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朝会风云与“病伯”鉴宝-《大唐第一物流供应商》

  皇帝下旨,召“病中”的安乐县伯入朝觐见。这道旨意如同在平静(表面上的)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各方势力都在揣测圣意,是陛下体恤臣子,想让林凡这个“皇商”见识一下万国来朝的盛况?还是对林凡之前的“自污”行为有所不满,要亲眼看看他病得到底有多重?亦或是……与那块引人瞩目的“奇石”有关?

  旨意传到林府,林凡心中也是念头飞转。躲是躲不掉了,这场大朝会,他必须去,而且要以最符合他当前“人设”的方式去。

  于是,在宣旨太监离开后,林府内又是一阵鸡飞狗跳。苏婉儿忙着为林凡准备上朝的冠服,既要符合规制,又不能显得他精神太好。程处寸则在一旁出谋划策,建议在官袍内多衬几层软布,显得人臃肿虚弱些。

  而最大的动静,依然来自忠心耿耿的朱黑胖。

  “东家要上朝?面圣?”朱黑胖一听就急了,围着林凡团团转,“这可不行!朝堂上那些大人,一个个都跟人精似的,东家您这病还没好利索,万一被他们瞧出破绽,或者被那殿上的穿堂风一吹,病情加重可如何是好?”

  他不等林凡回答,风风火火地冲回厨房,不一会儿,端着一个热气腾腾、散发着浓郁药味和食物香气的陶盅跑了回来。

  “东家!快!这是俺用老参、黄芪、当归、桂圆、红枣……外加三只鹌鹑,用文火煨了整整四个时辰的‘十全大补护元汤’!您赶紧喝了,补足元气,才能应对朝堂风波!”朱黑胖眼巴巴地看着林凡,那眼神仿佛林凡不喝就要立刻倒地不起似的。

  林凡看着那盅颜色深褐、内容物丰富的汤,胃里一阵翻腾,但在朱黑胖“您不喝俺就不走”的坚持下,只能捏着鼻子,如同灌药一般,将那盅滋味复杂、补得让人头皮发麻的汤水灌了下去。

  这还没完。朱黑胖又不知从哪儿翻出一件……勉强能看出是内衬形状,却硬邦邦、沉甸甸的物件。

  “东家,还有这个!俺把之前那件‘金蚕护心宝甲’改小了,您贴身穿在朝服里面!刀枪不入俺不敢说,但至少能挡挡风寒,护住心脉!”朱黑胖举着那件改良版、但依旧粗糙坚硬的“宝甲”,目光灼灼。

  林凡看着那件穿上去恐怕连弯腰都困难的“宝甲”,哭笑不得。这要是穿去上朝,动作稍微大点就得嘎吱作响,岂不是当场露馅?他好说歹说,才以“朝服规制严谨,不得擅加内衬”为由,拒绝了朱黑胖这番“好意”,只答应将几缕金蚕丝悄悄塞在袖中,算是讨个彩头。

  最终,在苏婉儿和程处寸的共同努力下,一个面色苍白(稍微扑了点粉)、眼带倦意(熬了半夜)、脚步虚浮(刻意控制)、在初秋天气里却裹得略显厚实的“病弱伯爵”形象,新鲜出炉。

  三日后,太极殿。

  大朝会的庄严肃穆自不必提。百官按品阶肃立,各国使节分列两旁,气氛凝重而盛大。林凡的位置不算靠前,但也不算太后,恰好在一个能观察到殿中大部分情况,又不至于太过引人注目的地方。他低眉顺眼,偶尔掩口轻咳两声,完美扮演着一个强撑病体前来参会的臣子。

  高昌使团正使麹智盛与副使恭敬地献上贡品清单,玉石、骏马、香料……一件件呈上,中规中矩。直到最后,四名高昌护卫小心翼翼地抬上一个蒙着红绸的托盘,殿中所有人的目光,包括龙椅上那位天可汗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过去。

  红绸掀开,露出了那块传说中的“奇石”。

  它约有脸盆大小,通体呈暗红色,表面布满细密的孔洞,仿佛一块被烈火烧灼过的浮石。然而,与寻常石头不同,它果然隐隐散发着一股温热的气息,离得近的几位大臣都能清晰地感觉到。更奇异的是,在光线照射下,石体内部似乎有微弱的、如同呼吸般明灭的赤色光晕流转。

  “陛下,此乃我高昌国勇士在天山深处险峻之地所得。”副使上前一步,声音带着一丝激动,“此石天生温热,遇水不侵,置于暗室自有微光,实乃天地所钟之祥瑞,特献于天可汗,愿佑我大唐国运昌隆,陛下圣体安康!”

  殿中响起一片低低的惊叹声。即便是见多识广的文武百官,也被这石头的异象所吸引。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眼中都闪过炙热的光芒,显然对此物志在必得。便是年幼的晋王李治,也在其舅父长孙无忌的身边,好奇地踮脚张望。

  端坐龙椅的李世民,面色平静,但眼神深处也掠过一丝惊异与审视。他微微颔首:“高昌王有心了。此物确实奇异,可见天地造化之妙。”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林凡,忽然发出了一阵压抑不住的、剧烈的咳嗽声。“咳咳咳……咳咳……”他咳得弯下了腰,脸色涨红(憋气憋的),仿佛要把肺都咳出来,瞬间打破了殿中肃穆的气氛。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这个“病痨鬼”身上,带着几分厌恶,几分好奇,还有几分看笑话的意味。

  李世民皱了皱眉,看向林凡:“林爱卿,你病体未愈,可是殿中寒气太重?”

  林凡好不容易止住咳嗽,用袖子擦了擦眼角(憋出来的眼泪),声音虚弱而沙哑地回道:“回……回陛下,臣……臣无事。只是……只是见此奇石,心有所感,气息一时不顺,惊扰圣驾,臣……臣万死。”

  “哦?”李世民目光微动,“林爱卿乃格物大家,莫非对此石有何见解?”

  林凡要的就是皇帝这句话。他挣扎着站直身体,喘了几口气,才缓缓道:“陛下,臣……臣才疏学浅,不敢妄断。只是……只是观此石性状,温热、多孔、遇水不浮(他猜测的,但符合逻辑)、内有流光……依臣浅见,此物或许并非寻常玉石,倒像是……像是某种地火煅烧、或天外飞星坠落所遗之矿物,其性……其性或许未定,蕴含之力,恐非全然祥和。”

  他这番话,说得断断续续,有气无力,但内容却如石破天惊!直接将“祥瑞”拉下了神坛,点出了其可能蕴含的未知与危险性!

  “林凡!你休得胡言!”立刻有与崔氏交好的御史出声呵斥,“高昌国献上祥瑞,一片赤诚,你岂能在此妖言惑众,污蔑祥瑞?”

  “陛下!”魏王李泰也出列表态,“儿臣以为,林员外久病缠身,心思恍惚,所言不足为信。此石温热生光,正是圣德感召,天降祥瑞之兆!”

  太子李承乾虽未直接反驳林凡,但也上前道:“父皇,此石神异,当妥善供奉,以承天眷。”

  面对质疑,林凡并未争辩,只是又虚弱地咳嗽了两声,低声道:“臣……臣只是依据格物之理,做此推测。或许……是臣错了。毕竟……臣连自身之疾尚且难明,何况天地造化之奇物……” 他这话,把自己放得极低,反而显得之前那番话更像是“病中呓语”,但怀疑的种子,已经种下。

  龙椅上的李世民,目光在林凡和那块奇石之间来回扫视,沉吟不语。他想起袁天罡关于“地火精华”、“恐引灾劫”的警告,又想到林凡那些层出不穷、却总暗合天工之妙的“格物”之学。一时间,竟有些难以决断。

  就在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带着几分混不吝:“陛下!老臣觉得林凡这小子说得有点道理!”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程咬金出班而立,大大咧咧地道:“这石头看着是挺邪乎,暖和和的,还会发光。俺老程是个粗人,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打猎都知道,越是颜色鲜艳的蘑菇越可能有毒!这石头要真是好宝贝,为啥那些黑衣人不惜性命也要来抢?说不定他们就知道点啥!依俺看,与其放在宫里提心吊胆,不如交给林凡那小子的什么……格物书院去琢磨琢磨!他不是整天研究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吗?让他研究明白了,是好是坏,再禀报陛下,岂不稳妥?”

  程咬金这番话,看似粗鄙,却正好说中了李世民心中的疑虑,并且顺理成章地将“格物书院”推了出来!

  李世民眼中精光一闪,看向林凡:“林爱卿,卢国公所言,你以为如何?你抱病在身,格物书院亦在草创,可能担此重任?”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林凡身上。林凡心中为程咬金叫了声好,面上却露出惶恐和为难之色,挣扎着躬身道:“陛下……臣……臣惶恐。书院初立,百废待兴,臣又……又病体沉疴,恐……恐有负圣望……” 他这话,是典型的以退为进。

  李世民看着他那副“半死不活”的样子,再想到他那些“败家”和“养病”的行径,心中那份因奇石而起的疑虑,反而更偏向于将这块烫手山芋丢出去看看。若真是祥瑞,放在书院研究也无妨;若真有问题,也是林凡和书院担着,牵连不到宫廷。

  “既如此,”李世民终于开口,声音沉稳,“高昌所献‘奇石’,暂存于将作监,由百骑司加派人手看管。待格物书院建成之后,再移交书院,由工部员外郎林凡,酌情探究其理,定期向朕禀报。”

  这个决定,出乎很多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既没有立刻将石头定为祥瑞供奉,也没有否定其价值,而是采取了折中的“研究”方案,并且将这个任务,交给了看似最不可能,却又似乎最合适的“病伯”林凡。

  “臣……领旨。”林凡“虚弱”地叩拜,嘴角在无人看见处,勾起一抹细微的弧度。

  朝会散去,林凡在内侍的搀扶下(装的),步履蹒跚地走出太极殿。他能感受到身后来自太子、魏王,乃至更多人的复杂目光。

  就在他即将登上自家马车时,一名小内侍悄悄凑近,塞给他一张纸条,低声道:“晋王殿下说,伯爷好眼力。”

  林凡心中一震,面上不动声色,将纸条拢入袖中。

  晋王李治……他果然一直在关注!这句“好眼力”,是赞赏?还是警告?

  他回头望了一眼那巍峨的宫门,心中清楚,关于这块“奇石”的争夺,才刚刚开始。而他自己,似乎已经无法再完全置身事外了。

  马车启动,林凡靠在车厢壁上,缓缓展开那张纸条,上面只有三个清秀的小字:

  “小心火。”

  (第183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