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日从小厨房出来后,我和苏琪都安静了许多。林怀仁关于“宫中起风”的警告言犹在耳,我们不敢再轻易行动,只是通过小栗子断续打听些无关紧要的消息,大部分时间都待在那座冷清的宫院里,消化着偷师学来的技艺,反复在脑海中模拟“玉簪投河”的每一个步骤。
从零星的消息中,我们拼凑出一些令人不安的讯息:太后与皇帝之间的矛盾似乎愈发尖锐,朝中风声鹤唳,连宫内气氛都更加紧绷,太监宫女们行走坐卧都透着一股小心翼翼。御茶膳房的供应也受到了一些影响,某些特定食材的获取变得困难。
我们意识到,林怀仁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巨大风暴降临的前夜。戊戌变法的浪潮、帝后之间的权力博弈……这一切,都非我们这两个意外闯入的后来者所能改变,甚至连置身事外都是一种奢望。
一种迫切感油然而生。我们不知道这场奇异的穿越何时会结束,就像它毫无征兆地开始一样。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将能学到的东西牢牢刻在心里。
几天后,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林怀仁因成功献上“玉簪投河”,颇合太后近日清淡养生的需求,得到了赏赐,并在御茶膳房内的地位更加稳固。但同时,他也被指派了一项新的、更重要的任务,接下来一段时间会非常忙碌,可能无暇再亲自指导学徒。
听到这个消息,我们既为他高兴,又感到一丝失落。这意味着我们很难再有机会像上次那样近距离学习了。
“看来,我们的‘偷师’之旅要暂告一段落了。”我叹了口气。
苏琪却显得很乐观:“够本了薇姐!银鱼的挑选和‘滚压’手感,豆腐的切配和养法,还有那道汤最关键的火候把握和调味时机,咱俩差不多都摸到门道了!剩下的就是回去自己练!太爷爷的‘手感’心法,咱也算得了点真传!”
她说得没错。这次穿越,我们最大的收获并非完全复原了一道菜,而是切身感受到了那种对食材极致尊重、对技艺精益求精、对手感心领神会的厨艺境界。这比任何书面记录都来得珍贵。
就在我们商量着是否该想办法回去时,又一个意想不到的人找上了门——是王守山。
他依旧是那副机灵的模样,借着给各宫送干果蜜饯的由头,找到了我们。他警惕地看了看四周,然后飞快地塞给苏琪一个小油纸包。
“林兄弟让我转交的,”他压低声音,“他说,你们……心思灵巧,是可造之材。这里面是他总结的一些关于高汤吊制、火候掌控的笔记心得,虽粗浅,但或对你们日后有所助益。宫中非久留之地,若有机会……早些离开为好。”
说完,他不等我们反应,便匆匆离去,消失在宫墙转角。
我们拿着那尚带着体温的油纸包,心中涌起一股巨大的暖流和难以言喻的酸楚。林怀仁……他是不是察觉到了什么?这看似随意的赠予,是否包含着一位前辈对后辈的期许与呵护?在这冷漠的深宫里,这份来自太爷爷的、跨越了时空的、无声的关照,显得如此珍贵。
打开油纸包,里面是几张折叠整齐的粗糙纸张,上面用蝇头小楷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正是林怀仁的笔迹。内容确实是一些基础却极为核心的经验总结,比《林氏食珍》上的记载更为直白和细致。
“太爷爷他……”苏琪声音有些哽咽,“他其实是个面冷心热的好人。”
我紧紧握着那几张纸,仿佛能感受到书写者落笔时专注的温度。这份“礼物”,比任何珍宝都更重。
当天晚上,我和苏琪坐在冷寂的宫院中,对着那盏孤灯,仔细研读林怀仁的心得笔记,同时将这次穿越的所有见闻、感悟,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在我们自己的小本子上。
夜渐深,困意袭来。檀香的余味似乎早已散尽,但我们仿佛又能闻到那股混合了御膳房烟火、古籍墨香和失败品气味的、独属于这段奇遇的气息。
“薇姐,我们……是不是该回去了?”苏琪揉着发涩的眼睛问道。
我望着窗外漆黑的、缀着几颗寒星的夜空,心中充满了不舍与释然。我们来了,我们见了,我们学了。是时候带着这份宝贵的收获,回到属于我们的时空,回到那个充满烟火气的老林菜馆了。
“嗯,”我点点头,握紧了她的手,“可是我们怎么回去呢......”
就这么想着,我的意识渐渐模糊,仿佛沉入温暖的深海。耳边似乎又隐约传来了宫里巡夜太监那悠长而飘忽的梆子声,以及远处御茶膳房方向,那永不熄灭的灶火传来的、细微的噼啪声……
从零星的消息中,我们拼凑出一些令人不安的讯息:太后与皇帝之间的矛盾似乎愈发尖锐,朝中风声鹤唳,连宫内气氛都更加紧绷,太监宫女们行走坐卧都透着一股小心翼翼。御茶膳房的供应也受到了一些影响,某些特定食材的获取变得困难。
我们意识到,林怀仁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巨大风暴降临的前夜。戊戌变法的浪潮、帝后之间的权力博弈……这一切,都非我们这两个意外闯入的后来者所能改变,甚至连置身事外都是一种奢望。
一种迫切感油然而生。我们不知道这场奇异的穿越何时会结束,就像它毫无征兆地开始一样。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将能学到的东西牢牢刻在心里。
几天后,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林怀仁因成功献上“玉簪投河”,颇合太后近日清淡养生的需求,得到了赏赐,并在御茶膳房内的地位更加稳固。但同时,他也被指派了一项新的、更重要的任务,接下来一段时间会非常忙碌,可能无暇再亲自指导学徒。
听到这个消息,我们既为他高兴,又感到一丝失落。这意味着我们很难再有机会像上次那样近距离学习了。
“看来,我们的‘偷师’之旅要暂告一段落了。”我叹了口气。
苏琪却显得很乐观:“够本了薇姐!银鱼的挑选和‘滚压’手感,豆腐的切配和养法,还有那道汤最关键的火候把握和调味时机,咱俩差不多都摸到门道了!剩下的就是回去自己练!太爷爷的‘手感’心法,咱也算得了点真传!”
她说得没错。这次穿越,我们最大的收获并非完全复原了一道菜,而是切身感受到了那种对食材极致尊重、对技艺精益求精、对手感心领神会的厨艺境界。这比任何书面记录都来得珍贵。
就在我们商量着是否该想办法回去时,又一个意想不到的人找上了门——是王守山。
他依旧是那副机灵的模样,借着给各宫送干果蜜饯的由头,找到了我们。他警惕地看了看四周,然后飞快地塞给苏琪一个小油纸包。
“林兄弟让我转交的,”他压低声音,“他说,你们……心思灵巧,是可造之材。这里面是他总结的一些关于高汤吊制、火候掌控的笔记心得,虽粗浅,但或对你们日后有所助益。宫中非久留之地,若有机会……早些离开为好。”
说完,他不等我们反应,便匆匆离去,消失在宫墙转角。
我们拿着那尚带着体温的油纸包,心中涌起一股巨大的暖流和难以言喻的酸楚。林怀仁……他是不是察觉到了什么?这看似随意的赠予,是否包含着一位前辈对后辈的期许与呵护?在这冷漠的深宫里,这份来自太爷爷的、跨越了时空的、无声的关照,显得如此珍贵。
打开油纸包,里面是几张折叠整齐的粗糙纸张,上面用蝇头小楷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正是林怀仁的笔迹。内容确实是一些基础却极为核心的经验总结,比《林氏食珍》上的记载更为直白和细致。
“太爷爷他……”苏琪声音有些哽咽,“他其实是个面冷心热的好人。”
我紧紧握着那几张纸,仿佛能感受到书写者落笔时专注的温度。这份“礼物”,比任何珍宝都更重。
当天晚上,我和苏琪坐在冷寂的宫院中,对着那盏孤灯,仔细研读林怀仁的心得笔记,同时将这次穿越的所有见闻、感悟,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在我们自己的小本子上。
夜渐深,困意袭来。檀香的余味似乎早已散尽,但我们仿佛又能闻到那股混合了御膳房烟火、古籍墨香和失败品气味的、独属于这段奇遇的气息。
“薇姐,我们……是不是该回去了?”苏琪揉着发涩的眼睛问道。
我望着窗外漆黑的、缀着几颗寒星的夜空,心中充满了不舍与释然。我们来了,我们见了,我们学了。是时候带着这份宝贵的收获,回到属于我们的时空,回到那个充满烟火气的老林菜馆了。
“嗯,”我点点头,握紧了她的手,“可是我们怎么回去呢......”
就这么想着,我的意识渐渐模糊,仿佛沉入温暖的深海。耳边似乎又隐约传来了宫里巡夜太监那悠长而飘忽的梆子声,以及远处御茶膳房方向,那永不熄灭的灶火传来的、细微的噼啪声……