫痪状态一般,人体的血管一旦出现狭窄或闭塞的情况,那么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便会如潮水般接踵而至。这些后果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是猝死等,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正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
冠状动脉作为供应心脏自身血液的重要通道,如果发生了严重的粥样硬化或痉挛,那么就会导致冠状动脉变得狭窄甚至完全闭塞。如此一来,心肌便会因为缺血、缺氧或梗死而无法正常工作,进而引发心脏出现故障。更为严重的是,当出现大面积心肌坏死时,生命将会受到直接威胁。
3. 下肢及其他血管事故
相较于心脑血管疾病而言,下肢血管病所受到的关注程度显然要低得多。然而,这绝对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这类疾病掉以轻心,相反,我们需要对其格外保持警惕。下肢血管病的病症繁多且复杂,其中最为常见的包括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腹主动脉瘤以及深静脉血栓这三类。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究竟该如何预防“交通事故”发生在自己的体内呢?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毕竟身体可是我们生活的本钱呢!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详细讲讲吧。
首先,我们要重视“查”这个环节。保护血管,就必须先了解自己血管的健康状况。这就好比开车前要检查车辆一样,只有清楚了血管的状况,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预防和治疗。具体怎么做呢?其实很简单,通过量血压、测血脂、血胆固醇、血液黏稠度、血糖,做心电图、胸透和眼底镜检查等一系列常规检查,我们就能初步判定自己是否患有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从而了解自己的血管是否患病以及患病的程度。检查后,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中老年人每年至少应该进行一次上述检查,而已经患病的人,每半年就应该检查一次,这样才能及时掌握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接下来,就是“调”这个关键步骤了。血管病大多是慢性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有些病甚至需要终身治疗,比如中晚期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所以,对付这类疾病,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毅力和耐心,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且,治疗不能仅仅依赖药物,还应该采取综合疗法。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合理饮食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避免过量食用盐分。同时,饮食中优质蛋白质的摄取不可或缺,新鲜绿叶蔬菜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应该多吃一些。此外,戒烟和避免酗酒也是非常重要的。
②适量运动对于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具有显着的益处。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并坚持进行适当的运动。这样不仅可以改善身体的代谢功能,还能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③生活规律、劳逸结合对于保持血压、血脂、血糖的稳定至关重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此外,规律的生活还可以改善血管调节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④稳定的情绪对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的病情有着重要的影响。长期处于恶劣情绪状态下会加重病情,而保持良好稳定的情绪则可以促进病情的好转。因此,我们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促进身体健康。
3. 保
即使在最近的检查中没有发现异常,也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要知道,血管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老化的,就像我们的身体其他器官一样,会逐渐失去年轻时的活力和弹性。因此,老年人不仅要加强自我保健,更应该定期、主动地去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尽早发现潜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从而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毕竟,对于血管疾病来说,早发现、早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的血管受到损害呢?
1. 血脂异常
在众多可控制的危险因素中,血脂异常被列为首位。大量的研究和临床证据都表明,血脂水平的异常,尤其是胆固醇的增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有着直接的关联。
当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过高时,它会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动脉粥样斑块。这些斑块会逐渐增大,最终导致血管堵塞,使动脉失去正常的结构和功能,变得僵硬、脆弱且容易破裂。
其中,颈动脉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而斑块狭窄则是引发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脑部的血管被堵塞,就会导致脑部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如偏瘫、失语等。血脂的升高会导致血液变得异常黏稠,这种黏稠的血液就像浆糊一样,流动性大大降低。由于其黏滞性增加,血液中的各种成分更容易相互黏附、聚集在一起,形成血栓。而这些血栓最常沉积在静脉血管中,尤其是下肢深静脉,因为这里的血流速度相对较慢,更容易让血栓停留和生长。
一旦静脉血栓形成,它就像一个“定时炸弹”,随时可能脱落。当血栓脱落后,它会随着血流漂浮,进入肺动脉。肺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肺部的主要血管,一旦血栓堵塞了肺动脉,就会引发严重的肺动脉栓塞。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情况,患者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甚至可能导致猝死。
除了血脂升高,高血压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当血压升高时,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来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这会对血管壁造成额外的压力。长期的高血压状态会导致动脉血管壁受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疾病,它会使动脉血管壁逐渐增厚、变硬,失去弹性。这种变化不仅会影响心脏和大脑的血液供应,还会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而且,研究发现,血压升高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是连续的,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也就是说,即使血压只是稍微升高,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此外,高血压还会引起小动脉痉挛,这会进一步加重小动脉内膜和中膜的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动脉的管壁会变得越来越厚、越来越硬,管腔也会逐渐狭窄。这种变化会影响到身体各个器官的血液供应,增加肾脏疾病、大动脉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3. 糖尿病
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病的“等位病”,这一观点包含了至少三层重要含义。
首先,糖尿病会显着增加患者罹患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临床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的概率比普通人群高出3至5倍之多。这是因为高血糖状态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导致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和脂质沉积,进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其次,对于已经患有心脑血管病的患者来说,如果同时合并糖尿病,那么他们更容易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心源性猝死等急性血管事件。这是由于糖尿病会进一步损害心脏和脑血管的功能,使得血管更加脆弱,容易发生破裂和堵塞。因此,这类患者的死亡率相对较高,预后也更为不佳。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2型糖尿病(通常在成年后发病,在所有糖尿病患者中占据绝大多数)属于代谢性疾病的一种。这类患者往往不仅存在胰岛素抵抗的问题,还常常伴有腹型肥胖、血压升高以及血脂异常等情况。这些异常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增加了患者患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进一步加重了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几率和严重程度。
4. 吸烟
吸烟对人体健康有着诸多危害,其中之一便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这一过程是独立于其他因素之外的,也就是说,即使一个人没有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吸烟本身就足以引发动脉粥样硬化。
吸烟作为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其危险性与每日吸烟量和吸烟持续年限密切相关。随着吸烟量的增加和吸烟时间的延长,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相应升高。
吸烟不仅对呼吸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对其他器官造成损害。它会干扰血管内皮的正常功能,使得心血管系统变得不稳定,容易形成血栓。这些血栓一旦脱落,就可能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脑部,引发脑卒中;或者堵塞冠状动脉,导致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小量吸烟或被动吸烟,同样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病的风险。这意味着,即使一个人不主动吸烟,但长期处于二手烟环境中,其健康也会受到威胁。
5. 肥胖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会含有一定比例的脂肪组织。这些脂肪组织通常分布在皮下,对身体起着重要的生理作用。然而,在肥胖者的身体中,情况却有所不同。
肥胖者体内的脂肪分布异常,会生长出所谓的“异位脂肪”。这些异位脂肪并非生长在正常的脂肪储存部位,而是出现在内脏、血管壁、肌肉组织等原本不应该有脂肪存在的地方。
研究表明,这种异位脂肪对人体是有害的。它会引发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是导致肥胖者出现多种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量前瞻性研究犹如一座灯塔,照亮了我们对冠心病、脑卒中(特别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原因的探索之路,它明确地告诉我们,体重指数超标是这些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6. 高血液黏滞度
血液黏滞度过高,就如同河道中淤塞的泥沙,会造成血液的淤滞、供血的不足、血管的损伤以及局部的缺氧,甚至形成血栓。而血栓的形成,恰似在血管内埋下的一颗颗地雷,随时都可能引发危险。
7. 不良情绪
不良情绪与心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宛如一条双向的纽带。一方面,紧张、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另一方面,心脑血管病又会如狂风骤雨般,增加患者的焦虑情绪或抑郁程度。瑞士专家新近证实,精神压力恰似一把锋利的剑,可引起血管内膜收缩,加速血管老化。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犹如为血管注入一股清泉,有利于延缓血管衰老。
8. 缺乏运动
合理的运动,犹如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开启健康的大门。它可以使血液黏滞度更低,使血管壁如丝般光滑,侧支循环如蛛网般丰富、血流如奔腾的江河般顺畅,从而对血管病产生良好的预防作用。
正常人皮肤上每平方毫米约有 600 根毛细血管,平时只开放 100~200 根,多运动就像给身体注入了一股活力,能让更多的毛细血管如花朵绽放般开放,促进血液微循环;而长期不运动,血管内的垃圾就会如垃圾堆积如山,逐渐累积,形成粥样动脉斑块这个“不定时炸弹”,还会影响毛细血管供血,并且随时可能被引爆。
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障制度,犹如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一方面,医院的体检费用问题,可能会如同一座高山,让患者望而却步;另一方面,血管体检的普及程度,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人得享的程度。因此,有效干预危险因素,是人人都有必要熟悉的方法,它就像一把保护伞,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在人的幼年时期,动脉血管犹如初升的太阳,充满了无限的活力。此时的动脉口径较大,管壁柔软且富有弹性,这使得它能够高效地输送血液,确保各个器官和组织都能得到充足的养分供应,一般不会出现缺血和缺氧的问题。正因如此,我们很少听到儿童会患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或脑梗死等疾病。
然而,时光荏苒,随着生理年龄的不断增长,血管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就像我们家中的自来水管和煤气管一样,经过长时间的使用,管道内壁会逐渐结垢、生锈。这些污垢和锈迹会逐渐堆积,导致管道内径变窄,从而影响水和气体的正常流通。同样地,人体的血管也会面临类似的情况,血管内壁的脂质沉积、斑块形成等问题会逐渐显现,使得血管变得狭窄、僵硬,弹性降低,最终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血管就如同人体的“交通要道”一般,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血管内的情况也会发生变化。其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成分就像道路上的“垃圾”一样,在血管壁上越积越多。
这些“垃圾”的堆积,使得原本柔韧的血管壁逐渐失去弹性,变得僵硬起来。这就好比原本柔软的橡胶管,因为长时间的使用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变得硬邦邦的,不再能够自如地弯曲和伸缩。
血管硬化之后,血液在其中流动时就会遇到更多的阻力,就像车辆在狭窄的道路上行驶一样,速度会变慢,甚至可能会出现堵塞的情况。这样一来,心脏和大脑等重要器官就无法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最终导致缺血,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这就是为什么人到中老年容易与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病“结缘”的原因。由于这些疾病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所以它们也被称为老年病。
不仅如此,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血脂异常已经成为我国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高脂血症更是导致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元凶”之一,其发病率相当高。
当血脂含量过高时,多余的脂质就会像“黏合剂”一样,沉积在血管壁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脂质会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就像血管内的“障碍物”,会不断增多、增大,导致血管的管径变窄。
血管管径变窄后,血液流通自然就不顺畅了,就像河流被堵塞一样。严重的时候,血流甚至会被完全阻断,形成血栓。血栓一旦形成,就会像“路障”一样,彻底阻碍血液的流动,给身体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这种阻断恰好发生在心脏的冠状动脉,那么就极有可能引发冠心病。这种疾病一旦发作,情况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猝死。而若是这种阻断发生在脑血管,那么脑卒中(也就是俗称的中风)便可能随之而来。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结果都指向一个事实:高脂血症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些中老年人无法逃避的“宿命”。换句话说,这些患者的血管出现问题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将这些现象归纳总结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规律:人的年龄越大,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也就越高。那么,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其实,这里面涉及到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衰老,另一个则是病理改变。
关于衰老,这可是一个困扰了人类数千年的难题。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抗衰老”的探索从未停止过。然而,即便到了今天,我们对于衰老的机制仍然知之甚少。衰老到底是一种疾病,还是一种自然规律呢?这个问题至今仍然争论不休,尚无定论。心血管外科医生深知,在进行心血管手术时,患者的年龄是一个关键因素。年龄越大,缝合血管的难度就越大。这是因为年轻人的血管具有较好的柔韧性,而50岁以上的人往往血管变得脆弱,有时甚至一缝合就会破裂。
那么,这种现象究竟是由病变引起的,还是仅仅是衰老的结果呢?这个问题确实难以简单回答。
人一旦步入老年,身体的各项机能就开始逐渐走下坡路,这是自然规律的必然体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五脏六腑的功能都会逐渐衰退。其中,肾脏的功能衰退最为明显。中医认为,肾主五液,即汗、涕、泪、涎、唾五种体液。当肾虚时,津液的主宰作用就会失去,导致体内津液代谢失调。
同时,脾脏主运化,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输送到全身。脾虚时,饮食无法正常运化,从而影响身体的营养供应。而肝脏主疏泄,调节着人体的气血运行和津液代谢。当肝弱时,津液的输布就会受到阻碍。
肾、脾、肝这三个脏器的功能下降,运转不畅,都会导致膏脂代谢失常,进而引起血脂升高,给血管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此外,动脉血管壁的“僵硬度”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许多老年人的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增大,这很可能是由于动脉变硬所致。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会逐渐变硬呢?这其中既有衰老的因素,也有病变的影响,只不过在不同的人身上,这两种因素所起的作用大小有所不同罢了。同样都是 50 岁的人,有些人的血管状况依然良好,而另一些人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尽管他们年龄相同,但血管的“僵硬度”却存在差异。
为了更准确地比较个体之间心血管病危险程度的差异,我们引入了“血管年龄”这一概念。血管年龄越大,意味着心血管病的危险程度越高。例如,一个 50 岁的人,其血管年龄可能已经达到了 70 岁;而一个 70 岁的人,他的血管年龄或许只有 50 岁。由此可见,年龄的增长本身并不可怕,户口本上的年龄记录也不能完全说明问题,真正关键的是血管是否年轻。
通常情况下,人的血管年龄会受到生理年龄的限制和影响。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他的血管也会相对年轻;而当一个人逐渐年迈时,其血管往往也会随之老化。然而,这并不是绝对的规律,实际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事实上,有些六十多岁的老年人,他们的血管却宛如三十多岁的人一样年轻;而另一些三十多岁的人,其血管却已经和六十多岁的老年人一样衰老不堪。这说明,虽然生理年龄对血管年龄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保持血管相对年轻化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采取科学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地延缓血管的衰老过程,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则会加速血管的老化。
血管病就像是发生在人体内的一场风暴,它席卷着我们的身体,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灾难。也许有人会问:难道人体内也有密集的交通网络吗?没错,答案是肯定的。人体内的“交通事故”不仅存在,而且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后果也更为严重。
在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极其庞大、错综复杂的“铁路网”,它的总长度接近 10 万千米!这个“铁路网”就像是一个繁忙的运输枢纽,分秒不停地运输着人体内的各种物质,如氧气、营养物质、激素等。一旦这个“铁路网”出现中断,人的生命就会立刻受到严重威胁。
这个神奇的“铁路网”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循环系统,它主要由心脏和动脉血管、静脉血管,以及数量众多的毛细血管组成。心脏就像是这个“铁路网”的核心发动机,负责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各个部位;动脉血管则像主干道,将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静脉血管则像返程的道路,将身体各部位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带回心脏;而那些微小的毛细血管则像分支线路,将血液输送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
然而,就像现实生活中的交通网络一样,这个“铁路网”也会遭遇各种“交通事故”。这些“交通事故”指的是血管发生故障,主要包括脑血管意外、心血管意外、下肢血管意外以及其他意外情况。当血管发生堵塞、破裂或其他异常时,就会导致血液无法正常流通,从而引发各种严重的疾病,如中风、心脏病发作、下肢缺血等,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1.脑血管意外
相较于“脑血管意外”这个相对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脑卒中”这个名称显然更为大众所熟知。实际上,脑血管意外主要指的就是脑卒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风”。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且难治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显着特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生脑卒中的人数高达 200 万之多,而目前幸存的脑卒中患者数量也达到了 700 万。在这些患者当中,有 450 万人都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能力,甚至生活都无法自理,其致残率更是高达惊人的 75%。
然而,更令人忧心的是,原本被认为是“老年病”的脑卒中,如今却呈现出患者日益年轻化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现代人不规律的生活节奏、与日俱增的工作压力,以及抽烟、酗酒、肥胖、家族病史等潜在危险因素的综合影响。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许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早早地被卷入了脑卒中患者的“大军”之中。
2.心血管事故
就如同交通堵塞会使道路运输陷入瘫痪状态一般,人体的血管一旦出现狭窄或闭塞的情况,那么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便会如潮水般接踵而至。这些后果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是猝死等,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正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
冠状动脉作为供应心脏自身血液的重要通道,如果发生了严重的粥样硬化或痉挛,那么就会导致冠状动脉变得狭窄甚至完全闭塞。如此一来,心肌便会因为缺血、缺氧或梗死而无法正常工作,进而引发心脏出现故障。更为严重的是,当出现大面积心肌坏死时,生命将会受到直接威胁。
3. 下肢及其他血管事故
相较于心脑血管疾病而言,下肢血管病所受到的关注程度显然要低得多。然而,这绝对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这类疾病掉以轻心,相反,我们需要对其格外保持警惕。下肢血管病的病症繁多且复杂,其中最为常见的包括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腹主动脉瘤以及深静脉血栓这三类。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究竟该如何预防“交通事故”发生在自己的体内呢?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毕竟身体可是我们生活的本钱呢!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详细讲讲吧。
首先,我们要重视“查”这个环节。保护血管,就必须先了解自己血管的健康状况。这就好比开车前要检查车辆一样,只有清楚了血管的状况,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预防和治疗。具体怎么做呢?其实很简单,通过量血压、测血脂、血胆固醇、血液黏稠度、血糖,做心电图、胸透和眼底镜检查等一系列常规检查,我们就能初步判定自己是否患有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从而了解自己的血管是否患病以及患病的程度。检查后,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中老年人每年至少应该进行一次上述检查,而已经患病的人,每半年就应该检查一次,这样才能及时掌握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接下来,就是“调”这个关键步骤了。血管病大多是慢性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有些病甚至需要终身治疗,比如中晚期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所以,对付这类疾病,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毅力和耐心,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且,治疗不能仅仅依赖药物,还应该采取综合疗法。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合理饮食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避免过量食用盐分。同时,饮食中优质蛋白质的摄取不可或缺,新鲜绿叶蔬菜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应该多吃一些。此外,戒烟和避免酗酒也是非常重要的。
②适量运动对于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具有显着的益处。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并坚持进行适当的运动。这样不仅可以改善身体的代谢功能,还能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③生活规律、劳逸结合对于保持血压、血脂、血糖的稳定至关重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此外,规律的生活还可以改善血管调节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④稳定的情绪对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的病情有着重要的影响。长期处于恶劣情绪状态下会加重病情,而保持良好稳定的情绪则可以促进病情的好转。因此,我们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促进身体健康。
3. 保
即使在最近的检查中没有发现异常,也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要知道,血管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老化的,就像我们的身体其他器官一样,会逐渐失去年轻时的活力和弹性。因此,老年人不仅要加强自我保健,更应该定期、主动地去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尽早发现潜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从而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毕竟,对于血管疾病来说,早发现、早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的血管受到损害呢?
1. 血脂异常
在众多可控制的危险因素中,血脂异常被列为首位。大量的研究和临床证据都表明,血脂水平的异常,尤其是胆固醇的增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有着直接的关联。
当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过高时,它会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动脉粥样斑块。这些斑块会逐渐增大,最终导致血管堵塞,使动脉失去正常的结构和功能,变得僵硬、脆弱且容易破裂。
其中,颈动脉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而斑块狭窄则是引发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脑部的血管被堵塞,就会导致脑部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如偏瘫、失语等。血脂的升高会导致血液变得异常黏稠,这种黏稠的血液就像浆糊一样,流动性大大降低。由于其黏滞性增加,血液中的各种成分更容易相互黏附、聚集在一起,形成血栓。而这些血栓最常沉积在静脉血管中,尤其是下肢深静脉,因为这里的血流速度相对较慢,更容易让血栓停留和生长。
一旦静脉血栓形成,它就像一个“定时炸弹”,随时可能脱落。当血栓脱落后,它会随着血流漂浮,进入肺动脉。肺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肺部的主要血管,一旦血栓堵塞了肺动脉,就会引发严重的肺动脉栓塞。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情况,患者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甚至可能导致猝死。
除了血脂升高,高血压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当血压升高时,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来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这会对血管壁造成额外的压力。长期的高血压状态会导致动脉血管壁受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疾病,它会使动脉血管壁逐渐增厚、变硬,失去弹性。这种变化不仅会影响心脏和大脑的血液供应,还会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而且,研究发现,血压升高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是连续的,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也就是说,即使血压只是稍微升高,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此外,高血压还会引起小动脉痉挛,这会进一步加重小动脉内膜和中膜的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动脉的管壁会变得越来越厚、越来越硬,管腔也会逐渐狭窄。这种变化会影响到身体各个器官的血液供应,增加肾脏疾病、大动脉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3. 糖尿病
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病的“等位病”,这一观点包含了至少三层重要含义。
首先,糖尿病会显着增加患者罹患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临床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的概率比普通人群高出3至5倍之多。这是因为高血糖状态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导致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和脂质沉积,进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其次,对于已经患有心脑血管病的患者来说,如果同时合并糖尿病,那么他们更容易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心源性猝死等急性血管事件。这是由于糖尿病会进一步损害心脏和脑血管的功能,使得血管更加脆弱,容易发生破裂和堵塞。因此,这类患者的死亡率相对较高,预后也更为不佳。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2型糖尿病(通常在成年后发病,在所有糖尿病患者中占据绝大多数)属于代谢性疾病的一种。这类患者往往不仅存在胰岛素抵抗的问题,还常常伴有腹型肥胖、血压升高以及血脂异常等情况。这些异常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增加了患者患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进一步加重了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几率和严重程度。
4. 吸烟
吸烟对人体健康有着诸多危害,其中之一便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这一过程是独立于其他因素之外的,也就是说,即使一个人没有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吸烟本身就足以引发动脉粥样硬化。
吸烟作为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其危险性与每日吸烟量和吸烟持续年限密切相关。随着吸烟量的增加和吸烟时间的延长,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相应升高。
吸烟不仅对呼吸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对其他器官造成损害。它会干扰血管内皮的正常功能,使得心血管系统变得不稳定,容易形成血栓。这些血栓一旦脱落,就可能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脑部,引发脑卒中;或者堵塞冠状动脉,导致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小量吸烟或被动吸烟,同样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病的风险。这意味着,即使一个人不主动吸烟,但长期处于二手烟环境中,其健康也会受到威胁。
5. 肥胖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会含有一定比例的脂肪组织。这些脂肪组织通常分布在皮下,对身体起着重要的生理作用。然而,在肥胖者的身体中,情况却有所不同。
肥胖者体内的脂肪分布异常,会生长出所谓的“异位脂肪”。这些异位脂肪并非生长在正常的脂肪储存部位,而是出现在内脏、血管壁、肌肉组织等原本不应该有脂肪存在的地方。
研究表明,这种异位脂肪对人体是有害的。它会引发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是导致肥胖者出现多种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量前瞻性研究犹如一座灯塔,照亮了我们对冠心病、脑卒中(特别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原因的探索之路,它明确地告诉我们,体重指数超标是这些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6. 高血液黏滞度
血液黏滞度过高,就如同河道中淤塞的泥沙,会造成血液的淤滞、供血的不足、血管的损伤以及局部的缺氧,甚至形成血栓。而血栓的形成,恰似在血管内埋下的一颗颗地雷,随时都可能引发危险。
7. 不良情绪
不良情绪与心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宛如一条双向的纽带。一方面,紧张、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另一方面,心脑血管病又会如狂风骤雨般,增加患者的焦虑情绪或抑郁程度。瑞士专家新近证实,精神压力恰似一把锋利的剑,可引起血管内膜收缩,加速血管老化。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犹如为血管注入一股清泉,有利于延缓血管衰老。
8. 缺乏运动
合理的运动,犹如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开启健康的大门。它可以使血液黏滞度更低,使血管壁如丝般光滑,侧支循环如蛛网般丰富、血流如奔腾的江河般顺畅,从而对血管病产生良好的预防作用。
正常人皮肤上每平方毫米约有 600 根毛细血管,平时只开放 100~200 根,多运动就像给身体注入了一股活力,能让更多的毛细血管如花朵绽放般开放,促进血液微循环;而长期不运动,血管内的垃圾就会如垃圾堆积如山,逐渐累积,形成粥样动脉斑块这个“不定时炸弹”,还会影响毛细血管供血,并且随时可能被引爆。
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障制度,犹如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一方面,医院的体检费用问题,可能会如同一座高山,让患者望而却步;另一方面,血管体检的普及程度,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人得享的程度。因此,有效干预危险因素,是人人都有必要熟悉的方法,它就像一把保护伞,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