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王栋强撑着的表情,我想起了刚刚经历的那场穿越,想起了林怀仁对待食材那份近乎虔诚的谨慎和力求和谐的追求。
“王栋,”我放缓了语气,“这不是风格新旧或者习惯的问题。美食最根本的,是给人带来愉悦和满足。无论传统还是创新,最终都要落到‘好吃’这个朴素的点上。你觉得你的这些作品,‘好吃’吗?”
王栋沉默了,他看着桌上那几款色彩斑斓却无人再动第二口的甜品,眼神挣扎。
苏琪终于缓过劲来,哑着嗓子说:“小子,创新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为了一鸣惊人就胡乱搭配。你得先把你用的每一样东西都吃透喽!你知道黑芝麻怎么炒最香?墨鱼汁怎么处理才能去腥留鲜?不同产地的辣椒风味有什么区别?这些基本功不扎实,搞出来的就是空中楼阁,看着花哨,一碰就碎!”
陈默也适时开口,用他冷静的数据派风格补充:“根据风味科学,食材搭配存在协同与抑制效应。成功的创新需要建立在对其底层逻辑的理解之上。例如,你尝试的藤椒与抹茶,两者都带有清新感,理论上存在融合基础,但藤椒的麻感强度、释放时机,与抹茶的苦涩度、回甘之间的平衡点,需要极其精确的把握,目前的版本显然失衡了。”
我们你一言我一语,没有一味否定他的热情,而是指出了问题的核心所在。王栋脸上的傲气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思考和茫然。
“那……那该怎么改?”他下意识地问了出来,语气软化了许多。
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转身从后厨端出了那盅我们之前做好的、温着的“玉簪投河”,又切了两块我们自己研究的、融合了《林氏食珍》思路的“古法桂花定胜糕”。
“尝尝这个。”我将汤和糕点推到他面前。
王栋疑惑地看了看那盅看似清淡的汤和造型朴素的糕点,犹豫了一下,先是舀了一勺“玉簪投河”。
汤入口的瞬间,他眼睛微微睁大。那极致的清鲜,多种食材味道完美融合带来的复杂层次感,以及那种熨帖肠胃的舒适,让他愣住了。这和他那些追求强烈刺激的作品,完全是两个极端。
他又尝了一口“古法桂花定胜糕”,天然的米香、桂花的幽雅芬芳、恰到好处的甜度与一丝几乎察觉不到的咸味衬托,口感扎实又柔软,回味悠长。
他放下勺子,沉默了许久,再抬头时,眼神里的桀骜不驯消散了大半,多了些惭愧和求知的渴望。
“林薇姐……这……这才是‘好吃’……”他低声说,“我做的那些……确实是胡闹。”
看到他的转变,我们都松了口气。
“创新不是否定传统,”我趁机引导,“恰恰相反,深厚的传统底蕴是创新的最好基石。就像这盅汤,看似简单,背后是对食材特性、火候掌控、味道平衡的极致理解和千百次实践。只有掌握了这些‘老一套’,你才能在创新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苏琪也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缓和了不少:“小子,有兴趣的话,可以常来店里看看。别总想着一步登天搞颠覆,先从认识食材、学习基础开始。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够你学一辈子的。”
王栋看着我们,又看了看桌上那盅见底的汤和吃光的糕点,重重地点了点头:“我明白了……谢谢林薇姐,苏琪姐,陈默哥。我……我以后能常来请教吗?”
“当然欢迎。”我笑着答应。能把这个走上歧路的年轻人拉回来,让他明白厨艺真正的魅力,这也是一种传承吧。
送走幡然醒悟的王栋,苏琪感慨道:“没想到咱们刚从老祖宗那儿学了‘和谐’,转头就用上了。”
陈默推了推眼镜,总结道:“传统的‘和’与创新的‘破’,并非对立。如何在‘破’中求‘和’,在传承中激发新意,是永恒的课题。今天,你们给他上了很好的一课。”
是啊,我望着窗外熙攘的街道,心中豁然。无论是百年前的御膳房,还是当下的小镇餐馆,无论是极致的古法复原,还是大胆的跨界尝试,对美味的追求,对食材的尊重,以及那份力求和谐的匠心,是跨越时空、连接彼此的纽带。
而我们的老林菜馆,正幸运地站在这个连接点上,承前启后,滋味绵长。
“王栋,”我放缓了语气,“这不是风格新旧或者习惯的问题。美食最根本的,是给人带来愉悦和满足。无论传统还是创新,最终都要落到‘好吃’这个朴素的点上。你觉得你的这些作品,‘好吃’吗?”
王栋沉默了,他看着桌上那几款色彩斑斓却无人再动第二口的甜品,眼神挣扎。
苏琪终于缓过劲来,哑着嗓子说:“小子,创新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为了一鸣惊人就胡乱搭配。你得先把你用的每一样东西都吃透喽!你知道黑芝麻怎么炒最香?墨鱼汁怎么处理才能去腥留鲜?不同产地的辣椒风味有什么区别?这些基本功不扎实,搞出来的就是空中楼阁,看着花哨,一碰就碎!”
陈默也适时开口,用他冷静的数据派风格补充:“根据风味科学,食材搭配存在协同与抑制效应。成功的创新需要建立在对其底层逻辑的理解之上。例如,你尝试的藤椒与抹茶,两者都带有清新感,理论上存在融合基础,但藤椒的麻感强度、释放时机,与抹茶的苦涩度、回甘之间的平衡点,需要极其精确的把握,目前的版本显然失衡了。”
我们你一言我一语,没有一味否定他的热情,而是指出了问题的核心所在。王栋脸上的傲气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思考和茫然。
“那……那该怎么改?”他下意识地问了出来,语气软化了许多。
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转身从后厨端出了那盅我们之前做好的、温着的“玉簪投河”,又切了两块我们自己研究的、融合了《林氏食珍》思路的“古法桂花定胜糕”。
“尝尝这个。”我将汤和糕点推到他面前。
王栋疑惑地看了看那盅看似清淡的汤和造型朴素的糕点,犹豫了一下,先是舀了一勺“玉簪投河”。
汤入口的瞬间,他眼睛微微睁大。那极致的清鲜,多种食材味道完美融合带来的复杂层次感,以及那种熨帖肠胃的舒适,让他愣住了。这和他那些追求强烈刺激的作品,完全是两个极端。
他又尝了一口“古法桂花定胜糕”,天然的米香、桂花的幽雅芬芳、恰到好处的甜度与一丝几乎察觉不到的咸味衬托,口感扎实又柔软,回味悠长。
他放下勺子,沉默了许久,再抬头时,眼神里的桀骜不驯消散了大半,多了些惭愧和求知的渴望。
“林薇姐……这……这才是‘好吃’……”他低声说,“我做的那些……确实是胡闹。”
看到他的转变,我们都松了口气。
“创新不是否定传统,”我趁机引导,“恰恰相反,深厚的传统底蕴是创新的最好基石。就像这盅汤,看似简单,背后是对食材特性、火候掌控、味道平衡的极致理解和千百次实践。只有掌握了这些‘老一套’,你才能在创新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苏琪也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缓和了不少:“小子,有兴趣的话,可以常来店里看看。别总想着一步登天搞颠覆,先从认识食材、学习基础开始。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够你学一辈子的。”
王栋看着我们,又看了看桌上那盅见底的汤和吃光的糕点,重重地点了点头:“我明白了……谢谢林薇姐,苏琪姐,陈默哥。我……我以后能常来请教吗?”
“当然欢迎。”我笑着答应。能把这个走上歧路的年轻人拉回来,让他明白厨艺真正的魅力,这也是一种传承吧。
送走幡然醒悟的王栋,苏琪感慨道:“没想到咱们刚从老祖宗那儿学了‘和谐’,转头就用上了。”
陈默推了推眼镜,总结道:“传统的‘和’与创新的‘破’,并非对立。如何在‘破’中求‘和’,在传承中激发新意,是永恒的课题。今天,你们给他上了很好的一课。”
是啊,我望着窗外熙攘的街道,心中豁然。无论是百年前的御膳房,还是当下的小镇餐馆,无论是极致的古法复原,还是大胆的跨界尝试,对美味的追求,对食材的尊重,以及那份力求和谐的匠心,是跨越时空、连接彼此的纽带。
而我们的老林菜馆,正幸运地站在这个连接点上,承前启后,滋味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