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传承的滋味-《小镇炊烟米其林》

  陈默听着我们语无伦次却又充满细节的讲述,从最初的眉头紧锁,到后来的若有所思,最后,他推了推眼镜,目光落在那盅成功的“玉簪投河”和林怀仁的亲笔笔记上,缓缓吐出一口气。

  “时空穿越……在现有科学框架下无法解释。”他严谨地开口,但随即话锋一转,指尖轻轻拂过那泛黄的纸页,“但这笔记的纸张、墨迹、笔触风格,以及其中记载的、明显超越你们之前认知的厨艺细节,都是客观存在的证据。更重要的是——”

  他看向我们,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而深沉:“——这盅汤。它的完成度,它所呈现出的那种……近乎完美的和谐感与历史沉淀的韵味,与你们之前的试验品有云泥之别。这不仅仅是技术提升,更像是……注入了灵魂。”

  连最讲求逻辑与证据的陈默都无法完全否认这次经历的真实性,我和苏琪心中最后一点不确定也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甸甸的、满载而归的充实感。

  “所以,我们真的见到了太爷爷,还得到了他的亲传!”苏琪兴奋地挥舞着拳头,“这简直像武侠小说里的掉崖遇高人!”

  “比那更神奇。”我笑着补充,小心地收好那份无比珍贵的笔记,“这是血脉和技艺的隔空共鸣。”

  这次梦穿带来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不仅是对“玉簪投河”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林怀仁那种对食材极致尊重、对手感精准追求、对火候一丝不苟的态度,深深烙印在了我们心里。苏琪在处理其他食材时,明显更加沉稳和专注,偶尔会下意识地模仿林怀仁检查食材时那种专注的“捏”、“闻”、“观”。而我,在调味和火候把控上,也仿佛多了一种莫名的直觉和底气。

  我们把这次经历以及成功的“玉簪投河”展示给我爸看。

  我爸看着那形色俱佳的成品,皱着眉尝了一口,细细品味了很久,久到我们都以为他又要挑刺了。然而,他只是放下勺子,深深地看了我和苏琪一眼,眼神复杂,有惊讶,有审视,最终化为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

  “……这还差不多。”他硬邦邦地丢下一句,背着手踱步回了屋,但我们都看到了他转身时,嘴角那抹压不住的、微小的上扬弧度。

  连我爸都挑不出毛病的认可,让我们信心大增。

  “看来,咱们这‘梦穿特训班’效果显着啊!”苏琪得意洋洋,又开始摩拳擦掌地翻看《林氏食珍》,“接下来挑战哪一道?‘镶豆芽’还是‘雪霞羹’?”

  我们都清楚,像“镶豆芽”那种极致考验耐心和指尖功夫的菜,绝非一日之功。但有了这次经历,我们面对这些古籍名菜时,少了几分畏难,多了几分沉静的探索欲。

  就在我们计划着下一步的研究时,一个意想不到的“麻烦”找上了门。

  这天下午,王老爷子又来了。与上次带着《林氏食珍》前来“物归原主”时的复杂心情不同,这次他脸上带着明显的焦急和……一丝心虚?

  “薇薇,小陈,”他搓着手,有些难以启齿的样子,“那个……我家那不成器的小子,王栋,你们还记得吧?”

  我们点点头。王栋是王老爷子的独孙,比我们小几岁,据说大学毕业后在省城一家大公司上班,心气高,很少回镇上,我们见过几次,印象不深。

  “他……他也不知道听了谁的怂恿,辞了工作,非要回来创业!”王老爷子一脸恨铁不成钢,“创业就创业吧,可他……他要在镇东头,开一家什么……‘新中式创意甜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